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迷路?
对于大多数动物来说,确定方向寻找路径并不是什么难事,以金黄地鼠为例,即使把它的双眼蒙上,并七拐八转地带到一个远离巢穴的地方,它们还是能够找到回家的路,并且以直线路径“飞奔”回家。鹅、蟾蜍以及蜘蛛也都表现出类似的本领。
然而,人类的寻路本领远不及这些动物。在一项测试中,研究人员让被试者蒙上眼睛,从起点走到终点,再返回起点。但是,没有一个被试者的表现令人满意,他们不是走过了,就是没走到。看来,人类的导向能力天生就很差。
研究人员发现,当人在回想回家的路时,人脑海马区的某种神经元放电剧烈。这说明,人脑具有专管导向能力的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的位置与在大鼠、猴子和金鱼大脑海马区中发现的类似。既然如此,为何人们还会迷路呢?
研究人员测试被试者在虚拟迷宫中的导向能力。迷宫中布满了“捷径”,似乎通过这些“捷径”可以很快到达目的地,稍微掌握点几何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这些“捷径”其实是“陷阱”,根本无法到达目的地,但是,被试者却义无反顾地掉进“陷阱”。这项测试表明,人在判断方向时,几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而是通过路牌指引回家的路。即使依靠建筑,我们也只是参照建筑告诉我们该左转还是右转,全然不理会这些建筑的空间分布。
早期人应该也是通过几何学知识定义周围世界,判断方向的,但是,随着人脑的逐步开发,脑袋里储存的经验越来越多,推理能力越来越强。慢慢地,人类逐步丧失了这种精确的导向能力,而是通过推理和经验,通过建筑和路牌,寻找回家的路。
早期人大都以游牧生活为主,居无定所。居住地相对空旷,周围世界几乎一成不变,要不就是沙漠,要不就是雪原,根本没有路,又何来的建筑?于是,他们通过推理和经验指引方向。后来,世界被划分国家、城市、地区、街道,有了公路,有了建筑也有了路牌。为了找到回家的路,人们绘制出地图;为了找到自己的位置,人们发明了全球定位系统(GPS)。现在,人们用各种工具为自己指引方向。但是,麻烦在于,与动物精确计算方向和距离的导向能力不同的是,通过周围环境的标记或各种工具来指引方向容易出错,从而完全迷失方向。
人类的导向能力与动物的相差甚远。不过,尽管我们经常迷路,但我们某些方面的寻路本领并不差。我们也许走出商店后忘记回家的路,却能遨游互联网;我们或许会在丛林里迷失方向,却能登上月球。所以,我们大可不必惋惜丧失的精确导向能力,而应该珍惜我们获得的丰富的生活空间。为了生存,人类与其他动物一样,都在时刻锻炼自己的能力,无论是失去还是获得,我们都是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繁衍生息。
(选自《科学画报》2010年第1期,有删节)
下列有关“人为什么会迷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人类的寻路本领远不及金黄地鼠、鹅、蟾蜍以及蜘蛛等动物。
B.人在回想回家的路时,人脑海马区的某种神经元会剧烈放电。
C.随着人脑的逐步开发,人类逐步丧失了精确的导向能力。
D.人类是通过周围环境的标记或各种工具来指引方向的。
下列理解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确定方向寻找路径方面,人类的导向能力天生就很差。
B.人类只是通过路牌或建筑物来判断方向,而不考虑几何学知识。
C.人类精确的导向能力是随着人类经验的增加和推理能力的增强而逐步丧失的。
D.“尽管我们经常迷路,但我们某些方面的寻路本领并不差”一句中两个“路”的含义并不相同。
根据文中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金黄地鼠、鹅、蟾蜍等动物的实验可以证明,动物并不会迷路。
B.早期人通过几何学知识判断方向,说明早期人的感觉比现代人更敏锐。
C.地图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出现,导致人类判断方向的能力退化。
D.作者认为,人类精确导向能力的丧失,是自然选择作用下的一种结果。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1】(从原文第3段“人脑具有走管导向能力的神经元,而且,这些神经元……的类似”可知,该项并非“人会迷路”的原因。)
【小题2】(从原文第4段“几乎不考虑几何学知识”可知,该项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小题3】(A“动物并不会迷路”说话太绝对。B“感觉比现代人更敏锐”缺乏依据C.因果倒置,从原文可知,人类是“为了找到四家的路”才绘制地图、发明全球定位系统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境中觅得了闲适淡远;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精神归宿;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和欢愉;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构建了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
请你的“自然与心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自然的禅
多少次我仰望着依山而建的大佛,凝视着绿树环抱的寺院,我羡慕那些执著的僧侣和善男信女们选择这样的地方寄托他们的灵魂,面对着青山绿水,鸟飞虫鸣,参禅悟道,空灵的心,读到的是流水的从容,体味的是旷达的胸怀,看到的是满目葱绿,注满心房的是生命的美好。
人,从远古走向今天,带着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的上古神话,领着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景象,携着天地蜉蝣,沧海一粟的感叹一路走来,从征服自然,欣赏自然到参悟自然,告别了钻木取火,茹毛饮血,曾经的诗人们举杯邀月,泛舟湖上,如今的都市人流行起了周末的郊游踏青,黄金周的长途旅行,昔有青城山上“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彻悟,今有《庐山夜雨》中心灵的诉说,自然送给人一种绝美的境界,黄山的奇松,海南的阳光,西北的戈壁,江南的青石板,李白作诗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人古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诗中的明月,也可以看作是自然的一种缩影吧,人心灵与自然的碰撞一刻都不曾停止过,古人如此,今人如此,人类如此。
自然,是人心灵的支撑点,它不仅为生命提供物质基础,也让人类对它如此迷醉,对自然中真理的渴求推动着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为了看到月球上的环形山,望远镜出现了,为了探索宇宙起源,黑洞理论一次次推翻和修改,为了解决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带来的疑问,早期生物进化理论横空出世了。多少自然哲学家夜以继日的奋斗,为的只是揭开自然神秘面纱的一角,这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这是一座始终挖不完的宝藏,这里有你想要的一切一切。
再看看那隐没于青山绿水间的寺院,再听听那不时传来的诵经的声音,无不渗透着天地万物,浑然天成的哲理,没有自然,不会有即兴的灵感抒发出亘古的独白,没有人,不会有深邃的心灵付于自然内涵外延,你我都是山水中的僧侣,参的是自然中的大禅,悟的是天地间的大爱。(请老师按高考作文标准打分)
自然与心灵
陶渊明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境中觅得了闲适淡远;王维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中找到了静谧空灵;朱自清在月下荷塘的朦胧之美中偷得了片刻的宁静与欢愉;李乐薇在“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里建构了自己的精神家园;陈毅在“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意象里表达了一个__员的特有情怀;__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烂漫画卷里表现出革命家的睿智与豪放……大自然不但是我们的生存空间,而且是我们精神寄托的伊甸园。请以“自然与心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自然的禅
多少次我仰望着依山而建的大佛,凝视着绿树环抱的寺院,我羡慕那些执著的僧侣和善男信女们选择这样的地方寄托他们的灵魂,(可以具体明确是哪儿的大佛和寺院)面对着青山绿水,鸟飞虫鸣,参禅悟道,空灵的心,读到的是流水的从容,体味的是旷达的胸怀,看到的是满目葱绿,注满心房的是生命的美好。(很精彩)
人,从远古走向今天,带着女娲补天,夸父追日的上古神话,领着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景象,携着天地蜉蝣,沧海一粟的感叹一路走来,从征服自然,欣赏自然到参悟自然,告别了钻木取火,茹毛饮血,曾经的诗人们举杯邀月,泛舟湖上,如今的都市人流行起了周末的郊游踏青,黄金周的长途旅行,昔有青城山上“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彻悟,今有《庐山夜雨》中心灵的诉说,自然送给人一种绝美的境界,黄山的奇松,海南的阳光,西北的戈壁,江南的青石板,李白作诗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今人古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这诗中的明月,也可以看作是自然的一种缩影吧,人心灵与自然的碰撞一刻都不曾停止过,古人如此,今人如此,人类如此。(在一段中,不要都使用逗号)
自然,是人心灵的支撑点,它不仅为生命提供物质基础,也让人类对它如此迷醉,对自然中真理的渴求推动着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为了看到月球上的环形山,望远镜出现了,为了探索宇宙起源,黑洞理论一次次推翻和修改,为了解决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地雀带来的疑问,早期生物进化理论横空出世了。多少自然哲学家夜以继日的奋斗,为的只是揭开自然神秘面纱的一角,这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这是一座始终挖不完的宝藏,这里有你想要的一切一切。
再看看那隐没于青山绿水间的寺院,再听听那不时传来的诵经的声音,无不渗透着天地万物,浑然天成的哲理,没有自然,不会有即兴的灵感抒发出亘古的独白,没有人,不会有深邃的心灵付于自然内涵外延,你我都是山水中的僧侣,参的是自然中的大禅,悟的是天地间的大爱
关心自然,回归自然、描摹自然、享受自然,祟尚“天作人合”,早已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隐逸侠士的共同“爱好”,也是今天人类的生活追求。什么自然景物、自然风光,春秋平原之景、夏季的火热之景、冬季的银装素裹之景等等,常散见于“随笔”、“散记”、“游说”、“诗歌”等各式作品之中。人类在自然之中或寻求心灵的洗涤,或寻求启发。自然是人类的精神依托,人类离不开自然,题中的“心灵”主要是指人在“自然”中的感受。所以,本话题应阐述“自然”与“人的感受”之间的关系。
好奇心:民族文化差异之旅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韩剧重视民族风情的再现,以及传统民族文化资源的开掘,使观众能真切地领略到原汁原味的韩国民族文化,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同时,韩剧中所流露出来的人情世态、风俗时尚和文化蕴含,与我们是有差别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来,这也是韩剧能吸引中国观众、东亚观众乃至世界观众的关健所在。
韩剧把人间的种种情感都交织在一起,特别注重东方传统文化中的血缘关系,如“长幼之序、孝佛之义、夫妇之伦、儿女之道”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信义和平”等传统儒学基本理念,也是韩剧中所隐含的精神基石。这些传统文化的遗风,对当代中国观众来说,既熟悉又遥远,既亲切又匮乏,因而韩剧能很快地进入中国市场,为广大观众所接受。
此外,中韩两国电视剧自身内容所承载的文化意义的差别,也是吸引中国观众眼球的一个法宝。如今在中国电视荧屏中唱主角的,或是宫廷争斗、或是官场博弈、或是商战风云、或是警匪拼杀,而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家庭剧很少,即便是反映家庭生活的电视剧,也往往是借家庭的冲突来反映社会问题,让人看了之后心情沉重。韩剧则通过折射韩国的城市面貌、居住环境、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特点,呈现出一种现代而又简单的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泡菜文化”。这些都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同一本现实生活的“教科书”。这种差别一方面迎合了中国观众、特别是都市观众对韩国文化的好奇心理;另一方面这些观众还可以从中找到一个宣泄的平台,以填补由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心理空虚和迷茫。
韩剧的成功,还带动了韩国其它大众文化在中国的传播。韩国服饰、韩国音乐组合、韩国影片、演艺明星随之而来,甚至有迹象表明,在图书市场上对韩语文学的翻译也开始有趋热的迹象。由此可见,随着“韩剧热”的不断升温,“韩流”还将频频来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面对“韩流”,我们应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气度,更应有创新和超越的追求,这样才能让真正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汉风”向世界播撒芬芳。
下列对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词句的理解有缺陷的一项是( )
A.“民族的”是指属于某个民族独特的,具有民族个性与民族精神价值、反映了该民族生活状态、风俗习惯、价值信仰、道德原则的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
B.“世界的”是指某种艺术品蕴涵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艺术精神是属于全人类所共有的,得到全世界的热爱与欣赏。
C.“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它的内涵应该是越是民族优秀的东西就越有可能成为世界性的艺术珍品。
D.这句话说明了一个辩证的道理,那就是越是属于某一个民族产生的文化,就越会在全世界流行开来。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韩剧能吸引中国观众、东亚观众乃至世界观众的关键是使观众能真切地领略到原汁原味的韩国民族文化,这种文化与观众自己所拥有的文化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B.韩剧特别注重东方传统文化中的血缘关系,把我们中国传统的儒学文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我们中国观众感到既熟悉又遥远,既亲切又匮乏。
C.韩剧独特的“泡菜文化”,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跟我们中国的电视剧所承载的文化存在很大差异。
D.“韩剧热”的不断升温,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还将带动韩国其它大众文化在中国的传播。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化存在差异,就能够激发起不同民族观众的好奇心,韩剧对中国观众、东亚观众乃至世界观众来说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可见韩剧的民族风情颇有特色。
B.中国和韩国具有共同的东方传统文化中的血缘关系,决定了两国文化交流必将畅通无阻,两国的伦理道德等观念也保持一致。
C.我们中国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家庭剧很少,那些电视荧屏中唱主角的,或是宫廷争斗、或是官场博弈、或是商战风云、或是警匪拼杀,都只是昙花一现。
D.“韩流”频频来袭,那是因为真正反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汉风”没有向世界劲吹。当“汉风”劲吹之日,便是“韩流”衰退之时。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1】笼统地认识具有片面性,从1、2自然段看,应试越是优秀的民族文化,越有可能为世界人民所接受;因为还存在一个客观事实,即越是民族落后的文化就越不可能赢得世界的认可。
【小题2】从2段1、3行可看出,我们中国的儒学文化只是韩剧中所隐含的精神基石,我们的传统文化的遗风,并非由韩剧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小题3】A的起源句信息点1段1—4行;B的起源段原句信息点在2段1行,有血缘关系,不等于交流没有任何障碍,也不可能决定两国的伦理道德等观念也保持一致。C的起源句信息点在3段2—4行;表现宫廷争斗、官场博弈、商战风云、警匪拼杀等内容的电视剧虽然不是家庭剧,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生活,也有生存的理由。D的起源句信息在末段末3行,中韩文化不是对立的文化,而是完全可以互相借鉴、学习的文化。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青春版秦腔《杨门女将》减少了旧本中拖沓冗长的回放交代,以几分钟的舞台呈现,对全剧情节做了有力铺垫,收到了以一当十的艺术效果。 B:他的文化基础本来就差,加上急于求成,等到考试成绩出来,果然就出现了阴沟翻船的情况,他叫苦不迭。 C:在希腊古奥林匹克遗址,最高女祭司娜芙普利都点燃了奥运圣火,她神情庄重颐指气使 地将火炬传递给了第一火炬手亚历山大。 D:这部电视剧虽然遭到了一些人的尖锐批评和指责,但是批评者认为,作者的创作动机是无可厚非的。
有些对作家的评论,虽只言片语,却能形象地概括作家的人格精神,或巧妙地表现其 作品的典型风格。如徐志摩——为爱而生,为爱而写的诗人;史铁生——用笔与疾病对抗的不
屈之魂……请参照以上示例,任选两位自己喜爱的中国现当代作家各写一则简短的评语,
如:鲁迅、余秋雨、海子、舒婷、顾城等等。
示例
海子:在尘世中孤独地面朝大海看春暖花开的精神守望者
顾城:用七彩笔描画世界的孩子般天真的童话诗人
鲁迅:以如橡巨笔为锋刀利剑的文化战士
(4分,每个2分,符合题意要求的两项即可)
略
现代文阅读
宛如英雄
上中学时,教我们音乐欣赏课的老师,五十多岁,常年穿一件旧工作服,颜色像他的脸色一样灰白。他寡言少语好脾气,即使有的同学在他眼皮底下十分调皮,他也从不呵斥。我坐在前排,每次上课总是专注地看着他的眼睛。许多个午后,在沉闷的课堂上,他用一台老式录音机播放许多世界名曲给我们听,引导我们去触摸古典音乐的脉搏。其实,他并不善于表达,当音乐实在精彩而话语又无从继续时,他就猛地转身,用粉笔在黑板上很用力地写下几个大大的形容词。因为太激动的缘故,粉笔常常折断了,他在纷飞落下的粉笔灰中奋笔疾书的样子实在令我难忘。每当他那木讷苍老的脸上显出一种睿智神情的时候,我知道是音乐又一次激活了他。
一天下午,他为我们讲解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时,在最初的几个强音过后,他说:“同学们请注意!请注意!"他的双手骤然在空中抓握成拳,一绺白发披到额前。这时,我听到一段十分短暂明晰的休止①。他说,这休止是智者的沉默,是伟大的沉默。虽然它稍纵即逝,但其中饱含着屈辱、忍耐和孤独,又酝酿着愤怒和抗争。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有时具有比喧嚣更强大的爆发力。
“听!仿佛险恶叵测的命运在敲门,那种混乱与恐惧就要扼住我们的咽喉。休止的运用仿佛黎明前的__。大师伸出手,抓住了黑夜的幽灵,把它从深渊中驱逐出来。这种拼搏愈演愈烈,越升越高……”他紧握的双拳渐渐伸开,变成向上托着的手掌,语调也变得舒缓起来,“太阳终于升了起来,凯旋的歌声响了起来,所有的昏暗、所有的忧郁在最后欢呼的激流之前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听着贝多芬的音乐,感到那种热情、振奋、激昂潮涌而来,我渴望更多地了解大师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渴望对人生有更深的体会,这一切都是从那个休止开始的—— 午后的阳光映着老人的白发,他就像一位遥望天际的向导。
多年以后,我逐渐明白,沉默并不是死寂,无言并不代表无心,命运坎坷的小人物也许更能从贝多芬的音乐中汲取到精神的力量。今天,我还远不能说已经听懂贝多芬的音乐,但我读懂了我那平凡老师的内心,他在贝多芬的《命运》中获取了悲壮美与幸福感,仿佛是一位凯旋的勇士。这正如贝多芬本人所说:“谁能参悟我的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法自拔的苦难。”
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
注:①〔休止〕这里指乐曲演奏中的停顿。
在《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对他的客人说:“听我心里的音乐!”本文的音乐老师从《命运》第一乐章的“休止”中听出了贝多芬心里怎样的音乐?(用本文中的语句回答)
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
含义:
作用:
【小题1】饱含着屈辱、忍耐和孤独,酝酿着愤怒和抗争。
【小题2】含义:贝多芬的音乐能让人汲取到精神的力量,使人获取悲壮美与幸福感,
使平凡的人能够超出平常的自己,得到升华。(3分)
作用:点明题意,揭示主旨。(2分) (意同即可)
略
课外文言文阅读,完成下列各题。(共10分,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每题3分)
吴良,定远人。初名国兴,赐名良。与弟祯俱以勇略闻。从太祖起濠梁,并为帐前先锋。良能没水侦探,祯每易服为间谍。张士诚兵据秦望山,良攻夺之,遂克江阴。即命为指挥使守之。
时士诚全据吴,跨淮东、浙西,兵食足。江阴当其要冲,枕大江,扼南北襟喉,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太祖谕良曰:“江阴,我东南屏蔽,汝约束士卒,毋外交,毋纳逋逃,毋贪小利,毋与争锋,惟保境安民而已。”良奉命惟谨,备御修饬。以败敌功,进枢密院判官。士诚大举兵来寇,艨艟蔽江,其将苏同佥驻君山,指画进兵。良遣弟祯出北门与战,而潜遣元帅王子明帅壮士驰出南门。合击,大败之,俘斩甚众。敌宵遁。寻复寇常州,良遣兵从间道歼其援兵于无锡。当是时,太祖数自将争江、楚上流,与陈友谅角,大军屡出,金陵空虚。士诚不敢北出侵尺寸地,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良仁恕俭约,声色货利无所好。夜宿城楼,枕戈达旦。训将练兵,常如寇至。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兴学宫,立社学。大开屯田,均徭省赋。在境十年,封疆宴然。太祖尝召良,劳之曰:“吴院判保障一方,功甚大,车马珠玉不足旌其劳。吾其无东顾忧矣!”命学士宋濂等为诗文美之,仍遣还镇。寻大发兵取淮东,克泰州。士诚兵复出马驮沙,侵镇江。巨舰数百,溯江而上。良戒严以待。太祖亲督大军御之。士诚兵遁,追至浮子门。良出兵夹击,获卒二千。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汝约束士卒,毋外交 约束:管束
B.寻复寇常州 寇:侵犯
C.暇则延儒生讲论经史 延:召见
D.在境十年,封疆宴然 宴然:安定太平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毋与争锋 与陈友谅角
B.并为帐前先锋 命学士宋濂等为诗文美之
C.与弟祯俱以勇略闻 以良在江阴为屏蔽也
D.其将苏同佥驻君山 吾其无东顾忧矣
翻译
①士诚数以金帛飨将士,窥衅。
②太祖诣江阴劳军,周巡壁垒,叹曰:“良,今之吴起也!”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①张士诚多次用金银美帛犒赏将士,(要他们)窥伺机会进攻。
②太祖到江阴慰劳军队,巡视营垒,赞叹说:“吴良,是当今的吴起啊。
【小题1】延,延请
【小题2】A.都是连词“和”;B.担任/撰写 C.介词,凭借/连词,因为 D.代词,他的/语气副词,表祈使语气,可译为“一定”。
【小题3】①“数”1分,“飨”1分,“窥衅”1分。
②“劳”1分,判断句1分,句意1分。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丰富的想像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受现实生活的限制。作者想象出来的情景、画面等,可以是实际存在的和可能存在的。 B: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即使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但同时代的作品总还会有某些共同的特点。 C:在新春茶话会上,厂长们就目前的国企改革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许多好的建议。 D:因为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神舟”号宇宙飞船的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迁客来过岭:韩愈有“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诗句。
②骚人去赴湘:指柳宗元因“永贞革新”失败被贬永州(今湖南零陵)一事。
这首诗是如何紧扣“落”字来写梅花的?请以颔联和颈联为例作简要分析。
这首咏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小题1】用动词“飘”、“坠”“点”“粘”等逼真地写出了梅花飘然而落的动态;用飘落的数量之多(“多莫数”)和飘零之惨(“迁客过岭”“骚人赴湘”“乱点莓苔”)来写落梅飘零的遭遇之惨。
【小题2】托物言志,写梅又似写人。传达出落梅的悲惨境遇,表达了对梅花高洁品格的赞美,寄寓了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和对疾贤妒能、压制人才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落梅》写于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社会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却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目睹此情此景,爱国忧民的诗人真是万分痛心。作者虽有一腔报国热情,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倍受排挤、__,于是诗人便将内心的悲愤和不满借“落梅”这一意象曲折地表达出来。有着深刻的寓意,寄托着诗人浓烈的悲愤之情。
全诗大意是: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教人触目愁肠,更哪堪残缺的花瓣凋落如雪片,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呢?飘零的梅花就像匆匆过岭的迁客,坠落的梅花犹如不得已赴湘的骚人。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苔为伍,然而偶然粘上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啊,让东风执掌对百花的生杀予夺大权,真是差矣错矣,它忌妒梅花的孤高,对梅花任意摧残,根本不讲怜香惜玉。
【小题1】3分
【小题2】3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途中见杏花
吴 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 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 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 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小题2】①惜春之情。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
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③故国之思。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
【小题1】艺术手法2分,情感3分。如果考生回答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小题2】每点2分,其中答出情感给1分,分析给1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