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第下题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招考分初式、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
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贝多芬的《欢乐颂》;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朱丹答:“没有忘记。”
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竞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阅读全文,结合朱丹的言行,在横线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每处不得超过6个字)
请求更换曲目→____________→伫立纪念碑前→____________→终被乐团录取
①文章中多次描写“雪”,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②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请你说说这篇小说在艺术构思上的特色。(请分点回答)
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为了说明他富有个性,与众不同。
B.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说明他对木笛的珍爱,而木笛是一种中国民族乐器,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C.“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孩子们的背后暗含着一股强大的力量——爱国主义的教育,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D.朱丹流着泪离开终试教室后,大师明白了当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于是决定正式录取朱丹,并来到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前找到了朱丹,把正式录取的消息告诉了朱丹。
E.这篇小说告诫我们要不忘民族的耻辱,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有用之才,成为时时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卫士。
F.“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一句,揭示了文章中心,深化了文章主题。
【小题】“被拒离开考场”和“吹奏悼念亡魂”
【小题】“雪”的描写所起的作用: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节气,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2分)②烘托主人公朱丹和音乐大师纯洁高尚的美好心灵,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暇。(2分)
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小题】①情节曲折生动,先抑后扬,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②细节描写生动细致。③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④对比手法的运用。(答对三点给满分)
【小题】A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D
解析: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小题】无
下列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①所谓陶然亭,并不是一个亭,而是一个土丘,丘上盖了一所庙宇。 ②又采用了白居易“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句子,称它作陶然亭。 ③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工部郎中江藻,它看此地还有点野趣,就在这庙里盖了三间西厅房。 ④后来此处成为一些文人在重阳登高时的宴会之所。 ⑤据说这一带地方是饱经沧桑的,早年原不是这样,有水,有船,也有些树木。 ⑥登这廊子一望,隐隐约约望见一抹西山,近处就只有芦苇遍地了。 ⑦不过西北南三面,都盖了一列房子,靠西面还有廊子,有点像水榭。
A:①⑦⑥⑤③②④ B:①②④⑦⑥⑤③ C:⑥⑤⑦③②①④ D:①③②④⑦⑥⑤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木笛
赵恺
(1)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要一名木笛手。
(2)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3)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4)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
(5)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6)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官正襟危坐、不苟言笑,那个态势,与其说是艺术检测,倒不如说是法律裁决。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威名远扬的丹麦大师。
(7)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
(8)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四小天鹅舞》。
(9)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席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10)“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11)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一时,主考席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12)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
(13)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
(14)大师问:“为什么?”
(15)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
(16)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
(17)朱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18)久久 ,久久,一片沉寂。
(19)大师说:“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20)朱丹答:“没有忘记。”
(21)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22)朱丹说:“请原谅——”
(23)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顽强果决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24)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小心谨慎地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25)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
(26)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鬼使神差一般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27)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一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
(28)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班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29)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宽阔,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30)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31)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32)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
(33)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
(34)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
(35)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精神。”
(36)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阅读全文,从朱丹的角度概括小说情节,把空格补充完整,使其连贯。(每处不得超过6个字)
请求更换曲目→ 伫立纪念碑前→ 终被乐团录取。
文中多次出现对“雪”的描写,其作用是什么?请分条陈述:
分析下面描写的深刻含意。
①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
②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小题1】“被拒离开考场”和“吹奏悼念亡魂”。(每一空2分,必须从朱丹角度概括,概括合理即可给分;但从其它角度概括均不给分)
【小题2】作用:①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节气②渲染了一种悲壮凝重的气氛③烘托了朱丹、音乐大师及少年儿童的高尚纯洁美好的心灵④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⑤雪花又彷佛是哀悼亡魂的朵朵白花,激起了人们心中对苦难历史的回顾 ,烘托出音乐声的美妙动人。
【小题3】①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梅花之喻含蓄地表现出朱丹身上所具有的高雅的气质与高洁的品行(或坚守信念或坚贞的气节)②“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表现了大师的感动以及对他的赞美、敬佩等。
“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表现出他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决心为祖国、为人民。为正义演奏好本笛的信念。
解析:
略
翻译。(任选两题作答)
(1)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译为现代汉语:
(2)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张衡传》)译为现代汉语:
(3)Love me,love my dog. 译成汉语成语:
(4)As you sow,you will reap.译为汉语成语:
[05100edaa890cfde.jpg]
解析:
略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玛蒂尔德的悲剧究竟是社会造成的呢?还是她自己造成的呢?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B:陈奂生的心陡然大跳。“我的天!”他想:“我还怕睡掉一顶帽子,谁知竟要两顶!” C:珠宝店的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最后对玛蒂尔德说:“太太,这挂项链不是我卖出的;我只卖出这个盒子。” D:《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说它是“法国文学史上规模空前宏伟、内容空前丰富的现实主义作品。”
电视作为一种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新闻媒体,其栏目对主持人普通话水平的要求之高是毋庸置疑的。但湖北经济电视台近几年先后推出的“阿星校长开讲”“蔡一咵天”和“经视一锅鲜”等栏目,其主持人以极富亲和力的“汉腔”(武汉方言)让这些“草根”栏目深受广大电视观众尤其是本土观众的喜爱和好评,但同时也遭到不少学者的质疑。
你如何看待这些“草根”栏目主持人用“汉腔"主持节目的现象?请在赞成意见或反对意见中,任选一方观点写出你的理由。(不超过50个字)
(学生答题可在对“草根”栏目主持人用“汉腔”主持节目的现象所持的赞成意见或反对意见中,任选一方写出自己的理由,要求观点鲜明、文字简明,不超过60个字,4分)
示例①(支持和赞成的理由):用“汉腔”主持节目更贴近本土文化,能唤起人们对地方语言文化的亲切感,有利于地方语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示例②(不支持和反对的理由):用“汉腔”主持节目,既流失外地观众,使节目陷入狭隘的地域之中,又与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背道而驰。
解析:
略
(分)生物技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如微生物发酵技术为我们制造了许多营养丰富的美味食品;植物色素的利用让食物变得更加温馨诱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加快了优良品种的推广;普通洗衣粉已经逐渐被加酶、加香洗衣粉所替代。请回
答下列有关问题:
(1)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必须经过________后才能应用于工业生产。在应用平板划线法接种时每次划线结束后仍然灼烧接种环,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果汁生产中常用的果胶酶广泛存在于植物果实和微生物中。从微生物分离获得的酶通常需要检测______,以便更好地将酶用于生产实践。目前使用的加酶洗衣粉都是一次性的,如果将酶固定在载体上,还可以被重复利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酶叫______。
(3)高档洗衣粉中常加入一些由植物芳香油制成的香精,多是采用___方法获得的;食品着色常使用从植物体内提取的植物色素,实验室常用___法提取植物色素。
(1)分离和提纯 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细菌污染环境感染操作者。
(2)酶的活力(性)固定化酶(3)蒸馏 萃取
将下面四句话合理排序,填在下边句子中的横线上。
①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
②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太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
③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太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④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
经验证明, 。所以,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说,要将“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结合起来读。
[498adbc597b45586.jpg]
解析:
略
如图示果蝇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染色体上1、2、4、5组成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 B:染色体3、6之间的交换属于基因重组 C:控制果蝇红眼或白眼的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 D:果蝇基因组可由1、3、6、7四个染色体组成
从某二倍体动物的某器官内提取一些细胞,根据染色体数目(无变异发生)将这些细胞分为甲、乙、丙三组,数量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用DNA合成抑制剂处理提取的细胞,会导致甲组细胞数增加 B:乙组中有部分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 C:丙组中有部分细胞可能正在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D:丙组中有部分细胞含有染色单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