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篇咏荷的文章,其中有一段写景文字好似一幅山水画,请你读后为这幅画起个名字。要求: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图”,总共不超过6个字。(2分)
凝神之际,突然一阵强风从对面吹来,千百张荷叶的一侧,被卷起,竖起,形成直角,阳光便射在翻起的叶底,使得那竖起的一半,顿时转成昏亮的紫黄,低压的一半在阴暗中,则转为深黛。千百张荷叶,霎时皆成深黛托着紫黄。紫黄耀眼,碧黛深沉。风,太阳与视觉如此一偶合,闪耀出荷叶多彩而豪迈的一面。观荷叶的意识几乎跃出了胸腔,跃入那一片紫黄碧黛。瞬间风过,荷叶恢复了举天而立的姿态;紫黄碧黛同时消失。
图
风卷(或“吹”)荷叶图
默写。(6分)
(1)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2) ,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3)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5)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6)星垂平野阔, 。(杜甫《旅夜书怀》)
(1)暧暧远人村
(2)竹喧归浣女
(3)暮霭沉沉楚天阔
(4)凄凄惨惨戚戚
(5)天生我材必有用
(6)月涌大江流
5. D (罢:免职。)
6. C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 于是 \ 竟然;B 连词,表承接 \ 介词,把 ; D 语气词 \ 代词,之)
7. B(得出的结论是“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70多年前,世界上第一个抗菌药物青霉素面市时,曾被誉为“细菌的克星”。但人类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这一胜利没多久,就发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耐药细菌产生的速度远远快于人类新药的开发速度,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甚至担心:“新生的、能抵抗所有药物的超级病菌,将把人类带回传染病肆虐的年代。”
“超级病菌”出现的根源在于人们在患病时滥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有两大害处:一是“锻炼敌人队伍”。现在,抗生素根本治不死一些“新生代”耐药病菌。1928年,抗生素的祖宗青霉素问世,一时所向披靡,如今是“廉颇老矣”。当今,抗生素的王牌万古霉素,也有了不怵它的新一代金黄色葡萄球菌。据统计,美国每年要花20亿到40亿美元,对付耐药细菌。更令人震惊的是,竟出现了以抗生素为食的“超级病菌”。二是“破坏统一战线”。人体内住着许多有益的菌群,滥用抗生素,杀死了“自己人”,结果导致体内菌群失调,耐药细菌乘虚而入。有的造成伪膜性肠炎,死亡率高达20%,有的酿成凶险的败血症。
1961年,英国出现首例“超级病菌”MRSA,之后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据估计每年大约有10万人因为感染MRSA而入院治疗。其实,MRSA的毒性并不比普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更强,但由于它对抗生素甲氧西林具有耐药性,使得治疗更为困难。近年来流行的MRSA变种是于1997年在纽约首先发现的,它由于有一种被称为PVL的毒性较强的毒素,病人感染后果会更严重。MRSA以前主要感染住院病人,几乎都是通过身体接触传播,通常那些年纪较大、病情较严重、皮肤有伤口或有管子通到体内(如导尿管)的人比较容易感染,但健康人很少会被感染。而新的变种似乎能够感染健康人,曾在美国出现多次小规模暴发。
归根结底,人们要扭转对抗生素的错误认识,抗生素不是万能的。使用抗生素一定要有原则:能用窄谱(抗菌范围不广泛的抗生素),不用广谱(抗菌范围广泛的抗生素);能用低级,不用高级;能用一种药,就不用多种药。病毒性感染不用抗生素,预防疾病也不要用抗生素。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世界上第一个抗菌药物青霉素产生后,一时所向披靡,曾被誉为“细菌的克星”;可如今却是“廉颇老矣”,对细菌已经完全没有什么效果了。
B.虽然MRSA的毒性并不比普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更强,但对它的治疗显得更为困难,这是因为它对抗生素甲氧西林具有耐药性。
C.抗生素使用不当可能对人体产生非常严重的后果,有可能引发死亡率高达20%的伪膜性肠炎或凶险的败血症。
D.MRSA以前主要感染住院病人,而近年来流行的MRSA变种有一种被称为PVL的毒性较强的毒素,似乎能够感染健康人。
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人类不改变对抗生素的错误认识,抗生素与耐药病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现状必然得不到改观,甚至还将陷入恶性循环。
B.青霉素从“细菌的克星”到“廉颇老矣”的变化,很可能是现在很多特效抗生素类药物将要面对的共同的尴尬命运。
C.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超级病菌”蔓延,为了避免出现这一局面,我们应该尽量少用甚至不用抗生素类药物。
D.使用抗生素的原则之一是能用窄谱就不用广谱,是因为窄谱抗生素比广谱抗生素的针对性更强,治疗效果更显著。
3. A(“廉颇老矣”是说青霉素的药效已大不如从前,并不是完全“没有什么效果”)
4. D(结合全文看,确定这一原则的出发点应该是:避免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免更多的细菌产生耐药性,给以后的治疗带来难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茶业的变迁
我国古代茶树首先是从四川传入陕西南部、甘肃和河南南部地区的,因为当时的政治中心在这一带。秦汉统一中国之后,茶树随着巴蜀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交流而广泛传播开来。三国至南北朝时期,fó jiāo dào jiāo 兴盛,提倡坐禅戒酒、讲法诵经;文人学士则崇“玄学”,尚“清谈”。饮茶可以驱睡、提神、解渴、充饥,于是僧侣道士、士大夫阶层饮茶之风盛行起来。这种饮茶风尚大大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但总起来说,隋唐以前的茶叶生产在区域、规模、产量、采制技术和经营方式等方面都还是狭小、简陋、少量、原始和单一的。比如南北朝时期的产茶区域就主要限于江苏、安徽、湖北、四川一带长江流域地区,茶树栽培也多数只是在名山寺院的近旁山谷之间,很少成片的茶山,茶叶加工也只限于饼茶的制作,即将鲜茶叶捣碎制成饼状茶。
隋唐时代,fó jiāo dào jiāo 盛行,僧侣道士倡行的饮茶之风上达宫廷王室、下至平民百姓,以至成为风俗,并且还传到了北方、西北和西藏等地。在茶叶生产方面,唐代较前有了较大发展,茶叶产地已经很广。据《茶经》记载,当时全国已有八大茶区,江苏、安徽、江西、四川、湖北、浙江、福建等省都是茶叶产地,已与现代茶区分布相近。在茶叶加工制作方面,这一时期进一步完善了饼茶制作技术,并且出现了将鲜茶叶先蒸后捣制作团块茶的技术。由于对制造技术掌握不同,茶色有绿、黄、黑,于是产生了绿茶、黄茶、黑茶的名称。茶叶开始成为对外贸易的大宗重要商品,这突出表现在“茶马互市”的兴起。所谓“茶马互市”,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西部和北部从事畜牧业经济的少数民族用马匹等牲畜和畜产品,与内地换取茶叶、布匹、铁器等生活、生产用品的比较集中的大规模集市性贸易活动。当时输往北方的茶叶主要来自四川和陕西汉中地区。
宋代,fó jiāo 趋于衰落,dào jiāo 却超过隋唐时代,当时从京城到全国各地遍设dào jiāo 宫观。这一时期,揉佛、道于儒的“理学”兴盛起来,理学家大多热衷于“性”“命”“义”“理”的高谈阔论。因此,宋代“饮茶论道”“烹饮品茗”之风比起隋唐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时期,“茶马互市”在唐代基础上进一步繁荣起来。茶叶加工出现蒸青散茶技术,使茶真味和本色得到保持。南宋时又发明了炒青技术,进而发展到黄、黑散茶,技术日益提高。熏制花茶也出现了。
元代茶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西北茶叶市场的开放上。西北茶市的开放,使饮茶风气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间更为普及,从而促进了边茶的大量生产。明代茶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制茶技术的提高和茶叶质量的改进以及诸如《茶疏》、《茶谱》等一批茶叶专著的问世。比如这一时期鲜叶锅炒、高温杀青、揉捻、干燥的炒青制茶方法已经相当普遍,还发明了红茶制法,开始生产小种红茶等。明代起,中国茶树栽培技艺开始西传欧洲。
清代,饮茶盛况空前。人们应酬、交际、送礼都已离不开茶。茶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已经成为每家开门七件事之一了。
1.依据文意,对茶业发展原因的表述,不恰当的一组是
A.秦汉统一中国后,巴蜀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更为广泛,茶树种植由四川开始向这些地区传播。
B.饮茶有驱睡、提神等功效,可供fó jiāo 、dào jiāo 坐禅讲经之用,因而僧侣道士之间饮茶之风盛行,促进了茶业的发展。
C.魏晋时代,士大夫阶层崇“玄学”,尚“清谈”,玄风盛行的文化氛围使饮茶成为时尚,客观上促进了茶叶的生产。
D.唐宋以后,我国少数民族开始用牲畜和畜产品与内地换取茶叶、布匹、铁器等生活、生产用品,因而茶叶的需求逐渐增多。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隋唐以前的茶叶生产虽有发展,但产量低,采制技术原始,采茶区域较为狭小,茶树栽培较多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
B.唐代茶叶产地的分布与现代茶区大体一致,茶叶加工制作技术得到较大发展,饼茶制作技术、将鲜茶叶先蒸后捣制作成团块茶的技术进一步完善。
C.宋代fó jiāo 趋于衰落,dào jiāo 和“理学”却空前兴盛, “饮茶论道” “烹饮品茗”之风盛行一时,茶叶加工注重了茶的真味和本色。
D.明代是我国茶业继续发展的时期,制茶技术得到提高,茶叶质量有所改进,《茶疏》《茶谱》等一批茶叶专著问世,茶树栽培技艺甚至远传欧洲。
1. D(“唐宋以后”错,从原文看,“茶马互市”从唐代就已开始;“我国少数民族”范围扩大,应为“西部和北部从事畜牧业经济的少数民族”)
2. B(“将鲜茶叶先蒸后捣制作成团块茶的技术”只是开始“出现’,不能说“进一步完善”)
以《窗口》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汉字、字母、数字的形体有很神奇的功能,有时它能与其意义存在一种特殊的联系,有时又可以用比较幽默的方法记住它。比如:“巾”对“币”说:“儿啊,你戴上博士帽时,也就身价百倍了。”再如:“个”对“人”说:“我不比你们年轻人了,没有手杖寸步难行哟。”请仿照例句完成下面句子。(3分)
“土”对“丑”说:“ 。”
示例:“土”对“丑”说:“别以为披肩长发就时髦,其实骨子里还是老土。”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我国已经有了8400万网民,其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就有1650万, 未成年人上网成瘾问题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创伤和困扰,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何引导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是我们全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请你就这一情况,拟写一条公益广告,以警醒和劝诫那些沉迷于网络的同龄人。(20字以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1:告别虚幻的网络,珍惜短暂的青春。(3分)
示例2:人生不是游戏,青春浪费不起。
下面一则征文启事在语言表达方面有多处错误,请找出2处并加以改正。(4分)
为迎接校庆七十周年①,特向全校师生举办“校庆征文”②。征文内容要求反映学校的悠久历史和讴歌学校在改革开放中日新月异③,反映师生的品质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情况④,文体不限,最多不超过1500字⑤。校庆办将在征文中评出一、二、三等奖⑥,发给奖状和奖品⑦,佳作将于《校庆专刊》上发表⑧。来稿请投入征文稿箱⑨,从即日起至5月30日截止⑩。
错误(只填序号) 改正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 改正
(2) 校庆办特举办校庆征文活动,面向全校师生征稿
(或特面向全校师生举办校庆征文活动。)
(3) “日新月异”后加“的变化”
(4) 反映教师的高尚品质和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情况
(8) “于”改为“在”
魂系“一线天”
宋祝平
那里不是幻境,却又是幻境。
每次过永安,尽管有时下雨,有时行止倥偬,还是要特意跑去看一回市区东南10公里处的“一线天”。我也说不清,到那儿去是为了要找回一个属于我的梦,还是要去寻觅一个容纳于我的世界或只是为了求一次短暂的解脱?但不去,便似欠自己的心债未偿,过后会悔好几天。
“一线天”在紧傍沙溪、突兀高耸的桃源洞上。
其实哪里有“洞”?不过是两峰之间裂开的巨罅,左侧的一峰奇峭峻险,如切如削,到顶又探出半个头来,遮住大半个蓝天,投下的山影便有些寒气逼人。那悬空的崖头还不断有泉水沁出,凝成晶莹的水珠从半空闪闪飞落,这倒颇有些像“洞”了。“洞”里一条修竹、长草、杂树丛生的狭长幽谷,近处的浅绿、嫩绿、翠绿顺谷一直蔓伸,渐渐渗出进远方的墨绿,又溶成天边苍茫的青色。一时竟不知这幽谷有多深,便透着一点透人的神秘。偏又有一泓透明的溪水从“洞”口潺潺流出,春夏之交还会零零落落流来几片白色的花瓣,便更透着几分莫测的神奇。莫非那幽谷深处小溪源头的苍穹之下,真个住着桃花源中的人?于是,还没有去登“一线天”,便先领受了山的粗犷,水的柔情,感情经过如此一番培养熏陶,缥缥缈缈似是要到桃花源了。
从桃源洞后攀到半山,穿过挂在峭壁上的一段险径,再折入小小峭峡,便是“一线天”的入口,大自然竟有如此的神斧,又有如此之神力,居然当空直贯,硬生生把这巨崖劈作两半,露出一道几乎不得容肩的隙缝,人就挤进这两壁鳞黑的石隙里去历险,便先感几分好奇,几分畏瑟。内里幽暗如夜,寒气如冰,路本陡峭,地上偏又滑动着一股无声的泉水,步履便更显艰难。只好弯腰曲背,胼手胝足而行。好在头顶有一线天光时隐时现召唤,方觉得希望就在前方,也方觉得光明的可贵可爱。这石隙约长120公尺,身在石中,脑海里总摆不脱一幅洪荒时代天惊石破的图景:地火隆隆地窜动奔突,地壳开始颤抖、滑动、张裂,终于在一瞬间,山河移位,地裂山崩,喷出狂飚似的烟,扬起弥天的石尘。“一线天”便在这毁灭性的灾难中诞生。这一切都够奇、够险、够刺激!若是大地此刻忽地再来一次颤动,把这石隙推合,五尺血肉之躯,会不会化为石头?若真会,那心境,一定是无比的勇敢与无比的恐惧并存,够美丽、够浪漫,也够壮烈的了。
终于,把勇敢、恐惧和种种的奇想又都统统丢下,灵魂似乎在这石隙里得到净化,身心两轻地从幽幽的“一线天”里走出,登上阳光耀眼的峰顶。这山虽不算高,却突兀排空,群峰倚伏。站在绝顶,俯视沙溪如带,阡陌似锦;远望碧野连天,翠黛一色。临风伫立,居然把天地山水、清气阳光,一股脑儿揽入怀中,不带半点人间烟火味。再听耳畔,山风籁动,看脚下,飞云叠起,又觉得一身风尘满腔尘虑全被洗却抛净。真想御云而起,去作神仙中人了。
另有一回,说不巧又巧,在永安时我又要去看“一线天”,却偏偏下起了扫人兴致的晨雨。但还是冒雨去了。此时,细雨渗出着薄雾,把桃源洞包裹得严严实实,景物朦胧,如真似幻,原来是沉沉的绿,也变得淡白模糊,天地反倒更显得旷远绝尘。那“一线天”呢,便似神仙的洞府,里里外外,居然也袅袅飘荡着几丝轻雾。再登峰顶,随身的轻雾不见了,却陷进了一团无边无底的白色混沌之中。世界迷迷蒙蒙,伸手不见五指,只觉得那浓重的雾,挟着冷雨,一忽儿急,一忽儿缓,似大潮般从四周围滚滚拥来,又别具一种清新的孤独气息,脱尘的高远氤氲。过不久,陡然山风横掠,雾散雨歇,一抹霞光从天际洒落,又还是一个清明世界朗朗乾坤。只是经过雨洗雾抹,景物反倒更为洁净莹亮,胸襟随之旷达,精神亦随之怡远了。再也没有想到,雨天去“一线天”也有这样的奇趣。
如今,又有几年未曾到永安,自然也不曾再到过“一线天”。好在,梦里却神游过几次,似是要多体验几回大自然的魔力,多享受些天地赋予人的灵性。未偿的心债,也算是偿了。
12.请用精练恰当的6个单音词概括“一线天”的特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在文中说,过“一线天”时“脑海里总摆不脱一幅洪荒时代天惊石破的图景”,这幅图景在文中起什么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在雨天去“一线天”所获得的“奇趣”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在开头作者为什么说“那里不是幻境,却又是幻境”?(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分)奇、窄、险、幽、暗、陡
13.(5分)这幅图景在文中的作用是:(1)想象“一线天”形成的原因,丰富文章内容;
(2)表达了作者过“一线天”时真实独特的感受;(3)为文章增添了神奇、惊险的色彩。
14.(4分)雨中“一线天”的“奇趣”是:最初轻雾飘荡;接着迷迷蒙蒙,雾挟冷雨,如潮拥来;不久,山风横掠,雾散雨歇,霞光洒落,景物洁净莹亮。
15.(5分)因为“一线天”的神奇、幽美是大自然的客观存在,所以“不是幻境”;但置身其间,又有一种若在人间仙境的幻觉,所以说“却又是幻境”。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