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8分)
震旦鸦雀
学生时代读沈括的《梦溪笔谈•雁荡山》,其中有云“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漱”,从此知道“震旦”是中国古称。后来了解到有一段距今6亿年的地质年代,最先在中国被调查研究,故而被称为震旦纪。由此看来,“震旦”一词似乎凝结了中国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而以“震旦”命名的小鸟,必定有其特别之处吧。
2007年6月初,我们前往河北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做鸟类繁殖季节调查。机缘巧合,在这里竟与久仰的震旦鸦雀不期而遇。调查进行到最后半天时,我们突然在芦苇丛中发现了一个精致的杯状巢,里面有5枚尚有余温的卵。巢的形状很像大苇莺的巢,但根据经验判断这不是。虽然它们都是固定在几根芦苇上的杯状巢,但仔细观察发现,这个巢的巢材都是精选的苇茎,编织也更精细,巢色黄褐,一尘不染,卵的颜色和斑点也与大苇莺不同。一会儿,一只小鸟从芦苇丛中悄悄钻出飞进巢中。对照鸟类图鉴,我们兴奋地发现这竟是一只震旦鸦雀!无奈工作已接近尾声,下午我们就将结束这次调查返京。
6月底,我们再赴衡水湖。一连几日,淫雨霏霏,我们冒雨泡在齐腰深的苇塘里,寻找上次发现的震旦鸦雀巢。好不容易找到了,却发现早已雀去巢空。“也许选了新巢址呢!”朋友的话让我们重拾信心,继续寻找。果然拨开层层苇叶发现苇秆上正有一个震旦鸦雀嫩黄色的小巢,里面还有一枚呈奶茶色略带斑点的卵,拇指盖大小!不一会儿,一只震旦鸦雀就飞回来了。孵化期的震旦鸦雀不太怕人,它泰然稳“坐”巢中孵卵,与我们仅隔五六米。这一次我们总算能仔细地观察它了。它头部为灰色,两道黑色的眉纹从眼上方一直延伸到后颈。最特别的就是它们黄色的钩状喙,与鹦鹉的喙非常相似。拍摄完震旦鸦雀的孵化行为后,我们在附近几个苇塘里又陆续发现了数个巢,其中一个巢中有5枚卵,其中1枚颜色和大小与其他的略有不同,我们猜测这可能是杜鹃鱼目混珠的把戏。同时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新巢附近都有一个旧巢。为什么震旦鸦雀会在繁殖季节营巢两次? 是不是它们一年繁殖两次?疑问增加了我们的兴趣,不知道它们的育雏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三周后,我们又来到衡水湖。我们在粗壮、高大的芦苇丛中,满怀希望地走向最早发现的那个震旦鸦雀巢,小心拨开苇叶,震旦鸦雀的小巢慢慢显露出来。只见4个黑乎乎的小家伙挤在一起!光溜溜的皮肤还没有长出羽毛,双眼紧闭。我们立即架好设备,等亲鸟回来育雏。没过多久,苇叶晃动了,亲鸟回来了。显然,亲鸟还是比较警惕,没有直接飞入巢中喂食,它衔着满嘴的虫子在苇叶间一蹦一跳,迂回地向巢靠近,最终还是绕过我们的机器跳回巢里。一落到巢边,巢中4只小鸟就炸开了锅。我们从监视器上看到它们伸长了脖子,橙黄色的大嘴张得几乎和头一样大。亲鸟喂光虫子,又俯身从巢里叼出一团白乎乎的东西吞进肚子,这是雏鸟的粪,外面裹着白色的蛋白膜。看着亲鸟清理巢内卫生的一幕,不由让人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慨叹!通过观察我们还发现,震旦鸦雀取食寄生苇秆虫子的方法十分特别,很像啄木鸟。取食之前,先用奇特粗厚的钩状喙敲击芦苇秆以确定虫子的位置,然后用喙将苇秆咬碎并将虫子叼出。
三访衡水湖,我们也仅仅对衡水湖地区的震旦鸦雀有了初步的了解,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震旦鸦雀能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选自双月刊《大自然》2008年第2期,有删改)
16.下列对震旦鸦雀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震旦鸦雀的巢常常安置在繁密、粗壮、高大的芦苇丛中,加之种群数量稀少,一般不易被人发现。
B.震旦鸦雀的巢“一尘不染”,与震旦鸦雀亲鸟通过吞食雏鸟的粪来清理巢内卫生的习性有一定关系。
C.震旦鸦雀的新巢附近都有一个旧巢,这表明震旦鸦雀会在繁殖季节营造鸟巢两次,它们一年繁殖两次。
D.震旦鸦雀的巢,色彩有黄褐、嫩黄等,形似杯状,精挑细选苇茎,精细编织而成,显得非常精致。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3分)
A.作者三次赴衡水湖对震旦鸦雀的专项观察研究,虽还有一连串的疑问,但必然会引起人对震旦鸦雀更多的关注。
B.以凝结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震旦”来命名小鸟,是因为震旦鸦雀在鸟类中有着久远的历史。
C.孵化期的震旦鸦雀习性虽然比较警惕,但不太怕人,常常还会替鱼目混珠的杜鹃鸟孵化后代。
D.震旦鸦雀,灰色的头部,黑色的眉纹,黄色的钩状喙。繁殖季节,每次产卵数量不等,卵小巧,奶茶色略带斑点。
18.作者三访衡水湖,分别对震旦鸦雀的哪些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6分)
19.作者对震旦鸦雀的研究初有成效,从全文看,取得成效的缘由有哪些?试作简要分析。(6分)
题库:高中语文
类型:简答题
时间:2021-01-08 13:34:09
免费下载:《2010年启东中学考前辅导考试试题及答案》Word试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18分)
震旦鸦雀
学生时代读沈括的《梦溪笔谈•雁荡山》,其中有云“按西域书,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漱”,从此知道“震旦”是中国古称。后来了解到有一段距今6亿年的地质年代,最先在中国被调查研究,故而被称为震旦纪。由此看来,“震旦”一词似乎凝结了中国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而以“震旦”命名的小鸟,必定有其特别之处吧。
2007年6月初,我们前往河北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做鸟类繁殖季节调查。机缘巧合,在这里竟与久仰的震旦鸦雀不期而遇。调查进行到最后半天时,我们突然在芦苇丛中发现了一个精致的杯状巢,里面有5枚尚有余温的卵。巢的形状很像大苇莺的巢,但根据经验判断这不是。虽然它们都是固定在几根芦苇上的杯状巢,但仔细观察发现,这个巢的巢材都是精选的苇茎,编织也更精细,巢色黄褐,一尘不染,卵的颜色和斑点也与大苇莺不同。一会儿,一只小鸟从芦苇丛中悄悄钻出飞进巢中。对照鸟类图鉴,我们兴奋地发现这竟是一只震旦鸦雀!无奈工作已接近尾声,下午我们就将结束这次调查返京。
6月底,我们再赴衡水湖。一连几日,淫雨霏霏,我们冒雨泡在齐腰深的苇塘里,寻找上次发现的震旦鸦雀巢。好不容易找到了,却发现早已雀去巢空。“也许选了新巢址呢!”朋友的话让我们重拾信心,继续寻找。果然拨开层层苇叶发现苇秆上正有一个震旦鸦雀嫩黄色的小巢,里面还有一枚呈奶茶色略带斑点的卵,拇指盖大小!不一会儿,一只震旦鸦雀就飞回来了。孵化期的震旦鸦雀不太怕人,它泰然稳“坐”巢中孵卵,与我们仅隔五六米。这一次我们总算能仔细地观察它了。它头部为灰色,两道黑色的眉纹从眼上方一直延伸到后颈。最特别的就是它们黄色的钩状喙,与鹦鹉的喙非常相似。拍摄完震旦鸦雀的孵化行为后,我们在附近几个苇塘里又陆续发现了数个巢,其中一个巢中有5枚卵,其中1枚颜色和大小与其他的略有不同,我们猜测这可能是杜鹃鱼目混珠的把戏。同时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部分新巢附近都有一个旧巢。为什么震旦鸦雀会在繁殖季节营巢两次? 是不是它们一年繁殖两次?疑问增加了我们的兴趣,不知道它们的育雏又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
三周后,我们又来到衡水湖。我们在粗壮、高大的芦苇丛中,满怀希望地走向最早发现的那个震旦鸦雀巢,小心拨开苇叶,震旦鸦雀的小巢慢慢显露出来。只见4个黑乎乎的小家伙挤在一起!光溜溜的皮肤还没有长出羽毛,双眼紧闭。我们立即架好设备,等亲鸟回来育雏。没过多久,苇叶晃动了,亲鸟回来了。显然,亲鸟还是比较警惕,没有直接飞入巢中喂食,它衔着满嘴的虫子在苇叶间一蹦一跳,迂回地向巢靠近,最终还是绕过我们的机器跳回巢里。一落到巢边,巢中4只小鸟就炸开了锅。我们从监视器上看到它们伸长了脖子,橙黄色的大嘴张得几乎和头一样大。亲鸟喂光虫子,又俯身从巢里叼出一团白乎乎的东西吞进肚子,这是雏鸟的粪,外面裹着白色的蛋白膜。看着亲鸟清理巢内卫生的一幕,不由让人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慨叹!通过观察我们还发现,震旦鸦雀取食寄生苇秆虫子的方法十分特别,很像啄木鸟。取食之前,先用奇特粗厚的钩状喙敲击芦苇秆以确定虫子的位置,然后用喙将苇秆咬碎并将虫子叼出。
三访衡水湖,我们也仅仅对衡水湖地区的震旦鸦雀有了初步的了解,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震旦鸦雀能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选自双月刊《大自然》2008年第2期,有删改)
16.下列对震旦鸦雀巢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震旦鸦雀的巢常常安置在繁密、粗壮、高大的芦苇丛中,加之种群数量稀少,一般不易被人发现。
B.震旦鸦雀的巢“一尘不染”,与震旦鸦雀亲鸟通过吞食雏鸟的粪来清理巢内卫生的习性有一定关系。
C.震旦鸦雀的新巢附近都有一个旧巢,这表明震旦鸦雀会在繁殖季节营造鸟巢两次,它们一年繁殖两次。
D.震旦鸦雀的巢,色彩有黄褐、嫩黄等,形似杯状,精挑细选苇茎,精细编织而成,显得非常精致。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3分)
A.作者三次赴衡水湖对震旦鸦雀的专项观察研究,虽还有一连串的疑问,但必然会引起人对震旦鸦雀更多的关注。
B.以凝结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震旦”来命名小鸟,是因为震旦鸦雀在鸟类中有着久远的历史。
C.孵化期的震旦鸦雀习性虽然比较警惕,但不太怕人,常常还会替鱼目混珠的杜鹃鸟孵化后代。
D.震旦鸦雀,灰色的头部,黑色的眉纹,黄色的钩状喙。繁殖季节,每次产卵数量不等,卵小巧,奶茶色略带斑点。
18.作者三访衡水湖,分别对震旦鸦雀的哪些方面有了初步的了解?(6分)
19.作者对震旦鸦雀的研究初有成效,从全文看,取得成效的缘由有哪些?试作简要分析。(6分)
本题关键词:阅读训练,阅读中枢,阅读新知法,小儿阅读障碍,阅读理解策略,成方便读,金标数码定量阅读仪,完全代偿,失读,最早完成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