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D。疾,憎恨,厌恶。

6.A。A项“以”均为介词,因为。B项“之”字分别为取独和“的”。C项“而”

分别为表转折和表修饰。D项“乃”分别为连词“于是,就”和副词“才”。

7.C。“始终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错。

8.⑴他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数”1分,“使”1分,“称”1分)

⑵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白”1分,“书”1分,“弗之劾”宾语前置1分)

9.用“/”给文中黑体字部分断句。(每处0.5分)

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参考译文:

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他的一个名字叫虔。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再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恋母情深,性情淳厚,思念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以孝顺和恭敬闻名当时。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伺候祖母身旁,夜里未曾脱衣,为祖母端饭菜,端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用。有空闲的时候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学生把他和子游子夏并列(认为是很有才华的人)。

他年少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委任他为太子洗马。他因为祖母年高,无人奉养,没有接受官职,就上奏章说:

臣以陷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

晋武帝阅读《陈情表》后说:“李密的名声,不是虚假的啊。”于是就停止召见他。后来刘氏去世,守丧期满除去丧服,晋武再一次征用他到洛阳做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他:“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和齐桓公相并列。”张华问其中缘故,回答说:“齐桓公得管仲而称霸诸侯,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抵抗魏,任用黄皓而丧了国,由这知道成败是同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细碎具体?”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相互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宜细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人能和他相匹敌,因此说话细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对。

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曾经在写给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的话,鲁国的灾难就不会结束。”他的下属把信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的名声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常希望能调到朝廷任职,可是朝廷却没有人帮助他,于是升迁到汉中做太守,自己认为失去了万分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皇上下诏命李密赋诗,诗的末章说:“人们有这样的话,有因才有缘。做官没有有权势的朝臣做依靠,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皇帝高高在上,这样的话哪会正确啊?”武帝很生气,在这种情况下,都官从事上奏免除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在家中。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项针对青少年的调查显示,当前大多数青少年在消费观念上,主张“兼顾实惠和高标准。” B:他说,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它不会对您陛下跟我们这些灵魂清白的人有什么相干;让那些有毛病的马儿去惊跳退缩吧,我们的肩背都是好好的。 D:这时,玛妮站立起来,又盘膝坐下去,坐在这位伟人的遗体旁,这位伟人为和平和人道的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作品语言的好坏,不在于它用了一大堆华丽的词藻,用了某一行业的术语,而在于它的词语用得是地方。 B:一些作家创作的文化散文一直尝试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打量曾被形形色色的政治弄得迷离恍惚的历史。 C:诗歌王国里有许多为不同诗人所习用的相同的意象,但不是诗中每一事物都能成为意象,能成为意象的,是富有深意而又形象生动的事物。 D:关于中秋节的来历,说法不一,但是,在民间自古以来就广泛流传着“嫦娥奔月”的故事,也就是其中起因的一种说法而已。

选出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3分)①市电视台花巨资购进最先进的电视转播车,大大提高了新闻的___ 性。②__同志一行在这里 了千姿百态的民族风情,欣赏了古朴纯美的民间歌舞。③2003年10月15日这一天 了一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想,也 了一名青年军人的特殊光荣。

A: 实效 领会 书写 成就 B: 实效 领略 成就 书写 C: 时效 领会 书写 成就 D: 时效 领略 成就 书写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心”是人体中最重要的器官,是人的生命体现。美妙的想象,可以赋予“心”千姿百态的形象。

请以“心”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定立意。②自选文体。③不少于800字。

将下列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语言简明,不得改变愿意。(6分)

中国国务院新闻发言人说达赖在印度新德里记者会上宣称中国把武警士兵伪装成喇嘛以造成僧人煽动骚乱的印象而为他们一手制造的拉萨暴力事件进行狡辩的谎言最终将不攻自破。

①达赖在印度新德里记者会上宣称中国把武警士兵伪装成喇嘛以造成僧人煽动骚乱的印象。

[f35d6c0c5f69951c.jpg]②这是为他们一手制造的拉萨暴力事件进行狡辩。

[f35d6c0c5f69951c.jpg]③中国国务院新闻发言人说这一谎言最终将不攻自破。(每句话2分,共6分)

请对下表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将答案写在横线上,注意表达要简明、连贯。(6分)

《语文学习》杂志刊登了1993年至1999年中学“优秀教师名录”,对此分别按出生年代和年龄进行统计,见下表:

出生年代

50年代

60年代

70年代及以后

比例

23.33%

64.29%

12.38%

教龄

20年以上

11~20年

10年以内

比例

4.76%

73.81%

21.43%

由此可见,当前优秀语文教师的群体,以 为主

次之。这说明: “论资排辈”评价教师优秀与否的做法,已成为历史。

60年代出生、教龄在11-20年的为主;(2分)50年代出生的和教龄在10年以内的次之。(2分)

[313a0f5050efad51.jpg]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已成为优秀教师的主体。(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8题。

送 行

梁实秋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遥想古人送别,也是一种雅人深致。古时交通不便,一去不知多久,再见不知何年,所以南浦唱支骊歌,灞桥折条杨柳,甚至在阳关敬一杯酒,都有意味。李白的船刚要启碇,汪伦老远的在岸上踏歌而来,那幅情景真是历历如在眼前。其妙处在于纯朴真挚,出之以潇洒自然。平夙莫逆于心,临别难分难舍。如果平常我看着你面目可憎,你觉着我语言无味,一旦远离,那是最好不过,只恨世界太小,唯恐将来又要碰头,何必送行!

在现代人的生活里,送行是和拜寿送殡等等一样的成为应酬的礼节之一。“揪着公鸡尾巴”起个大早,迷迷糊糊的赶到车站码头,挤在乱哄哄人群里面,找到你的对象,扯几句淡话,好容易耗到汽笛一叫,然后鸟兽散,吐一口轻松气,撅着大嘴回家。这叫做周到。在被送的那一方面,觉得热闹,人缘好,没白混,而且体面,有这么多人舍不得我走,斜眼看着旁边的没人送的旅客,相形之下,尤其容易起一种优越之感,不禁精神抖擞,恨不得对每一个送行的人要握八次手,道十回谢。死人出殡,都讲究要有多少亲友执绋,表示恋恋不舍,何况活人!行色不可不壮。

悄然而行似是不大舒服,如果别的旅客在你身旁耀武扬威地与送行的话别,那会增加旅中的寂寞。这种情形,中外皆然。Max Beerbohm写过一篇《谈送行》,他说他在车站上见一位以演剧为业的老朋友在送一位女客,始而喁喁情话,俄而泪湿双颊,终乃汽笛一声,勉强抑止哽咽,向女郎频频挥手,目送良久而别。原来这位演员是在作戏,他并不认识那位女郎,他是属于“送行会”的一个职员,凡是旅客孤身在外而愿有人到站相送的,都可以到“送行会”去雇人来送。这位演员出身的人当然是送行的高手,他能放进感情,表演逼真。客人纳费无多,在精神上受惠不浅。尤其是美国旅客,用金钱在国外可以购买一切,如果“送行会”真的普遍设立起来,送行的人也不虞缺乏了。

送行既是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件事,送行的技术也便不可不注意到。如果送行只限于到车站码头报到,握手而别,那么问题就简单,但是我们中国的一切礼节都把“吃”列为最重要的一个项目。一个朋友远别,生怕他饿着走,饯行是不可少的,恨不得把若干天的营养都一次囤积在他肚里。我想任何人都有这种经验,如有远行而消息外露(多半还是自已宣扬),他有理由期望着饯行的贴子纷至沓来,短期间家里可以不必开伙。还有些思虑更周到的人,把食物携在手上,亲自送到车上船上,好像是你在半路上会挨饿的样子。

我不愿送人,亦不愿人送我。对于自己真正舍不得离开的人,离别的那一刹那像是开刀,凡是开刀的场合照例是应该先用麻醉剂,使病人在迷蒙中度过那场痛苦,所以离别的苦痛最好避免。一个朋友说,“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我最赏识那种心情。

16.结合全文,谈谈送行为什么会成为“人生中所不可少的一件事”?(4分)

17.在作者笔下古人送别和现代人有什么区别?(5分)

18.“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作者称 “我最赏识那种心情”,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赏识吗?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16.(4分)因为:①有些送行确实出于真实的情感,不舍离别。②送行是一种应酬的礼节,送行会让被送的人有一种优越感,而无人送行却会增加寂寞。(每点2分)

[50369bc32ee3b159.jpg][50369bc32ee3b159.jpg]17.(5分)①古人送别情感更淳朴真挚,现代人送别情感含量少,甚至有金钱买到的送别。②古人送别的形式随意性强,而现代人送别形式繁琐。③古人送别意味更深,情景更美,现代人送别“吃”为第一,没有美感。(答对1点2分,2点4分,3点5分。要用对比的形式,答对大意则可)

[50369bc32ee3b159.jpg][50369bc32ee3b159.jpg]18.(6分)这是一种不忍离别又期待相聚的心情,洒脱而友情深厚。(2分)

[50369bc32ee3b159.jpg]    第二问观点1分,理由充分3分。(共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中国有没有哲学?西学东渐以来,就断断续续有这方面的争论。回答首先得看我们把哲学理解为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抑或理解为讲道理的科学。中国人当然一直有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但我愿意把这称作思想或思辨;若坚持把这叫作“哲学”,就没什么要争论的,因为所有民族当然都有哲学。如果这里真有个争论点的话,我认为是在争论中国是否发展出了讲道理的科学。

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科学。然而,中国人很早就记录了行星位置的变化,很早就对日蚀月蚀或无数其他现象提出了“科学的解释”,那么,怎能说中国人没有科学呢?说中国没有科学,显然是说没有发展出牛顿、伽利略那样的近代科学体系,而不是说中国人从来只有迷信,没有客观可靠的知识。沿着这样的思路来想,我的大致看法是这样的:从孔子以后到魏晋,中国曾有一段哲学的繁荣。孔子讲了好多重要而深刻的道理,但我不认为孔子建立了一门讲道理的科学。孔子讲了一套道理,墨子讲了一套道理,都是事关华夏文明何去何从的要紧道理,于是大家来琢磨哪套道理是真道理,怎样就成道理怎样就不成道理。在这种环境里发展出了哲学,典型的像庄子、老子、孟子、后期墨家、荀子,一直到魏晋玄学的辩名析理。魏晋之后,哲学渐渐衰微。后来有道学理学,听起来像是讲道理的科学,实际上不大关心科学。

我知道中国在魏晋以后没什么哲学这个结论大有商量的余地,但这里不再详述,倒是想提出几点容易引起误解之处。第一点,认识需系统到何种程度才宜称为“科学”,原无先天的标准,对讲道理的艺术进行了一些反省,是不是在进行哲学思考?进行了哲学思考,是不是就有了哲学?心里记着这一类问题有助于避免流入字面之争。第二,说中国没有哲学,不等于说中国人不讲道理,也不意味着中国人讲道理讲得不好,讲得不够艺术。没有哲学,单单是说没有形成讲道理的科学。第三,没有哲学,不见得是个缺陷。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来:哲学有什么用?人们现在通常都认为科学很有用,把科学技术叫作第一生产力,其实,西方开始发展近代科学的时候,并不是因为科学有用,也很少用科学有用来为发展科学张本。由科学所支持的技术变成第一生产力是后来的事情。不必需的东西未见得不重要。没有近代科学,人类照样种地盖房吃喝玩乐,但出现了近代科学,它就要反过来剧烈改变种地盖房吃喝玩乐的方式。

(取材于《哲学是什么》,有删节)

12.下列各项中,对中国哲学有关问题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两项是(5分)

A.哲学就是对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

B.中国人很早就拥有许多客观可靠的知识,中国各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哲学。

C.孔子始终未能建立自己学说的科学体系,所以他的学说并不能称之为哲学。

D.从科学的角度而言,作者倾向于认为中国在魏晋以后没有哲学。

E.中国没有哲学,不见得是个缺陷,只是说没有形成讲道理的科学。

13.根据文意,下列对哲学是讲道理的科学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14.对于中国在魏晋以后没有哲学的结论,作者提出了哪几点容易引起误解之处,请用自己简洁的语言概括。(3分)

15.关于“很多人认为中国没有科学”的观点,作者是如何反驳的?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12.C E (A项错,作者把哲学分为两种,一种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考,一种是理解为讲道理的科学;B项理解错,作者是说假定把“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叫作哲学的话,每个民族都有哲学了,就无须分辩了;D项错,作者是说在魏晋以后哲学衰微,而不是没有哲学。)(选对1项得3分,两项5分)

[1cba5f984d889e99.jpg][1cba5f984d889e99.jpg]13.A(B项错,作者说“我不认为孔子建立了一门讲道理的科学”; C 项“再到魏晋以后,哲学逐渐发展了”错,作者是说魏晋以后哲学衰微了。D项错,作者原意是说道学理学听起来像是科学,实际不是。)(3分)

[1cba5f984d889e99.jpg][1cba5f984d889e99.jpg]14.(3分)⑴ 认识需系统到何种程度才能称为科学是没有标准的;

[1cba5f984d889e99.jpg]⑵ 中国不是没有哲学,只是没有形成讲道理的科学;

[1cba5f984d889e99.jpg]⑶ 没有哲学不是缺陷。(3分,每点1分)

[1cba5f984d889e99.jpg][1cba5f984d889e99.jpg]15.(6分)作者先摆事实,①中国人很早就记录了行星位置的变化,②很早就对日蚀月蚀或无数其他现象提出了“科学的解释”,来反驳中国没有科学的观点。(2分)再讲道理,提出中国是没有发展出牛顿、伽利略那样的近代科学体系,而不是中国人从来没有客观可靠的知识的看法。(2分)之后分析从孔子到魏晋,中国曾有一段哲学的繁荣,孔子等讲了好多重要而深刻的道理,但都是事关华夏文明何去何从的要紧道理,并未建立了一门讲道理的科学,只是发展出了哲学。最后分析魏晋之后,哲学渐渐衰微,虽有道学理学,像是讲道理的科学,实际上不大关心科学。以此来反驳。(2分)[1cba5f984d889e99.jpg]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三小题)(每空1分,共 6 分)

①子贡曰:“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论语・子张二十一》

②子曰:“饭疏食,饮水。 ,乐亦在其中矣。 ,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十六》

③长桥卧波, ,不霁何虹? (杜牧《阿房宫赋》)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3274f848f974064d.jpg]②曲肱而枕之  不义而富且贵

[3274f848f974064d.jpg]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

[3274f848f974064d.jpg]④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