我国古人对婴、幼、少、青、壮、中、老各个年龄的称谓,真可说是名目繁多,雅致有趣。古代的“及笄jī之年”、“弱冠之年”、“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花甲之年”指称的年龄分别是:()
A:15岁、20岁、30岁、40岁、60岁 B:女子15岁、男子20岁、50岁、60岁、70岁 C:女子15岁、男子20岁、30岁、40岁、60岁 D:13岁、20岁、30岁、50岁、60岁
古代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加冠礼并取字取号,故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如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孔子曾对不同年龄段作描述,后人根据其中“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把三十岁称为“而立”之年、把四十岁叫“不惑”之年,那么相应的五十岁叫()。
A:知命之年 B:耳顺之年 C:半百之年 D:耄耋之年
我们知道“而立之年”指的是30岁,“不惑之年”指的是40岁;我们常说50岁已过半百,而60岁则称为 ,70岁称为 之年,八、九十岁高龄则称为 之年。而杜牧的《赠别》诗中有“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则是指 岁的女孩子。(能写出两个即可,2分)
花甲 古稀 耄耋 十三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材料反映的经济形态主要取决于( )
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
A:生产能力 B:社会制度 C:个体分工 D:劳动力短缺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 20 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格尚未强壮,故称“弱冠”。 B:太常,封建时代官职名称,后称为太常卿,主掌祭祀、朝会等礼仪事务。 C:吏部,古代六部之一,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科举等事务。 D:致事,本指将治事权力交还给君王,表示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