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18分)

夜宿乌镇

朱希和

我是在谷雨之后走进乌镇的。高速公路两边的青山绿树烟湖和被称为“江南”的无锡、苏州、嘉兴、杭州都在身后淡远,恰似那远逝的江南。都市的繁华早已厌倦,我的目的地是心仪已久的乌镇――那个目前还相对原始古朴的江南水镇,那个孕育了茅盾、老通宝和春蚕的小镇。

进入乌镇正是黄昏时分,夕阳下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曲巷深弄,枕河人家,立刻给我一种江南水乡风韵的惊喜。明清建筑“屋檐相连、沿河而居”,过街砖拱洞横跨其间,精致的石拱桥、河埠头随处可见,老屋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居民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仿佛还有一点茅公笔下老通宝养蚕的味道。最迷人的是那高高的屋檐,黑黑的窗棂,幽幽的水巷,瘦瘦的乌篷船……

在石板桥上踱了几个来回,夕阳不经意间便滑落下去,倏然暮云四合,那一种幽暗我无从表达。我去过无数江南小镇,同里、周庄、西塘、南浔,无非是狭窄的老街,风情的茶楼,有点大同小异,而乌镇是不一样的。幽暗,古朴的幽暗,那是乌镇的底色。

晚饭后我去夜游,这是乌镇最富于诗意的时刻。走在小河边,深巷里,深吸一口,都会闻到一缕南梁昭明太子读书的幽暗气息;若再转悠到蚕室、缫丝间或传统的印染作坊,你又会与幽暗不期而遇――蓝印花布垂天而下,蓝色的幽暗之下,你的心也变得幽蓝了。少年太子早已死去,但他精心编纂的《昭明文选》却依旧存活下来,被小镇之外普天下的读书人视为瑰宝。那个生于斯地名叫沈雁冰的文人,无数次走过小镇,他看见了运载蚕丝、棉布的木船以及林家铺子里楚楚动人的女孩,嗅到了子夜里散发的腐朽气味,然后,他也消失在岁月的迷雾里,他的那幢用《子夜》稿费修葺的故居,成为游客们窥视并评说功过的景点。暗夜里不太明亮的灯光勾勒出木屋和石桥的轮廓,那些明清建筑在新雨后仿佛被洗净了的器物,它们的细节被微光放大后点燃,甚至那些青瓦、木纹和窗页的转轴,都在蜿蜒的明暗中悄然显现,像雾气一样弥漫在古镇,向过往的岁月无限延伸,仿佛都在暗溢出一种情致,一种氛围。
在暗夜里看沿河泛舟,是西栅最迷人的景象。船橹的咿呀声,混合着水被划动的声响,构成了声音细小的社戏。小船穿越被泛光灯照亮的窄街、游廊、高低错落的屋檐和爬满青苔的石阶等等,犹如穿越制作精美的电影布景。西栅没有酒肆的喧闹,小鼓发出的乐声,也没有歌女的低吟浅唱,只有岁月嬗递时偶有的时尚之声轻盈地飘荡在水面上,智慧的传承伴随着脉脉书香,在这里展现出一幅迷人的画卷。一位儒雅的长者站在桥上对我说:“不管人事如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犹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
躺在酒店的床上,我很快就醉入了梦乡。夜梦里,我于烟雨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小路,寻找那江南二胡的一抹忧伤。与其说是寻找二胡的一抹忧伤,还不如说是寻找江南文化的残梦。忽又觉得天上飘起了细雨,我撑起一柄油纸伞,倘佯在杏花春雨的小巷,却始终未寻见那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我这才明白,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我不仅是惆怅,更多的是伤感。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

(《安徽文学》2008.11 有删改)

19.作者笔下乌镇“古朴的幽暗”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20.文中儒雅的长者说:“不管人事如何变迁,乌镇永远是乌镇,在这江南水乡最美的一隅,那么温润,犹如黄昏里的一帘幽梦,晨光中一支摇曳的玫瑰。”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21.文章最后一段写作者的梦,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4分)

22.作者为“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而伤感,但也有人认为“现代文明迟早要取代古典文化”。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则短评,100字左右。(6分)

19. (4分)①指乌镇建筑的古朴、色泽的幽暗;②乌镇文化的深邃浓厚;③乌镇夜晚迷人的水乡风韵。(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3分,答对三点给4分)

20. (4分)形象突出乌镇的特点――在现代文明的今天仍然能保持其原始古朴的风韵和古典的美丽风情,(2分)高度评价了乌镇在江南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地位。(2分)

21(4分)照应开头江南正在远逝,表达了对江南文化变得虚无破碎,古典的、文化的江南正在消逝的忧思与伤感,(2分)从而发出拯救江南文化的呼声,深化了主旨。(2分)

22.(6分)可结合原文“我始终认为,既然我们的历史曾因江南文化而绽放光彩,江南文化就不应走向寂寥雨巷的尽头,这份光彩不应褪色,更不应湮灭”进行阐发。点出二者的关系3分,点出对古典文化的态度3分。如认为“现代文明迟早要取代古典文化”,可视回答的严密性酌情给分,但不应超过3分。

参考:现代文明是建立在古典文化的积淀之上的,它不可能超越古典文化而独立存在,因此,对古典文化的尊重就是对民族历史的尊重。作为现代人应保护和珍惜包括江南古镇在内的古典文化,丰厚现代文明的底蕴,以达到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某学校在这一天开展“淘宝书市”活动,就是号召同学们把自己家中不读的书拿到学校“书市”,供大家交换阅读。假如你是该校的一名学生,请你为学校的“淘宝书市”活动写一则宣传语,要求体现活动特点,有一定的文采和号召性,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4分)

评分标准:体现活动特点2分;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语言流畅2分。

示例1:“世界读书日”到了,让我们一起来读书!交流你我的书,你的阅读我来分享;沟通彼此的心,我的感动你来收藏。(4分)

示例2:一本好书就是一个朋友,把你的朋友介绍给我,把我的朋友推荐于你。世界读书日里,我们一起读书,共享友谊。(4分)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请在限定字数内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其主要内容,评论其主要事件。(4分)

4月7日,来自滕州市5个镇的七名大学生村干部参加了南沙河镇后辛章村党支部书记一职的角逐。据了解,这7名大学生全都是80后出生、在学校入党并担任村支部副书记一年以上。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23岁。经过竞职演讲,现年25岁,毕业于山东农业大学、现任职羊庄镇庞庄村党支部副书记的王维凯,赢得了多数党员的青睐,成为该村党支部书记的头号人选。市委组织部将对参选人员进行考察,最终确定1名拟任人选,并进行公示,公示期满后办理任职手续,签订目标责任书,实施帮包。这次滕州市首选了7个村党支部书记岗位,由大学生村干部竞选,全市42名大学生党员村干部中,有36人报名参加。据了解,这也是我省首次进行“大学生村官”公开竞选村支书。

(新闻录入:山东电视台)

一句话概括: (25字以内)

一句话评论: (30字以内)

概括(2分):滕州市“大学生村官”公开竞选村支书活动正式启动。

评论(2分,评分标准:评论角度准确,针对性强)

参考:①大学生服务基层、脚踏实地的作风值得推广和学习。

②政府要鼓励大学生走进农村,走向基层,用自己的知识服务社会。

将下面这段话改为整句,使之语意连贯流畅,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即使身处逆境,只要有信念在,就能帮助你鼓起前进的风帆。信念的魅力就在于就算遭遇__,也能召唤你点燃心中的火炬。由此看来,谁能说信念不伟大呢?它能帮助你在蒙受不幸时,依然保持崇高的心灵。

信念的力量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也能帮助你鼓起前进的风帆。

信念的魅力在于即使遭遇__,也能召唤你点燃心中的火炬。

信念的伟大在于即使蒙受不幸,也能鼓舞你保持崇高的心灵。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 穷则独善其身, 。(《孟子・尽心上》)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李密《陈情表》)

(2) ,用之如泥沙?(杜 牧《阿房宫赋》)

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艰难苦恨繁霜鬓, 。(杜甫《登高》)

,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4)长太息以掩涕兮, 。(屈原《离骚》)

过春风十里, 。(姜夔《扬州慢》)

(1)达则兼济天下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2)奈何取之尽锱铢        樯橹灰飞烟灭。

(3)潦倒新停浊酒杯         雕栏玉砌应犹在

(4)哀民生之多艰           尽荠麦青青。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读后回答问题。(8分)

霜天晓角(赤壁)

辛弃疾

雪堂迁客①,不得文章力。赋写曹刘兴废,千古事,泯陈迹。

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

【注】①雪堂迁客,即苏轼。

(1)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

(2)有评者认为这首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意境相同,你认为呢?试作简要分析。(4分)

(1)(4分,画线处为关键得分点)上阕追忆苏轼,以苏轼被贬谪的遭遇自比,以“赋写曹刘兴废”引发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2分)结尾“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进一步道出了作者空有一腔抗战激情却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感。(2分)

(2)(4分,画线处为关键得分点)可以说大致相同,该词在怀古追忆抒发感慨的同时也有写景,如“望中矶岸赤,直下江涛白”颇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气势,都体现了奔放雄阔深沉豪迈之意境;不过从全词看,也稍有区别,苏词更显清雄超旷(清远达观),而辛词由于偏重于抒发深沉的悲愤情感,因而意境更显沉郁悲壮

9. C.(发:启发,阐明)

10. C.都为介词,按照。(A.都为连词①表承接,②表假设。B. 都为连词,①表并列;②表转折。D.①动词,成为;②介词,给。)

11. D.(①表现他对母亲感情深;②表现他的博学;③他重视习武。)

12. B.(“但因为亲近黄老道家学说”说法不合文意:一则第二段有“闻新博士学黄、老……‘此非吾所愿学也’;二则“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句应理解为“因为亲人年迈路途遥远改任兴国军”。)

13.(10分)基本一句1分,注意得分点:每句的重点实虚词、句式、特殊用法等。

(1)(许忻)很少接待宾客,一见到陆九龄,跟他说话觉得很愉快,就把当时的文学典籍全部告诉他。(4分)

(2)有剽掠抢劫的人经过陆九龄家门口,必定互相告诫说:“这家射箭命中率很高,不要自己找死。”(4分)

(3)有关键之处的阻碍,即使累积了九仞高山般的功夫也不敢满足。(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文艺大众化的误读

赖大仁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等思想家就提出了文艺大众化的主张,主要着眼于大众思想启蒙和改造国民性。后来__倡导文艺大众化,目的也在于唤起民众。改革开放初期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文艺运动,也是与新时期的再次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当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就变得更为多样化了,存在的问题也颇为突出和复杂。

  在某些人看来,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不过是在物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精神生活上追求娱乐。于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被理解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服务大众”也被具体化为“娱乐大众”。在这种价值导向之下,一个时期以来的文艺大众化,包括某些“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文章等,也都普遍追求“娱乐化”,只要能吸引人们的眼球,赢得足够的销售量、收视率、点击率等等,似乎也就实现了它的最大价值。而一旦将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仅仅定位于“娱乐化”,惟“乐”是求,娱乐至上,就有可能导致种种价值偏向:轻则忽视文化娱乐的精神品位,遮蔽和消解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重则容易由“娱乐大众”滑向“取悦大众”、“迎合大众”,追逐低级趣味,从而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实际上,当今有些人打着“文艺大众化”的旗号,背后所追逐的不过是他们自己的种种现实利益。为此,一些所谓“大众化写作”和影视媒体节目,一味迎合消费市场的低俗需求,不择手段地制造“娱乐”效果吸引大众,只要能诱导人们消费,不管是什么题材内容和人物故事,都可以按照“娱乐化”模式加以打造;不论是古代经典还是红色经典,都可以拿来“戏说”、搞笑乃至“恶搞”。在这样的“娱乐化”价值导向中,文艺大众化的基本精神被严重扭曲了。

  毫无疑问,文艺大众化的确应当面向大众和服务大众,明确地说,“娱乐大众”本来没有什么不好,它也应当是“服务大众”的题中应有之义。但这里的问题在于:其一,“娱乐大众”是否可以无原则地取悦和迁就大众的娱乐消费需求?作为文艺生产是否可以只遵循“娱乐化”的市场规则而不管精神价值导向?这样的问题其实不言而喻。其二,“娱乐大众”是不是当今文艺大众化的惟一功能和价值取向?在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中,除了娱乐之外,难道就没有精神世界进一步提升与丰富的需要吗?在我看来,当今时代的大众化文艺,除了“娱乐大众”,还有一个“引领大众”的问题,因为文化艺术的功能并不仅仅具有娱乐消费的功能,同时还具有精神引领的功能――究竟将大众的精神境界往健康向上还是低级趣味的方向导引,这并非一个可以忽略不顾的问题。

  面向大众、服务大众,仍然是当今文艺大众化应当坚持的方向,但它的价值取向不能仅仅是娱乐大众,更不能容忍用抽空了审美精神的低俗化娱乐去取悦大众;往更积极的方面说,还应当倡导用健康向上的精神价值引领大众。

(《人民日报 》2009年4月30日,有删改)

6.下列有关“文艺大众化”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反映着时代发展的特点。

B.最初文化大众化的提出是与思想启蒙密切相关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价值取向逐步多样化,存在的问题也显得突出与复杂。

C.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的文艺大众化与以往各时期的价值取向完全不同,担负的任务也不相同。

D.当代文艺大众化要服务大众,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就要与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与精神追求相适应。

7.下列说法不属于“扭曲文艺大众化基本精神”的表现的一项是

A.“娱乐大众”价值导向下的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文章等重视娱乐追求,以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

B.在“文艺大众化”的旗号下,以取悦大众,迎合大众为手段,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C.极力制造各种“娱乐”效果,吸引大众,满足消费市场的需求,按照“娱乐化”模式打造各种题材内容与人物故事。

D.戏说、搞笑甚至恶搞古代经典与红色经典,追逐低级趣味,诱导消费。

8.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当今消费时代人们追求快乐,追求享乐。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出现娱乐大众化的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

B.文艺大众化一旦出现价值偏向,轻则导致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的消解,重则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

C.文艺大众化不仅要满足大众娱乐消费需求,符合消费时代市场规则,还要关注精神的正确导向。

D.当今正确的文艺大众化方向就是应该在注重娱乐价值取向、娱乐大众化的同时充分发挥文艺引领大众的作用。

6.C  (当代的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只是呈现出多样,并不是与以前的完全不同,只是比以往要多些。)      

7.A (在“娱乐大众化”的价值导向下,各种媒体形式重视对娱乐的追求是正常的,也是消费市场条件下所必须的,“重视”并不等于完全娱乐化。) 

8.D (重点在“正确”两个字上,“引领大众”存在“将大众的精神境界往健康向上还是低级趣味的方向导引”两个方面,故末句应为“充分发挥用健康向上的精神价值引领大众的作用”。)

9.C(老:疲劳,疲惫。)

10.D(之:助词,“的”。A以;介词,拿,把/介词,依据,凭借;B其:代词,这个/副词,表示诘问。通“岂”,难道;C乃:副词,才/副词,竟然,却。)

11.C(③是写被逼,无奈承认宋取代周的事实,⑤是写他性格上的缺点,⑥是说他廉洁。都不表现才能。)

12.B(宋太祖被拥立为皇帝并非出于无奈,当时后周也有年幼皇帝恭帝。)

13.(1)(范质)拿文章向宰相桑维翰求取进身之路,深受器重。(3分,“以”“干”“器”各1分)

 (2)范质躲藏在民问,(周祖)寻访到他,非常高兴,当时正下着大雪,就脱下(自己的)袍子给他穿上。(4分,“匿”“物色”衣”各1分。句意1分)

(3)如果真的像他说的,不学习用什么本事来担当自己的职务呢。(3分,“诚”“术”“处”各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文艺大众化的误读

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等思想家就提出了文艺大众化的主张;__也曾大力倡导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作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历史发展,尤其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文化艺术的大众化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更充分的满足,大众的文化权益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实现。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同时也提出了新的问题,即当今时代的文艺大众化,究竞应当坚守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五四”时期的文艺大众化,其价值取向是与思想启蒙密切相关的。比如鲁迅的文艺大众化主张,显然是着眼于大众思想启蒙和改造国民性,使文艺成为引导国民精神前行的灯火;__倡导文艺大众化,目的也在于唤起民众,“推动人民群众走向团结和斗争,实行改造自己的环境。”改革开放初期具有广泛群众性的文艺运动,也是与新时期的再次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当进入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就变得更为多样化了,从那些大众化文艺实践的发展趋向来看,其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的问题也颇为突出和复杂,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存在一定的价值迷乱。

在某些人看来,当今消费时代人们的生活目标不过是追求快乐:在物质生活方面追求享乐,而在精神生活方面则追求娱乐。于是,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就被理解为满足人们的娱乐消费需求,而“服务大众”也被具体化为“娱乐大众”。在这种价值导向之下,一个时期以来的文艺大众化,包括某些“大众化写作”、影视节目、网络写作和媒体文章等,也都普遍追求“娱乐化”,只要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博得众人哈哈一笑,赢得足够的销售量、收视率、点击率等等,似乎也就实现了它的最大价值。而一旦将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仅仅定位于“娱乐化”,惟“乐”是求,娱乐至上,就有可能导致种种价值偏向:轻则忽视文化娱乐的精神品位,遮蔽和消解文艺应有的多种功能;重则容易由“娱乐大众”滑向“取悦大众”、“迎合大众”,追逐低级趣味,从而陷入文艺低俗化的误区。实际上,当今有些人打着“文艺大众化”的旗号,以满足大众的娱乐消费需求为标榜,以不断扩大销售量、收视率、点击率和参与率等等为策略,背后所追逐的不过是他们自己的种种现实利益。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是文艺大众化,不就是要服务大众、满足大众的需求吗?文艺娱乐化,一方面是群众愿意消费,另一方面又能带来经济效益,有利于经济发展,这有什么不好?况且,消费时代的观念是要把消费者当“上帝”,如今大众就是消费市场的“上帝”,充分适应和满足他们的娱乐消费需求,这又有什么不对?然而在我看来,这恰恰是某些大众化文艺观念的似是而非之处,也是当今文艺大众化在价值取向上容易陷入的误区。

在我看来,当今时代的大众化文艺,除了“娱乐大众”,还有一个“引领大众”的问题,因为文化艺术的功能并不仅仅具有娱乐消费的功能,同时还具有精神引领的功能――究竟将大众的精神境界往健康向上还是低级趣味的方向导引,这并非一个可以忽略不顾的问题。

(选自2009年4月30日《人民日报》,文章有删改)

6.下列对文艺大众化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等思想家的文艺大众化主____的文艺大众化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B.当今的文艺大众化应面向大众和服务大众,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C.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与“五四”时期思想启蒙密切相关的。

D.大众消费时代的文艺大众化就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具体来说就是“娱乐大众”。

7.下列不属于对文艺大众化误读的一项是

A.群众愿意消费,又能带来经济效益,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文艺娱乐化也属于文艺的大众化。

B.文艺大众化就要满足大众的娱乐消费需求,不断扩大销售量、收视率、点击率和参与率等等就成为其主要策略。

C.当今时代的大众化文艺,既要“娱乐大众”,还要“引领大众”,不能无原则地取悦和迁就大众的娱乐消费需。

D.在当代,要把消费者当“上帝”,大众就是消费市场的“上帝”,应充分适应和满足他们的娱乐消费需求。

8.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今时代的文艺大众化,应当坚守的价值取向和改革开放以前的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是有变化的。

B.__倡导文艺大众化,目的也在于唤起民众,与新时期的再次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进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C.市场经济和大众消费时代的文艺大众化在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的问题颇为突出和复杂,甚至可以说存在一定的价值迷乱。

D.当今有些人打着“文艺大众化”的旗号,背后所追逐的是他们自己的种种现实利益,而鲁迅等思想家提出的文艺大众化不具有现实利益。

6.B(A=者主张不是完全一致;C原文是“‘五四’时期的文艺大众化,其价值取向是与思想启蒙密切相关的”;D“具体来说就是‘娱乐大众’”错,“文艺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就变得更为多样化了”,还有“引领大众”的问题。)

7.C

8.A(B“与新时期的再次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进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说的是改革开放初期的文艺运动;C“甚至可以说存在一定的价值迷乱”错,原文是“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存在一定的价值迷乱”;D“鲁迅等思想家提出文艺大众化不具有现实利益”错,也具有现实利益。)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