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下列一首诗,回答问题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① 这是一首( )体诗
②这首诗的主题情感是?
③这首是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请你写出最主要的一种。(多写不得分)
古体 关键词: 思夫 虚实结合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患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阳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史记??陈丞相世家》)
11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 往:过去
B.久之,汉王患之 患:担忧
C.行功爵邑,重之 爵:封爵
D.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宰:治理
12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善,陈孺子之为宰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①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②戍卒叫,函谷举
D.①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3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的一组是( )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 ④宣言……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⑤阳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14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亚夫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方的计谋得逞。
【小题】A
【小题】C
【小题】C
【小题】C
解析:
【小题】往的意思为前往,作动词
【小题】A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译。B项:助词,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C项前者为发动,后者为攻占、攻破。 D用作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原来是”“竟然”
【小题】排除①⑥,其中①是评价项羽的长处带来的结果,③是交待范曾病死,“项王不信,不肯听”才是陈平的反间计造成的结果,并非策划反间计使范增病死。
【小题】“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错,应是项羽恭敬爱人,那些正直有节的人大都归附他。
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黄帝陵前的这两颗古柏,至今依旧蓊郁苍翠,令观瞻者心中生出无限遐思。 B:我们与亲人相伴的每一刻,最不应该吝惜的是那份能慰藉彼此心灵的关爱。 C:狗尾巴草活像狗尾,茎纤细坚挺,叶修长,它们散漫地生长在夏秋两季。 D:只要孩子们如往常般走进学校读书嘻戏,希望就会萌生在灾区人们的心中。
下面的句子有用词不当和不够简洁的地方,请修改两处。
信息、教育、知识是知识经济时期支撑经济发展的三大新的资源,关于信息、教育、知识三大新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程度将在根本上决定经济的发展水平与质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关于信息、教育、知识”可改为“对这”;
②“在根本上”改为“从根本上”,原句介词用错。
解析:
略
下列词语中,各对加点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侥幸/角色 车辙/折戟沉沙 瞠目/交口称赞 B:盘踞/拮据 癖好/否极泰来 摒弃/敛声屏息 C:怆然/创伤 蛊惑/余勇可贾 诘问/开花结果 D:蹩脚/别扭 干涸/曲高和寡 徜徉/逢场作戏
下图为显微镜观察中的两个视野,其中细胞甲为主要观察对象,由视野(1)到视野(2)时,操作过程的正确顺序是: ①转动粗准焦螺旋 ②转动细准焦螺旋 ③调节光圈 ④转动转换器⑤向左移动玻片 ⑥向右移动玻片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 C:⑤④②③ D:④⑥②③
仿照下面示例讲一个幽默故事。要求:划线的地点、动物要改换;对话的句式要近似。
示例:熊猫问超市门口站着的袋鼠:“怎么不进去啊?”
“保安不让,他们说商场规定要先存包!”
①知了问从机场安检门退回来的螳螂:“过不了关啊?”“安检员不给过,他们说禁止携带任何刀具登机。”
②鳄鱼问海关门口唉声叹气的金钱龟:“怎么又回来了?”“海关不让过,说是禁止携带包括古钱币在内的文物出境。”
③狐狸问课室门外徘徊的老虎:“不想上课啊?”“值日生不让,他说学校规定不能留指甲。”
解析:
对话格式:问句为广义疑问句式(1分),答句两个句子有因果关系(1分)。地点改换并与情境相符(2分),动物改换并与其特点相符(2分)。)
比较下列各句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 ②寓形宇内复几时③觉今是而昨非 ④富贵非吾愿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C: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同。
如图,程序框图的输出值
( )
A:10 B:11 C:12 D:13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①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②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 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 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孔子说:“无友者不如己者。”(《学而》)意思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
【小题】
C
【小题】
示例:“择友”和“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
(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小题】
C项“选择与仁德为邻”与“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有误,第一处的“仁德”应为“有仁德的人”,第二处的说法不对,“焉得知”说的是“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而不是“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两处错误均考查在对选段中的重点词语的理解上,一处考查的是“仁”的含义,二处考查的是“知”的含义。
【小题】
本题考查对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分析。孔子交友思想,是建立在其“仁”的思想的基础之上的。学生在作答时,要先答出选段与选句之间的关系,即要指出“择友”与“择处(选择居住的地方)”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即与“仁德养成”之间的关系。其次要阐述孔子“择友”观的内涵,即指出孔子为什么会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孔子此句话从正面说是:要和比自己水平高、素养高的人交朋友。考生若能从此处入手,答题会更符合答案的要求。
【参考译文】
①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②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