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为“横渠四句”张载名言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称为反映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抱负的“横渠四句”。这四句话是谁说的?()

A:北宋程颢 B:北宋张载 C:南宋李侗 D:南宋朱熹

把十二部经,用七言四句偈说出?

甲说:“丁比乙重。”乙说:“甲比丙重。”丙说:“我比丁重。”丁说:“丙比乙重。”四个人的体重都不一样,但四句话中只有一句是对的而且是体重最轻的人说的。
请问体重最轻的人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阅读古诗,答题。(6分)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 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示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3分)

(2) 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3分)

[bfa7cfcf6dc3434e.jpg]

孔子关于学习的名言有很多耳熟能详,请你说出四句来。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④温故而知新。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后面问题。(共20分)

横渠四句

 冯友兰

张载的四句话,我称之为“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简明地说出了人的特点,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这四句中的那四个“为”字的主词,可能是张载本人,也可能是哲学家,也可能是哲学。无论如何,从一般人的观点看,第一句“为天地立心”很费解。其实,并不费解。宋朝有一个无名诗人,在客店的墙上题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是以孔子为人类的代表。他应当说:“天若不生人,万古长如夜。”在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虽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没有人了解,没有人赏识,这就是“长如夜”。自从人类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方被了解,被赏识。万古的月球,好像开了一盏明灯,这就不是“长如夜”了。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情况,也是如此。地球上的山河大地是自然的产物,历史文化则是人的创造。人在创造历史文化的时候,他就为天地“立心”了。人所立之“心”,是宇宙“底”(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

第二句是“为生民立命”。“立命”二字,在儒家经典中,初见于《孟子》。孟子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儒家所谓“命”,是指人在宇宙间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认为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信zōng jiāo 的人,于不能自主之中,要求一个“主”。信jī dū jiāo 的人遇见不能自决的事,就祷告“上帝”,求他的“主”帮助他决定。祈祷以后,他自己再作决定。即使这个决定还是以前的决定,他也认为这是他的“主”替他作的决定。儒家指出,不需要这个“主”。人在宇宙间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个人的力量所不能控制的。既然个人不能控制,那就顺其自然,而只做个人所应该做的事。这就是“天寿不二,修身以俟之”。人的精神境界达到这样的高度,zōng jiāo 对于他就失去作用了。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zōng jiāo ,其实,真能代替zōng jiāo 的是哲学。

第三、四句都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事。对于禽兽,只有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也无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最合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的人,儒家称为“圣人”。儒家认为,圣人最宜于做社会最高统治者,因为他是廓然大公。柏拉图认为,在他的理想社会中,最合适的统治者是哲学家,即把哲学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的所谓“哲学王”。儒家也认为,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统治者之位,这就是所谓“圣王"。《庄子·天下》认为,最高的学问是“内圣外王之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哲学。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利用这个传统的说法欺骗人民。照他们的解释,不是圣人最宜于为王,而是为王者必定是圣人。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关统治者的事都称为“圣”。皇帝的名字称为“圣讳”,皇帝的命令称为“圣旨”,甚至于皇帝的身体也称为“圣躬”。

欺骗终究是欺骗,没有人信以为真。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孟子起,就把政治分为两种:一种名为“王”,一种名为“霸”。王者“以德服人”,霸者“以力服人”。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是用武力征服来建立和维持其统治的,这些都是霸。至于以德服人的,则还没有。宋明以来,道学和反道学的“王霸之辨”,其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此。

照我的了解,圣人之所以为圣,全在于他的最高精神境界。

中国哲学的传统认为最宜于为王的人是圣人,因为有圣人之德的人是大公无私的。程颢说:“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程氏文集》卷二)大公无私,只有最高精神境界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只有圣人才最宜于为王。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的真正意义。

注: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1.根据文章内容,试各用一句话概述“横渠四句”中四句话的大意。(8分,每句2分)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2。谈谈对本段中这两句话的理解。 (4分,每小题2分)

①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②人所立之“心”,是宇宙“底”(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

3.作者认为,当遇事不能决的时候,jī dū jiāo 徒与儒家的做法有何区别?

4.从本文来看,中国古代修身的最高理想是什么?

1.第一句:人对于天地的认识即所创造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天地的自我认识,这就是为天地“立心”。

第二句:儒家将外在与内在统一结合起来,将天与人、顺应自然与自强进取结合起来。

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并不是要接续一般意义的中国学统,而是接续儒家之学统。

第四句:“为万世开太平”,最高统治者应为有圣人之德者,实现王道。

 2。参考:①比喻,突出了人类之于大自然的意义,没有人类的大自然在漫长的历史中会__如夜。②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应认识到在自然中的角色和作用,以人之心、以人化的眼光来看待、对待天地万物。

3.jī dū jiāo 徒要求上帝做主,由“主”来决定;儒家认为不需要这个“主”,人的幸或不幸是个人的力量不能控制的,应该顺应自然,只做该做的事,因而更需要不断修身。

4.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统治者之位,以德服人,大公无私。


解析:

阅读下列文章,回答后面问题。(共20分)

横渠四句  

   冯友兰  

  张载的四句话,我称之为“横渠四句”。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简明地说出了人的特点,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这四句中的那四个“为”字的主词,可能是张载本人,也可能是哲学家,也可能是哲学。无论如何,从一般人的观点看,第一句“为天地立心”很费解。其实,并不费解。宋朝有一个无名诗人,在客店的墙上题了两句诗:“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这是以孔子为人类的代表。他应当说:“天若不生人,万古长如夜。”在一个没有人的世界中,如月球,虽然也有山河大地,但没有人了解,没有人赏识,这就是“长如夜”。自从人类登上月球,它的山河大地方被了解,被赏识。万古的月球,好像开了一盏明灯,这就不是“长如夜”了。地球和其他星球的情况,也是如此。地球上的山河大地是自然的产物,历史文化则是人的创造。人在创造历史文化的时候,他就为天地“立心”了。人所立之“心”,是宇宙“底”(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  

  第二句是“为生民立命”。“立命”二字,在儒家经典中,初见于《孟子》。孟子说:“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尽心上》)儒家所谓“命”,是指人在宇宙间所遭遇的幸或不幸,认为这是人所不能自主的。信zōng jiāo 的人,于不能自主之中,要求一个“主”。信jī dū jiāo 的人遇见不能自决的事,就祷告“上帝”,求他的“主”帮助他决定。祈祷以后,他自己再作决定。即使这个决定还是以前的决定,他也认为这是他的“主”替他作的决定。儒家指出,不需要这个“主”。人在宇宙间所遇到的幸或不幸,是个人的力量所不能控制的。既然个人不能控制,那就顺其自然,而只做个人所应该做的事。这就是“天寿不二,修身以俟之”。人的精神境界达到这样的高度,zōng jiāo 对于他就失去作用了。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zōng jiāo ,其实,真能代替zōng jiāo 的是哲学。  

  第三、四句都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的事。对于禽兽,只有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也无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最合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标准的人,儒家称为“圣人”。儒家认为,圣人最宜于做社会最高统治者,因为他是廓然大公。柏拉图认为,在他的理想社会中,最合适的统治者是哲学家,即把哲学与政治实践结合起来的所谓“哲学王”。儒家也认为,有圣人之德者,才宜于居最高统治者之位,这就是所谓“圣王"。《庄子·天下》认为,最高的学问是“内圣外王之道”,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哲学。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统治者利用这个传统的说法欺骗人民。照他们的解释,不是圣人最宜于为王,而是为王者必定是圣人。所以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有关统治者的事都称为“圣”。皇帝的名字称为“圣讳”,皇帝的命令称为“圣旨”,甚至于皇帝的身体也称为“圣躬”。

  欺骗终究是欺骗,没有人信以为真。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孟子起,就把政治分为两种:一种名为“王”,一种名为“霸”。王者“以德服人”,霸者“以力服人”。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是用武力征服来建立和维持其统治的,这些都是霸。至于以德服人的,则还没有。宋明以来,道学和反道学的“王霸之辨”,其根本的分歧就在于此。  

  照我的了解,圣人之所以为圣,全在于他的最高精神境界。  

  中国哲学的传统认为最宜于为王的人是圣人,因为有圣人之德的人是大公无私的。程颢说:“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答横渠张子厚先生书》,《程氏文集》卷二)大公无私,只有最高精神境界的人才能如此。所以,只有圣人才最宜于为王。这就是“内圣外王”之道的真正意义。

注:张载(1020-1077),北宋哲学家。字子厚。凤翔郿县(属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

1.根据文章内容,试各用一句话概述“横渠四句”中四句话的大意。(8分,每句2分)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句:

第四句:

2。谈谈对本段中这两句话的理解。 (4分,每小题2分)

①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②人所立之“心”,是宇宙“底”(所有格)心,不是宇宙“的”(形容词)心。

1.第一句:人对于天地的认识即所创造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天地的自我认识,这就是为天地“立心”。

第二句:儒家将外在与内在统一结合起来,将天与人、顺应自然与自强进取结合起来。

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并不是要接续一般意义的中国学统,而是接续儒家之学统。

第四句:“为万世开太平”,最高统治者应为有圣人之德者,实现王道。

 2。参考:①比喻,突出了人类之于大自然的意义,没有人类的大自然在漫长的历史中会__如夜。②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应认识到在自然中的角色和作用,以人之心、以人化的眼光来看待、对待天地万物。


解析:

1.考查对文本语段的归纳概括能力,提取主要信息整合。

2.考查对文本重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结合下文及作者的见解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马克思的女儿燕妮,曾请教当时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维特克,问他能否将古今

的历史缩写成一本简明的小册子,教授含笑答道:“不必,只需用四句谚语,足可

概括古今的历史。”这四句谚语是:

(1)当“上帝”要某人某年灭亡的时候,往往先令其有炙人的权势

(2)时间是筛子,最终会淘去一切历史的陈渣。

(3)蜜蜂盗花,结果会使花更繁盛。

(4)暗透了,便可望得见星光。

这位历史学家用四句谚语对古今的历史作了高度的概括。你是怎样理解这四句

谚语的呢?这四句谚语为什么“足以概括古今的历史”呢?请以“历史的概括”为

话题或以其中一句谚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维特克是德国的一位历史学家,和马克思私交甚笃。马克思女儿燕妮,每次见到维特克,总要听他讲历史故事。一次,燕妮问维特克:“你能用最简练的语言,把人类的历史浓缩在一 本小册子里吗?”

维特克说:“不必,只要四句话就够了。”这四句话是——

⑴上帝让谁灭亡,总是先让他疯狂。

⑵时间是筛子,最终会筛去一切渣滓。

⑶蜜蜂盗花,结果却使花开得更茂盛。

⑷天黑透了的时候,更能看得见星光。

维特克的这四句话,其实是德国流行的四句谚语,而几乎在每一句话里,都蕴藏着一个绝妙的比喻,让人对历史产生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可以用这四句话的寓意来谈,也可以其中一句话来展开,文体不限。


解析:

材料具有深邃的哲理韵味。考生可以只选取其中一句进行立意构思。

(1)历史是残酷的、无情的

(2)时间会还原历史真相

(3)创造历史就是在创造未来,看似破坏其实是推进、推动历史前进,如改革、直谏

(4)最__的时期更能洞察人心

当然,还有很多立意供考生思考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