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头送李判官入京

岑 参

一身从远使, 万里向安西。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

寻河愁地尽,过碛觉天低。送子军中饮,家书醉里题。

[注]①碛:沙漠。②寻河:史载张骞出使西域时曾去寻找黄河源头。

(1)“汉月垂乡泪,胡沙费马蹄”一联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其中的一种并加以分析。

(2)这首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

现代文阅读

木车的激情

张 炜

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

枯叶铺地,北风呼啸。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一位不可理喻的执着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得木车声中,听到“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不知疲倦。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各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得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者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

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冰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

这是一首长大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确是由车轮和双足携刻在大地上的。它们化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需要无数的后人在气流和土末里感觉和辨析,去接受它们的参透和感染

那个颠簸的木车,把激情播撒在中国大地上。他成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的骄傲,也成了整个人的骄傲。他的行为表明了人类在某个方面的认识和耐力。他可以指示我们走向多么遥远。他不仅属于古代,更属于现代和未来。

给这样一个伟大的言者和行者做一鉴定,我们也许是无能为力的。可是我们很容易就会发现:他是这样一种生命,他抓住了更本质的东西,所以他才能走向未知的选择,才能驾驭颠簸的木车,承载那么多思想,驶进茫茫历史长河之中,驶进一片灿烂之中。

遥想那个古人的身影,我们似乎会明白一点什么。

原来只有激情,只有他所击打出的思想的闪电,才可以超越一切交通工具的迅捷,使一切现代传播工具相形见绌。思想才是真正迅捷的,阔大无边的,可以笼罩这个宇宙。激光、无线电波甚至都很难拥有这样的速度和力量。

当我们人类不断地将自己的智力和激情变为现代科技,变为非常具体的器械和工具的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她们正真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无论怎样现代的工具都不能取代心灵。抽掉了心灵,一切都无从谈起。在那个伟大的心灵面前,即便是缓缓爬行的木车,也不能阻断万丈激情。激情的燃烧可以使他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可以穿越十万大山。枯竭而渺小的现代人即便拥有了火车,有了飞船,有了一切的一切,也并不能阻止眼前的危机。

也许当我们现在人懂得一遍又一遍怀念木车的激情的时候,才会走向自己的觉悟。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孔子乘坐的木车虽然没有现代交通工具那么快捷、舒适,却可以穿越十万大山,穷尽一切艰难险阻,它深深地辙印诠释了“诗”与“政治”合二为一的真谛。

B. 文章以“木车的激情”贯穿全文,赋予木车以深刻的内涵,采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大胆展开想象,形象而全面地表现了孔子不懈求索的一生。

C. 孔子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不倦地传播他的思想,而人们只承认他是启蒙者和布道者,不承认他是诗人,这主要是因为没有看到孔子身上具有一种诗人般的激情。

D. 在作者看来,一部《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孔子更为渊源的思想却穿越了时空,照亮人类共同的心灵,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E. 作者认为,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现在传播工具和交通工具越来越便捷,这种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制约了现代人的精神追求,使现代人无法阻止眼前的危机。

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为什么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联系全文,概括本文主旨,并谈谈这一主旨对你有何启示。

【小题1】AC

【小题2】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2分)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2分)

【小题3】文章通过对几千年前孔子及其弟子的“木车的激情”的怀想和高科技时代人们精神现状的反思,抒发了作者对“木车的激情”的崇敬之情,表达了作者对现代人心灵缺失现状的忧思与批评。(3分)启示学生言之成理即可。(2分)


解析:

【小题1】B项错在“全面”,文章只是选择“木车”一个侧面来反映孔子的一生,不可能全面。D项错在“可见《论语》的作用是有限的”,作者说“一部《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是说《论语》作为文字的功能,文章更强调孔子的行动的巨大影响力。E项错在强调科技对人的制约,而没有注意到人主观上“忽略了它的源头,忽略了她们正真是来自人类共同的心灵---这样一个基本而重要的现实”。 (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

【小题2】每点2分,共4分。

【小题3】共5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6分)

[双调]清江引 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1)作者抓住哪些景物点染出怎样的画面?“芭蕉雨声”烘托出怎样的情思?

答:

(2) 这首小令的后三句与“问我归期未”是什么关系?试从表现手法上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1)用西风、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芭蕉雨声”烘托出作者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

(2)后三句并未从正面回答“归期”是否已定(1分),而是触景生情,情景相生(1分)。借北雁在霜林如醉的长空里哀啼,行人在黄花已瘦的疏篱边痛饮,把“有家归未得”的矛盾心情和“家乡何处是,忘了除却醉”的深沉乡思作了出色的表达。而秋雨打蕉,惊醒了神游故国的美梦。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情景高度统一。(2分)


解析:

(1)答出“辗转反侧”即可得分,每问1分。

(2)共4分。

读下面一则报道,本着语言文字简明的原则完成文后两题。(3 分 )

中国科学院最近在郑州举行全国① 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学术讨论会,对②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③超对称性”和“超引力”是七十年代在国际上才引入的物理学中的新概念。在这次会上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对于超对称性和超引力问题研究的情况,大家展开了热烈、自由的④学术讨论,对⑤某些问题上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①应删去的两处语句是(写画线处的序号)

②需改正的一处是

①  应删去的两处语句是②和④。②因前面已叙述讨论会的内容,后面无须再重复啰嗦。④因前面已有“学术”一词,无须再用“学术”一词表明讨论的性质。

②   第⑤处需改正。因为“某些问题”指代不明,应改为:这两个问题。


解析:

而(  )

A:门虽设而常关            B: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D:因人之力而敝之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旧感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两首诗在体裁、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相同或相似之处?

答:

内容:(1)都表达了作者由于见到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的对人的思念;(2)都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感伤。

写法:(1)都是在第三四句点明题旨,深化意境;(2)都拿去年与今年相比。


解析:

在下文甲、乙两处各填入一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 )

作为纪实文学之一的传记文学,也要考虑到“文”与“实”二者的有机联系。_甲_,而靠浮辞丽藻挥洒成篇,只能写出苍白无力的东西;缺乏生动形象的文学语言,_乙_,也不会葆有长久的感染力。

甲:①真实丰富的事实材料的缺乏

②缺乏真实丰富的事实材料

乙:①而仅罗列人物生平事迹

②只是人物生平事迹的罗列

A.甲①乙②    B.甲②乙① C.甲①乙①  D.甲②乙②

B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1)—(2)题。

【正宫】一煞?? 长亭送别 王实甫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作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双调】水仙子?? 秋雨 徐再思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在心头。

【注】新丰:地名,今陕西昭应县。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元曲中“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两句写景的特点和作用?

(2)“愁”是第二首曲的感情基调,请简要分析这首曲中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愁?

(1)写景上的特点是用“有声”衬托“无声”(或:“无声”与“有声”的两相衬托),(1分),用马的嘶鸣之声打破“无人语”的“古道”的沉寂,(1分)更加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凉(1分)和莺莺送别时痛不欲生的悲哀(1分)。   (2)一是身在异乡,孤身在外,“归梦难成”,故土难回之愁;(2分)二是回首十年往事,尽是痛苦回忆,愁思不禁涌上心头;(1分)三是对远在江南家乡父母的牵挂之愁(1分)。


解析:

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望海潮》中,柳永用“ ,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现西湖自然美景。

(2)《兰亭集序》中王羲之用“固知 ”彻底否定了老庄齐生死的观点。

(3)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 ,到黄昏、点点滴滴。 (李清照《声声慢》)

(6)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7)工欲善其事,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1)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忘作

(3)一樽还酹江月  (4)舞榭歌台 (5)梧桐更兼细雨 (6)图慕君之高义也 (7)必先利其器


解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试题

雪 夜

[日]星新一

雪花象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整个大地很快铺上了一条银色的地毯。

在远离热闹街道的一幢旧房子里,冬夜的静谧和淡淡的温馨笼罩着这一片小小的空间。火盆中燃烧的木炭偶尔发出的响动,更增浓了这种气氛。

“啊!外面下雪了。”坐在火盆边烤火的房间主人自言自语地嘟哝了一句。

“是啊,难怪这么静呢!”老伴儿靠他身边坐着,将一双干枯的手伸到火盆上。

“这样安静的夜晚,我们的儿子一定能多学一些东西。”房主人说着,向楼上望了一眼。 “孩子大概累了,我上楼给他送杯热茶去。整天闷在屋里学习,我真担心他把身体搞坏了。”

“算了,算了,别去打搅他了。他要是累了,或想喝点什么,自己会下楼来的。你就别操这份心了。父母的过分关心,往往容易使孩子头脑负担过重,反而不好。”

“也许你说得对。可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这毕业考试不是件轻松事。我真盼望孩子能顺利地通过这一关。”老伴儿含糊不清地嘟哝着,往火盆里加了几块木炭。

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气氛。

两人同时抬起头来,相互望着。

“有人来。”

房主人慢吞吞地站了起来,蹒跚地向门口走去。随着开门声,一股寒风带着雪花挤了进来

“谁啊?”

“别问是谁。老实点,不许出声!”

门外一个陌生中年男子手里握着一把闪闪发光的匕首。声音低沉,却掷地有声。 “你要干什么?”

“少啰嗦,快老老实实地进去!不然……”陌生人晃了晃手中的匕首。

房主人只好转身向屋子里走去。

老伴儿迎了上来:“谁呀?是找我儿子……”她周身一颤,后边的话咽了回去。

“对不起,我是来取钱的。如果识相的话,我也不难为你们。”陌生人手中的匕首在炭火的映照下,更加寒光闪闪。

“啊,啊,我和老伴儿都是上了年纪的人,不中用了。你想要什么就随便拿吧。但请您千万不要到楼上去。”房主人哆哆嗦嗦地说。

“噢?楼上是不是有更贵重的东西?”陌生人眼睛顿时一亮,露出一股贪婪的神色。“不,不,是我儿子在上面学习呢。”房主人慌忙解释。

“如此说来,我更得小心点。动手之前,必须先把他捆起来。”

“别,别这样。恳求您别伤害我们的儿子。”

“滚开!”

陌生人三步两步蹿上楼梯。陈旧的楼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

两位老人无可奈何,呆呆地站在那里。

突然,喀嚓一声,随着一声惨叫,一个沉重的物体从楼梯上滚落下来。

房主人从呆愣中醒了过来,慌忙对老伴儿说:“一定是我们的儿子把这家伙__的。快给警察挂电话……”

很快,警察们赶来了。在楼梯口,警察发现了摔伤了腿躺在那里的陌生人。

“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真晦气。”陌生人一副懊丧的样子。上楼搜查的警察很快下来了。

“警长,整个楼上全搜遍了,没有发现第二个人,可房主人明明在电话中说是他儿子__的强盗,是不是房主人神经不正常?”“不是的。他们唯一在上学的儿子早在数年前的一个冬天死了。可他们始终不愿承认这一事实。总是说,儿子在楼上学习呢。”

谁也没有再说话。屋里很静,屋外也很静。那白色的小精灵依然悠悠然然地飞落下来……

小说用很大的篇幅写房主人夫妇俩烤火时的一番对话,有什么作用?

小说三次描写了冬夜的雪花,这些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

日本作家星新一是位有着独特创作风格的作家,这篇小说的情节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试找出三处伏笔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世界本身就是一个谜,它有许多种解”,小说最忌主题鲜明,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探究这篇小说主题的多种可能性。

【小题1】既表现出夫妇俩过着相依为命的安静生活;(1分)又表现出他们对儿

子的关爱与呵护,是真挚的思念之情之自然流露;(2分)为后文故事的发

展埋下伏笔。(2分)

【小题2】①开头:渲染特定的环境气氛,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②中间:推动情节的展开,也暗示小说中人物心情的变化。③结尾:照应开头,烘托出静寂悠远的意境,也暗示出主人公内心的黯淡凄凉。

【小题3】小说设置了多处伏笔:①房主夫妇烤火时没有交代儿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②下雪的冬天,两位老人在烤火,可他们的儿子,竟一个人不顾寒冷“夜以继日”地在楼上“苦读”;

③两个老人年龄已大,可其孩子仍然处在读书(看样子是中小学)的年龄;

④从楼梯上滚落下来的到底是什么;

⑤强盗的惊讶“哪有这样的人,学习也不点灯。害得我一脚踩空”;

⑥ 房主人反复提到儿子,但他一直没有露面。这些都暗示读者房主夫妇的儿子可能早已不在人世。

这种伏笔手法的运用,使房主夫妇挚爱儿子、思念儿子的一腔真情显得格外感人,使极平淡的故事表现了极哀痛的人间真情,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气氛。

【小题4】①从老人的对白、行为表现看,小说凸显出对至死不渝的真挚亲情的歌颂的深沉的亲情主题;②从陌生男子的闯入及其行为看,小说表现的是在现实社会中安全感匮乏,属于社会批判主题。③从老人的对话及举动中,从小说出乎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情节中,似乎潜藏着老人深深的内疚愧悔之意,他们似乎对儿子之死负有责任,小说蕴涵着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批判主题。


解析:

【小题1】5分。

【小题2】6分,每点2分。

【小题3】6分,写出其中三处伏笔3分,结合内容分析作用3分。

【小题4】本题为探究题,考生要明确主题是什么,然后结合小说的情节发展做出合理的解读。此题共6分,答对一点2分,二点4分,三点满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