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人,为“()”之一。他的代表作有《竹石》等。
张惠言,字皋文,号茗柯,武进(今江苏常州)人,编有(),是常州词派的重要选本。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
鲍照(约415年~470年),南朝宋文学家。字(),汉族,东海(今属江苏)人。家世贫贱。
刘勰字(),祖籍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东晋以后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曾任昭明太子(萧统)东宫通事舍人。晚年在定林寺出家,法号()。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在平定黔布叛乱后过沛县时作《大风歌》。 (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高祖还归,过沛①,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②,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为朕汤沐邑③,复④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诸母故人日乐饮极驩⑤,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⑥。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⑦未复,唯陛下哀怜之。”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为其以雍齿⑧故反我为魏。”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注】①沛:沛县。②筑:筑琴。③汤沐邑:指国君、皇后、公主等受封者收取赋税的私邑。④复:免除赋税徭役。⑤驩:同欢。⑥ 献:敬献牛、酒等礼物。⑦丰:丰县⑧雍齿: 原是刘邦部将,后反叛刘邦,被杀。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悉召故人( ) ②酒酣,高祖击筑( )
③吾虽都关中( ) ④吾特为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
2.下列句中的“之”与其他三句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唯陛下哀怜之 B.、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C.、楚王闻之 D.、吾欲辱之
3.下列对文段内容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
A.高祖这次回乡经过沛县,召集亲朋故旧一起纵情喝酒,还作歌让沛县的儿童学唱。
B.高祖免除了沛县的赋税徭役,并答应他们世世代代不必纳税服役。
C.因为沛县的百姓很多,高祖的父亲和兄长不能招待他们,所以高祖离开了沛县。
D.因为雍齿帮助魏王反叛刘邦,而丰县人也帮助雍齿,所以刘邦一开始不愿意免除丰县的赋税。
4.翻译下列句子。
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
1.①全,都 ②喝酒喝得尽心 ③建都 ④只,不过(或答“只”、“仅仅”)
2.B
4十多天后,高祖要离开了,沛县父老坚决挽留高祖。
选出翻译不恰当的一项:( )
A: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将来死后我的魂魄仍然以思念故乡为乐。 B:沛中空县皆之邑西献。 沛县城里全空了,百姓都赶到城西来献礼。 C: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沛县父老父仍旧坚决请求,高祖才到了丰邑,后来到了沛县。 D: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 又违背当初的约定,改立沛公为汉王,统治巴蜀、汉中之地,建都南郑。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豆寇年华"是指女孩子十三、四岁,不能用于十五、六岁的小伙子。 B:我不知道进行这种报道的记者和编辑的主观意图是什么?是为了取得轰动效应,扩大报刊的销路呢?还是确信有这种事? C:《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编者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沛人(现在江苏沛县) D:然而作《易经》的人却比较的聪明,他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他不说仓颉,只说"后世圣人",不说他造,只说"换掉",真是谨慎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