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江州司马是谁()

A:刘禹锡 B:白居易 C:元稹

在唐代,官员官服的颜色因官位的高低而有所不同,高级官员一般是紫色或红色,有“大紫大红”“红得发紫”等说法,官阶低的一般是青色或黑色,从《琵琶行》“司马青衫”可以看出,李白当时的官阶比较低。

《江州司马青衫泪》的作者是()

A:白朴 B:汤显祖 C:马致远 D:关汉卿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写道:“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其中“司马青衫”指的是()

A:司马相如 B:崔莺莺 C:白居易 D:杜甫

“坐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是谁的诗句( )

A:白居易 B:李白 C:杜甫 D:王维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写道:“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其中 “司马青衫 ” 指的是?

《满江红》中借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意境,叙述自己的悲怆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靑衫湿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后面题目。(9分)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X”的感慨?

1.X处最恰当的引文是:( )(3分)

A.江州司马青衫湿 B.如听仙乐耳暂明

C.同是天涯沦落人 D.杜鹃啼血猿哀鸣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委身(托身)为(商人)人妇 (题名)曰《琵琶行》

B.转徙(迁移)于江湖间 (这)夕始觉有迁谪(贬官)意

C.出官(京官外调) (安静)然自安,感(这)人言

D.(因此)(作)长句(七言诗) (作歌)以赠之

3.对下列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左迁:升官 青衫:唐代低级官吏穿的服装

B.善才:指琵琶师 命酒:叫(手下的人)摆酒

C.管弦:指音乐 《霓裳》:唐代乐曲名

D.击节:打拍子 呕哑:形容单调的乐声

【答案】

1.C

2.D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联系前文内容,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某些相通之处,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也有某些类似之处,所以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

试题分析:因:副词,于是。虚词有多个义项,要依据语境、词性等来理解。例如:①介词,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②介词,趁着。因其无备,卒然击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左迁:降职,贬官。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左迁,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考点:识记古代汉语常识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衫

海津

我来到这个世界之后,见到的男人,早已失去了书香熏染出的儒雅与温和。在我的生活中,再也没有了那飘逸的青衫,我们身边的人,再也不见了那种诗情的洋溢。不见了青衫的时代,仿佛空气中缺少了一种成分,总是让人觉得有一些枯燥,有一些乏味,有一些沉闷。

我对于青衫的怀想,其实并不仅仅是因为那种服装的款式。我一直执著地认为,那简洁流畅的青衫,就是莘莘学子的文化符号。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书舍学馆之中,那些翩翩的身影,总是在岁月中浓来淡去。青衫的背后,深藏的是浩繁的书卷,是满腹的经纶。

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是以简洁豁达的方式表达出来,总是以优美浪漫的形式呈现出来。青衫,既是简洁的,又是优美的。青色是一种不好确定的颜色,在可见光谱中介于绿色与蓝色之间。也有人说如果有一种颜色让你分不清是蓝色还是绿色,那就是青色了。我想青衫的青色还包括了黑色和介于黑白之间的灰色。这样复杂地呈现出来的带有文化意义的青色,拥有中庸的品性,泰然,淡定,不事张扬,却透着一种执著与稳健。一袭青衫,自然流畅的线条,自上而下,一以贯之,不枝不蔓,没有任何修饰,不繁复也不简陋。它洋溢着中国文人不卑不亢、入世淡定与出世超脱的精神内质。

青衫是文化的,它昭示的一切,来自十年寒窗、秉烛夜读之苦。苦虽苦矣,但是,苦中之乐,自有个中真味。且不说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化理想,只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价值判断,也美若虚幻。夜深人寂,有红颜相伴,素手秉烛,红袖添香,即使读遍经史子集,又何苦之有呢?更何况还有心中那座黄金屋,在远方熠熠生辉,耀人眼目。

款款青衫妆扮出来的,必定是一副周正坦荡的君子之相,君子必定有德才兼备之品。德与才的统一,是传统文人的完美追求,它氤氲成一种浩然正气,在中国历史的深处,撑起一座精神大厦。尽管有些沉重,但岁月,总会留住那些风景。

我记起韦尔乔的一幅画,画中一个穿长衫的人,将绞索从容地套在自己的脖子上,另一个穿长衫的人,则平静地为他扶着脚下的凳子,整个画面气氛宁静而安逸。这一切仿佛都很自然,穿长衫的人生死竟如此从容。是谁垂下的绞索?在绞索上结束的是什么?我想,那两个人身上穿着的长衫,一定是青色。

那些穿青衫的人都已经逝去了,青衫也在岁月中沧桑老去,如一缕袅娜的青烟,在我的心里,如梦似幻,散而不去,淡而不绝。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青衫是古代文人所穿的一种服装的款式,它在作者眼中成为一个文化符号,含有中国文人淡定超脱的精神内质。

B.青色之所以有文化意义,是因为它拥有中庸的品性,泰然,淡定,不事张扬,却透着一种执着与稳健。

C.秉烛夜读之苦,苦中之乐的个中真味,这“真味”指的是颜如玉、黄金屋这些虚无的东西。

D.“款款青衫妆扮出来的,必定是一副周正坦荡的君子之相”,这个“相”指的是留住的那些“风景”。

E.这篇散文对青衫的内涵作了多方面的解读,表达了对青衫的留念和深刻的理解。

(2)作者说:“青衫,既是简洁的,又是优美的。”,为什么说青衫是“简洁”与“优美”的?请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3)文中插入写韦尔乔的一幅画有什么作用?

(4)青衫在岁月中沧桑老去,但为什么作者说它“在我的心里,散而不去,淡而不绝”?

(1)CD

(2)青衫的“简洁”因为其“自然流畅的线条,自上而下,一以贯之,不枝不蔓,没有任何修饰,不繁复也不简陋。”;青衫的“优美”因为其“它洋溢着中国文人不卑不亢、入世淡定与出世超脱的精神内质。”

(3)作者借韦尔乔的画来表达他对中国传统文人的认识,使文章内容更为充实。穿着长衫将绞索从容地套在自己脖子上的人,敢于为正义慷慨赴死,另一个为他扶着脚下凳子的穿长衫的人,一定认为这种死是必须的,所以很平静地帮助他。这就是中国传统文人的浩然之气的体现。

(4)①青衫是一种文化符号,它的背后深藏着浩繁的书卷,淡定的精神内质。作为文化影响,它是长期的,深刻的。在作者的心里,它是不可能随着岁月轻易散去的。

②时代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文化生活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迁,但各个时代都会留下自己的印记,青衫时代也一样。青衫作为那个时代的标记,有它的价值,仍然会被保留下来。

③随着时代的发展,青衫的内涵也不断变化,原来追求的颜如玉、黄金屋,演化为干四化奔小康的奋斗精神,从这个意义来看,青衫是“散而不去,淡而不绝”的。

【解析】

(1)试题分析:C.非虚无而是实在的。D.“相”指的是德才兼备之品,德与才的统一。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文本的第三段“一袭青衫,自然流畅的线条,自上而下,一以贯之,不枝不蔓,没有任何修饰,不繁复也不简陋。它洋溢着中国文人不卑不亢、入世淡定与出世超脱的精神内质。”写出的就是简洁而又优美的内涵。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分析文段作用可从三个角度去思考:一从内容本身所写。就是看该句段写了什么内容,对表现主旨、抒发情感等有哪些作用。二从上下文关联。即这些句段与材料在上下文起到了什么样的关联作用。这是思考的主体部分。这时的答案应具体。如答“过渡”,必须写出由什么内容过渡到什么内容,“照应”是与哪些内容相照应。三从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B.侧重“理解”能力的考查。注意青衫承载的文化内涵,言之成理即可,至少答出两点。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