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B:且庸人尚羞之 C:外连衡而斗诸侯 D:却匈奴七百余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作此诗时,诗人身处长安,当时的长安已被安史叛军占领。②原指晋人殷浩忧
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字。
(1)诗歌第二联,诗人是采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内心感情的?
(2)结合诗歌和写作背景分析本诗的主旨。
(1)、第二联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通过对天气、景物的描写借景抒情(融情手景),表现了时局的混乱和危机,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2)、作此诗时,国家正处于动乱之中,战场上战斗异常惨烈,困居长安的诗人一心救国却苦无机会,一腔烦闷无处排遣,只能以手在空中划字,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亲人命运的深切关怀(深沉的忧思)(忧国忧民。)以及无能为力的苦闷心情。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按正确的给分,多选不给分)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人正因为无所表现,而体现出伟大。
B.孔子赞扬吴太伯,是因为吴太伯能在无表现中有所表现。
C.司马迁并不真心推崇伯夷,也不赞成孔子对伯夷的评价。
D.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许以驰驱,但此后一直无所表现。
E.无表现人物的特点是:能有所表现,却主动选择不表现。
关于作者的观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远离社会,不沾染不介入,是一种逃避脱离的错误做法。
B.作者认为,大量搜罗无表现的人物,说明中国人有盲目崇古的传统。
C.作者认为,《水浒传》里,真正的英雄不是一百零八将,而是王进。
D.作者认为,孟子所说的“人必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是至理名言。
第五段中列举徐庶和庞德公的例子,有哪两方面的作用?
结尾一段的划线句,先说“我们尽可做一不得志和失败的人,或甚至做一无表现之人”,接着又说“仍可各自有成,并可有大成”,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请根据文意,作具体说明。
【小题1】CD
【小题2】D
【小题3】①证明诸葛亮说“不求闻达于诸侯”是出自真心,而不是故作姿态;(2分)
②证明第四段中“以下中国历史上遂搜罗了极多无所表现的人物”的观点。(2分)
【小题4】不矛盾。(1分)第一句中“不得志”“失败”“无表现”等是指处在衰乱之世,因不能或不想,而没有建功立业,亦即没有在政治、军事上有所表现;(1分)第二句中“各自有成”“有大成”是指处在衰乱之世,可以修身养性,坚守节操,树立道德标杆,传承历史文化。(2分)所以二者是不矛盾的。
解析:
【小题1】C项错在误解司马迁对伯夷的态度,以及对孔子评价的看法。尽管“他在《伯夷列传》中,屡屡提到因伯夷之无所表现而无可称道”,但“太史公引来推崇伯夷无表现之伟大,而褒然列之于列传之首”,足以说明司马迁像孔子一样,也是推崇伯夷的。D项错在“此后一直无所表现”。) (选对两项给5分,选对一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小题2】A.第二段中“一种逃避脱离的表现”无贬义,故不能说是“错误做法”。B.作者对中国人尊崇无表现人物高度赞赏,故不能说“盲目崇古”;C.“此人如神龙见首不见尾”,使“宋江以下一百零八位好汉,相形减色”等等,意在突出“无表现人物”的风采俊逸,而不是比较谁是真英雄。
【小题3】略
【小题4】答案不必拘泥于字面,意思对即可。
评分说明:①答“矛盾”,本题不给分。②对“无表现的人物”的理解,依据是文中所举的吴太伯、伯夷、叔齐等事例,以及 “许多伟大人物,其伟大处,则正因其能无所表现而见”,“此等人物,亦备受后世人之称道与钦敬”,“此乃中国之史心,亦即中国文化传统精义所”等议论。③对“有成”,“有大成”的理解,依据除上述事例和议论之外,另有结尾一段中的“不论有表现无表现,历史传统,文化精神,却同样主持在他们手里”等议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是规范劳动关系的一部重要法律。这部法律
① 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②明确了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③为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
④有利于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性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解析:
劳动合同法制定颁布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 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 稳定的劳动关系。……
指出下列句子中语意表达明确的一项( )
A:这种将企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用合同、章程等方式加以明确的措施,对于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无疑是一种基本保障。 B:他没有听取旁人的劝告,对那个不法的外商提出控告,要求赔偿。 C:船员们目睹一场鱿鲸生死大战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其结果这两个庞然大物一起同归于尽。 D:这一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爱和生存空间一起变大了。
绿之赞
①光阴荏苒,绿色又向我走来,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于是又沉浸在绿色遐思之中了。
②我爱绿色,我爱这有着无限生命力,充溢着旺盛青春气息的滴翠的色彩。这四季的绿就像人的一生。
③我喜欢独步于夏天的绿荫中,任凭清风轻吻我的秀发似乎吹动绿杨,欣赏柳枝摇曳的飘动。绿色草地,两只白蝴蝶飞旋着,带给我神思飘渺的遐想。
④我喜欢金风送爽的秋天,绿叶凋零,万般地依依不舍,打着旋,悠悠地,缓缓地,逐渐萧疏,秋天显示了它们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要任何点缀的洒脱与不在意世俗繁华的孤傲。它饱经了春之蓬勃与夏之繁盛,是眷恋眨眼即逝的生命么?每每在生命的最后气息,也要不遗余力地描绘。金秋丰收和喜悦,装点大自然迷人的画卷,这最后瞬间的绿,仍是美丽的。
⑤然而,我也爱冬天的松树,无数细小的针状绿叶在北风呼啸中奏响春雷般的松涛。白雪飘落亲吻在松树上,一种心灵的纯洁之情油然而生。每每此时我会披一件绿的披风和松树媲美。争宠着雪的爱抚,好惬意,好洒脱。
⑥我最爱的还是初春的绿。霏霏细雨般的清晨,那如云如烟的绿,似一位披着柔纱的仙子,飘飘地,柔柔地;似一杯浓浓的醇酒,一封爱情的信笺,一张温柔含着泪水的少女面孔,给人间带来了多少温馨。
⑦我喜欢绿,绿的可靠,绿的谦虚,绿的宽容,绿的博大和永恒。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作的?
答:
2、作者认为“绿”具有怎样的品质和特点?
答:
3、第⑥段写春晨的绿似“一位披着柔纱的仙子”、“一杯浓浓的醇酒”等,发挥你的想像力,想想春晨的绿还似什么?试写出一例。
答:
4、在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很多是赞美春天的,请你选一句赞美初春的,写下来。
答:
1、季节的变化(或时间、夏秋冬春)
2、可靠、谦虚、宽容、博大、永恒
3、合理即可,如“一曲婉转悠扬的轻音乐”
4、正确即可,如《钱塘湖春行》中的诗句
解析:
思路分析或评分要点
1、答出时间或季节即可
2、每个要点1分,答出两个要点2分。
3、要符合春天、早晨的特点。同时,要使用比喻。
4、考查扩展性积累。
(2009年4月肇庆市二模1题)西周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宗族力量。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封建秩序。下列哪一现象可以说明这种变化?
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 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 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 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
(2009年3月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一模1题)先秦经典《尚书》多次提到“民主”:“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意即“上天为民求主,天降大任于成汤,使为民主。”对材料中“民主”的正确理解是
A:“民主”是指最高统治者 B:中国的民主政治早于西方 C:成汤是民主的领导者 D:商朝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哎呀,蛇!”走在前头的玲玲忽然惊叫起来。兰兰赶上前一看,“咯咯咯”地笑起来:“大惊小怪!蛇?——草绳子!” B: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一来是牛跟他亲密;二来呢?他想,牛那么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么对得起它呢? C:“我们的一切工作是从本本出发呢?还是从实际出发呢?在这个问题上你认识清楚了么,老王同志?”王玉山惭愧地摇了摇头。 D:你这并列的三个分句,第一个分句后边用了分号,(句内有逗号)所以第二分句后边也应用分号。(尽管句内没有逗号)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情况很复杂,你不了解一下就大发议论, 太主观。 ②每逢星期天或节假日,我们 去文化市场逛逛,买点花草什么的。 ③有意见就提 ,为什么吞吞吐吐这么不痛快呢?
A:未免 常常 吗 B:不免 往往 嘛 C:未免 往往 嘛 D:不免 常常 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