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理、辞章、考据”说
西方社会科学强调()。
A:考据 B:理论 C:辞章 D:义理
中国古人在研究历史是不重视下列哪一项:()
A:义理 B:理论 C:辞章 D:考据
研究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方法的代表是()。
A:理论研究 B:辞章研究 C:义理研究 D:清朝乾嘉学派的考据学
()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最为重视的。
A:辞章 B:考据 C:义理 D:观点
研究中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方法的代表是()。
A:理论研究 B:辞章研究 C:义理研究 D:清朝乾嘉学派的考据学
姚鼐散文理论的主要观点是()。
A:散文写作要讲求“义法” B:“神气”、“音节”、“字句”三者相互融通 C:“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备互容
方苞主张“义理、考据、辞章”合一,在桐城派中地位最高。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一批文人诗作的选辑,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颂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B:《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C: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作品有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 长篇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 D:姚鼐是明末桐城派的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桐城派散文的内容大多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风格“清真雅正”。
下列有关作家作品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行路难》,是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晋人袁山松改变其音调,创制新词,流行 一时。鲍照拟作十八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 B:杜甫的诗歌创作,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诗史”。“三吏”包括《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包括《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C:李白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与“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中“浮云”这一意象都指游子。 D:方苞,晚年又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桐城派古文的创始人。为文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