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简单就快乐,但快乐的人寥寥无几;一复杂就痛苦,可痛苦的人却熙熙攘攘。这反映出的现实问题是:更多的人,要活出简单来不容易,要活出复杂来却很简单。人生之简单,就像生命巨画中简单的几笔线条,有着疏疏朗朗的淡泊。天地有大美,于简单处得。
请以“简单真好”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按高考评分标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 ― 17题。(15分)
寂寞大师陈寅恪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下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我不死。”流亡途中的工作条件惊人恶劣,在挡不住风雨的茅草房里,陈寅恪就着箱子,汗流浃背地坐在小凳上写文章。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
《论再生缘》完成了,但无法正式出版,陈寅恪只能请人用蜡版刻印,分送友人。他在文末题诗: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这是他心境和志趣的隐喻。
1958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他不再教课。他说:“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他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为了这部85万言的百科全书,陈寅恪用去整整10年。柳如是的遭际,触动了他对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抗日战争的家族以及自己身世的感怀。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也许,晚年的陈寅恪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
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最后一句“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暗扣题目中的“寂寞的大师”,发人深思,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他晚年生活的怅惘之情。
B.陈寅恪失明前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失明后却“永远睁大眼睛讲课,目光如炬”,读到这样的内容令人鼻酸不已。
C.《柳如是别传》“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涉及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陈寅恪的身世,因而浓缩了作者一生的学养和志趣。
D.国学大师陈寅恪弥留之际“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表达的是他的释然还是执着,至今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
16.陈寅恪在那个年代曾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这句话透露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6分)?
17.有人说“中国的一流文史学者(如王国维、钱钟书)走的始终是一条寂寞、坎坷的路”,陈寅恪也是这样的吗?请具体说说理由。(6分)
15.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陈寅恪的身世未必浓缩“学养和志趣”,应有“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
16.坚持原则(坚持从实际出发、执着追求真理、真理至上等亦可)(3分);自信(相信自己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发扬的观点,亦可)(3分)
17.也是这样的。不愿担任行政职务、不与当时的政治合拍(寂寞),3分;过早的失明,成为“拔白旗”对象,优秀著作不能出版(坎坷)(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 17题。 (15分)
丘吉尔有句名言:“真相是如此宝贵,要用谎言来护卫。”美国的发展演变史,充满了__和杀戮,许多少数弱势群体被清除,但官方史书和主流媒体却没有秉笔直书,在提起那些历史时,总是极尽掩饰之能事。对此,乔姆斯基借威克斯之意说,亚当斯的记述是对“杰克逊夺取佛罗里达的原因和手段的一种不可磨灭的歪曲,提醒历史学家们不要到官方记录里去寻找那件事的真相”。乔姆斯基因此又说:“这是一个迄今都很受用的建议。”
在这方面,乔姆斯基还有一个洞见:“要弄清人类社会的一些问题并不容易,有时候它比自然科学研究要困难得多。大自然虽然不会把问题的答案放在银盘子里恭敬地献给我们,但也不会费尽心机妨碍我们求知。可在研究人类社会时经常会遇到障碍,所以研究者必须先撕开官方宣传中的假象,那些制造假象的手段常与权力集中的过程如出一辙。”当然还需要对乔姆斯基的这段话做些补正,其实人事和自然这两者之间本没有一条鸿沟,有时人们对自然世界的探索也会受到人为阻挠和干扰,如果阿基米德定理被某些人认为违背了他们的利益和观念,某些人也会坚决地予以抵制、诋毁、推翻。大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乔姆斯基在提及亨廷顿提出的政府中人为控制本国人民有必要制造错觉的观点之后,又提出了一个当今国际政治关系领域的“真正纯粹的真理”:“理智的观察者不应相信领导人们坦言的所谓善意。”
美国满世界推销它的“民主价值”,并把此吹嘘为“美国信念的精华”,但乔姆斯基不客气地指出,所谓“美国信念的精华”是“美国是赞成选举的,但前提是它必须合美国的意”。乔姆斯基的讨论是用事实说话的。他往前追至1912年美国出兵海地,解散海地民选总统和国会,扶植__恶魔;近期讨论90年代巴勒斯坦自治地区的民主选举,揭露了美国对外推行民主的虚伪本质。说好话,干脏活,唯我独尊,这就是乔姆斯基所总结的美国对外推行所谓民主一直延续至今的“清晰的轨迹”。
谈到美国国内的民主,乔姆斯基同样火药味浓烈:民主政治的一大要件是信息公开、透明且对称,但正是在这方面令人失望之极:“美国还是一个相当自由的社会,所以对于它的公民来说获取信息是可能的;但不幸的是,他们得靠自己去调查收集,因为从媒体中根本得不到所需的信息。”由此可见,美国民主的代价成本费用实在是巨大。纽约有位知名律师,请求财政部提供详尽的财政信息,却被财政部的官员以“不便”等官腔轻松拒绝。官员手中握有《保密法》《档案法》等武器,你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奈何不得。这正是乔姆斯基所说的美国“民主赤字”的重要原因所在。
(节选自胡飞雪《美国对外政策:真相是要用谎言来护卫的》,〈《上海证券报》2009年03月14日〉)
1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乔姆斯基认为,在美国要弄清人类社会的一些问题比较困难,有些人会费尽心机地进行妨碍。
B.人们对自然世界的探索如果违背了一些人利益和观念,也会受到他们的阻挠、干扰与推翻。
C.乔姆斯基认为,美国公民要想从媒体中得到所需的信息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主流媒体没有秉笔直书。
D.美国的《保密法》《档案法》《政府信息公开法》,是政府部门拒绝提供信息的保护伞。
16.乔姆斯基说:“这是一个迄今都很受用的建议。”这个建议的内容是什么?提出这个建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6分)
17.结合文章,说说“真相是如此宝贵,要用谎言来护卫”这一名言的含义。(6分)
15.(3分)D (《政府信息公开法》不属于保护伞)
16.(6分)建议的内容是“历史学家们不要到官方记录里去寻找那件事的真相”;(3分)。提出这个建议的根本原因是,官方史书和主流媒体没有秉笔直书美国许多弱势群体被清除的历史,总是极尽掩饰这样的历史(3分)。
17.(6分)“真相”应为“假相”(2分),“真相是如此宝贵”是反语(2分)。文章嘲讽美国政府及其主流媒体,用谎言维护他们捏造的假相,以免被人戳穿(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 ― 14题。
像个父亲
王世虎
陈亮考上名牌大学的消息不到半天就传遍了整个黄龙滩村。当晚,陈亮爹便杀了家里那头养了近一年的大肥猪,请全村人来家里喝酒。饭桌上,大伙纷纷向陈亮爹敬酒,夸他有福气,有能耐,培养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来!陈亮爹那个高兴啊,醉得是一塌糊涂。
送陈亮走的时候,爹拉着他的手不停地叮嘱:“亮儿,到了学校可要好好学习,别混坏了,缺钱了就和家里说。”陈亮不住地点头,眼中满是泪水。
陈亮寒假回来的时候,已俨然变化了许多,白了也胖了,乍一看就跟个城里娃似的。吃完饭,陈亮要去洗碗,但母亲却执意不让,说让俺娃好好休息。陈亮见爹正坐在堂屋里吸旱烟,便像往常一样给爹打来一盆水。“爹,洗脚。”陈亮说。“哦,好。”爹边往地上磕旱烟锅边会心地笑。在厨房洗碗的母亲却冲了出来,生气地说:“你怎么还让娃给你打洗脚水?他都这么大了,况且他都……”“怎么了?怎么了?”爹大声地嚷道,“他是俺儿子,给我打洗脚水天经地义。别说他现在只是个大学生,就是将来当上镇长、县长,我让他打他也得打!”
陈亮回过头:“妈,爹说得对,这样,才像个父亲嘛!”母亲悻悻地回到了厨房。陈亮兴高采烈地给爹打了一个寒假的洗脚水。以后,每年寒暑假回家,陈亮都会主动给爹打洗脚水。
大四那年寒假,陈亮是带着女朋友慧慧一起回家的。慧慧是陈亮的大学同学,两人已谈了两年恋爱。慧慧不仅长得漂亮,还是城里人,父母都是政府官员。
人家一个城里的千金,能看上自家的穷孩子,爹觉得,这真是上天赐给他家的福分。所以,爹对慧慧特别好,甚至有些恭敬。说话做事都哈着腰,脸上荡漾着微笑。吃饭的时候,爹不停地给慧夹菜,关心地嘱咐她多吃些。特别是每天晚上,爹都会主动地给慧慧打洗脚水,尤其让陈亮接受不了。
陈亮说:“爹,你怎么能给慧慧打洗脚水呢,你是长辈啊!你这样做,一点都不像个父亲,让我好难堪!”“你懂什么,傻小子!”爹骂道,“人家是城里人,又是独生女,从小到大没受过什么苦,能看上你这个穷小子并来到咱们家,已经是对咱仁至义尽了,我给她打洗脚水,有什么不对的?咱不亏!”
说完,爹问一旁的慧慧:“水温怎么样?”“哦,有点凉。”慧慧小心地说。“好,我再去给你加点开水。”爹端起盆子就进了厨房。
陈亮悄悄拉慧慧的衣角,说:“你怎么能让我爹给你打洗脚水呢?”慧慧不满地说:“是伯父非要给我打嘛!”陈亮说:“那你就不知道自己去打啊!”慧慧便不理陈亮了。爹不亦乐乎地给慧慧打了一个寒假的洗脚水,陈亮的脸也阴沉了一个寒假。
大学毕业后,陈亮留在了城里工作。父母急着抱孙子,三天两头地给陈亮打电话。陈亮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再等等,快了!起初,爹还能等,时间一长就气了,说:“你非要等我们死了再结婚是吧!”
陈亮终于回家了,但身边的女朋友却不是慧慧,而换成了一个看起来有些土气的女孩。
陈亮给爹介绍:“这是我的女朋友小娟,和我一个单位,今年刚大学毕业。”爹像审问犯人一样问:“小娟哪里的?”陈亮刚准备回答,小娟却插了话:“伯父,我家安徽农村的,我们那里可好啦,有大片大片的竹林。”爹的脸便一沉。
吃过晚饭,陈亮妈还未来得及伸手,小娟便手脚麻利地收拾了碗筷,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打来一盆水恭恭敬敬地放在了陈亮爹的面前,笑着说:“伯父,洗脚了!”“哦!”爹淡淡地回应。
“伯父,水凉吗?”小娟问。“有点。”爹说。“好,我再去给你加点开水。”小娟端起盆子就进了厨房。
爹盯着陈亮问:“和慧慧分了?”陈亮点点头:“分了。”爹问:“为什么?”陈亮说:“不为什么,合不来呗!”爹问:“你喜欢这样的?”陈亮说:“喜欢。”爹生气了:“她哪点有慧慧好,你说?”陈亮便不吭声了。爹也不吭声了。
爹睡着后,母亲又悄悄地问陈亮:“亮儿,是谁先提出分手的?”陈亮说:“我。”母亲又问:“那你真心喜欢小娟吗?”“嗯,喜欢!”“你喜欢她什么?”“勤快,朴实,体贴。”“还有呢?”母亲继续问。
“还有……”陈亮转过头,“我觉得和慧慧相比,在小娟面前,爹更像个真正的父亲。”
(《小说月刊》 2008年第11期,有删改)
11.小说第一、二段(“当晚,陈亮爹便杀了家里那头养了近一年的大肥猪,……眼中满是泪水”),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明。 (6分)
12.小说叙述了三次“打洗脚水”的经过,请分别指出“父亲”在这三次过程中的思想感情。(6分)
13.文中划线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何特色,请联系上文具体分析。(5分)
14.有人说,小说中陈亮重新选择女朋友,是坚守传统,也有人认为陈亮不应该让“爹更像个真正的父亲”成为择偶标准。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6分)
11.⑴设置了社会环境,交代了人物活动是在一个相对封闭、贫穷和落后的农村;(2分)
⑵从侧面交代父亲为培养陈亮含辛茹苦的相关情节,表现父子间的深厚情感;(2分)
⑶为接受儿子为自己打洗脚水(或“为儿子感恩”)和后文儿子换女朋友的情节做铺垫。(2分)
12.⑴第一次,陈亮给父亲打洗脚水,父亲欣慰和喜悦,思想中认为儿子给父亲打洗脚水天经地义;
⑵第二次,父亲给慧慧打洗脚水,父亲谦恭和自卑,思想中认为乡下人给城里人打洗脚水天经地义;
⑶第三次,小娟给父亲打洗脚水,父亲冷漠和不满,思想中认为儿子放弃城里姑娘而选择农村女孩是糊涂的。
13.⑴白描手法,在冷静叙述中交代情节发展,刻画了小娟的朴实勤快的性格(2分)⑵和上文父亲打洗脚水相呼应,不避繁复,在对比中展现了人物(父亲)的不同性格侧面。(2分);⑶语言简洁明快,具有口语化和生活化的特点。(1分)
14.陈亮选择新女朋友,是对于勤劳、朴实、体贴等民族传统美德的认同,(2分)是坚持人格尊严,对世俗择偶标准――物质利益至上的否定,(2分)也是尊老敬老、恪守孝道的一次郑重选择,(2分)所以应该予以肯定;
陈亮选择新女朋友,直接原因是父亲得不到慧慧的尊重,这和自己“感激父母、想要报答父母”的心理产生了严重的分歧,(2分)同时也由于农民身份的心理劣势,或者说一种自卑而又极度自尊的脆弱心理,使他缺乏与慧慧的沟通,(2分)因此严格意义上说陈亮选择小娟是因亲情而迁就爱情,带有文化悲剧的色彩。(2分)
大体意义相同,论述严密即可。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则不复也。”(《论语》)
⑵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⑶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⑷ ,只是朱颜改。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⑸ ,贫贱不能移, 。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⑹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 。(《礼记•学记》)
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⑵赢得仓皇北顾 ⑶凌万顷之茫然 ⑷雕阑玉砌应犹在 问君能有几多愁 ⑸富贵不能淫 威武不能屈 ⑹弗学不知其善也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凤栖梧
王庭筠①
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②。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
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
注:①王庭筠,金代书画名家,善诗文。官至翰林修撰,金章宗承安元年因赵秉文上书事被削职,降为郑州防御判官。②语出唐代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抒发宫女离家别亲,禁锢深宫的痛苦之情。
⑴作者在词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词,说说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有哪些。(4分)
⑵“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本词景与情是如何结合的。(6分)
⑴羁旅愁思,思归之意。(答“思乡之情”也算对,1分)原因:悲秋思乡,颠沛一生,不被重用。(每点1分)
⑵本词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相生。(1分)上片中所写的“柳、亭、阳”无不融入词人的主观情感,说成“衰柳、短亭、残阳”,用景烘托出羁旅愁思;(2分 )下片写蟹紫柑黄,西风劝人,秋水雁飞,移情于物,把思归之情表达得更加深沉、绵长,(2分)确使情与景达到浑然一体的境界。(1分)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文字的内容(不超过45字)。(4分)
据史料记载,早在汉代,四川商人就赶着马帮,驮着一些物资,越过川西平原,渡过金沙江进入云南,再进入缅甸,并抵达印度等南亚和西亚地区。中国的茶叶也由这条中国最早的对外陆路交通线――南方丝绸之路销往国外。
茶马古道,也是中国历史上内地农业地区和边疆游牧业地区之间进行茶马贸易而形成的古代交通路线,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地势最险、路程最长的古商贸国际通道,与古代中国对外交流的海上之道、西域之道、南方丝绸之路相并列。数百年前,中国内地的茶叶,由此道经西藏的亚东等边境口岸,进入尼泊尔和印度等国,再由海路传入欧洲。
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是我们迄今发现的中国茶叶传入国外的最著名的两条国际贸易通道。(“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中国茶叶”“最著名”“国际贸易通道”各1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在场的藏书爱好者纷纷表示,适当时候必往扬州找能工巧匠,为自己珍藏的精品古籍善本,定制一个精致的楠木书匣。 B:这项河道治理工程将通过清除引潮河大量的淤泥,控制和减少内源污染,从而降低“臭流”发生几率、范围和影响程度。 C:及时转变观点,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充分挖掘和利用系统的数据上,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才是当务之急的大事。 D:由于新近翻译的论文大多竭力宣传西方教育理念,因而问世不久的《现代教育》杂志能客观地与读者谈论西方教育观的两面性。
请以“境界”为题写一篇文章。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我国饮用水战略
历史上,人类一般从河流取水。到19世纪,开始建城市水源水库存水。20世纪上丰叶,由于污染严重,又开始建自来水厂制水。20世纪下半叶,自来水厂也难以保证饮用水质量,饮水机应运而生。到了21世纪,这种“退缩战略”,更进一步发展为用瓶装水来保证饮用水质量。但这只是改善了部分人的饮水质量,相当多的人不能受益。同时,由于放弃了对水生态系统的修复,还会降低灌溉水的量和质,甚至使我们吃含污染成分的食品,再回到“质量型饥饿”的贫困状态。
与“退缩战略”的做法恰恰相反的是“扩张战略”,从修复水生态系统入手,保证河流水源地供水质量,从而保证自来水直饮,至于饮水机和瓶装水只是辅助手段。很显然,前一种战略是治标的战略,后一种是治本的战略。
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饮用水问题,必须采取大系统、长周期的策略。
我国饮用水问题的主要矛盾是水量型和水质型缺水,解决这两个问题都必须节水。提高灌溉利用系数0.15,即可以解决农业缺水;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20%,并实现工业节水,即可解决城市缺水。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我国解决饮用水问题的关键,尤其是节水能力形成的价格基本上只有南水北调进京价格的1/2。
我相信中国可能有活着的大师,惜因寡闻而未见。我也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随着文化生存环境不断改善,末来必定大师越来越多。不过由生者来看,只见假大师得意,束见真大师发声,不禁想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再版跋所揭示的,“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是否意味着我们的学术评价机制,尚不足以判别真伪呢?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论语》记载,孔子最早使用了“大师”一词,他所尊崇的大师,不仅能够教授音乐,还能体悟天人关系。
B.汉武帝时期,读经书通过考试便可做官拿俸禄,此制度历时四世后,在禄利的驱动下,大师云集,讲经蔚然成风。
C.历史是唯一的裁判,真正的大师因其学贯中西,德才兼备,为各门学科指明未来取向,而倍受众多学者景仰。
D.文章以季羡林声明辞谢“国学大师”头衔为例,旨在强调连这位享有厚望的学者,也存在传统经史知识的陷缺。
16.为什么说到了清代才给大师“这个徽号恢复了名誉”?(6分)
17.结合文章后三段,说说怎样才能不让“假大藤得意”呢?(6分)
15.B( A.并非“范围上逐步扩张”。C.“价格优势”与“解决两大矛盾”无直接关系。D.“最大弊端”有误)
16.“退缩战略”是指从河流取水逐步退缩到瓶装水,以保证饮用水质量的战略。(3分)难以保证饮用水的质量,只是改善了部分人的饮水质量,还会降低灌溉水的量和质造成食品污染。(3分)
17.①建设节水型社会;②在华北西北地区,使水资源承载能力与产业结构和种植结构相适应;③在南方,以流域为单元治污;④让城市肩负起修复水生态系统的责任。(6分,答对其中任意3点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