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面一则报道,本着语言文字简明的原则完成文后两题。(3 分 )

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举行全国① 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学术讨论会,对②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③超对称性”和“超引力”是七十年代在国际上才引入的物理学中的新概念。在这次会上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对于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研究的情况,大家展开了热烈、自由的④学术讨论,对⑤某些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①应删去的两处语句是(写画线处的序号)

②需改正的一处是

①  应删去的两处语句是②和④。②因前面已叙述讨论会的内容,后面无须再重复啰嗦。④因前面已有“学术”一词,无须再用“学术”一词表明讨论的性质。

②   第⑤处需改正。因为“某些问题”指代不明,应改为:这两个问题。


解析:

而(  )

A:门虽设而常关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D:因人之力而敝之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两首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

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写法:(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


解析:

在下文甲、乙两处各填入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 )

作为纪实文学之一的传记文学,也要考虑到“文”与“实”二者的有机联系。_甲_,而靠浮辞丽藻挥洒成篇,只能写出苍白无力的东西;缺乏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_乙_,也不会葆有长久的感染力。

甲:①真实丰富的事实材料的缺乏

②缺乏真实丰富的事实材料

乙:①而仅罗列人物生平事迹

②只是人物生平事迹的罗列

A.甲①乙②    B.甲②乙① C.甲①乙①  D.甲②乙②

B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1)—(2)题。

【正宫】一煞?? 长亭送别 王实甫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双调】水仙子?? 秋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在心头。

【注】新丰:地名,今陕西昭应县。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元曲中“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两句写景的特点和作用?

(2)“愁”是第二首曲的感情基调,请简要分析这首曲中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愁?

(1)写景上的特点是用“有声”衬托“无声”(或:“无声”与“有声”的两相衬托),(1分),用马的嘶鸣之声打破“无人语”的“古道”的沉寂,(1分)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1分)和莺莺送别时痛不欲生的悲哀(1分)。   (2)一是身在异乡,孤身在外,“归梦难成”,故土难回之愁;(2分)二是回首十年往事,尽是痛苦回忆,愁思不禁涌上心头;(1分)三是对远在江南家乡父母的牵挂之愁(1分)。


解析: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望海潮》中,柳永用“ ,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西湖自然美景。

(2)《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用“固知 ”彻底否定了老庄齐生死的观点。

(3)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 ,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7)工欲善其事,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1)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忘作

(3)一樽还酹江月  (4)舞榭歌台 (5)梧桐更兼细雨 (6)图慕君之高义也 (7)必先利其器


解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试题

雪 夜

[日]星新一

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__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__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小说用很大的篇幅写房主人夫妇俩烤火时的一番对话,有什么作用?

小说三次描写了冬夜的雪花,这些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日本作家星新一是位有着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这篇小说的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试找出三处伏笔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小说最忌主题鲜明,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主题的多种可能性。

【小题1】既表现出夫妇俩过着相依为命的安静生活;(1分)又表现出他们对儿

子的关爱与呵护,是真挚的思念之情之自然流露;(2分)为后文故事的发

展埋下伏笔。(2分)

【小题2】①开头:渲染特定的环境气氛,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②中间:推动情节的展开,也暗示小说中人物心情的变化。③结尾:照应开头,烘托出静寂悠远的意境,也暗示出主人公内心的黯淡凄凉。

【小题3】小说设置了多处伏笔:①房主夫妇烤火时没有交代儿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②下雪的冬天,两位老人在烤火,可他们的儿子,竟一个人不顾寒冷“夜以继日”地在楼上“苦读”;

③两个老人年龄已大,可其孩子仍然处在读书(看样子是中小学)的年龄;

④从楼梯上滚落下来的到底是什么;

⑤强盗的惊讶“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

⑥ 房主人反复提到儿子,但他一直没有露面。这些都暗示读者房主夫妇的儿子可能早已不在人世。

这种伏笔手法的运用,使房主夫妇挚爱儿子、思念儿子的一腔真情显得格外感人,使极平淡的故事表现了极哀痛的人间真情,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气氛。

【小题4】①从老人的对白、行为表现看,小说凸显出对至死不渝的真挚亲情的歌颂的深沉的亲情主题;②从陌生男子的闯入及其行为看,小说表现的是在现实社会中安全感匮乏,属于社会批判主题。③从老人的对话及举动中,从小说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中,似乎潜藏着老人深深的内疚愧悔之意,他们似乎对儿子之死负有责任,小说蕴涵着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批判主题。


解析:

【小题1】5分。

【小题2】6分,每点2分。

【小题3】6分,写出其中三处伏笔3分,结合内容分析作用3分。

【小题4】本题为探究题,考生要明确主题是什么,然后结合小说的情节发展做出合理的解读。此题共6分,答对一点2分,二点4分,三点满分。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的开、闭幕式的确可圈可点,丰富的民族元素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为世界人民提供了一套视觉盛宴。 B:说起来实在可气,我们研究所限于技术设备,不得不把古生物遗骸千里迢送到国外去鉴定,不仅耗时费钱,还得仰人鼻息。 C:从2006年初以来,有关孔子标准像的争议就一直闹得沸沸扬扬,鲜有赞扬声,绝大多数是批评或质疑。 D:在联欢会上,他谦虚地对同学们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郑弘宇巨君,会稽车阴人也。从祖吉,宣帝时为西城都护。弘少为乡啬夫,太守第五伦行春,见而深奇之,召署督邮,举孝廉

  弘师同郡河东太守焦贶(kuàng)。楚王英谋反发觉,以疏引贶,贶被收捕,疾病于道亡没,妻子闭系诏狱,掠考连年。诸生故人惧相连及,皆改变名姓,以逃其祸,弘独髡头负鈇锧,诣阙上章,为贶讼罪。显宗觉悟,即赦其家属,弘躬送贶丧及妻子还乡里,由是显名。

拜为驺令,政有仁惠,民称苏息。迁淮阴太守。四迁,建初初,为尚书令。后出为平原相,征拜侍中。建初八年,代郑众为大司农。旧交阯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__艰阻,沉溺相系。弘奏开零陵、桂阳峤道,于是夷通,至今遂为常路。在职二年,所息省三亿万计。时岁天下遭旱,边方有警,人食不足,而帑藏殷积。弘又奏宜省贡献,减徭费,以利饥人。帝顺其议。

  元和元年,代邓彪为太尉。时举将第五伦为司空,班次在下,每正朔朝见,弘曲躬而自卑。帝问知其故,遂听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间,由此以为故事。在位四年,奏尚书张林阿附侍中窦宪,而素行臧秽,又上洛阳令杨光,宪之宾客,在官贪残,并不宜处位。书奏,吏与光故旧,因以告之。光报宪,宪奏弘大臣漏泄密事。帝诘让弘,收上印绶。弘自诣廷尉,诏敕出之,因乞骸骨归,未许。病笃,上书陈谢,并言窦宪之短。帝省章,遣医占弘病,比至已卒。临殁悉还赐物,敕妻子褐巾布衣素棺殡殓,以还乡里。

[注]①督邮:官名。②交阯:泛指五岭以南,辖境相当于今广东广西大部和越南的北部中部。③正朔:农历正月初一。④迁尉:官名,掌刑狱。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诣阙上章,为贶讼罪 拜访

B.于是夷通,至今遂为常路 平坦

C.帝请让弘,收上印绶 责备

D.帝省章,遗医占弘病 察看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同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1)皆改变名姓,以逮其祸 (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1)为贶讼罪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1)旧交阯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

(2)吾尝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D.(1)因乞骸骨归,未许 (2)不如因而厚遇之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见而深奇之,召署督邮,举孝廉

译文:(太守)看见(郑弘)后,认为他是奇才,召见他并让他代理督邮一职,推举他为孝廉

B.弘躬送贶丧及妻子还乡里

译文:郑弘亲自护送恩师焦贶的遗体及其妻子儿女返回了故乡

C.遂听置云母屏风,分隔其间,由此以为故事

译文:(皇帝)于是允许摆放云母屏风,把他们分隔在屏风两边,从此把这作为定例

D.病笃,上书陈谢,并言窦宪之短

译文:(郑弘)病得很重,(向皇帝)上奏章表示认罪,并且谈论了窦宪的缺点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焦贶冤死,门生、老朋友都害怕被牵连,纷纷躲避,而郑弘抱必死之心,为恩师奔走辩解,最后使冤情得以昭雪。

B.交阯七郡从海上运输贡品接连发生沉船事故,做大司农的郑弘便下令修建道路,在职两年,省下的利息共三亿元。

C.每年正月初一,大臣朝见皇帝时,已做太尉的郑弘对曾奖掖自己而现在品级在自己之下的司空第五伦恭顺而自谦。

D.郑弘上书弹劾依附权贵窦宪、有贪污等秽行的尚书张林和窦宪的门客——贪婪凶残的洛阳令杨光,但是没有奏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B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蒙故业,因遗策 蒙:继承。 B:臣请完璧归赵 完:完整的。 C:置币遗单于 币:货币。 D:衡下车治威严 下车:从车上下来。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