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C (弟:但,只管。)
13.C (两个“因”都是连词,可译为“于是、就”;A项,介词,凭/介词,因为;B项,连词,于是,就/副词,竟然,却;D项,副词,刚好/动词,到……去)
14.A (陈留高阳县中的贤士和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不仅仅因为他放荡不羁,还因为他的才智超群,可以说“不敢”中包含着敬畏)
15.(8分)(1)我听说沛公傲慢而看不起人,(但他)有许多远大的谋略,这才是我真正想要追随的人,(只是苦于)没人替我介绍。
(2)(3)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数字地球
①近来媒体的有关报道引起了人们对“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兴趣,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字地球呢?为有效研究和解决有关地球的重大问题,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积极发展和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如以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提出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科学方案和有力措施,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与此同时,信息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使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的技术手段和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②在这种情况下,近年来人们设想有关地球的大量的多分辨率的、三维的、动态的数据按地理坐标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数字地球。借助于这个数字地球,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按地理坐标了解地球上任何一处、任何方面的信息。
③数字地球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核心思想有两点:一是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
④数字地球由下列体系构成:数据获取与更新系统、数据处理与存储体系、信息提取与分析体系、数据与信息传播体系、数据库体系、网络体系、专用软件体系等。数字地球可以包容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是未来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是信息资源高速公路上的“车”和 “货”。
⑤币流通专家指出,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的提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新技术革命的一个自然发展。无论是否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地球信息集成和整体化工作都是当前地球科学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数字地球并非一个孤立的科学项目和技术目标,而是以信息高速公路和国家空间数据基地设施为依托的具有整体性、导向性的战略思想。
9.关于“数字地球”一词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以数字的方式获取、处理和应用关于地球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空间数据。
B.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统一性的数字化重现、认识。
C.人类对地球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技术手段。
D.全球定位系统为代表的地球信息技术。
10.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数字地球将增强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
B.人们借助数字地球可以按地理坐标随时随地获取来自全球各地全方位的信息。
C.数字地球主要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资源,用数字化手段统一性处理地球问题。
D.数字地球可以包容80%以上的人类信息资源,人类中尚有20%的人还不能利用信息资源。
11.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形成数字地球的设想已变成现实。
B.数字地球是新千年信息资源的主体核心。
C.信息高速公路的主体核心是数字地球。
D.数字地球是一种战略思想,它具有整体性和导向性,任何一个科研单位只有通力合作才能形成。
9.B。(A、C、D概括不当或以偏概全。)
10.D。(80%指的是人类信息资源而非人类。)
11.A尚未变成现实; B中的新千年缺乏根据;D不是一个科研单位能够完成的。)
下列文言语句完全不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1)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2)太史公仍父子相续纂其职 B:(1)(项羽)又不肯竟学 (2)(项王与其骑)直夜溃围南出 C:(1)辅拂股肱之臣配焉 (2)(汉王)乃持项王头视鲁 D:(1)此两家常折券弃责 (2)(项羽)乃详尊怀王为义帝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要有传统的“满堂灌”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促进者转变。 B: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经点破,那含蓄的美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C:心理健康思想的研究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的《内经》一书中,就有心理因素在人体疾病的发生、诊断和预防中起着重要作用。 D:蔡元培广罗人才,各派人物云集京师大学堂,北大一时既是新文化成长的园地,又是新旧文化激烈交锋的场所。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凤阕 珊珊可爱 怨天尤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B:颛顼 梦寐已求 良辰美景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C:狎侮 食不果腹 殒身不恤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D:苗裔 寥寥无几 淡泊名利 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鱼
这时郭靖只听欧阳锋初时以雷霆万钧之势要将黄药师压倒。箫声东闪西避,但只要筝声中有些微间隙,便立时透了出来。过了一阵,筝音渐缓,箫声却愈吹愈是回肠荡气。郭靖忽地想到周伯通教他背诵的“空明拳”拳诀中的两句:“刚不可久,柔不可守。”心想:“筝声必能反击。”果然甫当玉箫吹到清羽之音,猛然间铮铮之声大作,铁筝重振声威。郭靖虽将拳诀读得烂熟,但他悟性本低,周伯通又不善讲解,于其中含义,十成中也懂不了一成,这时听着黄药师与欧阳锋以乐声比武,双方攻拒进退,颇似与他所熟读的拳诀暗合,本来不懂的所在,经过两般乐音数度拼斗,渐渐悟到了其中的一些关窍,不禁暗暗喜欢。
以上选自金庸先生《射雕英雄传》第十八回,郭靖从东邪西毒二人的乐器争斗中印证了空明拳里“刚不可久,柔不可守”的道理。武学如此,生活亦然。请以“刚与柔”为题,结合具体生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略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8分)
关于绿色设计与绿色产品的思考
绿色设计是目前国际设计的潮流,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环境以及生态问题的反思。何谓绿色设计呢?所谓绿色设计(GD),通常也称为生态设计等。绿色设计也可以被认为是以绿色技术为原则所进行的产品设计。所谓绿色技术(EST)在西方被称之为“环境友善技术”,是减少环境污染或减少原材料、自然资源使用技术、工艺、产品的总称。
对于工业设计而言,绿色设计的核心是:不仅要减少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及有害物质的排放,而且要使产品尽可能的回收并再循环或重复利用。因此设计师的绿色设计可以遵循“获取最小值”这一创新原则,并建议采取以下五种策略来获取更多更理性的创源。
环保专家都深知设置“不可能的……”作为设计目标的重要性,他们大胆提出的环境保护口号“零浪费”和“零浪费产品”,推动设计师们去创造更先进和更适合于环境的产品。例如,某公司开发的为复印机生产重新设计的流水线闭合回路系统已经节约了价值35亿美元的材料和零件。最近IBM公司宣布,为了减少电脑设备对环境的污染,该公司制造中央处理器的塑料将可以百分之百的回收。
设计师作为产品的主要策划者和创造者,对产品的各个阶段所产生的环境问题都会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尤其是往往由他们决定产品所选用的主要材料,产品如何制造?采用何种特殊的表面处理方式以达到最终的表面效果?产品如何使用?用后的废弃物如何处理?是否使用可回收或再利用的材料?设计师对众多问题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研究社会绿色与消费系统,重新审视现代设计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前提。
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满足顾客的需要,在这种实现思想的引导下产生了像浓缩清洁剂类的浓缩产品和传真、打印、复印等多种功能组合的多功能产品。类似的设想还有如用太阳能板材用在房子的侧面和顶部来积聚能量,满足住户的热水和室内温度调节的需要。
非物质化方式是“获取最小值”这一设计原则的升华。它使得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绿色设计”变的更具现实意义,同时它给现代设计师们以新的启示,使绿色设计的这片天空更加广阔。
从设计开发的角度看,产品生命周期可有传统产品生命周期和绿色产品生命周期之分。传统设计的产品生命周期始于提取原材料的投入,经过产品生产加工,止于产品进入市场流通之后。而绿色设计的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从原材料生产,产品生产制造、装配、包装运输、销售、使用,直到回收、重新利用等全过程。产品生命周期的各阶段都会有物料的输入和输出,有时可以进入人为的循环,即再利用,有时则要进入自然界的循环,造成环境、生态问题。
现代设计师要关注产品设计――生产――消费的方法和过程。要有效的利用有限资源和使用可回收材料制成的产品,以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量。并全方位考虑资源利用和环境影响及解决方法。
17.下列对“绿色设计”内涵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绿色设计是目前国际设计的潮流,它反映了人们对于现代科技文化、环境以及生态问题的反思。
B.绿色设计是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宗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它强调保护自然生态,充分利用资源。
C.绿色设计不同于传统设计,它要求设计的产品尽可能的回收并能循环利用,做到有效利用有限的资源。
D.绿色设计是以以人为本为原则所进行的产品设计。这是一种追求减少环境污染因而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创新型设计。
18.对这篇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绿色设计因为能减少环境污染,减少自然资源使用,尽可能少用原材料,所以所以在西方被称之为“环境友善技术”。
B.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及对社会绿色与消费系统关系的认识决定了产品选用的主要材料,是否使用可回收或再利用的材料。
C.IBM公司为了减少电脑设备对环境的污染,在制造中央处理器时,选用可以百分之百回收的塑料。
D.为了使用热水和室内温度调节的方便,又使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不少家庭已经将太阳能板材用在房子的侧面和顶部来积聚能量。
19.文章第六段说,“非物质化方式是‘获取最小值’这一设计原则的升华”。结合全文来概括说明“获取最小值”的含义。(6分)
20.这篇文章提出了哪些符合绿色设计思路的策略?请根据文意进行归纳。(6分)
17.B(绿色设计的核心是:降低消耗、减少污染、利用充分)
18.D(原文信息只是一种设想,并未变成现实)
19.在尽可能满足人们对产品需求的同时,使物质和能源的消耗及有害物质的排放减到最少,(3分)而且通过尽可能回收并再循环或重复利用产品,使浪费趋向于零。(3分)(照抄原文“不仅要减少……或重复利用”得3分)
20.⑴以“不可能的……”作为设计目标推动设计师创造更先进和更适合环境的产品;⑵设计师要研究社会绿色与消费系统,重新审视现代设计;⑶尽可能地采用非物质化方式;⑷尽可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进入人为循环。(每点2分,对三点满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问题。(18分)
求 雨
汪曾祺
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雨季已经来了,三天两头地下着。停停,下下;下下,停停。空气是潮湿的,洗的衣服当天干不了。草长得很旺盛,各种菌子都出来了――青头菌、牛肝菌、鸡油菌……稻田里的泥土被雨水浸得透透的,每块田都显得很膏腴,很细腻。积蓄着的薄薄的水面上停留着云影。人们戴着斗笠,把新拔下的秧苗插进稀软的泥里……但是偶尔也有那样的年月,雨季来晚了,缺水,栽不下秧。今年就是这样。因为通常不缺雨水,这里的农民都不预备龙骨水车。他们用一个戽斗,扯动着两边的绳子,从小河里把浑浊的泥浆一点一点地浇进育苗的秧田里。但是这一点点水,只能保住秧苗不枯死,不能靠它插秧。秧苗已经长得过长了,再不插就不行了。然而稻田里却是干干的。整得平平的田面,晒得结了一层薄壳,裂成一道一道细缝。多少人仰起头来看天,一天看多少次。然而天蓝得要命。天的颜色把人的眼睛都映蓝了。雨呀,你怎么还不下呀!雨呀,雨呀!
望儿也抬头望天。望儿看看爸爸和妈妈,他看见他们的眼睛是蓝的。望儿的眼睛也是蓝的。他低头看地,他看见稻田里的泥面上有一道一道螺蛳爬过的痕迹。望儿想了一个主意:求雨。望儿昨天看见邻村的孩子求雨,他就想过:我们也求雨。
他把村里的孩子都叫在一起,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就出发了。
一共十几个孩子,大的十来岁,最小的一个才六岁。这是一个枯瘦、褴褛、有些污脏的,然而却是神圣的队伍。他们头上戴着柳条编成的帽圈,敲着不成节拍的、单调的小锣小鼓:冬冬当,冬冬当……他们走得很慢。走一段,敲锣的望儿把锣槌一举,他们就唱起来:
小小儿童哭哀哀,
撒下秧苗不得栽。
巴望老天下大雨,
乌风暴雨一起来。
调子是非常简单的,只是按照昆明话把字音拉长了念出来。他们的声音是凄苦的,虔诚的。这些孩子都没有读过书。他们有人模模糊糊地听说过有个玉皇大帝,还有个龙王,龙王是管下雨的。但是大部分孩子连玉皇大帝和龙王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天,天是无常的。它有时对人很好,有时却是无情的,它的心很狠。他们要用他们的声音感动天,让它下雨。
(这地方求雨和别处大不一样,都是利用孩子求雨。所以望儿他们能找出一套小锣小鼓。大概大人们以为天也会疼惜孩子,会因孩子的哀求而心软。)
他们戴着柳条圈,敲着小锣小鼓,歌唱着,走在昆明的街上。
小小儿童哭哀哀,
撒下秧苗不得栽。
巴望老天下大雨,
乌风暴雨一起来。
过路的行人放慢了脚步,或者干脆停下来,看着这支幼小的、褴褛的队伍。他们的眼睛也是蓝的。
望儿的村子在白马庙的北边。他们从大西门,一直走过华山西路、金碧路,又从城东的公路上走回来。
他们走得很累了,他们都还很小。就着泡辣子,吃了两碗包谷饭,就都爬到床上睡了。一睡就睡着了。
半夜里,望儿叫一个炸雷惊醒了。接着,他听见屋瓦上噼噼啪啪的声音。过了一会,他才意识过来:下雨了!他大声喊起来:“爸!妈!下雨啦!”
他爸他妈都已经起来了,他们到外面去看雨去了。他们进屋来了。他们披着蓑衣,戴着斗笠。斗笠和蓑衣上滴着水。“下雨了!”
“下雨了!”
妈妈把油灯点起来,一屋子都是灯光。灯光映在妈妈的眼睛里。妈妈的眼睛好黑,好亮。爸爸烧了一杆叶子烟,叶子烟的火光映在爸爸的脸上,也映在他的眼睛里。
第二天,插秧了!
全村的男女老少都出来了,到处都是人。
望儿相信,这雨是他们求下来的。
13.小说以“昆明栽秧时节通常是不缺雨的”开篇,联系下文,说说这样开篇的作用
(4分)
14.小说多次写到人的眼睛是蓝的,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5.为什么说望儿的队伍是“神圣的队伍”?他们的求雨歌出现了两次,第二次可以删去吗?为什么?(5分)
16.文章最后说:“望儿相信,这雨是他们求下来的。”这样的结尾对全文的中心起怎样的作用?(5分)
13. 这样开头有两个作用,一是和第一段人们没有准备抗旱工具有关,让人们焦灼的内心情绪更加体现出来(2分);一是和望儿的求雨有关(2分)。总之,它起到铺垫情节的作用。
14. 小说多次这样写,主要是体现旱情之重(1分),突出人们对雨的期盼,为望儿的求雨设置氛围(1分)。当雨水降临,望儿马上看到母亲的眼睛是“好黑,好亮”,父亲的眼睛里映着火光,形成了对照。(2分)。
15. 这个“神圣”,既表现了小孩感到为大人帮忙的成就感,也表现了大人心中的期盼(2分)。第二次的求雨歌不能删去(1分),因为这里起到场景再现的作用,我们从他们的歌唱里似乎看到了文章前面对旱情的描写,起到了强调反复的作用(2分,意对即可)。
16. 文章重点是写望儿的行动和心理,由儿童视觉来看世界,求雨主题表现了儿童的天真的渴望和成长过程(3分)。这样写,实际上是对主题起到一个揭示和强化的作用(2分)。
在横线上将下面的名句补充完整:
(1)新帖绣罗褥, 。
(2) ,西风愁起绿波间。
(3)时见幽人独往来, 。
(4) ,因风吹过蔷薇。
(5) ,瑞脑销金兽。
(6)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7) ,水随天去秋无际。
(8)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
(1)双双金鹧鸪
(2)菡萏香销翠叶残
(3)缥缈孤鸿影
(4)百啭无人能解
(5)薄雾浓云愁永昼
(6)纵豆蔻词工
(7)楚天千里清秋
(8)灯火阑珊处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8分)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
黄 机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①仪真:今江苏仪征市,处长江北岸,是南宋御金的前线。②黄机:南宋爱国词人。
(1)上片描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样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下片的“泪”仅仅是诗人个人功名无成的伤感之泪吗?请说说“泪”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1)上片写诗人夜泊江湾,描述了一幅水底鱼龙翻动,狂风卷地,巨浪高如房屋,汹涌翻腾的景象(2分)。以江水汹涌烘托内心无法派遣的忧愤,为下片的抒情作铺垫。(2分)(只要答出烘托或铺垫即可给2分)
(2)不是,(1分)南宋朝廷偏安一隅,无心抗敌,作者为国立功、收复失地的远大理想无法实现,“泪”中蕴含着心系天下兴亡而又报国无门的忧愤痛心之情。(3分)。(意思对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