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熟语常常用“人体部位”作比喻,表达形象生动,喻义通俗易懂,很有情趣。请参照下面的示例1、2,完成题目。(5分)
示例1: 取紧闭着嘴不讲话,像瓶口塞紧了一般之意。形容说话谨慎,严守秘密。守口如瓶
示例2:“唇亡齿寒”:取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寒冷之意,比喻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1)取把眼睛望得要坏了的意思。形容盼望的殷切。
(2)
答案(1)望眼欲穿(2)迫在眉睫,口若悬河等等,注意意思解释要正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凄与悲的距离
白水河
听《二泉映月》,在优美的乐曲中,你能感受到一种感伤,一种凄凉。它这样的美,美得让人陶醉,它这样的凄怨,凄怨得让人落泪。深入它,才知道它凝聚了一位贫苦艺术家一生的感慨、叹伤,它又凝聚了他一生的流浪。阿炳,这样一位被众人叫做“瞎子阿炳”的人,在无锡市一流浪就是50多个年头。他脖子上挂着笙、笛、琵琶等乐器,在无锡市漫步。他看不见了往日的风景,但他有自己的歌声。曾有一度,在无锡市,谁不熟悉阿炳的歌声、笛声?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在被遗忘的角落里,阿炳保留着自己的尊严,探索着自己的痛苦而又艺术的生活。
无锡惠山二泉亭附近风景独美。这里有一泉水,号称“天下第二泉”。在这里,在阿炳26岁以前的时光里,留下了他的多少欢歌笑语。而今当无锡市一个瞎眼的老汉拉着名曲在挣着微薄的生活费时,谁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永恒?谁在意了他的曲子中的辛酸?这样的乐曲差点儿就要成为历史天空中的一朵云,最终也将烟消云散。不是一句教授偶然听到自己的学生在拉阿炳的《二泉映月》,不是这位教授去无锡找到阿炳录了音,这种优美的音乐恐怕也随着阿炳的逝去而无声了吧。1950年夏找阿炳录音时,阿炳说:“我不奏音乐已经两年了,我的技术荒疏了,我的乐器也都破坏得一件都不能用了。”就这样一个靠音乐技艺吃饭的人,却两年不闻乐曲声,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凄苦。在危危之颠终于保存下了这首乐曲。1950年冬,阿炳就与世长辞了。如果不是夏天去找他,而是冬天,何以能让这样的绝唱唱到今。
现在再听这首曲子,你会由开始莫名的忧伤而转变为一种形象――曲子如泣如诉,叮咚的泉水依然叮咚,但物是人非:一个瞎了眼的衣服破烂的老汉,手拿二胡在认真地拉呀拉呀,多少人驻足侧耳倾听。你又会联想到多少像阿炳一样命运的人,在风雨中艰难地行走着,他们叹息,却没处抱怨。这凄凉比“秋风扫落叶”还要凄,这韵味比“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还要无穷。这美是如此的美,才有如此的凄,而正因为有这样深沉的凄,才孕育了如此绝妙的美。凄与美结合得天衣无缝,才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震撼,给人以无穷的回味。太凄了则成悲,太美了则“物极必反”。
《红楼梦》中黛玉葬花又何尝不是一种凄美呢?春天花开,有如少女的粉面,有如少女含羞的笑脸,一旦春归去,花衰至落,落下的花像落下的泪,流到树下却浸不进去半分。黛玉拿着笤帚,轻轻地打扫着散落的花瓣。她是那样的轻,害怕再给已落的花瓣染上半点污点。然后她轻轻地把聚积到一起的花瓣装进一个粉红的丝袋里,再轻轻地把丝袋的口扎上,已泪湿粉面,泪洒春衫。四周静静的,不时还传来悦耳的鸟鸣。在这样优美的环境里,黛玉轻依花锄,做着这样优美的事,难道不是美与凄的结合?这种结合早已感动了它的第一位听众――宝玉。宝玉的感动与黛玉的导演又是凄与美的结合:天真纯洁的爱情,最终也如这些花,葬送在黛玉自己所设的花冢里。这样的结合才让人感动得叹服,让人在审美的过程中无言以对。
然而,当我听阿炳的《二泉映月》时我正在看《张良传》,看到吕后造成戚夫人的悲,感受着曲中的凄,才算真正理解了悲与凄的艺术距离。刘邦得天下而称汉高祖后,吕后人老珠黄,当日风采照人的吕后已是雨后黄花了,然而这时的戚夫人却是玉洁冰清、出水芙蓉,深得刘邦的宠爱。刘邦几度要立戚夫人的儿子为太子,无奈太子已请来了刘邦一生都找不来的四位隐士,羽翼已成,不可废立。刘邦指着四位隐士对戚夫人说:“我想废太子,可他们四人辅助着他,羽翼已成,不能再废了。”戚夫人如失魂魄,为刘邦唱了一曲哀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缴,尚安所施!”联想戚夫人平日的幻想,而一旦幻想破灭,这是一种何等的伤痛。及至吕后专权,把戚夫人双眼挖去,舌头割掉,四肢吹掉,衣服扒光,扔在猪圈里叫做“人彘”,让人观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哀啊!这悲能与美结合吗?永远不能,它永远只能是悲哀。
凄与悲都会让人承受难以想象的痛苦,但它们的距离就在于凄能与美达到完美的和谐统一,而这种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
(选自《写作》2008年第3期)
14.请你根据文章前三段,谈谈作者在文中所说的“凄”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6分)
15.你如何理解“人们熟悉他,但他又被人们遗忘”这句似乎矛盾的话?这反映了阿炳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社会状况中?(5分)
16.文章写《红楼梦》中黛玉葬花的事例和戚夫人被杀的事例各有什么作用?(4分)
17.作者理解的“凄”与“悲”分别指什么?二者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距离?作者在文章最后一段说凄与美的“和谐统一”“是最美的悲剧也无法达到的”,你是否同意作者的看法?请结合另外的例子加以说明。(7分)
[58c1b76607e6d238.gif]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表述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句)(5分)
(1)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
(2)东隅已逝, 。(王勃《滕王阁序》)
(3)实迷途其未远,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王羲之《兰亭集序》)
(5)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6)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答案:1)千载准堪伯仲间 2)桑榆非晚 3)觉今是而昨非 4)齐彭觞为妄作 5)哀吾生之须臾 6)落霞与孤鹜齐飞
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外来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这值得我们重视。含有音译成分的外来词有:(一)纯音译,如布丁;(二)半音半意译,如千瓦;(三)音译加类别,如卡片;(四)音意兼译,如俱乐部。下列外来词依此顺序排列的选项是: ( )
A:嬉皮、啤酒、吉他、华尔街 B:吉他、华尔街、啤酒、嬉皮 C:吉他,嬉皮、啤酒、华尔街 D:啤酒、吉他、华尔街、嬉皮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媒体认为:有NBA打球经历的王治郅的回归,将成为姚明的最佳搭档,他们二人将联手在今年的世锦赛和2008年的奥运会上给中国球迷带来惊喜。 B:这次两岸经贸论坛以两岸经贸交流和直接通航的主题,必将对深化两岸经贸合作、构建和平稳定发展的两岸关系,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C: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只有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的家园,才能保障全体公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 D:记者日前通过调查发现,中国人不爱喝牛奶的原因主要是人们的饮食习惯还没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相应改善所致。
阅读下列短文,根据要求作文。
幼年时,只要听到一声妈妈的呼唤,就破涕为笑了。
青年时,只要听到一声恋人的呼唤,就转愁为喜了。
中年时,只要听到一声儿女的呼唤,就苦累全消了。
老年时,只要听到一声孙儿的呼唤,就返老还童了。
在人生之路的跋涉中,这一声声的呼唤是春天的鲜花,是夏天的清泉,是秋天的果实,是冬天的炉火,是一支最甜美的歌,是一首最动人的诗。――陈根法
人的一生又何止是有亲人的“呼唤”,整个社会又何尝不时时、处处回荡着“呼唤”的声音。请以“呼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要求:①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根据下表的内容,解答(1)―(2)问题。(6分)
浙江某旅游景点统计表
年 份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2007 |
门票价格(元) | 30 | 35 | 45 | 50 | 75 |
游客量(万人次) | 70 | 96 | 114 | 132 | (第一、二季度)64 |
旅游收入(万元) | 2100 | 3360 | 5130 | 6600 | (第一、二季度)4800 |
(1) 用一句话概述,该旅游景点2003至2007年的发展变化:(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乐观预测,该旅游景点2007年的情况可能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门票一涨再涨,但游客量也不断增加,旅游收入连年上升。
(三个要点,每点1分)
(2)游客量可能因门票价格上涨而减少,但旅游收入将大幅上升。
(两个要点各1分,表预测性的词语“可能”“将”1分)
一种意思,可以形象表达,也可以抽象表达,不同的表达有不同的效果。请仿照示例,根据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内容。(4分)
[示例] 形象表达:快刀斩乱麻 抽象表达:做事果断
① 形象表达:__________________ 抽象表达:大度宽容
②形象表达:眉毛胡子一把抓 抽象表达:__________________
③形象表达:__________________ 抽象表达:事物彼此不相干
④形象表达:众人拾柴火焰高 抽象表达:__________________
① 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头上能跑马 大人不记小人过)
② 主次不分
③ 风马牛不相及(八竿子打不着 驴唇不对马嘴)
④ 团结就是力量(写对一处给1分)
将下面的备选文句分别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使文段语意清晰连贯。(2分)
① 东向,丛林中,隐约间露出一个塔尖,尤有诗意
② 远处是一带青山,近处是隔湖的田亩
③ 一片一片颜色互相间着,美丽得远胜人间锦绣
④ 桨声渔歌又不时从湖面飞来
快阁是陆放翁饮酒赋诗的故地,在城西南三里,正是鉴湖绝胜之处。快阁临湖而建,推窗外望:______。田亩间分成红绿黄三色,红的是紫云英,绿的是豌豆叶,黄的是油菜花。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景致,晴天固然极好,雨天想来也必定神妙!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绿蝉的歌唱
一座莲花似的山,以“周八百里”的幅员和“四万八千丈”的高度矗立云端。华顶山,莲花之顶,俯视群山,昂首天外。因其高,华顶又有避暑胜地之称。汽车在曲折蜿蜒的山路上穿行,忽左忽右,忽上忽下,青松、翠柏、云杉、秀竹一路看不足,触目皆为浓绿、深绿,又有绿荫匝地,太阳明显失却了它的威力,与山下的炎热难当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可是,没有想到,耳膜中却钻进几声蝉鸣。起先,多少有点想法,觉得那蝉“热啊――热啊!”的鸣叫真是多余的话。辛稼轩曰“为赋新词强说愁”,华顶之蝉怕是“强说热”了。
午睡很深。
醒来,又闻枝头蝉鸣,静心一听,却与山下的不同。“滴铃铃――”响得好清好亮好悦耳,似轻风掠过庙宇的屋顶,檐下风铃摇曳的音韵;也似满山流淌的清泉,流过石上,淙淙的喧响。寂然无声的环境里,满山满坡的绿荫,因为有了蝉的歌唱,使得华顶之静变得更加幽深而且曲折。
忽然有两句古诗涌上心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是王籍的句子吧,感悟正与我此刻的感触相同,猜想诗人也曾经走在深山老林,于蝉噪、鸟鸣中偶然得之。然而,我却另有纳闷:山上天气一点都不热,这蝉为什么还要噪?一直没有找到答案。后来,有机会读了《昆虫记》,这才知道缘于它歌唱的天性。
蝉是季节的歌手。整个夏天,它都在歌唱,只要有树。就像风掠向屋顶,泉流在石上,鸟鸣在绿树……自然而又动听。
以悉心观察昆虫生命而自豪的法布尔还有一个发现:“夏天,蝉儿在歌唱之余,就用尖细的嘴插在树皮上,打出一眼汁液饱满的井,滋润自己的歌喉。”――这个发现不属偶然,而是悉心观察的结果。
如果华顶山没有这满眼装不下的绿色,也许就没有了蝉噪,没有了鸟鸣,我们也许就无法体会林愈静、山更幽的意境了。
那天傍晚在华顶山,有人在树林间捉到几只憩息于枝头的蝉儿,拿来让我看了,压根儿不会想到,通体竟是绿色的,个头也比山下的小了许多。我蓦然觉得,那躯体、那蝉翼,是让山上的绿色染就的;还有,那歌声,也是让山上的绿色染得动听了。于是,我想送它一个名字,从此叫它“绿蝉”,好么?
这蝉原本是属于山林与绿色的,或者说华顶山就是它的家园。适者生存,不适者迁徙乃至死亡。曾几何时,一群群燕雀不是从我们的屋檐下、树林间飞走了吗?汗血马不是离开了曾经拥有的草原而濒临绝种的吗?于是,我决定放归它于山林,好再听听它的歌唱。
暮色苍茫里,晚霞像火一样地燃烧。落日的余晖,在林中编织万道金线,又给西向的每一片绿叶镀上了一层金子一样的亮色。晚风吹动枝叶,绿光摇曳,绿波荡漾,薄暮中的华顶山显得更美了!听!还有更美的绿蝉的歌唱。“临风听暮蝉”一一声声轻吟曼唱,此起彼伏,就像是一曲唱给这山林与绿色的晚歌。倘懂蝉语,必然听懂众蝉醉鸣里,除了赞美,还有一些爱恋,一些叮嘱。说不定,还有一些希望――希望所有的山头都变得绿了――山涧里的水都变得清了――连吹来的风也沁人心脾地凉爽了。听着听着,我的感觉又好像走进了秋天。
秋天到了的时候,华顶山赤橙黄绿色彩缤纷,绿蝉谢幕一曲的歌唱应该是:却道天凉好个秋!
19. 为什么作者会有“华顶之蝉怕是‘强说热’了”的感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写法布尔悉心观察昆虫生命有什么用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写蝉,为什么要提到“燕雀”“汗血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如何理解“听着听着,我的感觉又好像走进了秋天”?(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4分)①华顶绿荫地,并不炎热。
②作者并不知道,歌唱是蝉的天性。
20.(4分)①用以强调没有观察,也就没有真知灼见。
②引出下文对蝉及其它的生活环境的观察。
21.(4分)①借以表达“适者生存,不适者迁徙乃至死亡”的想法。
②也为自己的放归蝉于林找到依据。
22.(6分)①视觉:眼前的景色色彩缤纷犹如秋天。
②听觉:薄暮时的晚唱有绿蝉谢幕的秋歌般的感受。
③感受:与作者希望山更绿,水更清,世界更美好的愿望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