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加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或师焉,或不焉②箕踞以骂曰③群臣怪之④沛公欲王关中⑤素善留侯张良⑥侣鱼虾而友麋鹿⑦好游者亦不能穷也⑧齐彭殇为妄作⑨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⑩吾从而师之
A:①④⑩/②⑨/③⑤⑦/⑥⑧ B:①④⑨/②/③⑤⑦/⑥⑧/⑩ C:①⑩/②④⑥⑨/③⑧/⑤⑦ D:①④⑨/②/③⑥⑧⑩/⑤⑦
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加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或师焉,或不焉 ②箕踞以骂曰 ③群臣怪之④沛公欲王关中 ⑤素善留侯张良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⑦火尚足以明也 ⑧齐彭殇为妄作 ⑨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⑩吾从而师之
A:①④⑩/②⑨/③⑤⑦/⑥⑧ B:①④⑨/②/③⑤⑦/⑥⑧/⑩ C:①⑩/②④⑥⑨/③⑧/⑤⑦ D:①④⑨/②/③⑥⑧⑩/⑤⑦
1.选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 )
A: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B:范增数目项王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C: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D:使使以闻大王 素善留侯张良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进兵北略地 ②函封之 ③箕踞以骂曰 ④樊於期乃前曰 ⑤其人居远未来 ⑥使使以闻大王 ⑦太子迟之 ⑧发尽上指冠 ⑨群臣怪之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⑧⑨/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⑧/④/⑤/⑥/⑦⑨ D:①②③/④⑥⑦⑨/⑤⑧
每组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良曰:“甚急!……” 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B:吾得兄事之 未得与项羽相见 C:箕踞以骂曰 ……还军霸上,以待项王 D: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送孟浩然之广陵
将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加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或师焉,或不焉 ②箕踞以骂曰 ③群臣怪之 ④沛公欲王关中 ⑤素善留侯张良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 ⑦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⑧齐彭殇为妄作 ⑨秦地可尽王也 ⑩吾从而师之 ⑾会盟而谋弱秦 ⑿序八州而朝同列
A:①④⑩/②⑨/③⑤⑦/⑥⑧/⑾⑿ B:①④⑨/②/③⑤⑦/⑥⑧⑾/⑩/⑿ C:①⑩⑾/②④⑥⑨/③⑧/⑤⑦/⑿ D:①④⑨/②/③⑥⑧⑩/⑤⑦/⑾⑿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 又前而为歌曰 ③ 乃朝服,设九宾 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 使使以闻大王 ⑥ 箕踞以骂曰 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 皆白衣冠以送之
A: ①②③ B: ④⑤⑦ C: ②③⑧ D: ①⑥⑧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非有诏不得上(上:上前) B: 断其左股(断:断) C: 箕踞以骂曰(箕:像箕一样) D: 乃欲以生劫之(生:活生生地)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闻:使……闻,禀告) B: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前:走上前) C: 群臣怪之(怪:以……为怪,认为奇怪) D: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绝:断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小题。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选自《荆轲刺秦王》)
5.对下列各句中划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礼品
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遗:赠送
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谢:道谢
D.图穷而匕首见 见:出现
6.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A.以次进
B.而乃以手共搏之
C.箕踞以骂曰
D.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7.依据词类活用情况,下列句中划横线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函封,燕王拜送于庭
A.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B.又前而为歌
C.皆白衣冠以送之
D.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8.对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②群臣侍殿上者
③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④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9.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
②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5.C
6.D
7.A
8.B
9.①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群臣认为他很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译出“陛下”、“怪”字意动用法、“顾”各1分)
②秦王于是拔出剑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
(补出省略成分“秦王”和“剑”各1分,译出“股”1分)
【解析】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C项这里的“谢”是“道歉”的意思。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6.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察文言虚词。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例句和D项“以”都是连词,来;A项“以”是介词,按照;B项“以”是介词,用、拿;C项“以”是连词,表修饰。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语境中,结合语法和逻辑的分析,疏通文意;难点在于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方法应用上首先,分清虚实。如“因、何、若、之”等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其次,辨明词性。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如:“焉”可以是代词、副词、助词。再次,对比古今。有的沿用下来,有的用法变化,有的作用完全消失。最后,注意特殊虚词。兼词、虚词连用,如“何以”“孰与”等。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例句和A项,都是名词作状语;B项,方位名词作动词;C项,名词作动词;D项,意动用法。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每一种句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例句是定语后置句。①②句是定语后置句;③句中,“被”是“遭受”的意思,不是被动句;④句中,“见”是被动 句的标志。所以选B。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介宾短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9.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重点字词有:(1)“陛下”:台阶下;“怪”字意动用法,以……为怪;“顾”动词,回头。(2)补出省略成分,主语“秦王”和宾语“剑”; “股”:大腿。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