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宣王问曰 / 汤放桀 / 武王伐纣 / 有诸 / 孟子对曰 / 于传有之 / 曰 / 臣弑其君可乎 / 曰 / 贼仁者谓之贼 / 贼义者谓之残 / 残贼之人 / 谓之一夫 / 闻诛一夫纣矣 / 未闻弑君也

11.C 12.A 13.D 14.B
15.(1) 难道不是因为活着能抵御大灾祸,抵抗人的忧患,他们死后则被人们祭祀(血食:屠宰牲口作祭祀,所以称血食)。
(2) 百姓应当供奉的东西,如果有一天怠慢,就派出凶悍的吏卒,滥用残酷的刑罚,强迫他们去完成这些任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技术专家认为,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富煤、贫油、少气”的现实,决定了我国在未来30年至50年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煤变油”技术的利用及推广被提上日程。日前,世界上唯一拥有商业规模煤制油工厂的南非沙索公司与我国神华集团合作,利用其世界领先的煤炭液化工艺,开始了在陕西榆林和宁夏宁东投资两座煤制油工厂的可行性研究。
所谓“煤变油”,是指以煤炭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过程,生产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一项技术。煤炭是一种碳含量高,但氢含量只有5%的固体。与液体燃料相比,煤炭也不便于处理和运输。除此考虑之外,“煤变油”技术更重要的是为了解决煤多油少的结构性缺点。利用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通过新型的煤液化工艺技术,加快煤制油产业化,不仅有利于中国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且也有利于缓解我国石油供需矛盾,保障国家的能源供应安全。
“煤变油”是上世纪20年代德国的两位科学家发明的。由于石油危机等因素的影响,美、日、苏、荷兰等国都加入了煤炭液化新技术的研究行列。但因这些发达国家煤价过高,劳动成本又十分昂贵,虽然取得技术上的进步,却难以提升至产业化日程,致使“煤变油”丧失市场。
我国的煤制油技术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近年来,中国先后引进了德国、美国和日本的煤炭液化技术,进行了建设煤炭液化示范厂的可行性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使用煤间接液化技术生产石油的现代工业化经验。
以我国目前掌握的“煤变油”技术,完全有能力进行自主开发。但是,其解决方案及技术推广从摸索形成到正式投入商业运作可能需要数年之久。这让众多拥有“煤变油”技术的国外企业得到了机会。今年7月,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宣布利用其煤炭间接液化核心技术,与我国最大能源企业之一――神华集团合作,在神华的宁夏宁东煤炭基地共同研究建设一座日产油品及化工品7万桶的煤炭间接液化工厂。
诚然,高昂的技术转让费和巨大的前期投入曾使得各国企业对“煤变油”项目持审慎态度。一般来说,一家世界级的间接煤液化工厂每年需要1500万-1900万吨煤来生产约450万吨柴油、石脑油及液化石油气。如此规模的煤制油工厂建设成本将在400亿元到500亿元人民币之间。但据神华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煤液化除了能满足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需求,同时将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据介绍,在煤变油效益的估量上,主要参考欧佩克23美元至28美元一桶的石油指导价格。以23美元测算,回报率在11%左右。目前石油价格在60美元左右一桶,照此标准计算,“煤变油”项目就更有竞争力。此外,在还贷、税收、地方能源供应方面给我国带来的可量化的收益将相当于投入的1.3倍。
7. 下列关于“煤变油”技术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煤变油”技术是将碳含量高、氢含量低的固体变为液体的一项技术。
B.“煤变油”技术就是将煤变成油的技术。
C.以煤炭为原料,通过化学加工过程,生产油品和石油化工产品的技术叫“煤变油”技术。
D.上世纪20年代德国的两位科学家发明的一项新型的煤液化工艺技术叫“煤变油”技术。
8. 下列关于“煤变油”技术的意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煤变油”技术研究是为了解决煤多油少的结构性缺点,在短期内会使我国能源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
B.“煤变油”技术的利用有利于我国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缓解我国石油供需矛盾,保障国家的能源供应安全。
C.煤油化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其收益将相当于投入的1.3倍。
D.“煤变油”项目在今天更有竞争力,在煤变油效益的估量上,回报率远远超过11%。
9.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目前世界上只有南非拥有商业规模煤制油工厂,我国还没有实质性的工业化生产。
B.因为“煤变油”丧失了市场,所以人们对“煤变油”的研究只是停留在技术上。
C.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将与我国神华集团合作,共同研究建设煤炭间接液化工厂。
D.尽管各国企业对“煤变油”项目持审慎态度,但“煤变油”技术的前景广阔。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固体燃料的煤炭在处理和运输上极不方便,因此,未来的燃料将趋向液体化。
B.一旦解决了煤价过高、劳动成本昂贵等问题,“煤变油”技术的利用会更普遍。
C.数年之后,我国将解决“煤变油”的技术问题,彻底解决石油的供需矛盾。
D.“煤变油”技术在我国市场巨大,国外企业都将与我国合作进行煤炭间接液化生产。
7. C 8. A 9. B 10.B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某书“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其作者“放浪形骸”“杂优伶中,时演剧以为乐”。上述两项内容与清代同一位大文学家有关。 B:老舍是我国杰出的小说家、戏剧家,其代表作,小说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有《茶馆》《龙须沟》。 C:世界名著《复活》《巴黎圣母院》《浮士德》的作者分别是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法国的巴尔扎克和德国的歌德。 D:“古体诗”相对“近体诗”而言,有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古诗,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五言古诗,以及杂言古诗、乐府诗及辞、赋等。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 因为加缪也把人看成是古希腊神话中______服苦役的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推一块巨石上山。② 这种风格既是美的,同时又能表现生活的真实,演员能用一两个极______而又极典型的姿势,把时间、地点和特定情景表现出来。③ 随着未来的科学进步,我相信,zōng jiāo ______教条______迷信,必将让位于科学;可是人的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来的哲学来满足。
A:终身 精练 以及 / 或 B:终生 精练 及其 / 或 C:终生 洗练 及其 / 和 D:终身 洗练 以及 / 和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许多时没有动静,把总焦急起来了,悬了二十千的赏,才有两个团丁冒了险,逾垣(huán)进去,里应(yìng)外合,一涌而入,将阿Q.抓出来。 B:偌(ruò)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比之于被官员大量糟践的情景,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nìng)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C:孟子开始游说(shuì)的时候,也正是商鞅受刑,苏秦、张仪提倡和纵连横之际。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sī)杀。 D:那时欧也妮正捧了那口精美的梳装匣放到母亲床上,趁葛朗台不在家,母女俩很高兴地在查理母亲的肖(xiāo)像上咂(zā)摸一下查理的面貌。
下列各项填在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3分)有人说 使文句整齐, 使文意流动; 使文章增加一泻千里的气势, 使文章产生一唱三叹的节奏, ,文章自有活泼之趣, ,文章会有古雅之风。①巧用口语 ②排比 ③多用些文言成分 ④散句 ⑤对偶句 ⑥反复
A:②③⑤①⑥④ B:⑤③④⑥①② C:②④⑤①⑥③ D:⑤④②⑥①③
下面是某市交通网提供的图表。请根据这三幅图表,为防止乘坐公交车出行的市民被扒窃,提几条具体的建议。(3分)
答:
建议市民乘公交车时最好不要将手机、现金等贵重物品放到外衣兜。市民早晚高峰出行乘车时尤其要注意防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2―25题。
肖邦之家的最大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
人们有时会由于事情多,工作忙,任务完成得不尽如人愿,或由于一些打算落空而发愁;有时又会在频繁的工作中碰到某些草率从事或令人不安的现象,因而思想上产生了疑虑,那时,只要到肖邦之家去听一次周末音乐会,便能重新获得对波兰文化的信心,相信它已渗透进了民族的最深层。
到了肖邦之家,会亲眼看到,而且确信,作为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的伟大艺术具有何等不可估量的威力。密茨凯维支①的诗,肖邦的音乐,对于波兰人而言,就是这样的支柱。
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望着这幢实为波兰民族精华的朴素小屋。它像一只轮船,漂浮在花园绿色的海洋里,花园里的一草一木,都经过了精心的栽培,因为这花园也想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如此娇嫩的色调,酷似一首最温柔的曲子,又如落在黑白琴键上的轻盈速奏。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宛如歌中的叠句。肖邦之家的夏,往往使人浮想联翩,使人回忆起肖邦那些最成熟的作品。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宛如船歌的一串琶音,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宛如f小调叙事曲开头的几节。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犹如是在聚精会神地倾听这独具一格的音乐的悠扬的旋律,清丽的和声。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它提醒我们,此刻正置身于马祖卡曲的故乡。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就像忧伤的奏鸣曲中那结尾中令人难忘的三重奏,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于是,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久别经年,他们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歌”。
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请看吧!四野茫茫,白雪覆盖的房舍安然入梦。花园的树木变成了水晶装饰物,且会发出银铃般清脆的响声,就像昔日挂在马脖子上的铃铛。如今既没有马,没有雪橇,也没有狐裘,更没有裹着狐裘的美女。没有母亲,没有姐妹――只有无边的静寂。一切都成为往事了。
只有他还住在这里,独自一人在雅致的房间里来回踱步。只有微弱的琴声在抗御风、雪和寂静。只有音乐长存。
倘若你在这样一个隆冬季节,站在小屋的前边,望着被积雪压弯了的屋顶、光秃秃的树枝、黑洞洞的窗口,你就会感到,你是和肖邦在一起。
你是在和促膝谈心。
22.肖邦之家四季景色的特点是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作简要概括。(不超过20个字)(4分)
答:
24.面对肖邦之家的四季景色,作者为什么会认为自己和肖邦是在“促膝谈心”?试联系文章内容分条回答。(4分)
答:
24.作者对肖邦、肖邦之家以及肖邦的音乐,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3分)
答:
25.下列对这篇文章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语言优美,感情深邃,真挚感人。作者仿佛为我们演奏一首格调铿锵的乐曲,
描绘一幅色彩浓烈的田园风景画。
B.“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一描写,写出了肖邦之家夏
天景色的悠扬和清丽,使人心荡神怡。
C.作者从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分别描写肖邦之家四季的景致,从整体上能给读
者一种直观、立体、综合的阅读感觉。
D.作者写冬天的风雪与寂静,是为了突出肖邦的孤独以及肖邦音乐的曲高和寡。但只
要你理解了肖邦,就会感受到在和肖邦促膝谈心。
E.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肖邦之家春、夏、秋、冬四季的美景,并把它们与肖邦的
音乐融合在一起,如歌如画,让人回味。
22.春季娇嫩、温柔、夏季成熟、清丽(悠扬),秋季寂静、忧伤、冬季孤独。
23.春天,会使人联想到肖邦最温柔的曲子;
夏天,会使人联想到肖邦最成熟的作品;
秋天,使人理解了肖邦中最深沉的郁闷;
冬天的肖邦之家虽然寂静,但你却并不孤独,因为有肖邦的音乐,你会感觉与肖邦在一起。
24.作者对肖邦是抑慕、崇敬;对肖帮之家是带着惊讶和柔情;对肖邦的音乐是热爱和理解
25.BE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五题)(5分)
①但见 ,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 ,愁空山。(《蜀道难》)
②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纵有健妇把锄犁, 。
(《兵车行》)
③ ,申之以孝悌之义, 。(《齐桓晋文之事》)
④ ,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齐桓晋文之事》)
⑤ ,千金散尽还复来。 ,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
⑥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登月阳楼》)
⑦ ,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归去来兮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