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21分)
《说“木叶”》节选
从“木叶”发展到“落叶”,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全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16、文中第一段加点的“后者”指的是什么?“前者”指的是什么?(4分)
17、请简要概括“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和第二个艺术特征。(分别在15字以内)(6分)
18、文中划线处“木”与“树”相同的地方指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6分)
19、理论上讲,“树叶”与“木叶”在意味上(意象上)很有差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简答)(5分)
16、后者指“树叶”,前者指“木叶”。
17、第一特征:空阔,单纯,疏朗,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二特征:透着黄色,干燥,具有疏朗的清秋气息。
18、相同的地方:作为树的概念是相同的。
不同的地方:木比树空阔,单纯(疏朗)含有落叶的因素。树饱满(湿润、茂密)而无落叶的形象。
19、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暗示性有其潜在的力量,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或:不同的字,其联想的意义不同,于是其色彩、质地、气息、性格所带来的意象就不同了。)
填写诗文。(10分)
①策扶老以流憩, 。
②群贤毕至, 。
③然陈涉 ,氓隶之人。
④书生意气, 。
⑤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 。
⑥位卑则足羞, 。
⑦闻道有先后, 。
⑧歌台暖响, 。
⑨金块珠砾, 。
⑩奈何 ,用之如泥沙。
①时矫首而遐观, ②少长咸集, 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④挥斥方遒
⑤东临碣石有遗篇 ⑥官盛则近谀 ⑦术业有专攻 ⑧春光融融
⑨弃掷逦迤 ⑩奈何取之尽锱铢。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5分)
赠 别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1)作者借“蜡烛”这个意象抒写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2)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2分)
①痛苦惜别之情。(或悲苦感伤的惜别之情。或黯然销魂的惜别之情)。
②借物抒情。(或:拟人的手法)。

9、A (替换、更换);
10、B(①连词,表目的,来;②介词,用、凭;③连词,表顺接;④连词,表转折);
11、D(②是举例说明危害;④讲隋营造宫室的情况;⑤是进行前后对比,这些都不是上书劝谏的原因);
12、B(A、批评汉景帝用晁错之言;C(①“近山无大木”在原文中是隋氏初营造宫室时的情况,不是指现在的“洛阳”②以偏概全);D(不合文意。)
13、①而且用今天的财力与隋代相比,怎么能比得上呢?(或“而且凭(唐朝)今天的财力,怎么比得上隋代呢?”)
②你说我不如隋炀帝,比桀纣怎么样呢?(或:与桀纣相比如何?)(何如,即如何,此处有“比……怎么样”之意)。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经过太空之旅后,我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已经按照预定计划乘坐“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顺利返回祖国。 B: 地图一般标明国家和地区所在位置、行政区划、山川河流、交通分布等。 C: 据当地居委会的同志介绍,事故的原因确实是企业内部在给宿舍区更换供电线路时,将线路接错而造成的。 D: 教育战线肩负着培养大批科技队伍的历史任务。
对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罗曼・罗兰,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他的代表作。 B: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他的主要文学作品有散文集《踪迹》,诗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C: 普希金,俄罗斯伟大诗人,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 D: 舒婷,当代女诗人。朦胧诗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有《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
下列句子中画线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 王局长办案铁面无私,不论是“ 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他都一视同仁。 B: 听了班主任老师的讲解以后,王小明觉得心里 豁然开朗,脸上顿时露出了微笑。 C: “十六大”以后,党的各项富民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全国人民 昂首阔步奔小康的积极性。 D: 随着一声警笛的长鸣,这位昔日横行乡里 耀武扬威的乡霸受到了法律应有的惩罚。
下列词语的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蹙缩 辖制 哀声叹气 驰名中外 B:悲悯 抱歉 冠冕堂皇 故弄弦虚 C:萦绕 几率 自栩 精美绝伦 D:付梓 棒槌 挑挑拣拣 销魂勾魄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不料,3月2日读到“人民日报”一封读者来信,却使我大大不舒服了一阵,那封来信正是关系到理发工人的。 C:有一个面对新闻专业学生关于“范长江是谁”的知识测验,有学生回答:范长江是小品演员,并且不止一个学生这么回答。看到这样的笑话,我感到悲哀。 D:在观众热烈的掌声中,主持人高声宣布:“刚才颁发的是一等奖,下面即将颁发的是二三等奖。”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政府推动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内蒙古已经形成一条绵延上千公里东起呼伦贝尔草原西至河套地区涉及10个盟市的“奶牛带”。 B: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窗口服务行业,都要制定各自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促进从业人员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和敬业奉献精神。 C:青年的思想道德状况,青年的科学文化素质,青年的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我们的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准。 D: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而细腻地刻绘出来,构成一幅中国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