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5题。

春天的速度

徐迅

①昨夜下了一场小雨,难怪夜里耳畔总“沙沙”地觉得有人说话。早晨起来一看,远远近近的土地都绽出了一片莹莹的新绿,贪婪地跑到外面呼吸了一口空气,忽然就想起朱自清关于春姑娘的说法,这群可爱的小姑娘,驾着自然的辇车,雀跃着来到了我们中间。

②春天的到来就是这样出乎我们的意料。门前的一棵枯树,前天心里还疑心它是否成活,今天就盈注着生命的生机来;昨天塘里的一泓死水,早上却盎然漾起了涟漪。相比较其它的季节,春天的速度真是很快。是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节拍,是那“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欣喜,是昨夜黄花今日出阁的嫁娘。苏东坡说:“春江水暖鸭先知”,其实先知的岂止是“鸭”,真正体会到春天速度的应该是风,是花,是草,是人的心情。

③春天的风似乎抽出了那冰冷的骨刺,变得柔和、流畅起来。轻轻地梳理,就飘逸起千万缕秀发,暄软得像一团云絮,既没有夏季风那样的燥热,也没有冬天北风呼啸着的那样坚硬,却让人感到有一种措手不及。均匀而敏捷的速度叫人感觉如一只懒散的小猫伸出的小爪,挠得人痒痒的。体现在花花草草上,春天的速度又更加异常,像是一位急不可耐的“催生婆”,省却了“十月怀胎”的过程,在一夜之间就分娩出鲜活的生命。枯草衰叶,一下子就有了水灵灵的生意,有了绿,有了芽,有了蓓蕾,很快就有了肆意疯长的绿叶,有了鲜花的怒放,有了一日比一日更甚的蓬勃的生命气象。它们的到来竟然让人体会不出春姑娘应有的腼腆、局促;相反,越发变得局促起来的却是我们自己。

④鸟也是那时候陡然出现在我们视野的。整个一冬天,除了几只饥饿的麻雀和令人讨厌的乌鸦外,很少见到鸟。但这时候,所有的鸟突然间都冒了出来。它们心情莫名其妙地愉快,踌躇满志,一个个迈着轻快的步伐,沉湎在春风里,演奏起春天的大合唱。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⑤春水泛滥,这是春天的另一种更快的速度。它积蓄在一口池塘里,不知怎么就贮存了那么大的力量,几天就将池塘里的水涨得满满的,春心迷荡;它明净而飞快地奔泻在溪流里,急溜溜的,像是要赶赴春天的一场宴会。如果它奔流在大江里,那速度就快得有些凶猛的意味了,后来连它自己也控制不住。它奔腾、它咆哮、它一泻千里,势不可挡,最后它自己也被这种速度吓坏了。

⑥对于春天,人们一般都沉迷在一片美丽妖娆的景象之中,习惯上看到的是小麦的生长,却无心关注它拔节的速度;看到繁花满地,春风荡漾,收获的也是一大把喜悦的心情。生活给人展示的往往都是这种表面上的假相,春天真实的速度反而被掩盖住了。因此在春天,人们的生活一开始就运行在错误的轨道上。看上去春天很美丽,但那凶猛的春水却一下子就冲垮了我们建立在错误基础上的大堤,倏然远去。这就是我们不愿,却不得不经常看到的事实。

⑦雪莱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许多人对此充满了信念,其实撇开理性,雪莱仅仅是叫我们提防着――春天的速度。

(节选自《散文选刊》2008年第3期)

12.文中写春天的速度具体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加以回答。(4分)

13.请解释“它们的到来竟然让人体会不出春姑娘应有的腼腆、局促;相反,越发变得局促起来的却是我们自己”一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4.这篇文章写景形象而生动,请你选择感触最深的一处从修辞角度加以赏析。(6分)

15.“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诗蕴含了怎样的理趣?本文作者为什么说“撇开理性,雪莱仅仅是叫我们提防着――春天的速度”?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12.(4分)春天的风让人感到措手不及;花花草草上有了一日比一日更蓬勃的生命气象;鸟突然间都冒了出来;春水泛滥。(每点1分)

13.因为速度太快,本应腼腆不好意思的春姑娘让人感到风风火火,本应逐渐变化的春天的景象让人感觉变化太迅捷突然;因为速度太快,人们还没有心理准备,所以感到了局促不安。(每点2分)(4分)

14.评分标准:1.概括列举内容。(1分)2.明确修辞手法。(1分)3.分析修辞手法运用(4分)(怎么用的?1分;突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1分;对表达作者感情有何作用?2分)

15.①作者雪莱把深刻的哲理蕴含于冬去春来这一简单的自然规律中(1分)。既表达自己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必胜的信心(1分),也激励人们在生命的困境中以乐观的姿态有信心地面对未来(2分,意思对即可)。

②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借春天的速度,告诉人们时间在飞快地流逝,从而警示人们不要沉醉于春天的美丽,更要注意春光的短暂,要珍惜时光,珍爱生命。因而作者说撇开理性,仅仅是叫我们提防着――春天的速度。(2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⑴诗里的“凉”字有何妙处?试作赏析。(4分)

答:                                      

⑵“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⑴“凉”字写出了江风夹杂着雨水吹入船中给人的感觉(2分),同时也是凄凉氛围、悲凉愁绪的反映;这不但是身体的凉,而且是感情的凄凉,将情景融合在了一起(2分)。

⑵ 虚写(或答为想象),写的是作者想象的情景(1分)。想象魏二梦里听见猿啼,难以入眠(1分)。诗歌表面写好友分别后愁绪满怀,实际上写出作者的离愁别绪,表达了送别魏二时难舍难分的情感(2分)。

6.A、(全:保全)

7.B(A、参与;亲附,结交B、用、拿C、就;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相当于“地”D、才;竟然) 

8.C(“老百姓能自由出入相府”不对)

9.(1)文帝当初想为武帝向阮籍求婚,阮籍醉了六十天,文帝没有说话的机会才中止。(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句式1分,意思1分;(文帝)不得言,1分。)

(2)(阮籍)时常率性独自驾车出行,不从小路上走,一直走到路的尽头,才大哭一场后返回。(率意独驾,不由径路,1分;车迹所穷,1分;辄恸哭而反,1分)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课堂教学对话是平等的对话,是打破了时空________的对话,是心灵的交流与撞击。②去年,41家大型企业派人专程到西安翻译学院表达了对210名在校大三学生的预聘________。③尽管有的地方的“政绩工程”看起来规模宏大,但是由于脱离了实际,弄得劳民伤财, 没有使群众受益, 加重了群众的负担。

A:界线  意见  不但/而且     B:界限  意见  不但/而且 C:界限  意向  不仅/反而     D:界线  意向  不仅/反而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中国斥资约180亿美元来治理长期存在的污染问题,并采取包括限制上百万辆汽车上路、改造数千台燃煤锅炉在内的多项措施,为奥运会打造了一个更清洁的北京。 B:六方会谈在危机与转机的反复中曲折前进,其根本原因是朝美在战略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并相互较量的结果。 C:改革的实质就是打破制约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束缚,不断解放并推动生产力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D:这里翠意盎然,有千姿百态的苍老古树,山间小路的悠长,漫山遍野的奇花异草以及眺望可见的缭绕烟雾。

以“行走与飞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 立意自定;

② 文体自选;

③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④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⑤ 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写作提示:行走是立足于大地,在地面迈步,是现实的,脚踏实地的;飞翔是着眼在天  空,在空中起舞,是理想的,意兴飞扬的。前者是在现实的土地负重前行,后者是在梦想的天空自由翱翔。

但是,生命需要的是现实与理想两个方面的完美融合。应该理顺两者关系:正是因为漫长的积累,地下劳动的爬扎才会化成枝头唱歌的知了;正是因为经年的磨练,冬季卧眠的蚕蛹才会化成春天飘逸的蝴蝶;正是因为几度春秋的反复试验,发射基地的航天模型才会化成“神舟七号”的太空旅程;正是因为长达数年的辛勤耕耘,青春年少的学子方可赢得六月的鲜花与掌声。所以,行走是飞翔的前奏,飞翔是行走的升华;行走是飞翔的准备,飞翔是行走的超越。

考生立意应考虑“行走”与“飞翔”两个方面,可以适当强调其中一面,但不可偏废、舍弃另一面。否则应视为偏题、跑题。文体不作限制,但以中规中矩的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散文为宜,要引导学生建立文体意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意选做5小题)(5分)

(1) ,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2)吾师道也, ? (韩愈《师说》)

(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 (李密《陈情表》)

(4) ,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5)乱石穿空, ,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潦水尽而寒潭清, 。 (王勃《滕王阁序》)

(7)一骑红尘妃子笑, 。 (杜牧《过华清官》)

(8)苟以天下之大, ,是又在六国下矣。 (苏洵《六国论》)

(1)长太息以掩涕兮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4)梧桐更兼细雨 

(5)惊涛拍岸                          (6)烟光凝而暮山紫

(7)无人知是荔枝来                     (8)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1 9~20题。

寄黄几度

黄庭坚①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②,治病不蕲三折肱③。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④溪藤。

[注]①黄庭坚(1045~1105):宋代诗人。王安石变法之后形成的新党、旧党的斗争延续多年,黄庭坚受牵连两次被贬。写此诗时黄庭坚在北方德州做官。黄几度:黄庭坚的朋友。曾在南方四会县做官,为官清廉却未得重用。②《史记》中说大文豪司马相如很穷,“家居徒四壁立”。③出自《左传》,意思是折断三回胳膊,积累了治病经验就可当好医生了。这里是说黄几度政治经验丰富,可做大事。④瘴:瘴气,热带或亚热带森林中的湿热空气。

l9.颔联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试作简要说明。(4分)

答:

20.这首诗蕴含丰富,汇聚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1分)

答:

19.对比(对照、映衬)手法,(1分)前一句写当年在桃李春风中痛快地饮酒畅谈,(1分)后一句写一别十年,只有每天挑灯夜读时才彼此深情地想念。(1分)这样写充分表达了对友人和往昔岁月的深切怀念。(1分)(答对偶手法、言之成理亦可)

20.开头两句,表达山水阻隔、不能相见的无奈,(1分)颔联在今昔对比中表现对友人的思念,(1分)颈联尽显对黄几度的赞许、期待,(1分)尾联则既有对黄几度的同情,也有对友人仕宦生涯乃至诗人自身政治命运的哀怨。(1分)(答出“思念”“关切”“赞许” “同情”“哀怨”“牢骚”这些词语中的四个即可得2分,能结合诗句稍加解说的再给2分,共4分)

15.D   (乌:疑问词,哪里,怎么)

16.C   (都是目的连词,来。A项,前者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后者也是连词,但表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却”;B项,前者为介词,跟,同,后者为连词,和;D项,前者为介词,引出动作对象,相当于“在……方面”,后者为介词,表示比较,相当于“过”)

17.B   (游酢等人是宋朝学者,作者却是清代人,怎么可能在一起切磋讨论呢?作者只是 “慨然思继宋贤之迹而践其庭”而已,意思足玄想着向宋朝几位学者贤人学习)

18.(1)之后方才知道读书的人,想要爱好广博却学业精通,或者力量分散却能成功,从古  到今,没有见过啊。(“然后”、“博”、“就”各1分,“未之见”倒装句1分,语意通畅1分)

(2)我猜想大概是在我衰老的时候,上天或许还是成全我幼时的志愿,而又给我这个  征兆吧!(“意”、“犹”、“兆”各1分,揣测语气1分,语意通畅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l~14题。(22分)

俯向大地的身影

许俊文

这些年来,我的笔下总是很少提到自己的母亲。我觉得至今还没有找到可与母亲般配的文字,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由于担心技术水平达不到,而一直犹豫不决,迟迟没有开采。

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我从定远县东部的小镇岱山下车去豆村,沿途的田野,该收割的已经收割了,眼前的每一块赤裸的土地,就像产后的孕妇似的,安安静静地躺在那儿,见不到一个来打扰它的人,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

一个老妇人的背影出现在我的视野里:青衣青裤,头上扎着时下很少见到的那种黑

色的包巾,右手握看一把小锄。举起,落下,举起,落下……在锄头偶尔停顿的间隙,从翻起的泥土里捡起一点什么,随手丢进身旁的篮子里,再继续翻着泥土。当我走近,才认出是母亲。我小声地叫了一声妈,她愣怔了半天才反应过来,急忙丢下手里的锄头,想立即站起来,可是挣扎了几次,最后还是在我的协助下才完成了那个简单的动作。母亲的两个膝盖处粘满了泥土,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替母亲轻轻地扑打,扑着扑着,眼泪就出来了。

母亲是一个惜粮如命的人。她三岁就跟着外婆讨饭,至今她的左腿还有当初被恶狗咬伤留下的疤痕;七岁下地给东家割麦子,饿极了就搓生麦粒吃;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她的两个女儿相继被饥饿夺去了生命。粮食在母亲的眼里比什么都金贵。记得小时候,我家的粮食总是不够吃,为了能够从工分以外多获得一点粮食,母亲请铁匠给我打了一把小锄头,每到秋天,当队里的花生、红薯、胡萝卜起获之后,她就叫我到地里翻找遗落的果实。虽然如今的生活早已改变,父母的生活费用也由儿女们全包了,可母亲依然是一个拾穗的人。是如今村里唯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母亲总感叹道,人哪,最容易忘本,只要三顿饱饭一吃,就记不得挨饿的滋味了。

前年秋天,父亲打电话说母亲病了,我匆匆忙忙赶回到豆村,只见瘦弱的母亲睡在床上蜷作一团,我上前握住她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父亲唠叨着,他说牛喘气那块水稻田你是知道的,烂泥深得连牯牛都拔不动腿.我叫她不要去拾(稻穗),她非不听……母亲微微地睁开眼,下意识地剜了父亲一下,父亲便不再吱声了。这时我发现母亲的床边码放着一堆稻子,我一下全明白了。

母亲托人把拾来的稻、麦拿到镇子上去卖,再把卖来的钱放在一个小木匣里,就等着过年了。母亲喜欢过年,过年时儿孙们就像归巢的小鸟,一个个都从很远的地方飞回来了,这时母亲会打开那只木匣子给大家发压岁钱,发一个,说一句,这是地里拾来的。当我的儿子接过压岁钱时,他扑通一声双膝跪地,深深地磕了三个头。我想,儿子的头,既是给母亲磕的,也是给土地磕的,尽管他离土地已经很远了,但他的生命里却流淌看土地的血脉。

在我写这篇短文的时候,母亲的身影总是在我的眼前晃动。朦胧中,她佝偻的身影离土地似乎更近了……

(选自《散文》2008年第9期,有删改)

11.结合文意,说说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6分)

(1)就好比我们已探明脚下是一座丰富的矿藏。(3分)

答:

(2)是如今村里唯一的一个,可能也是最后一个了。(3分)

答:

12.第二段(“那是去年深秋的一个黄昏……只有田边地角盛开的野菊花静悄悄地陪伴着它”)中的景物体现出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3.文章最后为什么再次写到母亲的“身影”?(6分)

答:

14.本文采用多种描写于法刻画母亲。试选取其中的曲种手法,对刻画人物的效果作简单探究。(6分)

答:

11.(1)把母亲比作“一座丰富的矿藏”,既说明自己很少写母亲是因为担心写不好,也突出了母亲的朴实深厚。(意思对即可,3分)

(2)以“唯一”、“最后”来突出母亲的“惜粮如命”,赞美了母亲的节俭,不忘本。(意思对即可,3分)

12.完成收割后的田野宁静、优美。(2分)以此烘托母亲艰难翻地、捡拾残粮的劳动形象。  (2分)

13.结构上:照应题目和前文;(3分)情感上: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体贴、深爱和赞美。(3分)

14.答案示例:(1)通过正面描写展现母亲形象。第三段中,正面描写了母亲翻地、捡拾的动作,展现了一个纯朴、惜粮如命的劳动者形象。

(2)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第二段中“我不由自主地就跪了下去”、“眼泪就出来了”,第五段中母亲生病后父亲的唠叨,都是写家人的心疼,从侧面烘托了纯朴、惜粮如命的母亲。

(3)通过细节描写点染。第三段中“举起,落下,举起,落下”的小锄头、母亲发现我以后却站不起来这些细节写出了母亲的认真细心和翻地、捡拾的辛劳。

(4)通过外貌描写生动表现。第三段中 “青衣青裤”、扎着黑色的包巾、粘满了泥土的膝盖,第五段中母亲“枯瘦的手,粗糙得犹如一截干枯的树干”都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的纯朴,辛劳。(指出描写手法1分,效果探究2分。每种手法3分,共6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