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下列语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________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②他们心中依然珍藏着那段美好的回忆,________他们已远离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③培养公民的法规观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________从学生时代就进行法制教育, _______能使其具有法制意识。
A:必需 虽然 只要/就 B:必须 即使 只有/才 C:必需 即使 只要/就 D:必须 虽然 只有/才
A:亲眷 匍匐 皇亲国戚 沤心之作 B:指摘 宿愿 经久不息 残羹冷炙 C:颤抖 髡钳 切肤之痛 礼上往来 D:寒喧 诌媚 恍然大悟 惊心动魄
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子”。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3分)
【参考人物】孔明、悟空、武松、黛玉……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
下联:
参考示例: 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 赴汤蹈火悟空勇除妖
无畏不惧武松猛打虎 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3分)
阅读下面散文,回答问题(14分)
寻梅
郝卫宁
我爱死梅花了,但长这么大,竞没见过梅花。
我之爱梅是在十岁左右的时候。其实,我生长在一个没有梅树的城市,根本没见过梅花。确切地说,除了喇叭花和月季花,其他的花我都见得少。忽然有一天,听到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了毛__的一首词《算子・咏梅》。呀!我所敬爱的毛__原来如此地喜爱梅花啊!梅花真是高洁之品、人间奇绝呢。于是,梅花.走进了我的心里。
这一走进,竟是二十多年。
我一位同学的父亲是个画家。曾有一阵子,我天天缠着她的父亲要学画梅花。人家说这里没有梅花,你没见过,不好画的。我说,龙你见过吗,不照样画!屈原你见过吗,不照样画!于是,人家就不好再说什么,只好捺着性子,抽着空教我画梅。他教我的是宋朝杨无咎的墨梅画法,他说杨无咎一生坎坷.终身寻梅、观梅、画梅,他的墨梅在线条上更有书法的笔意和梅的风骨。画家的话我似懂非懂.我画的梅也多是“有墨无梅”。画家说梅花傲霜斗雪.高洁雅淡,你心中要有梅,才能画好。我说我们这个城市没有梅,观察不到,心中怎么能有梅!他就沉默了。有时候,他会在他画得比较满意的画儿上写一两句古代赞梅的诗,比如“一树寒梅白玉条”、“尚余孤瘦雪霜姿”……
那是一些淡淡的、清幽的日子。画家潇洒泼墨.笔下的梅花从蓓蕾、小蕊、大蕊到欲开、大开、烂漫、欲谢、就实,各种形态鲜鲜活活,冲淡了外面世事的喧闹。后来,我的“墨梅”一直没画好,这个同学已经举家南迁了。
丈夫的表姐梅英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一所大学教授中文。一天打电话来说她的美国学生在上课时问到了她名字的中文含义,她说是梅的婴儿――她在闪念之间把“梅英”改作了“梅婴”。她让我帮她找些有关梅花的中国古诗词之类.她说她忽然意识到也许这是一个特别好的介绍中国文化的突破口。我答应了她。我很想再走近梅。
我狂翻了所有有关梅花的书籍。“梅文化”中的人文色彩和“仙”风?道”骨,深深震撼了我.一句话说完:“人间奇绝,只有梅花枝上雪”!
书海“寻梅”,又让我很长一段时间遗憾没见到真正的梅花。寻梅不见梅,心里非常难过。
后来,一次出差到坝上,听人说附近有一片干枝梅林。我又惊又喜,几乎是狂奔着到了干枝梅林。我发现她很矮,只有膝盖高,枝干很细;花儿只有黄豆大小,味道却很浓,说不上是一种香还是其他什么味儿。看管“梅林”的人说干枝梅可以随便采.整棵地拔出来就行,一棵五元钱。尽管我很怀疑这夏末秋初开花的干枝梅与心中那迎风傲雪的“岁寒之友”之间的关联,也很怀疑这五元一棵带有了某些“商品”色彩的干枝梅与心中那高洁淡雅的“君子之花”之间的异同,但她毕竟是我长这么大以来接触到的最接近梅花的“梅”呀!我采了一大棵.捧了十多个小时回到家。为她找了一个漂亮的花篮.放在客厅最醒目的位置。然后,不顾家人的牢骚任由她那称不上是香味儿的味儿好几个月地弥漫着整间屋子,任由她枝干花枯后一点一点扑扑落落地掉下,迟迟不肯把她扔掉。后来,一位朋友说那根本就不是梅花,也不是正宗的干枝梅。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真梅到底在哪儿?我问自己。古往今来,骚人墨客以梅言志,咏梅、画梅、唱梅、赞梅,梅的风骨、气节和韵味远远超出了她的本身。我想,或许见梅者未必识梅,或许识梅者未必见梅。梅花本无形.寻梅之于我,恐怕是今生一世的精神之旅了。
(选自《散文选刊》2007年第5期)
16.梅花为什么能“走进了我的心里”?依据文意.请简单概括一下作者“寻梅”的历程。(6分)
答:
17.文章第4节中,作者和画家对于心中有梅”的理解有什么不同?(4分)
答:
18.作者认为“梅花本无形”,又说“或许见梅者未必识梅,或许识梅者未必见梅”。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答:
16、①出于对伟人的崇敬;出于对悔花的好奇。②跟画家学画梅花,但终无所成;“书海寻梅”,感受到梅花孤傲、高雅;寻得干枝梅.但并非真梅”;感悟到寻梅是“今生一世的精神之旅”。(大意对即可)(6分)
17、①作者所理解的“心中有梅”指了解梅花的外形;②画家所理解的“心中有梅”指深味梅花“做霜斗雪,高沽雅淡”的品质。(4分)
18、在作者看来,“真梅”在于其风骨、气节和韵昧,而不在于外形。从这个层面上说,“梅花本无形”;是否“识梅”,与是否“见梅”无关,关键在于我们是否领略到梅花的文化品质。(大意对即可)(4分)
选出与下句衔接恰当的一项 巍峨挺秀的秦岭没有消灭在浊雾里;田堰层叠的南源,模糊了;美丽如锦的渭河平原也骤然变得丑陋而苍老。
A:天气阴沉,满天是厚厚的,低低的、灰色的浊云。 B:在夕阳的辉映下,满天彩云飘动。 C:夜幕下垂,远山渐渐隐没了,田野像死一般寂流 D:北风呼呼地叫着,枯草落叶满天飞扬,树枝都成光胳膊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孙中山喜欢走出总统府去拜访群众,视察市政。 B:事实表明,吸烟者的记忆力和嗅觉灵敏程度都有所降低。 C:我们忘记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对个人主义的警惕性,就会犯错误。 D: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封建帝制,而且提高了广大民众的社会地位和政治素质。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中央“三个代表”宣读团的报告,见解深刻,发人深思,语言也很__________。使广大干部群众真正认识了“三个代表”的精髓。②学习李杜的诗歌,要在反复__________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他们的作品,领会他们的艺术风格。③人的体质需要锻炼,生产劳动就是很好的锻炼,__________不管是在野外,__________在厂房里劳动,都是对脑力劳动的一种调剂。
A:精当 吟诵 因为还是 B:精辟 吟颂 因为还是 C:精辟 吟诵 可是或者 D:精当 吟颂 可是或者
下列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一个生命到了“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 B:但是不久,另一种(狂热的终身不变的对托尔斯泰的爱好)热情替代了对这位英国伟人(莎士比亚)的迷恋。 C:1930年,上海《科学》杂志第二期刊登了一篇华罗庚的署名文章,题目是《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 D:一天,老师出了道“物不知其数”的算题,老师说,这是《孙子算经》中一道有名的算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来人往”,成语词典的解释是:人来来往往忙于应酬,也形容十分热闹。
“人来人往”可以指路上、街上等处人很多,来来往往。也可以说甲地人去乙地旅游,乙地人去甲地休闲;城里人去乡下钓鱼、爬山,乡下人去城里打工挣钱;人情往来;改革开放,技术交流,走出去,请进来;从古及今,历史人物的“江山代有才人出”等等。
请以“人来人往”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定立意 ②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根据以上审题要求,《人来人往》的恰当立意有:①人生一世,来去匆匆,我们要善于寻找闪光的人生意义;②人来人往中,我们要慎重地交好每一个朋友;③人来人往中,人多事亦杂,我们要机警地辨清纷繁的人和事,找准自己的方向。④人来人往能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等。
【写作点拨】
“人来人往”是一个非常能激发人遐想和沉思的文题。如果想写记叙类的文章,你可以把它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在“人来人往”中表现出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可以把它描写成一个场景,以此来表现对人生万象的洞察和感悟;也可以把它作为文章的一条线索,在“人来人往”中推进情节曲折有致的发展。如果在议论类的文章,你可以由表及里,透过“人来人往”的世相,来思考其目的何在、实质何在、意义何在;也可以由人及己,面对“人来人往”的历史长河、现实红尘,思考我们应该何去何从,如何才能保持住心中的那轮明月,怎样才能不迷失自我……但无论你选择何种文体,你都必须有对现实生活的真切感悟和深邃思辨,舍此,你的文章就会流于浅俗和浮泛。
附例文及点评:
例文1
人来人往
小默是一个沉默的女孩。
小默在沉默中忍受着伤害,像一只受伤的幼兽,而她那含泪的双眸中却透着哀怨。
是的,小默恨母亲。那个孕育她生命的人本该是她最爱的天使,可是天使却飞走了。
小默的父亲患有间歇性精神分裂症,偶尔会发作。天使却在这个时候抛弃了他们父女。从那以后,父亲更加失常,总是打骂小默,他把对小默母亲的恨也撒在了小默身上。
小默不怪父亲,她只恨那个女人,要不是她离弃了自己和父亲,父亲也不会病得这样重。
“如果一家三口在一起,治好父亲的病,不是很好吗?为什么,为什么你非要走?”小默呢喃着。在父亲的拳脚和扭曲的神情中,幼兽哭泣着,呻吟着,诅咒着……
这种抑郁、沉默的生活一直到格子的出现,才裂开了一条缝隙,一缕阳光照进了小默的心房,这使得她滴血的伤口逐渐好转起来。
小默是在幸福酒吧里认识格子的,小默常到那里去,也许是相信在幸福酒吧里真的能找到幸福吧!
小默真的找到了,那时格子在唱《红豆》,声音如王菲一般温柔哀婉,可是格子眼睛里却充满着阳光。
格子对小默说:“小默,我是格子,我要在你的心里画满幸福的格子。”
格子做到了,有格子的日子,小默开朗了很多。
小默不再只嗅到低湿阴暗的小屋里父亲浑身的酒气,她闻到了空气里弥漫着的花香;她不再只听到父亲痛苦的呻吟和__的咒骂声,她听到了阳光下鸟儿欢快的歌声;她不再躲在__的角落里抽泣,她学会了在阳光下慢慢舒展双臂、拥抱阳光……
可是,有一天,小默找不到格子了。酒吧老板说格子好多天没来了。“也许是格子暂时有什么事吧?”小默想。
小默依然每天去酒吧等待格子。一连七天,格子还是没有出现。小默觉得自己又被抛弃了,就连格子也不要她了,她又缩到了角落里。
又是七天过去了,格子依然没有出现。但就在小默绝望的时候,一个粉色的信封送到了她的手中,是格子的。
“小默,我必须走了,以后也许要走得更远。世界很大,有人来,有人往。天使也要飞,但她留下了爱,请你用我给你的幸福的格子装下这些爱,千万不要让这些爱也走了,好吗?”
人来人往,爱却永恒!
“我要用我的今生帮更多的人在心上画更多的格子,装更多的爱。――格子”
风中,泪落。
这世间,人来人往,但爱不往。
点评:本文对格子这个人物的塑造,可谓一箭三雕:一是推进情节。格子的“来”,点燃了小默对生活的希望,让她从抑郁、沉默走向了开朗、欢快;格子的“往”,虽然让小默再次掉进冰窟里,但她寄来的一封信让小默从被爱走向了施爱。文章正是在格子的“来”与“往”中,把情节的发展推进得一波三折。二是升华主旨。格子的“来”,在小默的心里画满了幸福的格子;格子的“往”,却让小默帮更多的人在心上画更多的格子装更多的爱。这种爱的接力赛将把幸福洒满人间,从而将全文的主旨推向了“人来人往,但爱不往”这一峭拔的高度。三是营造意境。文中的格子恰似康桥上空的一片浮云,“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又恰似播洒幸福的美丽天使,飞到哪,就把幸福的种子洒到哪。这就为全文营造出一个舒缓而柔美的意境,缓缓地却又是执著地叩击着读者的心弦
例文2 人来人往
人来人往的秋夜,寂寞仿佛是黑夜里一道苍白的伤口,没来得及愈合,已让心头某某微量情愫,浸染一身,貌似无法涅。
人群是欲望的洪流,是欲望的集结,他们大声地说话企图寻找自己的回音,他们大胆做事妄想觅得一席之地。勿忙走路的人们,在人来人往中,抑住了燥动,止住在不安,在人来人往中,安静地等待“战利品”
喧嚣的尘世,人们不厌其烦地一个劲地玩着“换面具”的游戏,今天我是警察,明天有可能是一个惧怕天日的盗贼,更不堪入目些,今天是个活生地散发血性的人,明天也许是个连用畜生这类词无法比拟的灵魂缺失的人。
让你眼前一亮的东西也不是没有,可相对于你憎恶的,真可谓小巫见大巫,用数字方法解决的话,早就以微乎其微或概率接近0的原因而省略了。我想唯一能让现代人脱口不离便是“拾金不昧之类,可现在已有人放“金让你拾了,谁还有这个胆?不要命了罢。
于是,举世皆浊我独醒。
缠绵的秋雨将令人燥动的炎夏推向时间的深渊,这个萧索的季节,寻不到郁达夫故都的秋味,那以静,那么轻,哪么悲凉,也无处觅刘禹锡晴天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的情趣,值得庆幸的是,我没有在人来人往中迷失自我,抑或灵魂缺失,而是沐浴着一种秋天特有的丽质,云审视自己,去反省自己。
人来人往的秋夜,寂寞仿佛是黑夜里一道苍白的伤口,没来得及愈合,已让心头某某微量情愫,浸染一身,貌似无法涅。可我庆幸我没有在人来人往中错觅精神的归宿,我没有让自己被污浊浸染。孤独的确难耐,可你可以在独处中洞悉你的心灵,反省你的曾经,以达到更高的境界。
学习是若差事,工作是累事情,先撇开它们各自好处不说,你是愿意体验寂寞难耐,身心疲倦,还是钟情失去你灵魂的物质,精神的本源泥?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假使一个人失去了人性的根本,他就没有作为人处在这个也界的价值。更别谈理想。
所以,朋友,人来人往,尘世喧嚣,尽自己所能去寻质一片心灵的净土,不懈地耕耘吧!不要让生命的美丽如昙花一现,往往带走感伤,撇下凄美。
例文3
人来人往
有人说,现在的城市街道加宽了,却没地方走路了。因为人__涨,闲人无数,人来人往,大家只好挤着走。这话说的是事实,尤其是久冷乍暖之日,街上人群犹如蜂窝受惊,蜜蜂突围,蔚为壮观。人们不明白这密密麻麻、来来往往的人到底要做什么。
其实这一点也不奇怪,现在的人,肚里油水荡漾,身上名牌闪光,不闲荡干什么?肚里少油水的、身上无名牌的,他们“见贤思齐”,来来往往为自己挣油水挣名牌。当然,也不排斥有些人来来往往仅仅只为了挣三餐饭。于是乎,城里人去乡下钓鱼、爬山,在个中消解过多的油水,打发无法安排的时间。乡下人去城里,他们用种种工具种种手段去淘洗城里人的腰包,然后与城里人平起平坐。城里人羡慕乡下空旷自由,空气清爽;乡下人羡慕城里整齐划一,热热闹闹,物质丰富,生活多彩。于是在城里与乡下之间的路上,人来人往,他们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
一个有趣的现象,甲地人去乙地,因为乙地山势美妙,有奇树怪石;而乙地人也去甲地,因为甲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滩上五颜六色包罗万象。西安人去桂林看山头,桂林人去北京看墙头,北京人去杭州看枝头,杭州人去西安看坟头。人们来来往往,目的是各自得到自己所没有的,因为追求新奇是人的本能。正如西方人羡慕东方人的稳重保险,东方人嫉妒西方人的自由创新。于是,东西方人之间来来往往,他们各取所需,皆大欢喜。总之是要听一听外来的和尚念经,于是,人来人往,车轮滚滚。
名人说:人生就像鸟笼子,里面的想出来,外面的想进去;人生也像围城,里面的要冲出来,外面的要冲进去。这话听起来像带点嘲弄,其实不然。人生就是如此:有相互的羡慕,相互的追求,人来人往,才有活力,才有动力,才有进步。一潭死水是不需要来往流动的,不过也就成了臭水,毫无用途。溪流入江河,江河入大海,大海变水汽,水汽成雨滴,雨滴成溪流,来来往往,周而复始,才有了螺旋式上升,世界才在一片鲜活中更新,前进。
当然,来来往往需要和谐,否则就要乱套。中国人去法国学法语是正确的,西方人来中国学中医也是正确的,如果倒过来就有问题了。说是去外地考察借鉴,动辄要去美国、德国,美其名曰学习别人怎样设计建造本单位的大门,名为考察,实为游山玩水。A单位去B地温泉“开会”,C单位去A地避暑山庄“洽谈招商引资”,每日人均消费一千元;他们开会、招商是假,研究吃喝玩乐是真。这样的人来人往,可就祸国殃民了,不来也罢,不往也罢。
人来人往,来来往往,谁知道“来往”之中,有多少内涵,又有多少外延!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注】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1)本诗颔联颈联分别是从哪个角度写景的?试简要分析。(4分)
(2)你怎样理解“草绿湖南万里情”一句中“情”的含义?(3分)
(1)三、四句都是写两人相聚时的景物。三句取视觉角度,四句取听觉角度。五、六句都是写送别时的景物,五句从现实(实)的角度,写严士元乘船从江上离开时的情景;六句从想象(虚)的角度,写严士元将要去的湖南的情景。
(2)这里的“情”,是刘、严二人的惜别之情。这种情就像湖南境内的万里绿草一样,深厚绵长。这句诗既写了湖南的景色,又用来比喻两人的感情,表达十分巧妙。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