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任选一组,补出下列空缺部分。(5分)
(1) 在《游褒禅山记》通过一次游山,阐述了精辟的人生道理: , ,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的也。”
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 , ,”的句子和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相近。
(2) ,户枢不蠹。(马总《意林》)
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身无彩凤双飞翼, 。(《李商隐・无题》)
尔曹身与名俱灭, 。(杜甫《戏为六绝句》)
王安石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4分)
(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进行鉴赏。(4分)
答:(1)A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B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2分,每点1分)
(2)角度举例: A、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C、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D、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E、“不敢照” 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 F、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角度选对2分,结合诗句分析到位2分)
8.B(讽:劝说。 )
9.D.(①②④是仁政措施)
10.C(应是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11(1) 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5分,“横纵”、“贼”、“动”各1分,大意对给2分。)
(2)我所说的吝啬,是指他勇于作为,而吝啬于改正过错啊!(5分,“吝”、“谓”各1分,大意对给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专项整治,使房地产领域违法违规、钱权交易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B:第24届世界大冬会开幕式的文艺演出有“相约冰城”“凝聚中华”“和谐世界”“青春与未来”四部分组成,既展示了东道主哈尔滨的文化风貌,也展现了世界各国大学生的青春风采。 C: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一月份统计显示,我国CPI同比涨幅已经连续8个月逐月回落,说明国家扶持农业生产、增加供给、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宏观调控政策已取得根本性成效。
依次填人下面划横线处的词语、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你还记得村头上的那顶石桥吗,那桥栏的条石已经沉入河底,那桥头的石板已经陷落,涨水时要先 水,后上桥,然后才能到达彼岸。每天上学的时候你都痴等在桥头,等着她像 扑在你的肩上,然后轻轻地把她背上桥去……那是属于你的桥,你那萌动的青春永远停留在那里。诗人陆游在将就稽山土的时候,还忘不了沈园的那顶石桥,“ , 。”
A:渡 小鸟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B:趟 蜜蜂 香穿客袖梅花在 绿蘸寺桥春水生 C:涉 蝴蝶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D:踩 蜻蜒 此身行作稽山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平时大家都感受过风雨,在风雨前、风雨中、风雨后,你都看到或听到了什么?又都想到了些什么?或者你感受到了什么?
请以“风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按照2008年高考标准评分。
(2008/9/23于新乡市四十五中)
作文审题分析:
以“风雨”为题,根据近几年高考及评分状况看:这里的“题”可以是题目,可以是话题!一般地,“以・・・为题”没有明确要求以・・・为标题或题目的,都可以如此认为!本作文明确要求“自主确定标题”,显然是要以此为话题自拟题目的!当然也可以拟作“风雨”,但是你想想会有多少人这样做?这毕竟是不高明的,因为会有相当多的人这样做!
就“风雨”而言,可供选择的角度有:风雨前的准备;风雨中的感受;风雨后的感悟等。而本次训练的重点应该是“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也是近年来高考评卷的重点,也是得高分的关键。
这里的“风雨”可指自然界的风雨,也可指社会的风雨、人生的风雨・・・・・・更要注意挖掘“风雨”的寓意,并且尽可能挖出新意来!
一提到“风雨”大家很容易联想到“痛苦”、“挫折”、“灾难”等,进而讲“如何面对痛苦、挫折、灾难”等,从而上升到“做人要坚强”、“做事要镇定”、“意志要坚强”等。不错,这些都可以说是很好的立意!
但是能不能换个角度,不说“痛苦”,不说“挫折”,不说“灾难”?说什么?说风雨是一种“爱”,是一种“好的育人环境”,是一种“精神财富”好不好?不是有“风调雨顺”吗?不是有“春风化雨”吗?不是有“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吗?不是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吗?这样的立意是不是更新一些?更高人一筹?
立意参考:
(1)风雨是痛苦,是挫折,是灾难!面对自然的风雨,万物都在积极应对;面对人生的风雨,我们怎能坐以待毙?
(2)对于风雨,逃避它,你只有被卷入洪流;迎向它,你却可能获得生存!风雨面前要镇定、要无所畏惧、要勇于迎向风雨!
(3)人说风雨是痛苦,是挫折,是灾难;而我却认为风雨是一种财富,是一种让人知难而进的精神财富,是一种让人勇济沧海的精神财富。
(4)风雨是一种爱,是自然对万物的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给你施以风雨,是爱你不是害你;给你施以挫折,是疼你不是伤你;给你施以痛苦,是帮你不是冷你!
风雨是一种大爱!春风般的母爱是晶莹剔透的雨露,能感化着子女的灵魂,滋润着子女的成长!感谢风雨,感谢母爱,感谢雨露,感谢一切帮我成长的人,感谢这个新时代新社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秋 赋
从维熙
①人生如同一丝游云,一片落叶;云与天宇的相栖是短暂的,叶与树相依是匆匆的。惟其短促,人生四季的秋时,才有了特殊的音韵。
②果实成熟了,在枝杈间露出了迷人的色泽;但是那美丽的瞬间十分短暂,随着叶片的坠落,它告别母体的时刻已然来临。那是一种忧伤的别离,无论是醉红了脸的高粱,还是白了头冠的芦苇,它们从萌芽到吐穗,都经历春夏季节的风吹雨打,待到生命璀璨到极致的时刻,它们便到了与母体生离死别的日子。
③树若有知,是感伤的。果实如若有情,也是恋栈的。
④但是自然界的别离――无论是游云告别天空,还是果实坠离母树,在感伤的别离中,还蕴藏着再一次聚会的希望。记得儿时听过的童谣中,对自然界的生命循环,就有如下的描述:“长生不死狗尾草,草籽随风满天飘;可爱鲜红大蜜桃,为它送情把核抛。”草籽被风吹到四面八方,桃核被人们抛向新的地域,它们在秋天虽然死了形体与灵肉,但到来年春时,那桃核又从大地上萌发出树苗,各种草木历经枯黄以后,再一次轮回生长,萌芽、拔节、开花,果实便在来年秋日,又一次眩目于枝头,因而那落叶与落果抒写的秋韵,是一首“长相思,永不离”的恋歌。
⑤人类与大自然相比,感情的天秤是倾斜的。母亲从分娩后代那天起,便盼望着儿女们快快长大,期望着男儿成为挺拔伟岸的山,女儿成为碧波粼粼娟秀的河;岂不知儿女们长大一天,她们就接近了秋日一天,待儿女们像燕子出巢,飞向天南地北的时日,秋色也就染白了她们的发鬓。
⑥我走在街上,每每见到白发染鬓的老人,我总是联想起果实坠地的老树,想起那飞絮已去的芦苇。她们空了枝头,死了当年曾有过的美丽,像是天上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云霞,像是枯树在田野四向飘零的落叶,但是不同于云霞和落叶的是,大自然永远不知疲惫地周而复始,而人类自身,则无一例外地都要回归到天宇的尽头。
⑦那儿是寂寞的冬季,是白雪覆盖着的荒原,如同是一张无限大的冰床,他们静静地休眠在那银色的梦幻里,在咀嚼着往昔的春时夏日的欢乐之后,丛立在他们面前的,不是再生一次或几次的美丽轮回,而是生者为悼念死者而树起的墓碑。这就是人类自身一首永恒的秋赋,如果也把它谱成一首歌,那该叫做“长相思,永别离”。我不知道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不是写在秋天,但其中的每个音符旋律,都充满了秋色的悲凉。
⑧惟其人生如流萤般的短促,人类才更加珍惜生命自身。中国文化格言中,
有许多是警示人们热爱生命的。比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人生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曹孟德当年在江涛滚滚的赤壁横槊赋诗时,吟唱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同是这个曹孟德,也写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诗章。这些格言和诗章,都是激励人的生命从有限向无限延伸,以不负来去匆匆的人生。
⑨时至秋时,眺望窗外,在秋雨迷离中遥见枝头绿色凋零;对镜自视时又见发鬓添霜,便有感而发,涂鸦此《秋赋》短章,用以自勉自励。(《文汇报》2006年12月6日)
14.“人生四季的秋时,才有了特殊的音韵”,联系下文看,句中“特殊的音韵”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5.本文可以划分为四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第②段,止于第 段;该部分的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16.第⑦段中说“那儿是寂寞的冬季……而是生者为悼念死者而树起的墓碑”,其中“休眠在那银色的梦幻里”的意思是
“咀嚼着往昔的春时夏日的欢乐”是指 (6分)
17.第⑦段中“这就是人类自身一首永恒的秋赋”中的“秋赋”与文题“秋赋”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6分)
答:
14.“人生四季的秋时,才有了特殊的音韵”,联系下文看,句中“特殊的音韵”的含义是人生的秋天,是一首成熟收获曲,一首忧伤别离曲,也是一首人类自身永恒的秋魂曲。(关键词:收获、别离、永恒。)
15.本文可以划分为四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第②段,止于第 ④ 段;该部分的大意是:自然界的别离虽有忧伤,但蕴藏着再次聚会的希望。或:自然界抒写的秋韵,是一首“长相思,永不离”的恋歌。
16.第⑦段中说“那儿是寂寞的冬季……而是生者为悼念死者而树起的墓碑”,其中“休眠在那银色的梦幻里”的意思是年老时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咀嚼着往昔的春时夏日的欢乐”是指回想青春年华时的欢乐。
(①年老时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说明:上文说“每见到老人”联想起老树、空了枝头、飘零的落叶,下文说“在……之后,是……墓碑”,故此处不应指人死去。②回想青春年华时的欢乐。)
17.第⑧段中“这就是人类自身一首永恒的秋赋”中的“秋赋”与文题“秋赋”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不同。因为这里的秋赋是指人类自身不能再生与轮回、生者只能给死者留下墓碑并永远思念的“永恒的秋赋”。而文题“秋赋”的含义则除此之外,联系下文第八段看,还有激励人们珍惜生命并让生命从有限向无限延伸的意思。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令初下, ,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杜甫《登岳阳楼》)
,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___。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书愤》)
(1)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 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 楼船夜雪瓜洲渡 镜中衰鬓已先斑 千载谁堪伯仲间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 词 二 首
刘禹锡
其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 嗾:sǒu教,使。
(1)在这两首诗中,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极富哲理意蕴。请以第一首诗中“鹤”的意象为例作一简要赏析。(4分)
(2)这两首诗的秋天的特点及给人的感受有何不同?从艺术表现手法看,两首诗中“春”的作用有何不同?请你分别作简要分析。(4分)
(1)①在秋日晴空中,这只振翅高举的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表层意思,2分)②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诗言志”,作者以此说明:人只要有志气,就会有奋斗精神,就不会感到寂寥。(深层意蕴,2分)
(2)①其一,侧重写秋高气爽的天气和生机勃勃的活力,激励人们振作精神,奋发向上。其二,侧重咏叹秋天明净清白、青黄浅淡的色彩,使人感到思想澄净,情操清白。(2分)②其一,肯定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正面衬托秋的生机和活力。其二,否定繁华浓艳、教人若狂的春色,对比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2分)
8.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高考中考查的文言实词在中学所有课本的文言文中都可以找到出处,所以复习时回归课本非常重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也有一些推断的方法,如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推断,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位置推断,根据对偶、排比、并列结构等句法特点推断等。D项“度”解释为常态,容度。《史记》选读中的《刺客列传》“群臣皆愕,尽失其度”。
9. B 【解析】 B两个“而”均为连词,表转折关系 “但是”“ 却 ”“然而”/ A 前者是代词,他他们;后者是动词,去、到、往 / C 前者“乃”是副词,就;后者是副词,表出乎意料,竟、竟然 / D 前者其是代词,指他们;后者是语气副词,表祈使、希望、商量语气,一定、千万、可要。
10. C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考查考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四个选项都是用现代文的语言形式对原文内容进行的概述,实际上语言形式的变化反映出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与否,本题设置的每一个选项所需要的阅读区间都不是很大,设置的错误点也不是很大,不需要考生分析全文才能得出结论,只要认真阅读相关内容,完全可以找出选项与原文的不同。 C项中说吴汉“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而原文是“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意为吴汉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而非选项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
11.(1)吴汉为人质朴淳厚很少修饰,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4分)
(2)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3分)
(3) 想要将队伍秘密转移到江的南岸向刘尚靠拢,合并兵力抗击敌人。(3分)
【解析】(1)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文”,修饰,掩饰;“及”,到;“得”,获得;“见”表被动。
(2)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比”,近来。(《祭十二郎文》)“敕”,告诫;“何意”,为什么;“悖乱”,背离、错乱。
(3) 翻译时要注意的字词有:“就”,靠拢;“于江南”,状语后置,翻译时需前置;“并”,合并。
【错因】没能字字落实,文通字顺。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