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届亚运会将于2010年11月12日至27日在中国广州进行,以下是广州亚运会志愿者标志,标志设计把“心”和“脚”进行了融合,寓含“一起来,更精彩!”之意。请结合徽标的含义,拟写一幅对联来表达广大志愿者的心声。要求对联中嵌有“心”和“脚”,字数14~40字之间。

答案示例:

①脚印串串,播撒欢乐和友谊的种子;爱心片片,撑起和谐与幸福的天空。

②一颗心代表纯朴真诚的微笑,迎接八方宾客;一双脚象征友善出色的行动,服务各洲朋友。(形式2分,内容2分,共4分)


解析:

名篇名句默写

根据课文将所缺诗句填在空白处。

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定__》)

,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舞榭歌台,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有暗香盈袖。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李清照《声声慢》)


解析: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方山子传

方山子①,光、黄②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③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歧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④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歧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歧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与?

(选自《苏东坡集》)

注:①方山子:陈慥,字季常,凤祥(今属陜西)知府__亮之子,苏轼任凤祥签判时与他交游。②光:光州,州治在今河南潢川县。黄:黄州,州治在今湖北黄岗县。③朱家、郭解:均为西汉著名游侠。事见《史记 ?? 游侠列传》。④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人所戴。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崇,敬仰。

B.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堵:通“睹”,察看。

C. 方山子怒马独出 怒:使……奋起。

D.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等:齐,同样。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方山子“淡泊处世”的一组是( )

①欲以此驰聘当世,然终不遇 ②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③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⑤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⑥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 ①②⑤ B. ②④⑥ C. ①③④ D. ③⑤⑥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方山子年少时具有豪侠之气,终因驰骋当世之志未酬,晚年隐居山野。

B. 方山子对在岐亭与苏轼相遇感到意外,但对苏轼被贬的遭际并不以为怪。

C. 方山子虽有文韬武略,但由于历经宦海沉浮,对功名、得失已淡然处之。

D. 苏东坡为仕途不遇而恬然淡泊的方山子立传,从中也寄寓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2)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3)略


解析:

【小题1】“堵”应为“墙,墙壁”

【小题2】略

【小题3】略

【小题4】略

参考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方山子)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你)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肃然起敬,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如今多少日子过去了,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他)眉宇间显现,他怎么会(成为)一位蛰居山中的人了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例应有官做,假如他能厕身官场,到现在已得高官荣名了。他原有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在河北地方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无所贪求才会这样的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请从下面两篇文章中选择一篇阅读,作答前填上文本序号“(一)”或“(二)”。)

(一)文学类文本 阅读下列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吟唱与道路 张 睿

我的故乡是那种真正地理意义上的穷乡僻壤.除了生生不息的风沙,广袤的空间里别无他物.通向外部世界的道路是有的,那甚至还是资格很老的一条商路,但在漫长的岁月里久已沦为毛驴车的便道.很少有人循着道路走向广大纷繁的世界,追求轻松如意的生活.

生活对于我恩宠有加,我走出来了。为了求学,我乘坐破旧不堪的“驼铃”汽车,在故乡大靖镇和凉州之间的这条路线上来来去去。深刻的荒凉和不停顿的吟唱,构成了我少年生活的特殊断面。

一个吆着毛驴车以卖水为生的小伙子多年不变地迎面而过,他的冲着阳光的脸庞安祥而茫然,大开大阖的嘴里一如既往地高唱着一支大家都无比熟悉亲切的民歌:“太阳一出来唉,唉咳唉咳唉咳唉咳唉……”于是,我的蜷缩成一团的、恐惧与悲伤交织的情感仿佛找到了出口。化作低徊的旋律尽情宣泄.我开始哼唱.一连串沉重、单调、互相固袭的音符从声带升起,在牙关紧咬的口腔内回荡,然后自翕动的鼻腔冲出,紧紧包裹了我自己。那是不通乐理的嗓子发出的嗡声,有点像神经质的自言自语,却很快给我带来抵御皋冷的温暖和缓解精神压力的安全感.哼唱—起头就没个完,那真是—种绝妙的经验。随着平铺直叙的旋律,不断得到暗暗的扩展,营造出令人神往的美妙意境;对自然和生命的感知一点点深入,或者令我悚然而惊,或者使我喜极而泣。

我生来是—个缺乏音乐细胞的农人之子,我那种槽践艺术的放肆哼唱,虽然不能给别的耳朵带来快乐的享受,却反映了成长的心灵与大自然进行交流对话的愿望。它对整个世界不具什么影响,却涵盖了少年内心生活的全部,指引着它的选择和方向。

这样的哼唱,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这样的哼唱,坚持了许多年。因而我可以说是哼哼不已地远离了家乡,那也算得上一次激越光辉的旅程.直到某个难以确定的时间界点,命运的进程“咔嚓”一声出了问题,显示出逆转的迹象.野性的哼唱失去了精神催动和肺部支撑,逐渐衰微以至于无。我丢了这份哼唱的本领已有一些年头,现在虽也并非全然哼不成调,但冒出来的干脆就是声音垃圾,略无旧时况味了。

严酷的生活环境酿生的哼唱激情被严酷的心灵现实所扼杀。而道路是另一回事.道路有自己的生长方式,真正的道路永远是激情和思想发育滋长的摇篮.我经常怀着感念的心情想起故乡的道路。十多年前它像一条疙疙瘩瘩的旧麻绳,随随便便被流沙掩埋、扭曲和拗断,波浪形的砂石路面使汽车舞蹈不止,路边除了稀稀拉拉的骆驼草、白刺果和红柳丛,罕有生机;如今它已出落成一条优雅笔挺的柏油路,蜿蜒于日见茂盛的绿色原野。一项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迅速改变着这片沙塬的面貌,流沙远避而去,植物和庄稼忙于恢复失地;越来越多年轻或不年轻的乡亲,经由道路外出寻求不依赖于土地的别样的活法。我所熟悉的道路和故乡,差不多只是个人心中的历史了。

偶尔走在还乡的路上,我已不再哼唱。家乡的阳光豪爽明艳,我倒宁愿在车上酣睡一场。

第二自然段中,作者写到“深刻的荒凉和不停顿的吟唱,构成了我少年生活的特殊断面”,结合上下文,简述“我少年生活的特殊断面”的具体内容。

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地描绘自己在路上吟唱这一富有诗意的场景,

这个“缺乏音乐细胞”的“农人之子”吟唱的低徊旋律中尽情宣泄的是一种什么样的

情感?

从全文看,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你认为作者这样建构文章好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小题1】①生存环境恶劣,物质生活贫乏(2分)    ②内心激情勃发,精神世界充实(2分) (扣住“荒凉”和“吟唱”答题,即可给分)

【小题2】表达了“我”成长的心灵与大自然进行交流对话的愿望以及年少的“我”对未来生活满怀希望和无限憧憬之情。(4分,意思相近即可给分)

【小题3】这是一条探究性题目,答案并不唯一。要求学生再回答问题时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能鲜明地表达自己对这个问题看法的给1分。②能找出文中运用对比的地方给3分。③能回答出这些对比在文中的作用给3分。(如果学生认为作者这样建构文章不好,只要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参考答案:我认为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构建文章好。在文章中作者把故乡道路的今昔(或:故乡亲人今昔的生存状态)进行对比,表明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也走向开放。把乡村环境的荒凉和城市心灵的荒凉(或:年少时的激情勃发与现在的激情衰微以至于无)作对比,表达作者对那种富有激情生活的向往之情,突出主旨。


解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

A:企业的老总常常会面临这样一种尴尬:两种策划的捉刀人针锋相对,用了其中一个策划,就可能伤及另一个策划提出者的自尊或积极性。 B:中央书记处书记到党校看望正在这里学习的纪检监察系统的学员时,不厌其详地询问他们在基层工作的情况。 C:几百元甚至不名一文的石头,一旦经了你的发现,因了你的品位,有可能成为价值成千上万的奇石。 D:一场天灾,让一片秀美的山河变得分崩离析,我们都听到了那里的悲泣,都看到了那里的泪水。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代送,车费减倍。 B:无论如何,科学不应傲慢,不应气势汹汹,因为和其他人间事物一样,科学本质上也是不完美的。 C:作为美国便捷快餐店象征的麦当劳,在其北京的许多顾客眼里是悠闲消遣。 D:通过最简单的一句话,也能让我联想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联想到一望无际的山川、树木、村舍、田野、池塘和湖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

你对这句话有着怎样的思考?请你联系社会或个人生活实际,写一篇作文。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解析:

这句名言的含义相信你一定很清楚。这里的“水仙花”是一种隐喻,它所指的是“心灵和精神追求”。这让人想起抗“非典”英雄、两院院士钟南山的一句话:人不只生活在现实中,还生活在理想中。

21世纪科学技术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但如果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道德却在进一步堕落,审美情趣进一步低下,那将是人类的灾难。这个话题呼唤精神文明,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呼唤人性的光辉。你可以敞开写换“水仙花”的故事,那个故事一定美丽;你也可以就精神文明建设发表你的见解,那见解也一定很独特、很有价值。把你的心里话、心中美丽的故事写出来吧!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新一届领导集体从中国现实出发,将保障和尊重人权作为治国原则写入__,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一大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B:《闯关东》将史诗性品格融入传奇性故事,讲述了历史大迁徙中底层百姓的生命际遇,展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美感。 C: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无论幅度大小,都为减缓地球温度的不断上升和海平面的持续上涨提供了可能。 D:电子机票的普及改变了以往必须面对面的购票方式,没有了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这必将给代理人市场乃至航空销售市场格局带来巨大变化。

(附加题)概述《三国演义》中“七擒七纵”的前因后果。

原因:南蛮王孟获发动叛乱,诸葛亮为收服人心,稳定蜀国南部边境,决定对孟获恩威并施。结果:孟获归顺蜀汉,为蜀汉出兵中原解除了后顾之忧。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闺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①朝来鹊喜声。

注:①不忿:不满,恼怒。

(1)诗歌一、二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有人认为这首诗最后一句“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试作简要分析。

(1)(4分)月落星稀天欲明之际(2分),一位思妇彻夜不眠,孤独难耐。(2分)

(2)(4分)深闺思妇早晨听到喜鹊的欢叫,满怀希望,以为丈夫回来了,可开门一看,不见归人,便把不满撒向喜鹊;(2分)把思妇由希望落空而恼怒的行为以及由惊喜而失落转而更加忧伤的心理变化表现得耐人寻味。(2分)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