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4―17小题(共22分)

绝唱

严阵

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三四月间,荷叶出水,一片清绿;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因此我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

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这一切并非如此。

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行,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以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

那是一个10多年前的十月,我孤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出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就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这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好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一种美,可以发现那处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可以发现那种不是迎合季节的庸美,可以发现那种不被别人所发现的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充满无比自信的高尚的凄美。

它是满地枯梗残叶,但它却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因为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池的莲子,又会叶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只要不失去那点孤高和自信,即使不再有绿叶红花,即使只剩下一根枯梗,一片枯叶,也照样会具有永远属于自己的那种独特的美。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

去听它的精神。

去听它的风格。

去听它的情操。

去听它的力量。

世间如此,人生如此。只要精神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存在就是力量。

14.文章以“绝唱”为题,有什么深层含义?(4分)

15.作者写“残荷”之前依次写了对荷花绿叶、红花的美的认识,这样写有何好处?(4分)

16.作者说”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他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6分)

17.结尾段作者写道:“只要精神上拥有美,便谁也摧毁不了你的美。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存在就是力量。”请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6分)

14.①保有孤高和自信的残荷拥有最独特的美,是胜过色与香的荷花生命之美的最高升华;(2分)

②荷花的枯梗残叶和圆明园的断墙,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这样的存在是至美,是“绝唱”。(2分)

15.①作者写自己否定绿叶红花为‘最美”的认识过程.留下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为下文写残荷的美做了铺垫;(2分)

②前后的不同描写也形成了对比,有利于突出作者对残荷之美的赞美之情。(2分)

16.①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组成了各种神秘而美丽的图案;(2分)

②残破枯败蕴藏着自信和孤高,表达了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远胜于红红绿绿的俗美、迎合季节的庸美;(2分)

③残枝败叶里蕴含着生命复苏吐绿的自信与可能。(2分)

17.①绿叶红花的美随时而逝,断梗残枝在风雨时光的摧毁中“高高耸立”“高悬”“高举”,以这样的存在显示着自信、孤高,显示着力量。(2分)

②圆明园只剩断壁残垣,一段抗争的历史却无法摧毁,它持续提醒、鼓舞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向世界展示着不屈的力量。(2分)

③人也应该追求精神上的经过磨砺的孤高自信的美,在挫折中塑造自己壮美的精神情操。(2分)

请任选一组,补出下列空缺部分。(5分)

(1) 在《游褒禅山记》通过一次游山,阐述了精辟的人生道理: ,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的也。”

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 ,”的句子和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思相近。

(2) ,户枢不蠹。(马总《意林》)

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身无彩凤双飞翼, 。(《李商隐・无题》)

尔曹身与名俱灭, 。(杜甫《戏为六绝句》)

王安石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落日怅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4分)

(2)请从语言、表达技巧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进行鉴赏。(4分)

答:(1)A客中久滞、思乡情切,可从颔联得到答案;B年华渐老、感时伤逝,可从尾联得到答案。(2分,每点1分)

(2)角度举例: A、作者见景生情,由“孤云”“归鸟”疾速飞去,想到自己的久滞不归;由夕阳落山,想到自己年华老去。联想自然,抒情真切感人。 B、对比,云、鸟行去之快于自己留滞之久形成对比,表达对家乡的深深的思念。 C、比兴,首联、颈联既兴且比,“孤云”“归鸟”既引起乡情,又是自比;由夕阳引出年老,又是以夕阳自喻。表现了自己离家的孤寂与老去的伤感。 D、炼字潜词形象传神,“孤云”“归鸟”“微阳”“秋山”营造了秋日傍晚的萧瑟与清冷,寄托着作者的伤感之情。“烧”字的使用,是静中有动;“远”字又写出了意境的空阔,增强了对孤寂之情的表现。 E、“不敢照” 的心理描写,明抑暗扬。照了才愁,是原本无愁;不照已知,表明愁思深重。 F、情景分写,层次鲜明。一、三句景,二、四句情,相间写来,诗情就被分成两步递进:先是落日时云去鸟飞的景象勾起乡“念”,继而是夕阳下山回光返照的情景唤起迟暮之“惊”。有曲达其意之妙。(角度选对2分,结合诗句分析到位2分)

8.B(讽:劝说。 )

9.D.(①②④是仁政措施)

10.C(应是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11(1) 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5分,“横纵”、“贼”、“动”各1分,大意对给2分。)

(2)我所说的吝啬,是指他勇于作为,而吝啬于改正过错啊!(5分,“吝”、“谓”各1分,大意对给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通过从中央到地方的专项整治,使房地产领域违法违规、钱权交易行为得到有效遏制,市场秩序明显好转。 B:第24届世界大冬会开幕式的文艺演出有“相约冰城”“凝聚中华”“和谐世界”“青春与未来”四部分组成,既展示了东道主哈尔滨的文化风貌,也展现了世界各国大学生的青春风采。 C: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对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D:一月份统计显示,我国CPI同比涨幅已经连续8个月逐月回落,说明国家扶持农业生产、增加供给、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宏观调控政策已取得根本性成效。

依次填人下面划横线处的词语、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你还记得村头上的那顶石桥吗,那桥栏的条石已经沉入河底,那桥头的石板已经陷落,涨水时要先 水,后上桥,然后才能到达彼岸。每天上学的时候你都痴等在桥头,等着她像 扑在你的肩上,然后轻轻地把她背上桥去……那是属于你的桥,你那萌动的青春永远停留在那里。诗人陆游在将就稽山土的时候,还忘不了沈园的那顶石桥,“ 。”

A:渡 小鸟 城上斜阳画角哀 沈园非复旧池台 B:趟 蜜蜂 香穿客袖梅花在 绿蘸寺桥春水生 C:涉 蝴蝶 伤心桥下春波绿 曾是惊鸿照影来 D:踩 蜻蜒 此身行作稽山土 犹吊遗踪一泫然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平时大家都感受过风雨,在风雨前、风雨中、风雨后,你都看到或听到了什么?又都想到了些什么?或者你感受到了什么?

请以“风雨”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按照2008年高考标准评分。

(2008/9/23于新乡市四十五中)

作文审题分析:

以“风雨”为题,根据近几年高考及评分状况看:这里的“题”可以是题目,可以是话题!一般地,“以・・・为题”没有明确要求以・・・为标题或题目的,都可以如此认为!本作文明确要求“自主确定标题”,显然是要以此为话题自拟题目的!当然也可以拟作“风雨”,但是你想想会有多少人这样做?这毕竟是不高明的,因为会有相当多的人这样做!

就“风雨”而言,可供选择的角度有:风雨前的准备;风雨中的感受;风雨后的感悟等。而本次训练的重点应该是“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也是近年来高考评卷的重点,也是得高分的关键。

这里的“风雨”可指自然界的风雨,也可指社会的风雨、人生的风雨・・・・・・更要注意挖掘“风雨”的寓意,并且尽可能挖出新意来!

一提到“风雨”大家很容易联想到“痛苦”、“挫折”、“灾难”等,进而讲“如何面对痛苦、挫折、灾难”等,从而上升到“做人要坚强”、“做事要镇定”、“意志要坚强”等。不错,这些都可以说是很好的立意!

但是能不能换个角度,不说“痛苦”,不说“挫折”,不说“灾难”?说什么?说风雨是一种“爱”,是一种“好的育人环境”,是一种“精神财富”好不好?不是有“风调雨顺”吗?不是有“春风化雨”吗?不是有“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吗?不是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吗?这样的立意是不是更新一些?更高人一筹?

 

立意参考:

(1)风雨是痛苦,是挫折,是灾难!面对自然的风雨,万物都在积极应对;面对人生的风雨,我们怎能坐以待毙?

(2)对于风雨,逃避它,你只有被卷入洪流;迎向它,你却可能获得生存!风雨面前要镇定、要无所畏惧、要勇于迎向风雨!

(3)人说风雨是痛苦,是挫折,是灾难;而我却认为风雨是一种财富,是一种让人知难而进的精神财富,是一种让人勇济沧海的精神财富。

(4)风雨是一种爱,是自然对万物的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给你施以风雨,是爱你不是害你;给你施以挫折,是疼你不是伤你;给你施以痛苦,是帮你不是冷你!

风雨是一种大爱!春风般的母爱是晶莹剔透的雨露,能感化着子女的灵魂,滋润着子女的成长!感谢风雨,感谢母爱,感谢雨露,感谢一切帮我成长的人,感谢这个新时代新社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秋 赋

从维熙

①人生如同一丝游云,一片落叶;云与天宇的相栖是短暂的,叶与树相依是匆匆的。惟其短促,人生四季的秋时,才有了特殊的音韵。

②果实成熟了,在枝杈间露出了迷人的色泽;但是那美丽的瞬间十分短暂,随着叶片的坠落,它告别母体的时刻已然来临。那是一种忧伤的别离,无论是醉红了脸的高粱,还是白了头冠的芦苇,它们从萌芽到吐穗,都经历春夏季节的风吹雨打,待到生命璀璨到极致的时刻,它们便到了与母体生离死别的日子。

③树若有知,是感伤的。果实如若有情,也是恋栈的。

④但是自然界的别离――无论是游云告别天空,还是果实坠离母树,在感伤的别离中,还蕴藏着再一次聚会的希望。记得儿时听过的童谣中,对自然界的生命循环,就有如下的描述:“长生不死狗尾草,草籽随风满天飘;可爱鲜红大蜜桃,为它送情把核抛。”草籽被风吹到四面八方,桃核被人们抛向新的地域,它们在秋天虽然死了形体与灵肉,但到来年春时,那桃核又从大地上萌发出树苗,各种草木历经枯黄以后,再一次轮回生长,萌芽、拔节、开花,果实便在来年秋日,又一次眩目于枝头,因而那落叶与落果抒写的秋韵,是一首“长相思,永不离”的恋歌。

⑤人类与大自然相比,感情的天秤是倾斜的。母亲从分娩后代那天起,便盼望着儿女们快快长大,期望着男儿成为挺拔伟岸的山,女儿成为碧波粼粼娟秀的河;岂不知儿女们长大一天,她们就接近了秋日一天,待儿女们像燕子出巢,飞向天南地北的时日,秋色也就染白了她们的发鬓。

⑥我走在街上,每每见到白发染鬓的老人,我总是联想起果实坠地的老树,想起那飞絮已去的芦苇。她们空了枝头,死了当年曾有过的美丽,像是天上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云霞,像是枯树在田野四向飘零的落叶,但是不同于云霞和落叶的是,大自然永远不知疲惫地周而复始,而人类自身,则无一例外地都要回归到天宇的尽头。

⑦那儿是寂寞的冬季,是白雪覆盖着的荒原,如同是一张无限大的冰床,他们静静地休眠在那银色的梦幻里,在咀嚼着往昔的春时夏日的欢乐之后,丛立在他们面前的,不是再生一次或几次的美丽轮回,而是生者为悼念死者而树起的墓碑。这就是人类自身一首永恒的秋赋,如果也把它谱成一首歌,那该叫做“长相思,永别离”。我不知道莫扎特的《安魂曲》是不是写在秋天,但其中的每个音符旋律,都充满了秋色的悲凉。

⑧惟其人生如流萤般的短促,人类才更加珍惜生命自身。中国文化格言中,

有许多是警示人们热爱生命的。比如:“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人生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曹孟德当年在江涛滚滚的赤壁横槊赋诗时,吟唱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但是同是这个曹孟德,也写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迈诗章。这些格言和诗章,都是激励人的生命从有限向无限延伸,以不负来去匆匆的人生。

⑨时至秋时,眺望窗外,在秋雨迷离中遥见枝头绿色凋零;对镜自视时又见发鬓添霜,便有感而发,涂鸦此《秋赋》短章,用以自勉自励。(《文汇报》2006年12月6日)

14.“人生四季的秋时,才有了特殊的音韵”,联系下文看,句中“特殊的音韵”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5.本文可以划分为四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第②段,止于第 段;该部分的大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16.第⑦段中说“那儿是寂寞的冬季……而是生者为悼念死者而树起的墓碑”,其中“休眠在那银色的梦幻里”的意思是

“咀嚼着往昔的春时夏日的欢乐”是指 (6分)

17.第⑦段中“这就是人类自身一首永恒的秋赋”中的“秋赋”与文题“秋赋”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6分)

答:

14.“人生四季的秋时,才有了特殊的音韵”,联系下文看,句中“特殊的音韵”的含义是人生的秋天,是一首成熟收获曲,一首忧伤别离曲,也是一首人类自身永恒的秋魂曲。(关键词:收获、别离、永恒。)

15.本文可以划分为四部分,其中第二部分起自第②段,止于第 ④  段;该部分的大意是:自然界的别离虽有忧伤,但蕴藏着再次聚会的希望。或:自然界抒写的秋韵,是一首“长相思,永不离”的恋歌。

16.第⑦段中说“那儿是寂寞的冬季……而是生者为悼念死者而树起的墓碑”,其中“休眠在那银色的梦幻里”的意思是年老时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咀嚼着往昔的春时夏日的欢乐”是指回想青春年华时的欢乐。 

(①年老时沉浸在对过去的回忆中。说明:上文说“每见到老人”联想起老树、空了枝头、飘零的落叶,下文说“在……之后,是……墓碑”,故此处不应指人死去。②回想青春年华时的欢乐。)

17.第⑧段中“这就是人类自身一首永恒的秋赋”中的“秋赋”与文题“秋赋”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答:不同。因为这里的秋赋是指人类自身不能再生与轮回、生者只能给死者留下墓碑并永远思念的“永恒的秋赋”。而文题“秋赋”的含义则除此之外,联系下文第八段看,还有激励人们珍惜生命并让生命从有限向无限延伸的意思。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令初下, ;数月之后,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2)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杜甫《登岳阳楼》)

,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___。出师一表真名世,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书愤》)

(1)群臣进谏   门庭若市   时时而间进   /  骐骥一跃   驽马十驾,

(2)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  楼船夜雪瓜洲渡    镜中衰鬓已先斑    千载谁堪伯仲间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 词 二 首

刘禹锡

其 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其 二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注] 嗾:sǒu教,使。

(1)在这两首诗中,诗人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极富哲理意蕴。请以第一首诗中“鹤”的意象为例作一简要赏析。(4分)

(2)这两首诗的秋天的特点及给人的感受有何不同?从艺术表现手法看,两首诗中“春”的作用有何不同?请你分别作简要分析。(4分)

(1)①在秋日晴空中,这只振翅高举的鹤,排云直上,矫健凌厉,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表层意思,2分)②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诗言志”,作者以此说明:人只要有志气,就会有奋斗精神,就不会感到寂寥。(深层意蕴,2分)

(2)①其一,侧重写秋高气爽的天气和生机勃勃的活力,激励人们振作精神,奋发向上。其二,侧重咏叹秋天明净清白、青黄浅淡的色彩,使人感到思想澄净,情操清白。(2分)②其一,肯定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正面衬托秋的生机和活力。其二,否定繁华浓艳、教人若狂的春色,对比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