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边一首诗,完成(1)—(2)题。
咏 风 王 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户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风声。
(1)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写“风”,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3)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①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
(1)“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壑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 (2)这首诗以“风”喻人,主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首句描写风起,次句用一“加”字仿佛风是急人所雷的有意行动。下面写风的活动,用“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对风进行拟人化的描写,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读本诗,要把握住“咏风”即“咏人”——咏有为之士)(3)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无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开头两句描写了“小松”怎样的特征?
(2)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了______的艺术手法,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
(1)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2)托物言志。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黄贞文传
(清)杨凤苞
黄淳耀,字蕴生号,号陶庵。嘉定县人。少即以圣贤自期。尝作日历,昼所为,夜必书之。缊袍①粝食,不苟取一钱。崇祯十六年,试礼部,有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成进士,不谒选而归。南都初建②,求仕者争趋之,淳耀独不赴。或问故,应曰:“某公素善余,今方与当国者比,往必为彼牢笼矣。君子始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卒不往。
迨嘉定被围,偕弟渊耀,暨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诸人固守。及城破,兄弟并诣城西竹胜庵。将死,僧止之曰:“公未仕,可勿死也。”淳耀曰:“城亡与亡,此儒者分内事耳。今借上人一片干净土,死得所矣。”索笔书曰:“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自裁于城西僧舍。呜呼!进不能宣力王朝,退不能洁身自隐,读书寡益,学道无成,耿耿不昧,此心而已。”遂衣冠北向,再拜,自经死。
渊耀字伟恭,年十五,补诸生。幼颖异,甫就傅,即向学。既乃受业于兄,悉得其绪论,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伯氏所未及。性狷介,不妄交游。淳耀登第后,与之书曰:“传胪时,人见鼎甲③先上殿,皆啧啧称羡,以为登仙。吾此时叹息无限,天地间自有为数千年一人、数百年一人者,今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渊耀得书,益以品节自厉。就义时,见兄头帻相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
淳耀所著诗、古文、制举业,原本六经,旁通三史,规范先正,皆传于世。卒年四十一。门人私谥贞文。渊耀卒年二十二。有《谷帘学吟》。兄弟死时,口血喷壁间,入砖寸许,其迹历久不灭云。
(节选自《清代三文选注》)
注释:
①缊袍:用旧絮、碎麻充填的袍子,质地粗劣。粝:粗米。
②南都:明南京金陵。崇祯十七年(1644)明思宗自缢于北京景山,马士英等人拥立思宗堂兄朱由菘,在南京建立南明政权,改年号为弘光。
③鼎甲:科举制度,殿试名列一甲的三人,即状元、榜眼、探花。鼎有三足,一甲只限三人,故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不往 卒:最终。
B.公未仕 仕:做官。
C.耿耿不昧 昧:蒙昧。
D.既乃受业于兄 既:不久。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黄淳耀具有圣贤作风的一组是
①昼所为,夜必书之
②要人谕意,欲荐为榜首,峻却之
③偕弟渊耀……诸人固守
④退不能洁身自隐
⑤遂衣冠北向,再拜,自经死
⑥平居谈道讲德,往往启伯氏所未及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淳耀年少时就以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吃穿都很差,却从不苟且取得一点钱财。后来中了进士,但没有等吏部派选职务就回家了。
B.南明政权建立后,黄淳耀并没有像一般人那样争着求官。因为他觉得有看重他的人位居高官,他去了之后必然会被不恰当地任用。
C.嘉定城被攻破后,黄淳耀和弟弟黄渊耀,以及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等曾经固守嘉定的人相约一起到城西的竹胜庵自杀。
D.传文最后说黄淳耀兄弟两个自杀的时候,吐血喷在墙上,竟然深入砖头并长久不灭,这虽是传说,却增强了表现人物不屈的力度和余味。
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子进必以正,岂可损名义以徇之耶?(3分)
(2)令人必不肯为数千百年之一人,而必欲为三年之一人,可笑也!(4分)
(3)就义时,见兄头帻相坠地,复下拾而冠之,乃就缢于右。(3分)
【小题】C
【小题】B
【小题】C
【小题】见“参考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小题】 (昧:暗,灭。)
【小题】(①“勤记日记”不属于“圣贤作风”,④是他的自谦之词,⑥是弟弟的行为。含①④⑥都应该排除。)
【小题】(相约去自杀的是他们兄弟两个,不包括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等人。)
【小题】无
参考译文:
黄淳耀,字蕴生,号陶庵。是嘉定县人。年少时就用圣贤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曾经写日记,白天所做的,晚上必定写下来。穿粗陋的衣服,吃简单的饭菜,不随便接受一文钱。崇祯十六年,参加会试,有重要人物表示,准备推荐他做状元,黄淳耀却很坚决地推辞了。中了进士,不等吏都选派官职就回家了。南京刚建都,求官的人争着赶去,黄淳耀独独不去。有人问他不去的原因,他回答说:“某公平素看得起我,他现在正和主持国政的人同列,我去的话必定被他笼络束缚。君子做官必定要凭借正当的途径,怎能损害名节道义来顺从他(指前文的‘某公’)呢?”最终没有去。
等到嘉定被包围,黄淳耀偕同弟弟黄渊耀,以及侯峒曾、龚用圆、张锡眉等人坚守。等到城池被攻破,兄弟两人一起到城西的竹胜庵。将要自杀的时候,僧人劝阻他们说:“你们没有做官,是可以不死的。”黄淳耀说:“城被攻破就应该和它一起灭亡,这是儒生应做的分内事罢了。今天借上人的一片干净土地,也算死在合适的地方了。”索取毛笔写道:“弘光元年七月四日,进士黄淳耀在城西僧舍自杀。啊!求取功名不能为明王朝效力,辞官不做不能洁身归隐,读书没有取得多少益处,学道没有什么成就,耿介不灭的,就这片真心罢了。”于是整理好衣帽,面向北,拜了两次,上吊自杀而死。
黄渊耀宇伟恭,15岁的时候补充缺额做了生员。年幼时聪明异常,刚拜师,就喜欢学习。不久就跟从兄长学习,能够懂得兄长所讲的全部大意,平常谈论道理论说道德时,常常说出兄长所没有谈到的地方。性格洁好耿直,不随意和人交往。黄淳耀中进士后,给他写信说:“殿试后宣读皇帝诏命时,大家看到名列一甲的先上殿,都啧啧称赞羡慕,认为他们不亚于登天成仙。我这个时候长长地叹息,天地间有几千年才出现一个的人才,有几百年才出现一个的人才,现在的人实在不愿意去做几千几百年才能出一个的人才,而是一定要做每隔三年就能出现的人才,真是可笑啊!”黄渊耀收到信后,更加用高尚的品节自我砥砺。就义的时候.看到哥哥头上的巾、帽掉在地上了,他从踏凳上下来捡起巾、帽给哥哥戴上后,才在哥哥的右边上吊自杀了。
黄淳耀所写的诗歌、古文、八股文,源头本来出自于“六经”,又广泛涉及《史记》《汉书》《后汉书》,并能以先贤的文章为标准,都流传于后世。去世时41岁。弟子们私下给他拟谥号为“贞文”。黄渊耀去世时22岁,著有《谷帘学吟》。据说兄弟两人死的时候,口吐鲜血喷到墙壁间,深入砖头大约有一寸,那痕迹过了很长年月都没有消失。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白居易的美学思想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诗歌”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的抒情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别的诗人了。
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1.从第一自然段看,白居易对诗歌的主张有哪些?请写出两点,每点不超过30个字。
答:①
②
2.“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中的“核心”指什么?(不超过10个字)
答:核心是指
3.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美学思想新潮流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写定出两点,总计不超过45个字。
答:(1)
(2)
1.①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②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是由“诗言志”的本质决定的。
2.儒家传统美学思想(观点)
3.①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②认为统治者应允许并鼓励老百姓抒发喜怒哀乐之情,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1.无
2.从第一段首句提取。
3. 无
下列句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一部编年体史书,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我们学过其中的《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两篇文章。
B.“卧薪尝胆”一词,出自吴王勾践发愤图强最终灭了劲敌越国这一历史故事。国别体史书《国语》对此有详细记载。
C.战国时刘向编订的《战国策》一书,擅长以寓言故事说理,至今我们仍耳熟能详的“南辕北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等成语均出自于此书。
D.朱自清是我国当代文坛上的著名散文家,其散文集有《背影》、《你我》等。鲁迅先生以擅长写小说和杂文著称,我们学过他的小说《藤野先生》、《故乡》和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
A
略
下面对作家作品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记念刘和珍君》以作者的悲愤感情为线索,边叙边议,是一篇记叙、抒情和议论结合得很完美的文章。
B.《小狗包弟》一文思路清晰,行文自然;以身边琐事入文,抒发了真挚的情感,在构思上做到了以小见大。
C.《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篇幅虽然非常简短,但文意深刻、高远,格调高雅,气势雄浑。
D.《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司马迁。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
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近年来见诸报端的有关遥感考古消息可以说是连篇累牍,例如美国的考古学家们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发现了早已沉没海底数千年的古埃及名城亚历山大;欧洲的考古学家根据早期航空照片发现了多处古罗马的建筑遗址和著名的“罗马大道”;欧美等国考古学家联手通过卫星遥感资料发现了深藏于南美密林深处十世纪玛雅人的宫殿等等。人们不禁要问,考古学家是如何利用遥感探测分析研究出地下考古遗迹的呢?这是由于保存于地表或地表以下的古代遗迹随着岁月的流失逐渐荒废,有的成了农田,有的形成村镇,但由于这些遗迹全部为人工建成,与周围没有经过人工扰动的土壤环境存在着差异,这就形成了这一地区在土壤、水分、地表温度等一系列的特别征象,人们在平地观察这些特别征象是微乎其微,但在高空中使用遥感探测仪器就会发现明显的区别。例如一处古代的宫殿已被夷为平地,其宫殿基址部分是用石头或夯土建造的,反映到地表上的植被就由于缺少水分,不宜扎根而枯萎低黄;而周围没有人工扰动的土壤,因其水分充沛,腐殖质丰富,植被就显得油绿茂盛,这一点从高空用肉眼就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一个有经验的考古学家在高空或通过遥感影像很容易分辨出在一般人眼中杂乱无章的现象,他能够准确地说出那些是人工留下的痕迹,那些可能是古代建筑基址、陵墓、城镇、村落、道路等等。当然在确定了准确位置后还要靠考古发掘才能最后证实判断是否正确。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一位业余考古学家误把“二战”时期德国人修建的战壕当成古罗马时期的水渠,经过考古发掘才证明了判断的错误。
中国的航空遥感考古工作起步较晚,但考古学家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已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过涉及航空遥感考古资料。从60年代修建三门峡水库时就利用航空照片去分析库区古代遗址、墓葬的分布,到70—80年代利用遥感技术探测秦始皇陵和陪葬地区的地下情况。在吸收了国外航空遥感考古成功经验条件下,经过外国专家专业理论培训和河南洛阳地区进行航空遥感考古实践,中国的航空遥感考古学家把目光集中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大家知道,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草原游牧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特别是从公元3世纪以后,中国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的日渐崛起,经过鲜卑人首次入主中原建立北魏王朝,到公元8世纪以后辽、金、元草原帝国的形成,特别是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元帝国,把帝国疆域扩展到马队骑兵所能达到的极限,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内蒙古草原上留下了丰富的考古遗迹和千古之谜。正是由于这一地区地域广阔,文物众多再加上现在荒漠广阔而人迹罕至的困难条件,采用航空遥感考古的方法进行研究是再好不过的尝试。
根据文意,对“遥感考古”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在高空乘坐飞机进行观察地表并探测地表以下的考古遗迹。
B.利用可见光拍摄的照片或用远红外探测器探测地表下的考古信息。
C.使用遥感技术远距离地对考古遗迹进行探测,为考古发掘提供资料。
D.利用传感器对地表及地表以下的古代文物进行观察、探测。
对文中画线处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保存于地表或地表以下的古代遗迹与随着岁月流失逐渐荒废的地区存在差别。
B.由人工形成的村镇与没有受到人工扰动的农田在保存古代遗迹方面明显不同。
C.古代遗迹是人工建成的,与一般的农田和村镇在地面上的征象虽有区别,但微乎其微。
D.地表上和地表下古代建筑遗迹与周围自然形成的土壤环境有明显区别的征象。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所说的欧美考古学家一系列重大发现都得益于现代航空遥感探测技术的使用。
B.地表上的植被枯萎低黄与油绿茂盛的特别征象可以辨别出已夷为平地的人工遗址。
C.有经验的考古学家在高空通过遥感考古就能准确地说出人工痕迹和古代遗址的区别。
D.我国考古学家对广袤的内蒙古草原遥感考古,解开了游牧民族疆土扩大的千古之迷。
根据文中所提供的信息,推断准确的一项是( )
A.在高空中使用遥感仪器就会发现特别征象的区别,说明考古学家不一定要在高空。
B.业余考古学家误把“二战”战壕当成古罗马水渠,证明遥感考古一定经专业训练。
C.我国从60年代就利用航空照片进行考古,说明我国遥感考古学理论研究较为先进。
D.采用遥感技术考古研究内蒙古,证明这一地区地表环境形成的特别征象非常明显。
【小题】C
【小题】D
【小题】B
【小题】A
【小题】A,缺少“利用遥感技术”,“在高空”不一定要乘坐飞机;B,文中没有对“用远红外探测器”的说明;D,文中没有“传感器”的说明内容,探测的是“考古遗迹”,而
不是“考古文物”。)
【小题】A,文中没有与“随着岁月流失逐渐荒废的地区”比较的内容;B,文中要说明的是环境差异形成不同的征象,并非说明“保存古代遗迹”有什么不同;C,征象区别在平地看是微乎其微的,而到高空用仪器就会发现明显的区别。)
【小题】A,文中所说的重大发现未必“都得益于现代航空遥感探测技术”;C,是一般的“人工痕迹”还是“古代遗迹”,还要有待于考古发掘的证实;D,“对广袤的内蒙古草原遥感考古”,还处在设想阶段。)
【小题】B,文中举业余考古学家的例子是要说明“确定了准确位置后还要靠考古发掘才能最后证实判断是否正确”的;C,条件不充足,结论缺少充足的依据;D,颠倒了“特别征
象”与考古研究的关系,对内蒙古的考古研究还没有进行,不可能有证明的结论。)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赡(zhàn)养 亲昵(nì) 拾(shè)级而上 含情脉脉(mò) B:秘(bì)鲁 古刹(chà) 鸭绿(lù)江岸 骁(xiāo)勇善战 C:颤(zhàn)栗 哄(hǒng)骗 心广体胖(pàng) 一撮(zuǒ)胡子 D:伺(cì)侯 联袂(mèi) 晕头转(zhuàn)向 果实累累(lěi)
请把下面的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3分)
(1)发思古之幽情
(2)不约而同地都把长江奔流视为历史变化的象征
(3)永恒地流动而一去不复返
(4)苏轼和辛弃疾面对浩瀚的长江
(5)这就是河流与历史的共同点
(6)分别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和“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著名诗句
答:( )
排序:④①⑥②③⑤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答题(4分)
校训是大学的精神,它不仅反映一所大学的学术传统和办学宗旨,也深刻砥砺着一代学子的品行,下边是中国两所著名大学的校训:
复旦大学:博学而笃志,切问而止境。
山__学: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仿照以上两则校训,为下面两所大学拟写校训,要求运用对偶修辞。
(1)某林业大学:
(2)某舞蹈学院:
(1)树青松正气,养竹梅风骨 (2)文舞相融,德艺双馨
运用对偶‘体现出学校的专业特色 。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