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___________________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2)纵一苇之所如,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三杯两盏淡酒,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_______________?(王勃《腾王阁序》)
(4)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文章千古事,__________________。(杜甫《偶题》)
【答案】(1)朝闻道 此情可待成追忆
(2)凌万顷之茫然 怎敌他晚来风急
(3)在水一方 奏流水以何惭
(4)无以至千里 得失寸心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寄远
杜牧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3分)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
[56c7ab34181c1b86.gif]

9.【答案】D
【解析】过:错误。
10.【答案】D均为副词,将要。
【解析】A 第一个表提顿语气,不译;第二个“……的人”。B 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却。C第一个“以”,表目的,来;第二个“以”,因为。
11.【答案】B
【解析】②⑥并非直接体现诚信。
12.【答案】D
【解析】“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有误。
13 【答案】(1)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2)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
(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啊。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8-6题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先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诉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赵秉文《墓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到桥名断,从来金勒过。”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他们把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清藩衍桐《两浙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作“簖桥”,因为那时“簖”字或许还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随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
(节选自关长龙《“断桥”考》,有改动)
[注]①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
6.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虾的“簖”相伴的一种桥。
B. “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
C.“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
D.“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也可能很少有人使用。
7.下列不属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所限制。
B.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
C.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流的现象消失了。
D.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文献。
B.西湖十景之“断桥”在南宋时又称宝桥,还曾因“断”“段”谐音而被称作“段家桥”。
C.第三段列举了赵乘文等人的诗,说明除西湖断桥之外,在古代其他地方也有“不断之断桥”。
D.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近代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方法很常见。
6.【答案】C
7.【答案】D
【解析】注意原文第四段中“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和第五段“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几个句子。
8.【答案】D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流 莺 李商隐①
流莺②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③何处有花枝?
[注]①李商隐:唐代诗人,颇具才华,但受尽冷遇排斥,飘零潦倒终生。
②流莺:不知所往、飞落无依的黄莺。
③凤城:这里借指长安。
(1)这首诗颈联的对仗很有特点,请简要说明。(3分)
(2)金圣叹称此诗“托流莺以见意也”,叶燮称此诗“寄托深而措辞婉”。请结合
此诗谈谈你对二人评论的理解。(3分)
(1)颈联对仗,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句子内部“风朝”与“露夜”,“阴”与“晴”,“万户”与“千门”,“开”与“闭”又各自成对,音节和谐、深沉幽婉,写出了流萤无休止的啼啭、漂荡,寻找渺茫无日的佳期。(答出“对仗”结构特点1分,音节特点1分,句意说明1分。)
(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寓怀。答“象征”亦可)的手法,(1分) 通过流莺的飘荡不自持(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表现了诗人自身漂泊无依的境遇(1分),借流莺的徒自巧啭难遇佳期抒写不为人赏识运用(怀才不遇)的精神苦闷(1分)。(大意对则可)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携书单来到购书中心,按图索骥,终于买到女儿需要的教材。 B:其实,对于孩子的睡眠问题,无论是从国家的政策看,还是从社会的呼声看,早已引起了足够的关注。 C:中国斯诺克神奇小子丁俊晖虽然再次无缘世界锦标赛决赛,但他的防守控制能力和坚韧意志均有较大提高,相信明年他一定会美梦成真。 D: 倡导并鼓励多写多演现代戏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否则,不写不演现代戏,就难于抵制一些不健康的甚至低级庸俗的东西。
在下列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为配合新版护照的启用,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日前推出一系列便利措施,中国公民申领护照出国将更加 。 ②为了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规范建委行政审批行为,建委民工委决定将对建设工程全程办事代理过程和效能实施 。 ③由文化局、教育局联合举办的艺术展极大地活跃了当地的文化生活, ,有数十万人参加了相关活动。
A:简洁 监察 期间 B:简捷 检察 期间 C:简洁 检察 其间 D:简捷 监察 其间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阿拉伯名作家阿里,一次和吉伯、马沙两位朋友一起旅行。途中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伯拼命拉住,才将其救起。马沙于是在附近的大石头上刻下了:“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救了马沙一命。”三人继续走了几天,来到一处河边,吉伯跟马沙为了一件小事吵起来,吉伯一气之下打了马沙一耳光。马沙跑到沙滩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吉伯打了马沙一耳光。”当他们旅行回来后,阿里好奇地问马沙为什么要把吉伯救他的事刻在石上,将吉伯打他的事写在沙滩上?马沙回答:“我永远都感激吉伯救了我。至于他打我的事,我会随着沙滩上字迹的消失而忘得一干二净。
在人们的匆匆的一生中,忘却的和需要记住的东西实在是太多,譬如宽容、理解、感动、感激、别人的帮助和恩惠、个人怨恨……请以“忘记和记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 ①自定立意。 ②自拟题目。 ③自选文体,但不要写成诗歌或剧本。
④字数在800字以上。
默写(16分,每空1分)
(1) ,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2)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烟波, 。《雨霖铃》
(3)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 。《王羲之•兰亭集序》
(4)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蜀相》
(5)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 。《归去来兮辞》
(6) ,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 。《归园田居》
(7)故木受绳则直,__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8)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六国论》
(9)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2)竟无语凝噎,暮霭沉沉楚天阔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4)三顾频烦天下计,长使英雄泪满襟
(5)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6)羁鸟恋旧林,守拙归园田
(7)金就砺则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8)以贿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9)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6分,每小题3分)
疾病不单纯是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生物因素引起的生物学现象,而且还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同社会有不同的疾病模式。在狩猎社会,人类以野果和鱼兽肉为食,常因食物不足而挨饿,死亡原因多为饥饿和意外伤害;在农业社会,人类靠根茎、蔬菜和谷物充饥,缺乏足够的蛋白质和脂肪,死亡原因多为传染病、地方病和营养不良;到工业社会,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大增,动物性食物增加,体力活动减少,生活紧张刺激频繁,脑血管病、心脏病和恶性肿瘤成为死亡率最高的疾病。随着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人类发现引起这些疾病的因素是复杂多样。例如,吸烟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终因肺原性心脏病而死亡;吸烟也可引起肺癌等20多种癌症,还可增加高血压病、胃溃疡等病的风险,这称为单因多果;同样,肺癌可因吸烟引起,可因工厂、汽车废气污染引起,也可因吸入镍蒸气、氢气(有放射性)引起,这概称多因单果。而这些因素常与人们的社会行为紧密联系。
十九世纪,一批社会医学的倡导者目睹了工业化过程给人类带来的一系列健康问题,开始认识到医学、健康与社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于是,社会医学随着工业化和科学技术进化的过程而发展起来。它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医学问题,主要探讨社会因素对个体和群体健康的作用,进而制定各种社会措施,保护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国际医学界公认:只有政府承担卫生保健责任,制定相关法律,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健全基层保健网,才能有效地预防、医治现代社会各种疾病。
3.下列不属于社会医学兴起的原因的一项是
A.疾病不仅是一种由生物因素引起的单纯的生物学现象,而且还是一种社会现象。
B.引起疾病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在医学上就包括单因多果和多因单果这两种特殊模式。
C.随着科学研究方法的进步,人们发现引发疾病的因素往往与人们的社会行为密切相关。
D.十九世纪以来,工业化过程使一批社会医学的倡导者开始意识到医学、健康与社会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4.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不同社会有不同的疾病模式。现代社会的人们大都死于脑血管病、心脏病和恶性肿瘤。
B.肺癌并不一定是由吸烟引起的,有时候,被污染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也会使人得肺癌。
C.十九世纪兴起的社会医学可以确保社会群体中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D.政府承担卫生保健责任,积极推进医学保健,就可以预防、医治现代社会的各种疾病。
3.B (其他三项都谈到了疾病与社会的关系)
4.B (A“大都死于”错 C混淆了目标和结果。社会医学的目的是“保护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未必能确保实现这一目标 D“就可以”说得太绝对,原文是“能有效地预防、医治现代社会各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