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其作者“放浪形骸”“杂优伶中,时演剧以为乐”。上述两项内容与清代同一位大文学家有关。 B:老舍是我国杰出的小说家、戏剧家,其代表作,小说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有《茶馆》《龙须沟》。 C:世界名著《复活》《巴黎圣母院》《浮士德》的作者分别是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法国的巴尔扎克和德国的歌德。 D:“古体诗”相对“近体诗”而言,有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古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五言古诗,以及杂言古诗、乐府诗及辞、赋等。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 因为加缪也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中______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② 这种风格既是美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演员能用一两个极______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③ 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zōng jiāo ______教条______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

A:终身 精练 以及 / 或 B:终生 精练 及其 / 或 C:终生 洗练 及其 / 和 D:终身 洗练 以及 / 和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许多时没有动静,把总焦急起来了,悬了二十千的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逾垣(huán)进去,里应(yìng)外合,一涌而入,将阿Q.抓出来。 B:偌(ruò)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nìng)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C:孟子开始游说(shuì)的时候,也正是商鞅受刑,苏秦、张仪提倡和纵连横之际。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sī)杀。 D:那时欧也妮正捧了那口精美的梳装匣放到母亲床上,趁葛朗台不在家,母女俩很高兴地在查理母亲的肖(xiāo)像上咂(zā)摸一下查理的面貌。

下列各项填在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3分)有人说 使文句整齐, 使文意流动; 使文章增加一泻千里的气势, 使文章产生一唱三叹的节奏, ,文章自有活泼之趣, ,文章会有古雅之风。①巧用口语 ②排比 ③多用些文言成分 ④散句 ⑤对偶句 ⑥反复

A:②③⑤①⑥④ B:⑤③④⑥①② C:②④⑤①⑥③ D:⑤④②⑥①③

下面是某市交通网提供的图表。请根据这三幅图表,为防止乘坐公交车出行的市民被扒窃,提几条具体的建议。(3分)

答:

建议市民乘公交车时最好不要将手机、现金等贵重物品放到外衣兜。市民早晚高峰出行乘车时尤其要注意防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

肖邦之家的最大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

人们有时会由于事情多,工作忙,任务完成得不尽如人愿,或由于一些打算落空而发愁;有时又会在频繁的工作中碰到某些草率从事或令人不安的现象,因而思想上产生了疑虑,那时,只要到肖邦之家去听一次周末音乐会,便能重新获得对波兰文化的信心,相信它已渗透进了民族的最深层。

到了肖邦之家,会亲眼看到,而且确信,作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密茨凯维支①的诗,肖邦的音乐,对于波兰人而言,就是这样的支柱。

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望着这幢实为波兰民族精华的朴素小屋。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速奏。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它提醒我们,此刻正置身于马祖卡曲的故乡。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中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们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歌”。

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请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了水晶装饰物,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就像昔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如今既没有马,没有雪橇,也没有狐裘,更没有裹着狐裘的美女。没有母亲,没有姐妹――只有无边的静寂。一切都成为往事了。

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倘若你在这样一个隆冬季节,站在小屋的前边,望着被积雪压弯了的屋顶、光秃秃的树枝、黑洞洞的窗口,你就会感到,你是和肖邦在一起。

你是在和促膝谈心。

22.肖邦之家四季景色的特点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4分)

答:

24.面对肖邦之家的四季景色,作者为什么会认为自己和肖邦是在“促膝谈心”?试联系文章内容分条回答。(4分)

答:

24.作者对肖邦、肖邦之家以及肖邦的音乐,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

25.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语言优美,感情深邃,真挚感人。作者仿佛为我们演奏一首格调铿锵的乐曲,

描绘一幅色彩浓烈的田园风景画。

B.“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一描写,写出了肖邦之家夏

天景色的悠扬和清丽,使人心荡神怡。

C.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分别描写肖邦之家四季的景致,从整体上能给读

者一种直观、立体、综合的阅读感觉。

D.作者写冬天的风雪与寂静,是为了突出肖邦的孤独以及肖邦音乐的曲高和寡。但只

要你理解了肖邦,就会感受到在和肖邦促膝谈心。

E.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之家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并把它们与肖邦的

音乐融合在一起,如歌如画,让人回味。

22.春季娇嫩、温柔、夏季成熟、清丽(悠扬),秋季寂静、忧伤、冬季孤独。

23.春天,会使人联想到肖邦最温柔的曲子;

夏天,会使人联想到肖邦最成熟的作品;

秋天,使人理解了肖邦中最深沉的郁闷;

冬天的肖邦之家虽然寂静,但你却并不孤独,因为有肖邦的音乐,你会感觉与肖邦在一起。

24.作者对肖邦是抑慕、崇敬;对肖帮之家是带着惊讶和柔情;对肖邦的音乐是热爱和理解

25.BE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五题)(5分)

①但见 ,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 ,愁空山。(《蜀道难》)

②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纵有健妇把锄犁,

(《兵车行》)

,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

,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齐桓晋文之事》)

,千金散尽还复来。 ,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

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登月阳楼》)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绝句漫兴

杜甫

二月已破三月来,渐老逢春能几回?

莫思身处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1)从头两句诗看出诗人当时具有怎样的心情?(2分)

答:

(2)《杜臆》中评此诗“是达生语,亦是遣愁语,”你认为这个评说有道理吗?(4分)

答:

(1)从“已破”“渐老”“能几回”看出诗人对时间流逝,年华渐老的忧虑和伤感。

(2)达生未必,遣愁则为真。“莫思”劝慰自己莫管“无穷事”,流露出无可奈何的苦涩。“且尽”似乎要抓住眼前的时间及时行乐,到底难掩放不下“无穷事”的情怀。

15.B(举:成功)

16.C(两个“而”均表转折,“却”。A、两个“以”均为介词,分别为“因为”“用”;B前者“用来……的”,后者表原因;D均为副词,分别是“是”“才”。)

17.C(②表现袁枚办事尽力,③表现袁枚能奖掖后进。)

18.D(“无意于仕”说法无根据)。

19.①袁君仕宦虽不显赫,然而时论认为,一百多年来,充分享受山林的乐趣,获得文章的盛名,恐怕没有比得上袁君的。

②袁君认为这些不值得一谈,后来决意不要别人记述他做官治事的成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在封建制度的上升时期,《诗经》、乐府、神话传说都是政府为了解民情,从民间搜集来的;“小说”本是“稗官”从民间搜集来,供施政参考的。志人志怪小说也是文人学习、参与民间创作的成果。唐代文人自感文意枯索,转向民间学习,从而开拓了小说创作的新境界,丰富了我国的传统文化。“说话”艺术出现后,民间的话本如《三国志平话》等,既粗糙又不准确,不能代表说话艺术的成就,也不能作为流传的读物;而其中的错误、疏漏、粗糙之处,后来在文人再创作的《三国演义》中都得到了改正与润色、丰富,从而取得了更高的艺术成就。这是具有规律性的情形。

文人与民间创作结合的创作方式,使得中国古典小说呈现了重视情节的特点。重视写情节并不意味着忽视写人物,而是要通过情节表现人物,以外在的情节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状态。所谓传奇,就包含了要以情节动人的意蕴。小说发展到文人独立创作之后,重视情节的特点仍然保留了下来。虽然这时的小说已不再用让人惊奇的情节来吸引人了,目的是 (甲) ;但中国小说总是不静止地叙述人物的内心活动,而往往偏重通过人物的外部言和行的表现使读者体会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是中国古典小说不同于外国小说的一点。

还有一条规律,就是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总结了史传文学的经验,其中说:“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就是说,爱它而要晓得它有缺点,恨它而要晓得它有长处。世上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矛盾的统一体,不可能有纯粹的东西。一方面有善恶、是非之分;另一方面好人身上有缺点,坏人身上有长处。这完全符合辩证法。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

民间文学写人往往是好坏分明,坏人无好处,好人便没有坏处。史传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等则采取“实录”的态度写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地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作品,是文人参与创作的《水浒传》。据说明代士大夫案上总摆两部书,一部《庄子》,一部《水浒传》,认为《水浒传》笔法好,首先表现在它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高明的写人艺术上。这就使中国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一步。从《水浒传》开始,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红楼梦》。史传文学 (乙)

再有一个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任何神话都产生于现实,由于现实问题的触发而幻想出来的。幻想一旦脱离了现实,神话也就不易广泛流传。小说创作也是如此。……

另外,中国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催残,发展极为艰难。明清人士更以写小说为耻辱,以致许多伟大的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无保障;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从这里可以感受到封建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残酷扼杀;也更可以感觉到那些古典现实主义大作家和他们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贵。

11.依次填入(甲)(乙)两处的文字,最恰当的一组是

A.描绘人物 不是流,而是源 B.描绘人物 不是源,而是流

C.展示技法 不是源,而是流 D.展示技法 不是流,而是源

12.下列句子中“首先”一词含义与其他三项不一样的是

A.古典小说对史传文学传统的继承,首先表现在对人的看法和描写上。

B.认为《水浒传》笔法好,首先表现在它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的高明的写人艺术上。

C.“小说”一词首先出自《庄子・外物》,其含义与今天大不相同。

D.小说的特点,首先是塑造鲜明的,立体的,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性格。

13.文中引用的“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在证明文章观点上有何作用。

答:

14.请就划线句所论的规律举一实例,并加以简单的分析。(50字以内)

答:

11.A

12.C(ABD中的首先重在强调“最重要”;是首要之意;C则是强调次序上“最早”。

13.意思是:爱它而要知道它有缺点,恨他要明白他的长处,缺点长处都必须写下来,这才是真实的纪录。作用:为了说明中国古代小说对史传文学传承的继承,首先表现在能够辩证地认识人和描写人。

14.见课文。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