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S是谁()

A:吾王 B:黑岩射手 C:两仪式 D:夏娜

庶几幽室一灯,中流一柱。______

阅读[甲]、[乙]两选文,回答1~3题。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呜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钥之音,举欣欣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有喜色而相告日:“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注]①旄(máo):古代在旗杆头上用牦牛尾做装饰的旗子。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树林阴,鸣声上下。

(2)太守谁?庐陵欧阳修也。

(3)百姓王车马之音。

(4)举欣欣有喜色而相告日。

2.翻译下面句子。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今王鼓乐于此。

3.从[乙]文中找出与[甲]文画线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怀相同的句子,写在下面。

1.翳:遮盖         谓:为,是           闻:听到,听见          然:……的样子

2.(1)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2)现在君王在此奏乐。

3.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文化经典阅读(12分)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畋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11.下列关于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B.本文写国君是否与民同乐,人民的不同感受,造成的不同__面,运用的是对比方式。两段话在内容上是对立的,但语言上既有相对之句。

C.本文用平实的语言来论证自己的观点,从正反两面进行阐述,对齐宣王进行说教,用严密的论证使齐宣王接受自己的观点。

D.孟子抓住齐王的心理,因利势导,借题发挥,转换内容,把“好乐”与治国联系起来,引起齐王的兴趣,缓和了谈话的气氛。

1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

(1)(3分)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2)(3分)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13.(3分)孟子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观点的?这体现了他什么思想?

【答案】

11.C

12.(1)几天后,孟子在觐见齐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语”、“诸”各1分,句子通顺1分)(2)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乐”、“乐”各1分,句子通顺1分)

13.本文就君王“独乐乐”还是“与人乐乐”的问题进行论证,假设百姓对齐宣王演奏音乐和打猎的态度,通过对比的方法,(说出“对比”得1分)描绘出“与民同乐”和“不与民同乐”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阐明了要取得天下就必须得民心,(1分)“与民同乐”,这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说出“民本”得1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文虽是议论文,语言却很生动形象,孟子在论述自己观点时,完全没有用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两幅图画,生动自然地得出结论。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在整体理解文意的前提下分析每一项。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语”为动词,解释为“谈论或告诉”,“诸”为兼词,本句中相当于“之乎”;第二句中第一个“乐”为“欣赏音乐”,第二个“乐”为“快乐”。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借助第一小题C选项就可回答,分析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展开,不能仅仅答出论证方法,还要分析论证过程;第二问体会“与百姓同乐”这一短语,就能体会出“民本”思想。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

庄暴进见孟子,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好音乐的事,我没有话应答。”

接着问道:“喜好音乐怎么样啊?”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得很不错了!”

几天后,孟子在觐见齐王时问道:“大王曾经和庄子谈论过爱好音乐,有这回事吗?”

齐王脸色一变,不好意思地说:“我并不是喜好先王清静典雅的音乐,只不过喜好当下世俗流行的音乐罢了。

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好音乐,那齐国恐怕就治理很不错了!在这件事上,现在的俗乐与古代的雅乐差不多。”

齐王说:“能让我知道是什么道理吗?”

孟子说:“独自一人欣赏音乐快乐,与和他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齐王说:“不如与他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和少数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与和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个更快乐?”

齐王说:“不如与多数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孟子说,“请让我给大王讲讲什么是真正的快乐吧!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音声,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音乐,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仪仗,都愁眉苦脸地相互诉苦说:‘我们大王喜好围猎,为什么要使我们这般穷困呢,父亲和儿子不能相见,兄弟和妻儿分离流散。’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不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假如大王在奏乐,百姓们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萧奏笛的音声,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奏乐呢?’假如大王在围猎,百姓们听到大王车马的喧嚣,见到华丽的旗帜,都眉开眼笑地相互告诉说:‘我们大王大概没有疾病吧,要不怎么能围猎呢?’这没有别的原因,是由于和民众一起娱乐的缘故。

“ 假如大王能和百姓们同乐,那就可以成就王业,统一天下。”

下列各句中“也”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B: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C: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D: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B: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C: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D:民归之,由水之就下

下列句子中的“与”的用法和意义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助词 通“欤”,表疑问语气) B: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呢、吗) C: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动词,结交) D:和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动词,赞同)

分析下列句子,按语气分类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②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游褒禅山记》) ③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⑤汝其勿悲(《与妻书》) ⑥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⑦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⑧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⑨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10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11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孟子·梁惠王上》) 12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A:①⑤⑦/②⑥⑨11/③④⑧10 12 B:①③⑤⑦/⑥⑨11 12/②④⑧10 C:②④⑤⑦/①⑥⑨11/③⑧10 12 D:①③⑤/②⑥⑧11/④⑦⑨10 12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