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时期出现了“韩孟诗派”,“韩”是指韩愈,“孟”则是指()。

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的观点,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欧阳修的“诗穷而厉工”相同意思。

(作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这段文论出自()。

A: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B:苏拭的《答谢民师推官书》 C:白居易的《与元九书》 D: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

《送高闲上人序》作者是()。

A:曾巩 B:韩愈 C:柳宗元 D:王安石

下列作品属韩愈的有()

A:《师说》 B:《送孟东野序》 C:《小石潭记》 D:《杂说》

请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那晚,妹妹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这个单句的主干是“妹妹没有台词”。 B:序是一种文体,有书序和赠序之分,《送东阳马生序》是一篇赠序。 C:“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D:“通过新闻传媒对深圳‘5.26’酒后飙车致人伤亡事件”的追踪报道,使我们深刻认识到醉驾的严重危害。“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1)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②之,其沸也或炙③之。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2)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3)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韩愈《送孟东野序》

[注] ① 挠:摇荡。 ② 梗:梗塞。 ③ 炙:烧。

翻译:

(1)

(2)

(3)

(1)所有的东西得不到原有的平静就会发出声音。(2分)

(2)人对于言论也同样,在迫不得已的时候,人就要讲话。(2分)

(3)所有从嘴里出来而变为声音的,可能都有不平静的缘故。(2分)


解析:

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说明,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韩愈,字退之,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诗文被门人辑为《昌黎先生集》。 B: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四折,有些剧本有楔子。折是戏剧故事发展的大段落,也是音乐组织的单元。 C: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山西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参与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永贞革新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又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愚溪诗序》即作于柳州任上。 D: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书序、宴集序、赠序之别。书序,一般是指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愚溪诗序》即属此类;宴集序,是古人宴集时,一起赋诗后,公推一人所作的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赠序则是亲友之间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有《昌黎先生集》。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B: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散文、诗、词、书法,都独具风格,自成一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并称“三苏”。    C: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参与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又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愚溪诗序》即作于柳州任上。 D:序,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书序、宴集序、赠序之别。书序,一般是指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愚溪诗序》即属此类;宴集序,是古人宴集时,一起赋诗后,公推一人所作的序,如王羲之《兰亭集序》;赠序则是亲友之间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