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D  10.A   11.D   12.B

13.二官曰/已得请/许公就义矣/石斋笑曰/是诚可喜/但汝辈安能解此(错一处扣一分,直至扣完)

14.(1)因为这样的原因黄石斋师徒都被关进大狱,等待发落。

  (2)于是召募在江宁做生意的漳地人去狱中,用乡情来安抚黄石斋。(此句翻译重点在定语后置,2分;“乃”“以”1分;“至”“慰藉”1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6―8题。

说不完的“太空育种”

经历过太空邀游的农作物种子,返回地面种植后,不仅植株明显增高增粗,果型增大,产量比原来普遍提高,而且品质也大为提高。

太空环境对植物基因产生影响已经得到各国科学家的证实。但是对太空育种原理的解释仍在争论之中。科学家认为,太空育种主要是通过强辐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太空综合环境因素诱发植物种子的基因变异。由于亿万年来地球植物的形态、生理和进化始终深受地球重力的影响,一旦进入失重状态,同时受到其他物理辐射的作用,将更有可能产生在地面上难以获得的基因变异。

经过太空的“洗礼”,还会使一些种子已经退化的良好性状得到恢复。用传统的射线处理种子,一般能够获得0.3%~0.5%的有益突变,即1000颗被处理的种子即使都会发生突变,但其中只有3颗到5颗发生的变化会使它们对农业生产有益,而太空育种获得的数字能够达到3%~5%。

种子上了天并不一定就都能发生性状优异的突变,即使出现优异突变,也不可能即刻就能稳定遗传。由于这些种子的变化是分子层面的,想分清哪些是我们需要的,就必须先将它们都播种下去,一般从第二代开始筛选突变单株,然后将选出的种子再播种,自交繁殖,如此繁育三四代后,才有可能获得遗传性状稳定的优良突变系。每拨太空遨游过的种子都要经过连续几年的筛选鉴定,其中的优系再经过考验和权威部门的审定才能称其为真正的“太空种子”。

虽然太空育种赢得一片叫好声,但质疑的声音也一直存在。首先,太空种子变异的原理至今未能完全掌握。空间诱变涉及因素很多,到底是哪些因素起主导作用,作用的机理如何,诱变的规律是什么? 有专家认为,如果说种子的遗传基础是由于辐射发生了变异,按照辐射破坏DNA的原理,他们应该先看到大量“变坏”的变异才对,变好的变异应是极少的。几十年来在地面上一直进行的用放射线来诱导变异的辐射育种一直未有好的成功例子,就说明了这一点。而目前的太空育种仅用数千克或百余克种子(远少于在地面上进行辐射育种实验时所用的数量),也从未向大家展示大量“变坏”了的变异植株。

此外,如果在太空舱内种子能接受到射线,那太空飞行对动物和人安全吗?种子在吸水萌动前是处于休眠状态,细胞的生命活动暂时中止,是无法感受失重的,所以由失重引起变异的说法也存在疑问。而且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最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太空食品”安全吗? 从育种的原理上来说,太空育种并没有经过人为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作物中使之产生变异,它使作物本身染色体产生缺失、重复、易位、倒置等基因突变。这种变异和自然界植物的自然变异一样,只是时间和频率有所改变,本质上只是加速了生物界本来需要几百、上千年的自然变异。太空中宇宙射线的辐射大大增强,是发生变异的重要条件。

太空育种的变异经常会让人想到转基因食品。转基因作物是用外源基因导入植物体内而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如转基因大豆是用非大豆生物甚至动物、微生物的基因导入而产生变异。而太空育种是让作物种子自身发生变异产生的,从这个方面来说太空食品是安全的。但是人们还是担心,人为地强行改变动植物的基因,后果在几年中可能不会显现,但几十年后呢?还有,变异的动植物品种流入生物圈后,会不会给地球的原有物种带来破坏性的影响呢?毕竟,我们的子孙还要健康地生活在地球上。

6.下列对“太空育种”原理阐释的不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 )

A.科学家发现诸如高真空等太空综合环境因素使种子发生了基因变异,产量和品质都有了一个很大的提高。

B.地球上的植物一旦进入失重状态,就将更有可能产生在地面上难以获得的基因变异。

C.科学家认为“太空育种”就是使植物形态已经退化的良好性状在特殖的环境下得以恢复,以达到提高农业生产力的目的。

D.“太空育种”要有一个复杂而且比较长的考验周期。

7.对人们质疑“太空育种”的原因,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照辐射破坏DNA的原理,人们几十年来在地面上一直进行的用放射线来诱导变异的辐射育种一直未有好的成功例子。

B.种子在吸水萌动前是处于休眠状态,是无法感受失重的,所以由失重引起变异的说法也存在疑问。

C.种子上了天,即使出现优异突变,也不可能即刻就能稳定遗传。

D.如果说种子的遗传基础是由于辐射发生了变异,种子都可以接受到射线,那么太空飞行对动物和人安全吗?

8.根据原文,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些时候,科学研究可以不需要从先弄明白原理入手,实证的过程似首更有价值。

B.太空育种缺乏一定的理论支持,也有可能给人类生活带来危害,所以太空育种只是空中楼阁。

C.转基因食品有望被“太空育种”而来的食品所代替,但这需要时间的证明。

D.科学的发展进程,可能因为过分的“杞人忧天”而夭折。

6.B   7.D    8.B

下列语句没有语病且语意明确的一项是 ( )

A:市政府面对日益严峻的城市缺水形势,通过新闻媒体向市民发出了一封倡议书,希望市民积极行动起来,节约每一滴水。 B:奥运精神已经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水平的主要指标,它极有可能意味着中国从此在世界上真正强大起来了。 C:宇宙飞船在太空中飞行的原理与飞机在大气层中飞行的原理有同有异,对此,科学界的说法也不一致。 D:研究史料的编纂、收集、整理、分类、保管的专门学问,就是史料学。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儿童 对刺激做出反应,他们还解释刺激。他们在联络、交往和向对他们重要而有价值的那些人学习。他们对一些人感到反感,对另一些人由于尊敬或有情感而感到依恋。这样他们 会把后者的鼓励看作是“有益的”,而把前者的类似行为看作是无价值的 讨厌的。

A:不但 可能 或者 B:不仅仅 可能 甚至 C:不仅仅 必然 甚至 D:不但 必然 或者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迂腐 驾驭 笨拙 闲言谇语 B:蜷缩 赝品 盅惑 纵横交措 C:告罄 锃亮 滨临 精神焕散 D:穿凿 厮杀 叫嚣 清波粼粼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1)3月18日,____在回答中外记者问时引用了《宋史・王安石列传》中的“三不足”论断,以之自勉。其中的一句为“人言不足恤”。“人言”,“流言也”;“恤,”“忧也”。此句是指,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2)《诗经・郑风・将仲子》:“人言之多,亦可畏也”。人言:别人的评论,指流言蜚语;畏:怕。“人言可畏”指在背后的议论或诬蔑的话很可怕。

请全面理解材料,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如果你为四郎哭泣

龙应台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可能找得出一百个方式来回答“文化为什么重要”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从一场戏说起。

有一天台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地带了85岁的父亲去听。从小听他唱“我好比笼中乌,有翅难展;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潜水龙,困在了沙滩……”,老人想必喜欢。

遥远的10世纪,宋朝汉人和辽国胡人在荒凉的战场上连年交战。杨四郎家人一一壮烈阵亡,自己被敌人俘虏,娶了敌人的公主,在异域苟活15年。铁镜公主聪慧而善良,异乡对儿女已是故乡,但四郎对母亲的思念无法遏止。悲剧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潜回宋营探望老母的片刻。卡在“汉贼不两立”的政治斗争之间,在爱情和亲情无法两全之间,在个人处境和国家利益严重冲突之间,已是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对母亲痛哭失声:“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

我突然觉得身边的父亲有点异样,侧头看他,发现他已是老泪纵横,泣不成声。

父亲16岁那年,在湖南衡山乡下,挑起两个空竹篓到市场去,准备帮母亲买菜。路上碰见国民党政府招兵,这16岁的少年放下竹篓就跟着去了。此后在战争的炮火声中辗转流离,在两岸的斗争对峙中仓皇度日,70年岁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见到那来不及道别的母亲。

他的眼泪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紧握着他的手,不断地递纸巾。

然后我发现,流泪的不只他。斜出去前一两排一位白发老人也在拭泪,隔座陪伴的中年儿子递过纸巾后,将一只手环抱着老人瘦弱的肩膀。

谢幕以后,人们纷纷站起来,我才发现,啊,四周多得是中年儿女陪伴而来的老人家,有的拄着拐杖,有的坐着轮椅。他们不说话,因为眼里还有泪花。

中年的儿女们彼此不识,但是在眼光接触的时候,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是曲终人散的时候,人们正各奔东西,但是在那个当下,在那一个空间,这些互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关系紧密、温情脉脉的群体。

在那以后,我陪父亲去听过好几次《四郎探母》,每一次都会遇见父辈们和他们的中年子女;每一次都像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

从《四郎探母》,我有醍醐灌顶似的发觉,是的,我懂了为什么《伊底帕斯》能在星空下演两千年仍让人震撼,为什么《李尔王》在四百年后仍让人感动。

文化,或者说,艺术,做了什么呢?

它使孤独的个人为自己说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义。少小离家老大失乡的老兵们从四郎的命运里认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处境,认出了处境中的残酷和荒谬,而且,四郎的语言――“千拜万拜,赎不过儿的罪来”――为他拔出了深深扎进肉里无法拔出的自责和痛苦。艺术像一块沾了药水的纱布,轻轻擦拭他灵魂深处从未愈合的伤口。

文化艺术使孤立的个人,打开深锁自己的门,走出去,找到同类。他发现,他的经验不是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体的经验,他的痛苦和喜悦,是一个可以与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悦。孤立的个人因而产生归属感。

它使零散的、疏离的各个小撮团体找到连结而转型成精神相通、休戚与共的社群。“四郎”把本来封锁孤立的经验变成共同的经验,塑成公共的记忆。从而增进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会的文化认同。白发苍苍的老兵,若有所感的中年儿女,或者对这段历史原本漠然的外人;在经验过“四郎”之后;已经变成一个拥有共同情感而彼此体谅的社会。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而公民社会,因为不依赖皇权或神权来坚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黏合剂。

(节选自《南方周末》)

14.这篇文章的标题很有特色,请试加以分析。(4分)

答:

15.为什么《四郎探母》会令“父亲”及看过的老人“泣不成声”?(6分)

答:

16.理解文中句子含义。(6分)

(1)“沉默中仿佛已经交换了一组密码”

答:

(2)“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

答:

17.请结合全文,谈谈“文化为什么重要”。(6分)

答:

14.(4分)①文题为“为四郎哭泣”贴近中心,紧扣文章内容。②第二人称“你”的使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显得平易亲切。③“如果”的假设设置悬念,既吸引读者,又引发读者对现实的思考。(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二点给4分)

15.(6分)每一次听《四郎探母》,都是一场灵魂的洗涤,感情的疗伤;他们的经历、处境、感情与杨四郎有很多相似之处,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四郎探母》寄寓着他们的精神依托,是他们的精神慰藉。

16.(1)说明了这些中年儿女都明白父辈的心愿,彼此心照不宣(1分),静默中他们已然成了温情脉脉的群体(1分)(整体表述1分)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现象看起来是柔弱无力的。(或“文化在强权政治、战争或命运面前往往柔弱无力”)(1分),但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或文化认同性)(1分)(整体表述1分)

17.(1)它能使孤独的个人能够减轻出自己的痛苦,心灵上获得一点慰藉。

   (2)它能使孤立的能与他人交流,产生归属感。

  (3)它能使小的团体转型成精神相通、忧戚与共的社群,拥有共同情感、休戚与共。

   (4)它能使社会更加和谐。(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三点给6分)

依照语境,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诸葛亮一代名相,兴复汉室,却壮志未酬,领后人敬仰感叹。杜甫的《蜀相》中“ ”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之情。南宋诗人 也在《书愤》中写到“ 。”不仅赞颂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作者还以之自况,表达了收复中原的志向。

(2)况吾与子 ,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 。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 ,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轼《赤壁赋》)

(1)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2)渔樵于江渚之上  举匏樽以相属  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  挟飞仙以遨游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风 风

(李峤) (虞世南)

剪落三秋叶,催开二月花。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1)李峤的《风》中“剪”“催”二字用的极妙,请任选其一加以分析。(2分)

答:

(2)请分析这两首咏风诗在描写手法上的异同。(6分)

答:

(1)“剪”字巧用比喻,把风喻为剪刀,象剪刀一样扫落秋叶,形象地表现出秋风之迅疾。“催”字为“催促”之意,运用拟人手法,风促花开,暗示春风使万物生长,促发生机。(任选其一,2分)

(2)同:均用侧面描写,句句写风而不见“风”字,均借助外在事物表现风,使之具体形象,生动自然。(2分)异:①李诗:白描,虞诗:渲染。②李诗:巧妙地从两方面构思:季节方面,秋风能使树叶飘落,春风能使二月花开。草木荣枯,随风变化,道理平常,写来自然;风形成的奇景方面,风吹过江上,掀起巨浪,蔚为壮观;风吹进竹林,使万竿摇曳,幽韵无穷。另外,“三一二―千―万”几个数字巧妙入题:飘动人们的衣袖,传来美妙的歌声,吹得枝影摇曳,送来阵阵花香,把无形的风写得神态可亲,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闻得着,令人遐想不已。(言之成理即可,可只答出一方面不同,不必面面俱到,4分)

8. B垂:传留后世。

9. D(①说的是别人对他品行的尊重情况,③说的是魏国公的功绩很大,⑤是作者对魏国公功绩的评述。)

10.C(作者“不获登公之堂”没有亲自参观,并且文章并没有“讽刺当时的权贵的志向”,没有“很强的现实批判意义”:文章重点是“立”,而不是“破”,因此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是不存在的。)

11.(1)(4分)译文:如果苏秦不被他的嫂子礼待,朱买臣被他的妻子抛弃。(若:如果。1分;礼:礼遇,礼待1分;见、于:表被动1分;分句1分)

   (2)(6分)译文:不像那不得志、困顿的人,侥幸在一段时间得意洋洋,出乎平庸的男子和没有见识的妇女的意料之外,以此吓唬他们,并向他们夸耀自己。(穷厄:不得志、困顿1分;“得志于一时”介词结构后置1分;意:意料1分;惊骇:使……害怕,吓唬1分;之“自己”或“他们”1分,全句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