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小题1分)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己。(韩愈《师说》)
(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 。(杜牧《阿房宫赋》)
(3)庄生晓梦迷蝴蝶, 。(李商隐《琴瑟》)
(4)明月松间照, 。 (王维《山居秋瞑》)
(5)楼船夜雪瓜洲渡, 。(陆游《书愤》)
(6)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1) 术业有专攻 (2)风雨凄凄 (3)望帝春心托杜鹃 (4)清泉石上流 (5)铁马秋风大散关 (6)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6分)
次韵答陈子茂德培①
[清] 林则徐
送我凉州浃日程②,
自驱薄笨短辕轻。
高谈痛饮同西笑,
切愤沉吟似北征。
小丑跳梁谁殓灭,
中原揽辔望澄清。
关山万里残宵梦,
犹听江东战鼓声。
[注]①本诗写于1842年林徐贬官发配伊犁途中。子茂,字德培,是林徐友人,当时在甘肃安定县任官。 ②凉州:今甘肃武陵。浃日程:十日的路程。
(1)“自驱薄笨短辕轻”中的“轻”用词精妙,试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个“轻”字的意义?(3分)
(2)诗中最后两句采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由于是在发配途中,加上又乘着那粗笨的小车,心情本应不快,但因为有好友作伴,一路心情愉快,反而觉得粗笨的车也轻了,表现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2)梦境中仿佛听到东南沿海草民__英国侵略者的隆隆战鼓,本诗采用由虚到实(或虚实结合)的手法。体现诗人对东南战事的关切,忧国忧民之心,也流露壮志难酬的忧愤。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①,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②,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③,绥之斯来④,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论语・子张第十九》)
[注]①知(zhì):通“智”。②邦:诸侯统治的地区。家:卿大夫统治的地区。③道:通“导”。④绥:招绥。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3分)
译:
②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4分)
译:
(2)文中子贡对陈子禽的问话持什么态度?子贡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答:
(1)①你是因为尊敬吧,仲尼难道真比您还贤能吗?(赋分点:为、于) ②老师是不可赶得上的,就像天是不能通过阶梯登上去一样。(赋分点:及、犹、阶) (2)子贡不同意陈子禽的看法。(1分)他认为孔子的学问、才能和地位是无人赶得上的。(2分)
[参考译文]
陈子禽对子贡说:“您是因为尊敬吧,仲尼难道真比您还贤能吗?”子贡说:“君子一句话就能听出明智,一句话也能听出不明智,说话不可不谨慎呀。老师是不可赶得上的,就像天是不能通过阶梯登上去一样。老师治国齐家的学说,就像所说的:要立就能立,引导就遵行,招绥就来依附,举动皆适中。老师在世时誉满天下,老师死后,备受哀悼,我怎么能赶得上呢?”

5.B(“是”应译为“凡是”)
6.D(A连词,用来/介词、在;B副词,大概/代词,她;C助词,的/代词,它;D副词,刚开始)
7.C(错在“完全持否定态度”,文中提到“三者之内,惟一可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4题。
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地质工作者在海洋中钻探时,发现了一种看上去像普通干冰的东西,当它从海底被捞上来后,那些“冰”很快就成为冒着气泡的泥水,而那些气泡却意外地被点着了,这些气泡就是甲烷。据研究测试,这些像干冰一样的灰白色物质,是由天然气与水在__低温条件下结晶形成的固态混合物。目前的科研考察结果表明,它仅存在于海底或陆地冻土带内。纯净的天然气水合物外观呈白色,形似冰雪,可以像固体酒精一样直接点燃,因此,人们通俗、形象地称其为“可燃冰”。
科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可燃冰的能量密度非常高,1立方米可燃冰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目前地球上可供人类开采的石油、煤炭等能源正在不断减少,许多国家正在寻找新的替代能源,可燃冰的发现立即引起人们的关注。一些国家相继把可燃冰作为后续能源进行开发研究,对可燃冰的科学考察取得可喜成绩。荚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在海底获得了可燃冰实物样品。而加拿大在冻土带找到了可燃冰。综合考察表明,天然气水合物资源量巨大,据保守估算,世界上天然气水合物所含的有机碳的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2倍。特别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燃烧后几乎没有污染,是一种绿色的新型能源。从其储量之大、分布范围之广和应用前景之好来看,它是石油、天然气、煤等传统能源之后最佳的接替能源。可燃冰点燃了人类二十一世纪能源利用的希望之光。
但是要触到这束希望之光并不容易。有关研究成果表明,可燃冰形成的必要条件是低温和__,因而它主要存在于冻土层和海底大陆坡中。这些赋存所需要的特殊温度和压力条件,使人们采集可燃冰的实物样品十分困难,不仅需要高投资,还需要游泳航海、地质钻探、样品取存等方面的高技术和先进设备。
可燃冰的开发利用更是世界性难。科学家指出,开发可燃冰非常危险,由于水化物是在低温__下形成的,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80%、二氧化碳20%,一旦脱离地下和海底,气化造成的“温室效应”十分严重。且开采时还有可能导致海床崩塌使甲烷大量释放,释放过程中一旦失控,难免酿成灾难。因此有人认为可燃冰成为新能源只是人类的一个希望,在今后几十年,它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3.下列对“可燃冰”的解说,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外形像冰雪:是在低温和__作用下形成的,可以燃烧。
B.可燃冰成分有甲烷和二氧化碳,燃烧后几乎没有污染,是一种绿色的新型能源。
C.可燃冰是固态混合物,能量密度高,1立方米可燃冰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
D.可燃冰中的有机碳含量是煤、石油的2倍,是这些传统能源最佳的接替能源。
4.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南海、东海等海域的大陆坡以及青藏高原冻土层都可能有可燃冰的沉积。
B.科学家从海底钻探取出的岩芯里,提取出的完整的可燃冰,可观察到它的外观呈白色,为纯净的晶体状。
C.目前已进入可燃冰的初级开发阶段,在一些区域进行了勘探,并采到可燃冰的实物样品。
D.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可燃冰的开发利用,但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仍持谨慎的态度。
3.D.(原信息是说“世界上天然气水合物所含的有机碳的总资源量,相当于全球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2倍”。) 4.B.(提取出的可燃冰因释压和升温,大部分迅速分解气化,不可能是完整的晶体。原文说“当它从海底被捞上来后,那些‘冰’很快就成为冒着气泡的泥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在龙起源问题上,人们争论颇多:一说龙是某种生物或几种生物的组合,如蛇、马、鱼、河马、蜥蜴、鳄鱼、恐龙、松树等;又说龙是某种自然现象或多种艺术化动物叠加组合而成,如云、虹、闪电、合并了的图腾、物候代表形象的组合等。如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在其《伏羲考》一书中就曾认为:“龙图腾,不拘它局部的像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鱼、像鸟、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态却是蛇。这表明在当初那图腾单位林立的时代,中以蛇图腾最为强大,众图腾的合并与融化,便是这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上述诸种推断,或基于对龙性的理解,或源于考古佐证,不一而足。客观地说,龙既然共识为信仰之物,又经迭代幻化,令人对龙之源头的甄别更多只会是满足龙之传人的一种追根溯源的求全心理罢了。
考古发现,大约至商代,已出现完备意义上的龙形,此时之龙已是长躯、硕口,有角和足,呈飞翔之状的神性动物。而“龙”字出现的则更早一些: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70余种龙字,这些龙字多是典型的“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象形文字,其所“象”之“形”则为长身而曲。巨头大口;多长有角,或有足或无足。呈现动物形态。最晚至汉时,龙的基本涵已经形成:它是人神相通的助手与坐骑,如诗人屈原在《九歌》中就多有描写神人乘龙的诗句,“乘龙兮辚辚,高驼兮冲天”,“驾八龙之婉婉兮,载云旗之委蛇”等;龙又是司掌云雨河泽的神兽,《周易》中有“云从龙,风从虎”之说;在民众信仰中,龙更是显示吉祥灾变的灵物,《礼记・礼运》中曾有:“何谓四灵?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淮南子》有云:“万物羽毛鳞介皆祖于龙,羽嘉生飞龙,飞龙生凤凰。”
l.下列不属于“龙起源”说法的一项是
A.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图腾的结果。
B.是由上古神话传说中描绘的神性动物演变而来的。
C.是云、虹、闪电等自然现象与蛇、马、鸟等艺术化动物叠加组合而成的。
D.是蛇、马、鱼、河马、蜥蜴、鳄鱼、恐龙、松树等多种生物的组合。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龙是否为民众的信仰之物,基于对龙性的理解不同,专家意见不一。
B.龙形的出现,大约在商代,这时的龙长躯、硕口、无鳞、有角和足、呈飞翔之状。
C.甲骨文和金文出现的70余种龙字,都是象形字,字形都呈现龙的形态:长身而曲、巨头大口,多长有角,有足或无足。
D.人神相通的助手与坐骑,司掌云雨河泽的神兽,显示吉祥灾变的灵物:这些是龙的基本内涵。
1.B(文中无此信息。 ) 2.D。(A.文中信息,龙为信仰之物是共识;B.“无鳞”,文中无此信息;C.“都是”不对,文中是“多是”。)
作文
题目:流泪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下面一篇咏荷的文章,其中有一段写景文字好似一幅山水画,请你读后为这幅画起个名字。要求: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图”,总共不超过6个字。(2分)
凝神之际,突然一阵强风从对面吹来,千百张荷叶的一侧,被卷起,竖起,形成直角,阳光便射在翻起的叶底,使得那竖起的一半,顿时转成昏亮的紫黄,低压的一半在阴暗中,则转为深黛。千百张荷叶,霎时皆成深黛托着紫黄。紫黄耀眼,碧黛深沉。风,太阳与视觉如此一偶合,闪耀出荷叶多彩而豪迈的一面。观荷叶的意识几乎跃出了胸腔,跃入那一片紫黄碧黛。瞬间风过,荷叶恢复了举天而立的姿态;紫黄碧黛同时消失。
图
风卷(或“吹”)荷叶图
默写。(6分)
(1) ,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2) ,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3)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4)寻寻觅觅,冷冷清清,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5) ,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6)星垂平野阔, 。(杜甫《旅夜书怀》)
(1)暧暧远人村
(2)竹喧归浣女
(3)暮霭沉沉楚天阔
(4)凄凄惨惨戚戚
(5)天生我材必有用
(6)月涌大江流

5. D (罢:免职。)
6. C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 于是 \ 竟然;B 连词,表承接 \ 介词,把 ; D 语气词 \ 代词,之)
7. B(得出的结论是“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