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2―23题。(6分)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柳宗元

宿云散渚洲, 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 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 偶此成宾主。

22.分析诗开头两句的作用。(2分)

23.简要赏析这首诗第三、四、五、六句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4分)

22.从描写雨后早晨景物入手来点明雨后晓行题意,  (点题1分,写景1分)

23.高树下临清池,突出树之高;风吹动树叶,雨点仿佛受惊而落。动静结合,使景物充满活力和生机。诗人心情舒畅,独步无侣,彼此投合,有如宾主。情景交融,把自我化入景中,画面和谐统一。(动静结合1分,情景交融1分,分析得当各1分)

17.B(引:引荐、推荐)

18.D(D项都为介词、“把”;A项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我”;B项为代词,“他”/句末语气词,无义;C项为疑问副词,“怎么”/疑问代词,“什么”)

19.C(C项为状语后置+被动句,其余为宾语前置)

20.B(“桓玄终于因此而杀害了他”错)

21.(1)殷侯仁慈却不果断,事情必定不会成功。成功与失败,是天意,我应当和他同生死。(“仁而无断”1分,判断句式1分,“当”1分)(2)我待你很好,为什么还背离/背弃我?现在你死期到了/必死无疑!(“相”1分,“见负”1分,“今者死矣”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题。(20分)

坚硬的荒原

【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

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的,朴实得连一条皱纹都没有。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铅似的穹隆下。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刨坑,把它种上。”然后将他那战栗的身体放下。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落在坚硬的荒原上。

“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

“用牙啃。”又是下冰雹似的声音。他抬起一只脚,放在那孩子软弱无力的脖予上。可怜的孩子,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头上磨刀。如此过了许久,许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出了一个骷髅大小的坑穴。然后又啃啊,啃啊,带着微弱的呻吟。可怜的孩子在老人脚下啃着,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像那坚硬的荒原一样。

当坑穴达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脚。谁若是亲临其境,会越发心痛,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是满头白发。老人用脚把他踢到一边,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这孩子已颤抖着目睹了全部经过。

“给种子攒土。”老人对他说。

“爹,”孩子怯生生地问道,“哪里有土啊?”“风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老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喉咙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又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荒原上。

当坑穴填满了土,老人撒下种子,将第二个孩子丢在一旁。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的空壳,痛苦使他头发变白。老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又提起最后一个孩子,指着埋好的种子对他说:“浇水。”孩子难过得缩成一团,似乎在问他:“爹,哪里有水啊?”“哭,你眼睛里有。”老人回答,说着扭转他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干渴的尘土吸取着,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

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摸着土坑的四周。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长出几片叶片。在孩子哭泣的同时,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直到那棵树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更高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到树枝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老人放开了孩子,孩子已经停止哭泣,满头白发。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人抓住了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到附近的另一块岩石旁,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在地上。那孩子在老人的脚下,牙齿咔咔作响,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作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那荒原是我们的生命;那冷酷无情的硬汉是我们的意志;那三个瑟瑟发抖的孩子是我们的内脏、我们的机能、我们的力量,我们的意志从它们的弱小无依中吸取了无穷的力量,去征服世界和冲破神秘的__。

一不尘土,被转瞬即逝的风吹起,当风停息时,又重新散落在地上;一尘土:软弱、短暂、幼小的生灵蕴藏着特殊的力量,无拘无束的力量,这力量胜过大海的怒涛、山岳的引力和星球的运转;一杯尘土可以居高,临下,俯视万物神秘的要素并对它说:“如果你作为自由的力量而存在并自觉地行动,你便像我一样,便是一种意志:我与你同族,我是你的同类;然而如果你是盲目的、听天由命的力量,如果世界只是一支在无限的空间往返的奴隶的巡逻队,如果它屈从于一种连自身也毫无意识的__,那我就比你强得多,请把我给你起的名字还给我,因为在天地万物之中,唯我为大。”

12.分析文章开头对荒原景物描写的表达特色及其作用。(3分)

13.拉丁美洲的作家常常借助象征,使作品仿佛形成一个抽象、自足的世界。请概括文中荒原、老人、三个孩子的象征意义以及文章的主题。(5分)

14.文中有一些虚构的情节。如播下了一粒种子,在泪水中它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开花结果。请阐述作者采用这种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情节的目的?(3分)

15.在文中,作者还采用了循环、重复的手法。老人和孩子播种、填土、浇灌,在种子发芽,成长直至开花、结果后,又开始了新的开垦,这便是一个轮回的圆圈。作者想借此说明了什么?(4分)

16.文章题为“坚硬的荒原”,而大量的文字写老人和小孩。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5分)

12.(3分)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突出荒原的凄清、空旷、荒凉和寒冷(1分),为下文写老人和孩子在荒原上种树作铺垫(1分)。

13.(5分)《坚硬的荒原》中,那一望无际坚硬如铁的荒原象征着生命(1 分);瘦骨嶙峋、冷若冰霜的老人象征着意志(1分);而那三个消瘦、穷苦的可怜的孩子是人的机能的象征(1分)。人的生命就像荒芜的原野,要通过坚强的意志,充分调动起人的各项机能,开拓出生命的绿洲,只要能战胜自己,就能征服世界,就像文后所写的:“天地万物之中,惟我为大。”(2分)

14.作者采用这种虚构的情节其目的就是要阐释人类对生命的征服,所以它虽然是荒诞离奇的,却又是可以理喻的。(3分)

15.(4分) ①人类不能满足已取得的一点成果,应不断奋斗。(2分)

  ②与苦难际遇的生存抗争是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2分)

16.(5分)  探究角度示例:

①“坚硬的荒原”是文章表现的主体,以人类抗争的艰难来衬托“坚硬的荒原”的威力与险恶。

②“坚硬的荒原”是人类奋力抗争的背景(或对象),以“坚硬的荒原”衬托人类不屈的抗争精神。

③“坚硬的荒原”与具有坚硬荒原的品格的人类都是文章表现的主体,在荒原和人类的对峙关系中,表现生存环境的险恶与人类精神的伟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12分)

反引力

科幻作家威尔斯在一篇小说里写了一个英国发明家,卡弗先生,他找到了一种引力不能穿过的物质一一卡弗质。用卡弗质做的活页板使一条飞艇切断地球引力,飞升腾空。

这究竟是不是可能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关于电荷、磁极相互作用的定律有深刻的相似性。如果能屏蔽电力和磁力,为什么不能屏蔽引力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必须考察电磁屏蔽的机制。任何一块物质中的原子和分子都是由正负电荷组成的系统。在导电金属中,有许多电子在正电荷的离子构成的品格中自由运动。当金属放在电场中时,自由电子就移到金属材料的一侧,使它荷负电,而相反的一侧则荷正电。这种极化就产生了一个新电场,与原来电场方向相反。这样,这两个电场就能互相抵消。类似地,磁屏蔽效应也是来自原子粒子的极化与抵消。

为了使引力屏蔽成为可能的引力极化需要物质由两种粒子组成:一种具有正引力质量因而被地球吸引,另一种具有负引力质量因而被排斥。在大自然中正负电荷是一样多的,南北磁极也一样多,但是至今还没有发现具有负引力质量的粒子,因此,通常的物质不可能引力极化,从而不能用于引力屏蔽。

然而存在另外―种物质――反物质――与通常的物质在许多方面恰好相反,包括它的电磁性质。说不定反粒子也有负引力质量,例如,只要从加速器中产生水__中子束,然后看它在地球引力场中是向下弯曲还是向上弯曲。但是这个实验实际上是做不出来的。加速器中产生的粒子几乎具有光速;在一公里的水平行程中,引力只能把粒子束弯曲10-12 厘米,向上向下都是这个数,这只是一个原子核的直径。同样,也不能用与“缓冲”物质碰撞的办法把它们变慢。如果反粒子与它的对应的普通粒子碰撞,就会湮灭而两种粒子都消失,所以,从实验观点看来,反粒子的引力质量的符号问题至今仍未能解决。

从理论观点看来,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因为我们还没有一个理论把引力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联系起来。如果将来有一个实验能证实反粒子确有负引力质量,那就会因为它否证了等效原理而给整个相对论性的引力理论以致命一击。一个反苹果在真正的引力场中会向上落,但它在爱因斯坦的加速飞船中却不会这样做。如果它这样做了,飞船外面的观察者就会看到它完全没有受力,而以两倍于飞船的加速度运动。所以,一旦发现反引力就会迫使我们在牛顿的惯性定律与爱因斯坦的相对性原理中选择其一,作者热切希望这种事情不会通过。

8.下列有_关“反引力”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反引力的概念由科幻作家威尔斯在他的小说中最先提出。

B.反引力的作用原理与电磁屏蔽相似。

C.反粒子在理论上可以证明反引力的存在。

D.反引力理论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性的引力理论是有矛盾之处的。

9.下列各项不能论证“反引力是不可能的”观点的一项是

A.卡弗质可以屏敝地球引力是科幻小说的幻想。

B.通常的物质不可能引力极化。

C.用来证明反粒子存在负引力质量的反粒子实验无法实践。

D.我们无法证明引力相互作用与电磁相互作用的联系。

10.根据原文,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威尔斯的小说中的卡弗质并非是本文要讨论的负引力粒子

B.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关于电荷、磁极的相互作用定律有深刻的相似性。

C.现在我们大自然中只发现了存在具有正引力质量的粒子。

D.反粒子具有负引力质量的依据是反物质与通常物质的许多方面都相反。

11.根据全文判断,在“一旦发现反引力”后,人们在牛顿的惯性定律与爱因斯坦的相对性原理中可能会选择哪一条,并简述理由。

(1分)

(2分)

8.D (A只假想了卡弗质,没有反映这个概念;B电磁屏蔽只能解释极化和抵消的原理,无法说明反引力如何作用;C与原文内容不符;D由飞船中的反苹果的假想可以看出)

9.A. (这是作者引出话题的内容,不能作为依据)

10.C  (不可由文中“至今还没有发现具有负引力质量的粒子”逆向推理)

11.人们会选择牛顿的惯性定律。(1分)理由:惯性定律的基础来自于牛顿的万有引力,负引力与万有引力定律相联系,受其逻辑约束;(1分)负引力质量否证了等效原理,给整个相对性理论以致命一击(解释负苹果假想实验也可)。(1分)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在横线上。(只填序号)(3分)

①做人应该规矩一点,而行文不妨放逸些。

②现代人的毛病就是把点心当饭吃。

③我主张应当反过来。

④行如吃饭,文如吃点心,单吃点心不吃饭,是不行的。

⑤文章非常庄重,而行为非常幽默。

⑥我想行字是第一,文字在其次。

⑥④②⑤③①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病毒传播会经过禽――禽传播,人――人传播,禽――人传播三个阶段。禽流感还未被证实会导致人――人传播。而这次猪流感病毒H1N1已经经过变异,能够直接进入人――人传播,这就构成了高风险疫情。 B:3G标志性业务包括无线宽带上网、手机电视及视频通话等。无线上网卡可以达到1M,手机电视可即时播放电视节目。 C:面对目前这场金融危机,我们必须科学认识和全面把握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这是我们立足中国国情的阶段性特征,面对中国内部经济刺激计划和内部环境的变化做出科学决策的关键。 D:上汽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在09年上海车展上推出了奇瑞A.3系列新款,经济性尤为出众,控制更为智能、精确,可以根据驾驶员的驾驶风格,车辆的载荷等多种车辆参数选择最佳的换档规则。

下列各组词语都有错别字,其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辅弼 滥觞 砰然心动 水泄不通 B:忸怩 弛缓 不辨妍嗤 明火执杖 C:推诿 缥缈 涸泽而渔 提纲契领 D:发韧 通牒 臻于郅治 狼奔豕突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总有些动人的歌,总有些可爱的人,总有些难忘的事,总有些……如三月幽幽的风,穿过你的心房,融化忧伤,温暖梦想,请以“穿过心灵的风”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作文评分略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①且尔言过矣, ,是谁之过与? (《〈论语〉选读》)

②万里悲秋常做客, 。艰难苦恨繁霜鬓, 。 (《登高》杜甫)

③丰草绿缛而争茂, ;草拂之而色变, 。(《秋声赋》欧阳修)

④今两虎共斗,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 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

①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②百年多病独登台,潦倒新停浊酒杯

③佳木葱茏而可悦,木遭之而叶脱

④其势不俱生,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4分)

(1)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2)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3)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24.这几章都涉及到儒家人际交往观中的哪条原则?画线句中的“之”,有人认为是“晏子”有人认为是“晏子所交之人”,你认同哪种说法?具体评价之。

适中交往的原则。

认为“之”为晏子所交之人:“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朋友间的礼仪,孔子认为晏子“善与人交”的要诀就是“久而敬之”,即交往越久,对所交之人就越恭敬有礼。这正反映了儒家“适中交往”的原则:以相互尊重为前提,不强求,互不干涉;同时,关系再密,也不会越礼轻薄,不恭不敬。

第二种理解:“之”指晏子,此句可以这样理解:晏子善与人交往,与人交往越久,别人就越尊敬他。此处的“善”是在交往中忠诚待人,同时不放弃自我的独立性。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