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外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这值得我们重视。含有音译成分的外来词有:(一)纯音译,如布丁;(二)半音半意译,如千瓦;(三)音译加类别,如卡片;(四)音意兼译,如俱乐部。下列外来词依此顺序排列的选项是: ( )
A:嬉皮、啤酒、吉他、华尔街 B:吉他、华尔街、啤酒、嬉皮 C:吉他,嬉皮、啤酒、华尔街 D:啤酒、吉他、华尔街、嬉皮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媒体认为:有NBA打球经历的王治郅的回归,将成为姚明的最佳搭档,他们二人将联手在今年的世锦赛和2008年的奥运会上给中国球迷带来惊喜。 B:这次两岸经贸论坛以两岸经贸交流和直接通航的主题,必将对深化两岸经贸合作、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才能保障全体公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D:记者日前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改善所致。
阅读下列短文,根据要求作文。
幼年时,只要听到一声妈妈的呼唤,就破涕为笑了。
青年时,只要听到一声恋人的呼唤,就转愁为喜了。
中年时,只要听到一声儿女的呼唤,就苦累全消了。
老年时,只要听到一声孙儿的呼唤,就返老还童了。
在人生之路的跋涉中,这一声声的呼唤是春天的鲜花,是夏天的清泉,是秋天的果实,是冬天的炉火,是一支最甜美的歌,是一首最动人的诗。――陈根法
人的一生又何止是有亲人的“呼唤”,整个社会又何尝不时时、处处回荡着“呼唤”的声音。请以“呼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要求: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根据下表的内容,解答(1)―(2)问题。(6分)
浙江某旅游景点统计表
年 份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门票价格(元) | 30 | 35 | 45 | 50 | 75 |
游客量(万人次) | 70 | 96 | 114 | 132 | (第一、二季度)64 |
旅游收入(万元) | 2100 | 3360 | 5130 | 6600 | (第一、二季度)4800 |
(1) 用一句话概述,该旅游景点2003至2007年的发展变化:(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乐观预测,该旅游景点2007年的情况可能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门票一涨再涨,但游客量也不断增加,旅游收入连年上升。
(三个要点,每点1分)
(2)游客量可能因门票价格上涨而减少,但旅游收入将大幅上升。
(两个要点各1分,表预测性的词语“可能”“将”1分)
一种意思,可以形象表达,也可以抽象表达,不同的表达有不同的效果。请仿照示例,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内容。(4分)
[示例] 形象表达:快刀斩乱麻 抽象表达:做事果断
① 形象表达:__________________ 抽象表达:大度宽容
②形象表达:眉毛胡子一把抓 抽象表达:__________________
③形象表达:__________________ 抽象表达:事物彼此不相干
④形象表达:众人拾柴火焰高 抽象表达:__________________
① 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头上能跑马 大人不记小人过)
② 主次不分
③ 风马牛不相及(八竿子打不着 驴唇不对马嘴)
④ 团结就是力量(写对一处给1分)
将下面的备选文句分别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使文段语意清晰连贯。(2分)
① 东向,丛林中,隐约间露出一个塔尖,尤有诗意
② 远处是一带青山,近处是隔湖的田亩
③ 一片一片颜色互相间着,美丽得远胜人间锦绣
④ 桨声渔歌又不时从湖面飞来
快阁是陆放翁饮酒赋诗的故地,在城西南三里,正是鉴湖绝胜之处。快阁临湖而建,推窗外望:______。田亩间分成红绿黄三色,红的是紫云英,绿的是豌豆叶,黄的是油菜花。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景致,晴天固然极好,雨天想来也必定神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绿蝉的歌唱
一座莲花似的山,以“周八百里”的幅员和“四万八千丈”的高度矗立云端。华顶山,莲花之顶,俯视群山,昂首天外。因其高,华顶又有避暑胜地之称。汽车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穿行,忽左忽右,忽上忽下,青松、翠柏、云杉、秀竹一路看不足,触目皆为浓绿、深绿,又有绿荫匝地,太阳明显失却了它的威力,与山下的炎热难当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可是,没有想到,耳膜中却钻进几声蝉鸣。起先,多少有点想法,觉得那蝉“热啊――热啊!”的鸣叫真是多余的话。辛稼轩曰“为赋新词强说愁”,华顶之蝉怕是“强说热”了。
午睡很深。
醒来,又闻枝头蝉鸣,静心一听,却与山下的不同。“滴铃铃――”响得好清好亮好悦耳,似轻风掠过庙宇的屋顶,檐下风铃摇曳的音韵;也似满山流淌的清泉,流过石上,淙淙的喧响。寂然无声的环境里,满山满坡的绿荫,因为有了蝉的歌唱,使得华顶之静变得更加幽深而且曲折。
忽然有两句古诗涌上心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是王籍的句子吧,感悟正与我此刻的感触相同,猜想诗人也曾经走在深山老林,于蝉噪、鸟鸣中偶然得之。然而,我却另有纳闷:山上天气一点都不热,这蝉为什么还要噪?一直没有找到答案。后来,有机会读了《昆虫记》,这才知道缘于它歌唱的天性。
蝉是季节的歌手。整个夏天,它都在歌唱,只要有树。就像风掠向屋顶,泉流在石上,鸟鸣在绿树……自然而又动听。
以悉心观察昆虫生命而自豪的法布尔还有一个发现:“夏天,蝉儿在歌唱之余,就用尖细的嘴插在树皮上,打出一眼汁液饱满的井,滋润自己的歌喉。”――这个发现不属偶然,而是悉心观察的结果。
如果华顶山没有这满眼装不下的绿色,也许就没有了蝉噪,没有了鸟鸣,我们也许就无法体会林愈静、山更幽的意境了。
那天傍晚在华顶山,有人在树林间捉到几只憩息于枝头的蝉儿,拿来让我看了,压根儿不会想到,通体竟是绿色的,个头也比山下的小了许多。我蓦然觉得,那躯体、那蝉翼,是让山上的绿色染就的;还有,那歌声,也是让山上的绿色染得动听了。于是,我想送它一个名字,从此叫它“绿蝉”,好么?
这蝉原本是属于山林与绿色的,或者说华顶山就是它的家园。适者生存,不适者迁徙乃至死亡。曾几何时,一群群燕雀不是从我们的屋檐下、树林间飞走了吗?汗血马不是离开了曾经拥有的草原而濒临绝种的吗?于是,我决定放归它于山林,好再听听它的歌唱。
暮色苍茫里,晚霞像火一样地燃烧。落日的余晖,在林中编织万道金线,又给西向的每一片绿叶镀上了一层金子一样的亮色。晚风吹动枝叶,绿光摇曳,绿波荡漾,薄暮中的华顶山显得更美了!听!还有更美的绿蝉的歌唱。“临风听暮蝉”一一声声轻吟曼唱,此起彼伏,就像是一曲唱给这山林与绿色的晚歌。倘懂蝉语,必然听懂众蝉醉鸣里,除了赞美,还有一些爱恋,一些叮嘱。说不定,还有一些希望――希望所有的山头都变得绿了――山涧里的水都变得清了――连吹来的风也沁人心脾地凉爽了。听着听着,我的感觉又好像走进了秋天。
秋天到了的时候,华顶山赤橙黄绿色彩缤纷,绿蝉谢幕一曲的歌唱应该是:却道天凉好个秋!
19. 为什么作者会有“华顶之蝉怕是‘强说热’了”的感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写法布尔悉心观察昆虫生命有什么用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写蝉,为什么要提到“燕雀”“汗血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如何理解“听着听着,我的感觉又好像走进了秋天”?(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4分)①华顶绿荫地,并不炎热。
②作者并不知道,歌唱是蝉的天性。
20.(4分)①用以强调没有观察,也就没有真知灼见。
②引出下文对蝉及其它的生活环境的观察。
21.(4分)①借以表达“适者生存,不适者迁徙乃至死亡”的想法。
②也为自己的放归蝉于林找到依据。
22.(6分)①视觉:眼前的景色色彩缤纷犹如秋天。
②听觉:薄暮时的晚唱有绿蝉谢幕的秋歌般的感受。
③感受:与作者希望山更绿,水更清,世界更美好的愿望产生共鸣。
默写。(只选三小题)(3分)
(1) 孔子曾对“学”与“思”的关系做过辩证论述,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姜夔《扬州慢》词序中有“寒水自碧”一句,意在反衬。杜甫《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3)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人听此凋朱颜。(李白《蜀道难》)
(1)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3)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4)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渡湘江① 杜审言
迟日②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绝句漫兴九首(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③,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①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写在这次流放途中。②迟日:春日。③造次:匆忙。
(1) 请具体解说诗中“边愁”与“客愁”。(2分)
“边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渡湘江》中“今春花鸟作边愁”句和《绝句漫兴九首(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句在情与景的表现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边愁:是因个人的不幸遭遇而产生的悲思愁绪,今昔对比,思念京国客愁:则为诗人客居他乡的游子之愁
(2)(4分)两诗都将“花鸟”人格化,并运用了“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春日花鸟本为娱人之物,“渡湘江”中鸟语花香在诗人心目中只构成了远去边疆的哀愁;第二首中,诗人见花开,则深感造其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宣王问曰 / 汤放桀 / 武王伐纣 / 有诸 / 孟子对曰 / 于传有之 / 曰 / 臣弑其君可乎 / 曰 / 贼仁者谓之贼 / 贼义者谓之残 / 残贼之人 / 谓之一夫 / 闻诛一夫纣矣 / 未闻弑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