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以下各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 ①率赂秦耶 率:全部 ②盖失强援 盖:因为 ③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其实:实际上 ④暴秦之欲无厌 厌:厌烦 ⑤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结交 ⑥始速祸焉 速:很快 ⑦洎牧以谗诛 洎:jì 等到 ⑧当与秦相较 当:应当 ⑨或未易量 量:估量 ⑩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劫:侵略
A:①③⑤⑦⑧ B:①②⑤⑦⑨ C:③④⑥⑧⑩ D:②④⑥⑨⑩
【或】下列各项中解释不正确的是
A: 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六国论》(有的人,有人) B: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或许) C: 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有时) D: 或王命急宣,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三峡》 (有时)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音和义全对的一项是( )
A:胜负之数(shù运数),存亡之理,当(dàng适合)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六国互丧(sāng灭亡),率(shuài全都)赂秦耶 C:洎(zì等到)牧以谗(chán说别人的坏话)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思厥(jué他的)先祖父,暴(bào暴露)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音和义全对的一项是 ( )
A:胜负之数(shù命运)存亡之理,当(dàng适合)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六国互丧(sāng灭亡),率(shuài全都)赂秦耶 C:洎(zì等到)牧以谗(chán说别人的坏话)诛,邯郸为郡,借其用武而不终也。 D:思厥(qúe他的)先祖父,暴(pù暴露)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9.下列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六王毕,四海一 B: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C:奈何取之尽锱铢 D: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8.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3分)
A:暴秦之欲无厌 B: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举酒属客 D:可谓智力孤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6题。
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道:途径。
B.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厥:其,他们的。
C.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判:决定。
D.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率:大概。
19.下列句子中“则”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A.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C.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弊在赂秦”四字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并总贯全篇,接着以历史事实为据,从“赂者”“不赂者”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B.第三段围绕赂秦问题,运用对比、比喻、引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述了赂秦非但不能苟存,反而会削弱实力导致颠覆的看法。
C.从本文看,燕国灭亡的原因在于派荆轲去刺杀秦王,而赵国灭亡则是因为良将李牧“以谗诛”。
D.文章最后一段流露了苏洵作文的目的,“苟以天下之大……”的假设使得文章对宋朝的尖锐批评在语气上委婉了许多。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C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考查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等文言现象,这即是常见知识点,也是常见考点。解读试题时应从这几方面着手。D项,率:都、皆。一词多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文言虚词也大多是一词多义的,平时学习就应该掌握常见虚词的义项,解题时根据上下文代入恰当义项就行了。此题考查“则”的意义和用法。例句:那么,副词。A就,副词; B却,表转折,副词;C那么,副词;D却,转折副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及分析文体特征的能力。C项燕赵灭亡的原因分析错,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从原文“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在于证明“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一分论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
1.古人云:“以地事秦, ,薪不尽,火不灭。”
2.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
3.刺客不行, ,则胜负之数,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
1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4.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苏洵《六国论》)
5.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