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蜗牛(甲) 苏轼 蜗牛(乙) 苏轼
中弱不胜触,外坚聊自郛①。 腥涎不满壳,聊足以自濡。
升高不知疲,竟作粘壁枯。 升高不知回,竟作粘壁枯。
注:①郛,外城;这里用如动词,引申为“庇护”之意。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解读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写到蜗牛相同的习性和癖好——“升高”,也写到其相同的结果——“粘壁枯”。
B.甲诗抓住蜗牛内质柔弱、外有坚壳的特点来写,蜗牛就靠这层外壳保护自己。
C.乙诗突出蜗牛“腥涎”不多的特点,隐含着作者对它同情和怜悯的心态。
D.两首诗是诗人看到壁上高处枯死的蜗牛,睹物兴怀之作,寄寓着诗人对世态人情的感慨。
你认为诗人笔下“竟作粘壁枯”的蜗牛形象有何象征意义?就表达效果而言,你认为哪一首诗更好?请结合这两首诗作具体分析。
答:
【小题1】C
【小题1】蜗牛用来象征现实生活中一味钻营,一心攀爬,追求功名利禄而不得善终的人。第二首表达得更好。理由如次:1、第二首从“腥涎”入笔,较之从外壳入笔,更能突出蜗牛的丑陋形象;2、“腥涎”能更好地呼应第四句中的“粘”字和“枯”字;3、“腥涎”本身可作为一个喻体,用来比喻肚里的一点点墨水,本来只可自我消遣,偏要不自量力,拿来作向上爬的资本;“不知回”比“不知疲”更显出执迷不悟的丑态。
第二首是苏轼的改定稿,说第二首更好应该是定论。如果认为第一首好,能说出“外强中干”之类理由,可酌情给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见说桑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①这首诗作于天宝二年(743年),诗人当时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②君平:是汉代严遵的字,他不愿做官,过着隐居生活,曾经在成都市上以卖卜为生。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
.作者在最后一联中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你做简要分析。
【小题1】笼、绕;(2分)笼:表现了树木繁茂幽深、峰壑起伏陡峭的景象;绕:表现了山水相依、水流曲折绵长、峰峦蜿蜒的景象。
【小题2】.既是劝导朋友不要沉溺于功名利禄之中,又寄寓作者在长安政治上受人排挤的深层感慨。(4分) (共8分)
解析:
略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A:醴酪(lǐ) 龟裂(guī) 浸渍(zhì) 强词夺理(qiǎng) B:盘踞(jū) 老趼(jiǎn) 笑靥(yàn) 怏怏不乐(yàng) C:缂丝(kè) 墙垣(yuán) 租赁(lìn) 滂沱大雨(pāng) D:濒临(pín) 噱头(xué) 菲薄(fēi) 长歌当哭(dàng)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厄运 甄别 慰藉 怨天忧人 B:惊蜇 暮霭 斑驳 入不敷出 C:饿殍 田塍 笑魇 沸反盈天 D:袅娜 殄灭 摭拾 熠熠生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9分,每小题3分)
保持文化的定力
经济全球化的同时,文化交融的步伐也在加快。但由于族群、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诸多差异,国家族群间文化交融的状况极不均衡。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公平参与全球文化交流进程,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急切心愿的背后,也特别易于出现不顾客观实际渴望强国认可、且以他人标准为准则的文化焦虑症候。
在以发达国家利益为主导的全球化规则面前,实现族群完全平等的文化交流只是善良愿望。不顾客观实际以他人标准为规范的盲目操作,对发展中国家文化而言弊多利少。如诺贝尔文学奖常会引发关于评审公允的诘问,个中总不免存有几分“诺贝尔情结”的醋意心理。然而,只要认识到西方文化至上和对非西方文学潜意识偏颇的评判心理,心态就会平和。这个奖项或许只代表西方文化的权威,对判断中国文学水准的高下也没更大的意义。又如,近些年总有人用走进维也纳金色大厅作为“走向世界”的标志,其实靠人情和赠票换来的上座率,只会给人留下推销低档货色的印象。这种依托他人认可的动机和行为,恰恰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保持足够的文化定力,显得格外重要。
保持文化的定力,需要心无旁骛地建设自己的民族文化。作为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的古国,只有在继承优良传统、吸收人类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文化,才是参与文化交流、开拓文化市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保障。盲目纳入别人的文化范式,势必丧失抗衡的本钱。俄罗斯汉学家流沙认为,那些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文学创作,如先锋文学、美女文学等,很难有长久的吸引力。丰厚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必不可少的条件。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国际文化交往中,只有用气大道正、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才能赢得世界的尊重和认可。
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头脑清醒,不能削足适履、误入别人的文化樊篱。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强势文化容易影响并同化弱势文化,弱势一方则容易把强势文化预设为现代的、发达的东西。发展中国家如果一味妄自菲薄,甚至以张扬“丑陋的旧日风情”来满足他人对“落后文化”的猎奇心理,就会在文化交流中乱了阵脚,迷失了自我。
保持文化的定力,必须努力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各民族的文明成果,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决不能简单地以优劣分野。只有坚守清醒的民族意识,坚守本土的文化自信,才能在外来文化铺天盖地涌来时,从容不迫,沉着应对。不管现实交流中民族文化在场与否,心中的民族精神永远不能离场,这是文明对话的根本。尽管在以西方世界为主体构建的文化秩序中争取话语权艰难而漫长,但只要我们脚踏实地地探索奋斗,民族文化就会彰显无可替代的恒久魅力。在人类文化面临同质化的风险时,保持文化的定力,尤为可贵。
(2009年11月27日《人民日报》,有改动)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焦虑症候”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
A.发展中国家迫切希望公平参与全球文化交流进程,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B.靠人情和赠票等动作方式换来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上座率。
C.文坛出现了先锋文学、美女文学等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文学作品。
D.以张扬“丑陋的旧日风情”来满足他人对“落后文化”的猎奇心理。
下列选项中关于如何保持文化定力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心无旁骛地建设自己的民族文化,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并吸收人类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创造出富有时代特征和民族特色的文化。
B.在国际文化交往中,要用气大道正、独具特色的文化产品,参与文化交流,开拓文化市场,把自己的民族文化打造成强势文化。
C.在文化交流中,发展中国家要坚守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提防强势文化的同化。
D.在外来文化铺天盖地涌来时,从容不迫,沉着应对,脚踏实地地探索奋斗,彰显民族文化恒久的魅力,积极争取文化交流的话语权。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无论如何表明其公允性,潜意识中以西方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为评判标准的状况难以改变,拿我们的文学作品去参加评选对判断我们的水准毫无意义。
B.就文化而言,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只要根植于民族的土壤,充分展示久远的历史,深挖丰厚的文化底蕴,就能走向世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C.在现实的文化交流中,我们的民族文化在西方世界为主体构建的文化秩序中争取话语权非常艰难,但我们要有文化自信,心中的民族精神不能离场。
D.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的区分取决于文化主体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发达国家的文化是强势文化,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的文化则是弱势文化。
【小题1】A(这句话出自首段,引出易于出现文化焦虑症候的观点,文化焦虑症候的本质特征是不顾客观实际渴望强国认可且以他人标准为准则,而发展中国家希望公平参与不同于渴望认可,也未必是以他人标准为准则。)
【小题1】B(“把自己的文化打造成强势文化”说法有误。)
【小题1】C(A.“毫无意义”说法太绝对,原文是“没更大的意义”;B.根植于民族的土壤只是走向世界的一个必要条件;D.经济发达程度不是唯一标准。)
解析:
略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偶成
程颢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①这首诗开头两句描画了一幅春景图。“图”中描画的景物(意象)有 (景物用二字短语概括)
②试结合诗句,从内容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
(1)淡云、轻风、丽日、红花、绿柳、碧水(写出4个即给满分4分)。
(2)这首诗描绘了风和日丽的春天景色。(1分)一、二句写景:大空淡淡的白云、柔和的春风、和煦的阳光;地上红花、绿柳、碧水。上下辉映,生机盎然。(1分)三、四句抒发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平淡之中寓深意,表达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马戏团里表演的大象,都是从小就开始训练的。小象很调皮,但是力量小,驯兽员用绳子把它拴在木桩上,经过多次挣扎,它都无法将木桩拖出来,时间一久,小象也就放弃了,长大以后,大象粗壮有力的长鼻子,可以轻易举地把一吨多重的物品抬起。但马戏团的驯兽师只要用一根小木桩,就可以将它们安然拴住。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略
解析:
略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今年夏天真热,所以说爽朗的秋天如不到来,安之若素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B:已经完成的事不用再去劝阻了,已经过去的事也不必再追究了,正像《论语》所讲的,“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C:同学们问我学习的方法是什么,依我的门户之见,上课一定要专心听讲,有不懂的问题要向老师请教。 D:影片中唐国强将长征路上的__演得栩栩如生,形似神更似。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每个夜幕深垂的晚上,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 ,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A:山上的灯把__照淡了山下的灯把__照亮了 B:山上的灯把__照亮了山下的灯把__照淡了 C:山下的灯把__照亮了山上的灯把__照淡了 D:山下的灯把__照淡了山上的灯把__照亮了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为了建设和谐社会,城市学校应主动和乡镇学校结对子,鼎力相助薄弱学校。 B:私立学校虽然缺乏教学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公办学校学习,可以在亦步亦趋的基础上,渐渐走出自己的路来。 C:现在是高考冲刺的黄金时段,请利用好每一分钟,等高考结束再做事后诸葛亮,悔之晚矣。 D:研究生导师配备互选,既加深了导师和学员之间的相互了解,避免了“乱点鸳鸯谱”,又极大地激发了研究生导师的荣誉感和责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