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1题。
赫连达字朔周,盛乐人,勃勃之后也。曾祖库多汗,因避难改姓杜氏。
达性刚鲠,有胆力。少从贺拔岳征讨有功,拜都将,赐爵长广乡男,迁都督。及岳为侯莫陈悦所害,军中大扰。赵贵建议迎太祖,诸将犹豫未决。达曰:“宇文夏州昔为左丞,明略过人,一时之杰。今日之事,非此公不济。赵将军议是也。达请轻骑告哀,仍迎之。”诸将或欲南追贺拔胜,或云东告朝廷。达又曰:“此皆远水不救近火,何足道哉。”贵于是谋遂定,令达驰往。太祖见达恸哭,问故,达以实对。太祖遂以数百骑南赴平凉,引军向高平,令达率骑据弹筝峡。时百姓惶惧,奔散者多。有数村民,方扶老弱、驱畜牧,欲入山避难,军士争欲掠之。达曰:“远近民黎,多受制于贼,今若值便掠缚,何谓伐罪吊民!不如因而抚之,以示义师之德。”乃抚以恩信,民皆悦附,于是迭相晓语,咸复旧业。太祖闻而嘉之。悦平,加平东将军。太祖谓诸将曰:“当清水公遇祸之时,君等性命悬于贼手,虽欲来告,其路无从。杜朔周冒万死之难,远来见及,遂得共尽忠节,同雪仇耻。虽藉众人之力,实赖杜子之功。劳而不酬,何以劝善。”乃赐马二百匹。达固让,太祖弗许。魏孝武入关,褒叙勋义,以达首逆元帅,匡复秦、陇,进爵魏昌县伯,邑五百户。
从大将军达奚武攻汉中。梁宜丰候萧循拒守积时,后乃送款。武问诸将进止之宜。开府贺兰愿德等以其食尽,欲急攻取之。达曰:“不战而获城,策之上者。无容利其子女,贪其财帛。穷兵极武,仁者不为。且观其士马犹强,城池尚固,攻之纵克,必将彼此俱损。如其困兽犹斗,则成败未可知。况行师之道,以全军为上。”武曰:“公言是也。”乃命将帅各申所见。于是开府杨宽并同达议,武遂受循降。
六官初建,授左遂伯。达虽非文吏,然性质直,遵奉法度,轻于鞭挞,而重慎死罪。性又廉俭,边境胡民或馈达以羊者,达欲招纳异类,报以缯帛。主司请用官物,达曰:“羊入我厨,物出官库,是欺上也。”命取私帛与之。识者嘉其仁恕焉。寻进爵乐川郡公。建德二年,进位柱国,薨。
――《周书》卷二七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之事,非此公不济。 济:成,成功
B.赐马二百匹。达固让,太祖弗许。 让:辞让
C.以达首逆元帅,匡复秦、陇,进爵魏昌县伯,邑五百户。 逆:背叛
D.虽藉众人之力,实赖杜子之功。 藉:凭借,借助
9.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能表明赫连达“仁恕”的一组是
①此皆远水不救近火,何足道哉。 ②穷兵极武,仁者不为。 ③不如因而抚之,以示义师之德。 ④然性质直,遵奉法度,轻于鞭挞,而重慎死罪。 ⑤达请轻骑告哀,仍迎之。 ⑥杜朔周冒万死之难,远来见及,遂得共尽忠节,同雪仇耻。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赵贵建议迎接太祖主持军务,诸将犹豫未决。赫连达却说夏州刺史宇文泰先前担任左丞,谋略过人,是一时之杰。这是委婉地反对赵贵的建议。
B.太祖见到赫连达后放声痛哭,询问赫连达来这里的原因,赫连达才以实相告,太祖于是领数百名骑兵南赴平凉,率军向高平进发,并命令赫连达率领骑兵占据弹筝峡,这说明太祖对赫连达还是信任的。
C.赫连达在跟从大将军达奚武攻汉中时,达奚武让开府杨宽等人同赫连达商议,将帅各述己见,达奚武最后接受了萧循的投降。
D.边境的胡民有人送羊给赫连达,他就以缯帛进行回报。主管官员请求使用官物,赫连达说:“羊被送入我的厨房,而用官府仓库的东西去回报,是欺瞒上司。”这体现了赫连达遵奉法度,品性廉洁的特点。
11.把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 远近民黎,多受制于贼,今若值便掠缚,何谓伐罪吊民。
译文:
⑵ 不战而获城,策之上者。无容利其子女,贪其财帛。
译文:
8.C 逆:迎接
9.B
10.D (A夏州刺史宇文泰和太祖是同一人,赫连达同意赵贵的意见。B.是赫连达见到太祖后痛哭。C“开府杨宽并同达议”的意思是“开府杨宽等都同意赫连达的提议”。)
11.⑴(5分)远近的黎民百姓,大多被贼寇蜂管制,如今要是遇到就加以抢掠捆绑,怎么能称为讨伐罪人安慰百姓!(民黎、吊、值、受制于贼,各1分,大意1分)
⑵(5分)不作战就能取得城池,是最上策。不可把得到他们的子女当利益,不可贪图他们的钱物。(“不战而获城,策之上者”句式特点、而、利、贪各1分,大意对1分)
参考译文:
赫连达字朔周,盛乐人,是赫连勃勃的后裔。他的曾祖父库多汗,因为避难而改姓杜氏。
赫连达性情刚强鲠直,有胆力。他年轻时跟随贺拔岳征战有功,被任命为都将,赐爵长广乡男,又迁任都督。到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后,军中惊扰不安。赵贵建议迎接宇文泰主持军务,诸将犹豫未决。赫连达说:“夏州刺史宇文泰先前担任行台左丞,谋略过人,是一时之杰。今天的事情,非此公不可。赵将军的建议是正确的。我请求率领轻骑去报告哀讯,并迎请他前来。”诸将中有的人想要向南追回贺拔胜。有的人想要向东报告朝廷。赫连达又说:“这些都是远水不救近火,没什么好说的。”赵贵于是把迎接宇文泰的计划定下来,命令赫连达立即赶往夏州。宇文泰见到赫连达痛哭,问他缘故,赫连达将情况如实讲出。宇文泰于是带领数百名骑兵南赴平凉,率军向高平进发,命令赫连达率领骑兵占据弹筝峡。当时百姓惶惧不安,四散奔逃的人很多。有几个村的百姓,正扶老携幼,驱赶牲畜,想要入山避难。赫连达部下的军士都想抢先劫掠他们。赫连达说:“远近的黎民百姓,大多受制于贼,如今要是遇到就加以抢掠捆绑,怎么能称为讨伐罪人安慰百姓!不如因此来加以安抚百姓,以显示义军的恩德。”于是以恩德信义来加以安抚,百姓都乐于归附,此后百姓相互转告,都恢复旧业。宇文泰听说后颇为称赞。侯莫陈悦被平定后,加赫连达为平东将军。宇文泰对诸将说:“当清水公(贺拔岳)遇害之时,你们的性命都控制在贼人手中,虽然想要来告诉我,但无路可通。杜朔周冒万死的危险,远道来向我报告,于是我们才能共尽忠节,同雪仇耻。虽然这是靠众人的力量,但他所起的作用十分关键。这样的功劳还不加以酬报,怎么能劝人行善。”于是赐给赫连达二百匹马。赫连达一再辞让,宇文泰不许。魏孝武帝入关后,褒赏助劳,因为赫连达首先迎请元帅,匡复秦、陇,给他进爵为魏昌县伯,封邑有五百户。
他跟随大将军达奚武进攻汉中。梁宜丰侯萧循抵抗许多日子以后,才表示愿意投降。达奚武询问诸将应采取什么对策。开府贺兰愿德等人认为梁军粮食已尽,想要猛攻以消灭梁军。赫连达说:“不作战就能取得城池,是最上策。不可把得到他们的子女当利益,不可贪图他们的钱物。穷兵黩武,仁者是不这样做的。而且看他们的将士马匹还很强,城池也很坚固,即使能攻克,必然将是双方都损失巨大。如果他们困兽犹斗,则成败尚未可知。何况行军作战之道,以保全军力为上。”达奚武说:“你说得很对。”就命令将帅各述己见,于是开府杨宽等都同意赫连达的提议,达奚武遂接受萧循的投降。
初建六官制度时,赫连达被任命为左遂伯。赫连达虽然不是文官,然而性情质朴正直,遵奉朝廷法度,虽多施用鞭刑,而对判处死罪十分慎重。他性格又很廉洁俭朴,边境的胡民有人送羊给赫连达,他想要与胡人相结交,就以缯帛进行回报。主管官员请求使用官物,赫连达说:“羊被送入我的厨房,而用官府仓库的东西去回报,是欺瞒上司。”命令取自己私人的锦帛给予胡人。有见识的人都很称赞他这种仁厚的行为。不久,他又被进爵为乐川郡公。周武帝建德二年,他进位为柱国,同年去世。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5~7题。
在睡眠中生长
生长激素能刺激肝脏合成一种与胰岛素类似的激素,这种激素能刺激许多种细胞的生长,所以叫胰岛素样生子因子。它对几乎所有的细胞都能起作用,也能刺激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增殖,从而就刺激了骨的生长。
体内生长激素含量高了,就会反过来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免得分泌太多的生长激素。但是生长激素的分泌还受到其他激素的控制。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是下丘脑分泌的两种激素在一正一反地控制着生长激素的分泌,分别把它们叫做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和生长激素抑制激素。
这些和睡眠有什么关系呢?人类的祖先和许多动物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生理机能相应地出现了昼夜节律。例如许多激素的分泌量在白天和晚上大不一样。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在体内的含量就表现出明显的昼夜节律,在早上含量较低,下午逐渐增加,傍晚时达到了高峰,然后下降。
那么,生长激素分泌量是不是也会跟着出现昼夜变化?不完全如此。在白天,生长激素的分泌量非常低,而在夜晚,也会非常低――如果不睡觉的话。夜晚和睡眠同时决定了生长激素的量:一旦入睡,大约一个小时后,生长激素的分泌量达到了高峰,持续两三个小时后又降到了底线。这个分泌高峰通常只出现一次,不管在晚上的什么时间睡觉,都在入睡大约1小时后出现。早睡觉出现的分泌高峰要比晚睡觉出现的高峰高很多。
晚上不睡觉,白天补觉则无济于事,因为在白天睡觉并不会刺激生长激素的分泌。白天另有刺激生长激素分泌的办法:高强度的锻炼。在锻炼进入高强度状态至少10分钟后,体内生长激素的含量会显著增加,并持续1小时左右才下降。而且,在白天进行高强度的锻炼,晚上睡眠时生长激素的分泌量也会显著增加。
如果小孩缺乏夜间睡眠,导致生长激素分泌量不足,那么不仅影响身体生长,还会使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受到影响。生长激素并不仅仅对小孩的生长至关重要,它还有许多功能对成人的健康也一样重要。有不少保健品公司在推销“生长激素口服制剂”,声称它能够终止或逆转衰老过程。但是生长激素是一种蛋白质,会被肠胃消化掉,口服无效,而必须通过注射才能起作用。生长激素缺乏症患者可通过注射生长激素进行治疗,但是健康人试图通过注射生长激素来抗衰老并没有可靠的临床证据。
选自《中国青年报》
5.下列关于“生长激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长激素刺激肝脏合成胰岛素样生子因子,从而刺激一些细胞生长,包括与骨的生长有关的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的生长。
B.这种激素的分泌会受到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和生长激素抑制激素的控制。
C.生长激素分泌量的昼夜变化规律与人类祖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有关。
D.生长激素分泌量不足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生长也影响成人的身体健康。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生长激素的分泌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也具备自我调节功能:含量高了后就会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以防过多。
B.夜晚睡眠时,生长激素的分泌量会呈现抛物线式变化,最后下降回到底线。
C.许多激素的分泌量在白天和晚上大不一样,变化的规律不尽相同。
D.小孩缺乏睡眠致使生长激素分泌量不足,不但影响身体生长,还会使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下降。
7.下列根据原文内容的推断错误的是
A.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和生长激素抑制激素一正一反地控制着生长激素的分泌,因此可以通过干预生长激素控制激素的办法保证生长激素的量。
B.因为早睡觉出现的生长素分泌高峰比晚睡觉的高很多,所以,早睡比晚睡更有利于身体生长。
C.人要想通过口服生长激素的办法终止或逆转衰老过程是不可能的。
D.如果晚上的睡眠不足,可以在白天进行高强度的锻炼,以保证生长激素充足。
5.C(白天生长激素的分泌量低,夜晚如果不睡觉的话也会非常低,不会跟着出现昼夜变化)
6.B (生长激素的分泌量达到高峰后,会持续两三个小时。)
7.A (干预生长激素控制激素的办法属无中生有)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海水在阳光的映照下,披上了一袭金色的薄纱。顽皮的白海豚时而跃出海面,时而潜入水中。一艘巨轮正扬帆远航,快乐的海鸥盘旋在上空,久久不愿离去。 , 。 。 。 。①今天,这里再一次聚集了世界的目光――这里就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②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直指云天③2100多年前,这里曾是中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④沿着海岸,繁茂的红树林⑤岸上,现代化的港口码头,人们正在繁忙而有序地工作⑥宛如绿色的臂膀将大海轻轻揽入怀中
A: ④⑥⑤②③① B:①④⑥⑤②③ C:⑤②④⑥③① D: ③①②⑤④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有一个农民,他的粮仓里鼠患不断,他想尽一切办法,都未能奏效。这一年,粮食又丰收了,他决定扩建粮仓。怎么建才好呢?他想了想,就去征求老鼠们的意见。老鼠们很高兴,召集大会讨论了三天三夜,归纳出一百条成熟的意见,交给农民。
新粮仓很快建好了。它的防鼠措施无比严密,再狡猾的老鼠也找不到半点空子。老鼠们既惊讶又愤怒,它们质问农民:“你真虚伪!表面上虚心求教,其实对我们的意见一点儿也不重视!”“不是这样的。”农民笑道,“对于你们的意见,我重视极了,逐条研究过,一条也没有拉下;不过,我是从相反的方面去做的。”“我们上当了!”老鼠们后悔莫及。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作文提示:这则材料牵涉到农民与老鼠两个对象,可以从任何一个对象来构思作文。从农民的角度,我们可以从“善于从对手身上汲取智慧”、“善于改变看问题的角度”、“换一种思维解决问题”等方面构思立意;从老鼠的角度,我们可以从“后悔莫及 ”、“对对手要有防备之心”等角度构思立意。但要注意,不可以从“虚伪”、“欺骗”角度立意,否则就偏离了题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向一棵树鞠躬
我突然被一棵榆树惊呆了。
说突然,是因为我在这条小巷的尽头住了十年,日日从它跟前走过,竟没有注意到它的存在。
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
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即便如此,它也肯定受过不尽的苦痛。雷电轰击过它,狂风摧残过它,风雪侵蚀过它。最难耐的还是干旱和贫瘠。它有时想拦住匆匆而过的雨水,雨水却不屑一顾;也曾经挽留过晶莹的露珠,露珠只轻轻吻了它一下,就再也寻觅不着。脚下那座高原似的砖垛,却贫瘠得难以供应它起码的养料。
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颗榆树而感动。
又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
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艰难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
十八年,我不知老人是如何度过的。
老人边走边自言自语道:“当初砖每块五分,现在涨到三毛七。你看这棵树,咋就恁耐活呢?缺水少土的,竟活了十八年。若不是用砖,要活成精呢!”
我看见肩负在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走了。一个自言自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宛如沉甸甸的历史背负着一个厚重的民族,就那么步履艰辛地走了,走在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上。于是,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一种热热的液体,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14.文章为什么用一些笔墨来描写砖垛?(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的含意。(6分)
(1)我突然被一棵树惊呆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条被晚霞映红了的小巷,行走着一个永恒的雕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为什么“为一棵榆树而感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请分析最后一段中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6分)
14.具体形象地表现榆树生长环境的恶劣,(2分)反衬榆树固执顽强的生命力。(2分)
15. (1)我在小巷住了十年竟没有注意它的存在;(1分)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2)渲染了背负榆树的老人高大、光辉的形象;(2分)它象征了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永远激励世人。(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6.(1)它只有一米来高,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2分)
(2)它小心经营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生长,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2分)
(3)它受过不尽的苦痛,但没有屈服,总是通过改变自己来坚强地面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7.照应题目,(2分)升华感情。(2分)表达对顽强生命(1分)的敬意和礼赞。(1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然力足以至焉, , ; ,
,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2) ,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女娲炼石补天处, 。(李贺《李凭箜篌引》)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天行健,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1)于人为可讥 而在己为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每句1分)
(2)莫愁前路无知己 石破天惊逗秋雨 映阶碧草自春色 三顾频烦天下计 君子以自强不息 (每句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张瑾,字去瑕,江南江都人。康熙二年举人。十九年,授云南昆明知县。时吴三桂初平,故军卫田隶府者,徵租量丰歉收之,事平沿为额1,民不能供。又军兴后官司府署器用皆里下供应,而取给于县,故昆明之徭,尤重於赋。瑾请于大吏,奏减其赋,不可;乃疆画荒地,招流亡,给牛种,薄其征以济军卫之赋。一年垦田千三百馀亩,三年得万余亩。又均其徭,里蠹无科派,奸民无包收,诸侵渔弊皆绝。民旧供县公费日十金,瑾曰:“吾食禄于君,不食佣于民。”革之。总督曰:“陈仲子2之廉,能理剧3乎?”又问:“今家几何人?”对曰:“子一,客与仆各二。” 之,信,皆惊异。自公费除而上之取给者亦减。
昆明池受四山之水,夏秋暴涨,怒流入闸河。沙石壅塞,水乃溢。浸濒池田,岁劳民力浚之。晋宁州境毗于昆明,受东南诸箐4之水,旧迹有河道入江,上官议凿之以通闸河。瑾按地势为图白之曰:“闸河独受昆明之水,已不能吐纳,沙石旁溢为害,岂可更受晋宁水乎?且其地高若建瓴,沙石荦确尤甚,殆不可治。”台司持之坚,则指图争曰:“高下在目,何忍陷民於死!”总督范承勋曰:“令言是也。”议遂寝。
县有止善、春登、利城诸里田,坳垤错出,不旱则潦。瑾廉得旁近有白沙、马袅、清水三河,可资蓄泄,年久湮塞,率民浚治。三月河复,田以常稔。大小东门外旧皆市,兵后为墟,盗贼窟其中。为创造室庐,以居流亡,移城中骡、马、羊诸市实之。货廛牧场相比,盗遂绝迹。安阜园者,故囿也,请耕之以食孤贫废疾而无告者。
是时上官多贤者,每倚信瑾。兵备道欲以流民所垦田牧马,求之期年,不与,久亦称其直。将军仆杀人,按察使置酒为请,阳诺之,退而正其罪。巡抚仆子谋夺士人聘妻,即县庭令士人行合卺礼,判曰:“法不得娶有夫之妇,妇乘我舆,婿乘我马,役送之归,有夺者治其罪。”时人作歌诗以传之。初至,滞狱以百数,断讫皆当。后一省疑狱辄付瑾治,屡有__。居三年,病卒。士民图其像藏之,请祀名宦祠。
(《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三》)
注:1额:定额,规定的数目。2陈仲子:战国著名思想家、隐士。反对骄奢淫逸,提倡廉洁自律,整顿世风,纯洁社会。3剧:厉害,严重。此指难以治理之处。4 箐(qing):树木丛生的山谷。5荦确:沙石大而多。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均其徭,里蠹无科派 科:摊派。
B.沙石荦确尤甚,殆不可治 殆:危险。
C.货廛牧场相比,盗遂绝迹 比:邻近。
D.后一省疑狱辄付瑾治 辄:总是。
9.以下各组句子,分别能表明张瑾“爱民”和“公正”的一组是
A. 乃疆画荒地,招流亡,给牛种 初至,滞狱以百数,断讫皆当
B. 岁劳民力浚之 求之期年,不与
C. 三月河复,田以常稔 请耕之以食孤贫废疾而无告者
D. 上官多贤者,每倚信瑾 士民图其像藏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熙十九年,张瑾任昆明知县时,该县赋税很重,经他请求,上司减免了部分赋税,他又招募流民开垦了大量荒地,增加粮食生产,从而减轻了人民负担。
B.昆明湖水夏秋季节暴涨,流入闸河,常引发水灾,淹没农田。上级官吏想开凿沟渠,把晋宁州的河水引入闸河。张瑾坚决反对,据理力争,取得胜利。
C.张瑾率领百姓疏浚白沙、马袅。清水三河,消除了水灾隐患,使两岸庄稼常获丰收。又在昆明城东门外修房盖屋,安顿流民,并把牲畜交易市场移置于此处。
D.兵备道要用流民开垦的田地来牧马,张瑾一直不答应。巡抚仆人的儿子阴谋霸占某士人已经下过聘礼的未婚妻,他就为士人办了婚礼并护送回家。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军卫田隶府者,徵租量丰歉收之,事平沿为额,民不能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军仆杀人,按察使置酒为请,阳诺之,退而正其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B (殆:大概,恐怕)
9.A(B①不是张瑾的行为 C①②均为爱民的表现 D①②都可以既表现爱民又表现公正)
10.A(上司没有减免赋税)
11.(1)从前隶属吴三桂藩府的军卫田地,征收租税时衡量着丰收还是歉收来收取,吴三桂叛乱被平定后,其规定的数目被沿袭下来(或“沿袭了原来的数额”),老百姓无法完成。
(故:从前;量:衡量;事平:吴三桂叛乱被平定;沿:沿袭。各1分,共4分。 “军卫田隶藩府者”是定语后置句,1分。共5分)
(2)将军的仆人杀了人,按察使摆下酒宴为其求情,(张瑾)假装答应,回来后(照样)依法治他的罪。(为请:为其求情;阳:假装,表面上;正:治罪。各1分,共3分。补出“阳”字前的主语“张瑾”1分,句意1分。共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9分,每小题3分)
医学界流行一句话,在美国买枪很容易,但买抗生素很难。然而,我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据了解,虽然经过多方的艰辛努力,但是我国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率在2007年仍然高达74%,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率也在21%以上,其频率和强度都高于欧美国家20%-50%。一些医生和患者甚至将抗生素视为万能药。
抗生素的滥用会造成细菌耐药性增强,致使抗生素在较短时期内失效。上个世纪40年代,青霉素作为最早的抗菌药物,成功地解决了了临床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难题,随后问世的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又使肺炎、肺结核的死亡率降低了80%。人类战胜细菌的时代已经到来。当时,全球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约为700万,但是,40年后这一数字猛增至2000万。这种尴尬境遇和抗菌药物的不规范使用有着直接的关系。专家说,凡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不严格规范使用抗菌药,都属于抗菌药滥用。
目前我国每研制一个抗生素要10年,而细菌产生耐药性只需两年。专家称: “如果我们再不对抗生素的使用加以控制,过不了多长时间老百姓看病吃药就没有有效的抗生素可以用了。”
失效只是滥用带来的一个恶果,它还造成了医疗费用的无谓增长和患者的死亡。抗菌药在杀菌的同时,也会造成人体损害,如影响肝、肾脏功能、胃肠道反应及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另外,它也能导致二重感染。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口腔、呼吸道、肠道都有细菌寄生,寄殖菌群在相互作用下维持着平衡状态。如果长期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敏感菌会被杀灭,而不敏感菌乘机繁殖,未被抑制的细菌、真菌及外来菌也可乘虚而入,诱发又一次的感染。
据专家估计,2005年,由于抗生素的不规范使用导致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达800亿元之巨。在不良反应致死的病例中,抗生素滥用也是主要罪魁之一。在每年20万死亡患者中,40%是死于抗生素滥用的。
既然后果如此糟糕、如此严重,为什么抗生素还在大量无节制地使用呢?一是医疗技术水平偏低,有的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基本原则还不十分了解,一些安全性差、不良反应严重的抗生素在国外已经严格控制使用,但在我国还在比较广泛地使用。一是利益的__。根据对全国124所三级甲等医院的调查,2004年,抗菌药物占医院药品总金额的25.7%,在医院的药品销售中,抗生素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5.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抗菌药物使用率在2007年能高达74%,其频率和强度都能高于欧美国家20%-50%,这是多方努力的结果。
B.青霉素是最早的抗生素药物,它曾解决了临床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难题,使肺炎、肺结核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了80%。
C.抗生素的使用,不但没有帮人类战胜细菌,反而使全球每年死于感染性疾病的人数由700万人左右增至2000万人。
D.每年药物不良反应致死的病例有20多万,抗生素滥用是罪魁之一,其中40%的死亡患者,是死于抗生素滥用的。
6.下列关于滥用抗生素的后果,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滥用抗生素,将会造成细菌耐药性增强,从而致使抗生素暂时性的失效,这将会导致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
B.由于滥用抗生素,只需两年,细菌就会对花费十年时间研制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不久人们就没有抗生素可用了。
C.滥用抗生素会破坏寄殖菌群的平衡状态,造成某些细菌乘机繁殖,未被抑制的细菌也会乘虚而入,诱发二次感染。
D.抗菌药能杀死有害细菌,同时也影响人体健康,如损伤人的肝脏、肾脏和肠胃,就会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7.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做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不严格规范用药,都属于滥用,抗生素并非万能,不能感觉不舒服就服用抗生素。
B.由于滥用抗生素,抗生素快速失效,会使制药公司的经济效益相对降低,因而,会挫伤制药公司研发的积极性。
C.如果医疗机构能够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就一定能够改变目前医疗费用过高的现状。
D.解决抗生素滥用的问题,根本在于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消除利益的__,同时也需要患者改变用药观念。
5.D(A原文中数字表示的不是成绩 B 张冠李戴 C “没有帮人类战胜细菌”错)
6.C(A“在较短时期内失效”不是“暂时性失效” B范围扩大,原文为“没有有效的抗生素” D 逻辑关系不当,对人体的各种损害是并列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7.C(推断绝对化)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词,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白蚁有一个方面更为奇特:群体变大时,其智慧似乎也随之增加。 。迄今还不知道它们是怎样交流信息的,也无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蚁们怎样知道停止工作,全队转移到一根毗邻的柱子,而时刻一到,它们又怎样知道把两根柱子合拢,作成天衣无缝的拱券。① 随着越来越多的白蚁加入,似乎达到了某种临界质量或法定数,于是思维开始了② 它们开始把小土粒叠放起来,霎时间竖起一根根柱子③ 洞里有两三只白蚁,它们就会衔起一块块土粒木屑搬来搬去④ 一个个穹形小室组成的晶状建筑出现了⑤ 造成一个个穹度对称的美丽拱券⑥ 但并没有什么结果,什么也没有建造起来
A: ①③⑥④⑤② B: ③⑤④⑥①② C: ③⑥①②⑤④ D: ①③⑥②⑤④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孔子有个学生救了一个落水儿童。小孩的父亲送给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接受了。当时牛价格很昂贵。为此,有人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2)有一位黑龙江大学的学生是在崔永元的资助下完成学业的。后来,崔永元每到黑龙江,那位接受过他资助的年轻人都会买贵重礼物去看他。崔永元看出来了,年轻人这样做是在不断地还债,他总觉得欠崔永元的,一直背着感恩与还债的双重心理负担。崔永元说:“挣钱了吗?挣钱就把钱还我吧。”年轻人立即从兜里掏了了3000元,交给小崔。“两清了,你不再欠我什么,以后我们都放下包袱,各自过好自己的生活。”说完,小崔没再与他联系过。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注意规范写汉字各标点,每错一字扣一分,错用标点酌情扣分。
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