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请 如果 赶快、急忙
23.病因
24.由于眼眶全肿了,不能睁开眼。对医生告诫我不要吃或西怎么办?(或: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对此级怎么办?)
25.饮食 居室 被漆的气味所伤害
(03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0分)
望海楼①
米 蒂
云间铁瓮近②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③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洲:滨水的地方。
17.本诗所咏的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
。(2分)
18.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 和 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2分)
19.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2分)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答:
20.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2分)
(1)
(2)
21.默写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两句)(2分)
暧暧远人村, ;(陶渊明《归园田居》)
身无彩凤双飞翼, 。(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
,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17.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18.空间 时间
19.B
20.要点:(1)色彩(红、白)(2)声音(画角)(3)动态(催、起)(写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21.依依墟里烟 心有灵犀一点通 二十四桥明月夜
16.本文意蕴丰富。请由“桥”展形联想,谈谈你对“桥”的感悟。(80字左右)(5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1.王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2.简单的外形,朴实的品格
13.C
14.第⑤段:桥上的无尽离愁,道尽天涯游子的羁旅愁思
第⑥段:桥下的闲适生活,表现出平凡人生的旷达胸襟
15.D
16.联想 感悟 语言
(03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16分)
①记者肖英:在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中,您曾有过多次选择,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寻找生活方向的?
王洛宾: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因为从小爱唱歌,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毕业后,我想去法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太抽象,是很难实现的。
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召唤着我。几经辗转,我终于来到了大西北,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走过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我终于发现,那里的民歌很美,我非常喜欢,渐渐地,这种喜欢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成为一种嗜好。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②记者: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您想过拥有辉煌吗?
王洛宾:少林寺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想学武艺,可师傅让他先学用脑袋开门、关门,几年后,小和尚对师傅说:“我该学武艺了吧?”师傅说:“你已经学成了。”小和尚不信,于是与师兄弟们比武,用及袋一撞,把他们撞出去几丈远……
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
③记者: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并不浪漫,是什么信念支持您走过这几十年的岁月?
王洛宾:到大西北的时候,我已是中年。一天,走在新疆戈壁滩上,一块五六丈高的大石头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石头上刻着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也是由一粒粒细沙结成的。“这是一句哈萨克谚语,这句谚语极大地鼓舞了我,即使我一天只写一个音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我还能完成三百六十五个音符。我就是一粒细沙,只要不倒下去,慢慢积攒总会变成岩石。
④记者: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音乐带来更多的是坎坷与磨难,为什么您始终没有放弃音乐创作?
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然而,也是音乐在最痛苦时救了我。所以,我并不抱怨。
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恰恰相反,那时候,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些。况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
⑤记者:作为一个“民歌大王“,您是怎样看待近年来我国通俗音乐的流行的?
王洛宾:无论任何音乐,都应该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美化。对于一个人来说,民族语言是最具体、最生动、也是最庄严的。前些天,达坂城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塑成之后请我去剪彩、题字,我是这样写的:“世界上的朋友都会唱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到新疆来看才知道,达坂城的姑娘不仅辫子长而且心地最善良。“剪彩仪式上,达坂城“封”我为“荣誉市民”。
6.第①节访谈中,王洛宾说“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生活的方向”是指
。(2分)
7.对王洛宾引用小和尚故事的用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用脑袋开门、关门就是学武艺
B.辉煌存在于持续不断的努力中
C.二十年不可能堆起喜马拉雅山
D.广泛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助成功
答:
8.第③、④两节访谈中,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
9.“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这句话蕴涵的道理是
。(2分)
10.从全文看,王洛宾将一生奉献给民歌创作的原因很多,下列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青年时代喜爱音乐艺术并接受了专业训练
B.西北民歌的强烈吸引与创作冲动
C.早年为去法国留学而开始关注西北民歌素材
D.挫折中感受到音乐是心灵的抚慰
E.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它是民族语言的美化
F.中年时代受到哈萨克谚语的启示
G.从小就想在音乐创作中拥有辉煌
答:
6.把大西北的民歌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种美
7.B
8.将王洛宾与一般人(常人)作比较 试图了解被访者不同于常人之处
9.应多方面看问题
10.C G
(03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2分)
①“目光”作为一种特殊的“光”,似乎也具有种物理光学特征。
②目光能聚集,过着正常生活的人们,他们的目光应该是分散的。像物体上漫反射的自然光一样,人们的视线也应当是散漫的。若是生活中所有人的目光都有序地聚焦于一点。那准是出事了,一个健康的、有理性的社会,人们的目光应该分散在各自所关心的事业领域中,散落在各种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各自亲爱者身上,这才是正常安定的生活。
③目光有投射,物本无影,影乃光之所为,“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就是这个道理。当所有人的目光都从同一个方向(如正面)投向某个人时,这个人必定成为一个迎合某种潮流的“耀眼人物”。但是他的身后也必定留下一片阴影――视觉上的盲区。若大家的目光能够分散开,把他当作我们中的一员,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到他的不同侧面,使他的前后左右上下都允许有目光,他也就消除了这种阴影,成为一个生活在自然光下的凡人。艺术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懂得如何引导众人的目光集中在他最想表现的地方。为此,罗丹敲掉了巴尔扎克塑像那双极为优美的手。
④目光有光压。早在1901年尼柯尔斯就已用实验证明了光有压力。同样,目光也有压力。一个人若总是处在众目睽睽的目光压力之下生活得必定很不自在。倘若再是个名人,又无法避开四面八方强大的目光压力,他就很难以一种轻松平和的心境去思考,去创造,去过那种不必设防、自主自由的舒心日子。当然,若是完全没有目光投向你,或是目光一瞥到你就立即躲开也不是好事。
⑤目光有颜色。正如只有自然光(白光)方能反映出物体的真实面貌一样,用任何有色目光去观察都会偏离真实的客观世界,故一个人要尽可能使自己的目光接近“白光”,实际上,每个人的目光都带有自己特定的颜色,这不足为怪,也许这正是他的风格所在。但是所有人的目光之总合,必定会是接近白色的自然光、为此,要相信大众眼光的准确性。因为白光本身就是由七种颜色的光合成的,而且要的就是这种大家都具有自己不同色彩的目光,缺了哪种颜色,合成出来的都不是自然光,有意排斥某种颜色的光,其结果也必然会使自己偏离了自然光的品位。
⑥目光有衍射。若从极小的狭缝中看人,你只会看到伴有竖直条纹的失真人像,物理学家把这称为“衍射现象”,老百姓则说得更加率直利落:“别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
⑦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种不同于常人的特殊目光,它太超前了,以至于超出了同时代人目光的可见范围,如同紫外光与红外线一样不为常人所见。这种独具慧眼的目光往往为当代人的不相容,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悲惨地熄灭了,但历史和科学史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对后代人是宝贵的,是值得骄傲的超常智慧极品。
1.第③段中的“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所说明的道理是
。(2分)
2.作者在文中以“罗丹敲掉了巴尔扎克塑像那双极为优美的手”为例意在说明(3分)
A.罗丹把巴尔扎克塑像最有价值的东西毁了
B.要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人物的不同侧面
C.罗丹对巴尔扎克塑像的残缺美有偏爱
D.目光应散落在多种兴趣及亲爱者身上
答:
3.根据文意,概述第④段“目光有光压”的内容要点。“(2分)
(1)
(2)
4.请联系生活举两个具体的例子说明目光还有不同的“温度“。(2分)
(1)
(2)
5.根据第①段中“特殊”“似乎”等词语,说明全文构思的巧妙之处。(3分)
答:
1.物本无影,影乃光之所为
2.B
3.(1)要有一定的压力(2)压力不能过大
4.例子 、湿度应不同
5.借用物理光学特征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目光
(02年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
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请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注意]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
作文评分表(供评卷人填写)
等 级 | 得 分 | 总 分 | 评卷人 | |||
基础等级 50分 | 一等 50―41 | 二等 40―31 | 三等 30―21 | 四等 20―0 |
|
|
|
|
|
| |||
发展等级 10分 | 一等 10―9 | 二等 8―7 | 三等 6―4 | 四等 3―0 | ||
|
|
|
| |||
错别字、不足字数、缺题目 减分 |
|
等 级 评 分 标 准
基础等级50分 | 一等(50―41) | 二等(40―31) | 三等(30―21) | 四等(20―0) |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符合文体要求 |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迹清楚 大体符合文体要求 |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体潦草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或立意不当 没什么内容 感情虚假 结构混乱 语病多 字迹难辨 不符合文体要求 | |
| ||||
发展等级10分 | 深 刻 | 丰 富 | 有文采 | 有创新 |
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 ②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 ③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 ④材料丰富 ⑤形象丰满 ⑥意境深远 | ⑦词语生动,句式灵活 ⑧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⑨文句有意蕴 | ⑩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 11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 12有个性特征 |
[说明]
①基础等级评分以题意、内容、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符合文体要求,指符合
考生根据题意和内容自选的文体的要求。
②发展等级评分,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
③缺题目扣2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
④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
(02年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话说知音 林非
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知音难觅,怪不得唐代的诗人孟浩然,要反复地感叹“恨无知音赏”和“知音世所稀”了。
我偶或在黝黑的深夜里浏览着《吕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汤问》,思忖着知音这两个字的分量,想得心驰神往时,眼前似乎笼罩着一阵阵飘荡的云雾,在惝恍和朦胧中超越了时间的阻隔,觉得伯牙老人隐隐约约地从这两本典籍的字缝里走出来,矍铄地站在我身旁。当我向他衷心地致敬时,多么想唐突地劝慰他,依旧要不断地奏出震撼人们灵魂的声音,其中自然应该有悼念那位知音的悲歌,让人们更透彻地理解,智慧的灵魂和丰盈的情感是多么值得怀念和尊重。像这样美丽动人的乐曲,难道就不会熏陶出第二个、第三个乃至更多的知音?而如果不再去弹奏这迷人的弦索,哪里还能引出心心相印的知音呢?知音总是越多越好啊!
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我曾在《乐府解题》里看到过这样的记载。据说他整整三年都困苦地弹奏着,琢磨着,冥想着,手指都开裂了,鲜血直往外冒,浑身消瘦,憔悴得像奄奄一息的病人。但是,琴弦上总是蹦出一丝丝浑浊和粗糙的声响。于是苦心孤诣的恩师带领他奔向波涛汹涌的东海,整日整夜在沙滩上踯躅。狂风吹肿了眼睛,暴雨淋湿了衣衫,烈日晒黑了皮肤,黯淡和凄凉的月光又使他迷失了道路,险些儿溺死在奔腾和呼啸的海浪中。那铺天盖地怒吼着的波涛,茫茫无际蔓延着的天涯,扶摇直上哀号和翱翔着的鸥鸟,霍地使他开启了紧闭的心窍,琴声突然变得悠扬而又壮烈,清冽而又浩瀚,刚劲而又缠绵,悲切而又欢乐,我似乎瞧见他无法遏止自己的泪水顺着脸颊滚滚流淌。像这样花费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轻易放弃了是多么严重的损失,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不能动摇和沉沦。
大凡能用声音、图画或文字去打动人们的艺术家,往往会历尽沧桑,甚至要闯过多少生死的关隘,还得在日后反复地揣摩,昼夜都不能停歇。既然已经耗尽了毕生的心血,投入了如此巨大的工夫,确实就应该永不停顿地奋斗下去,将自己美好和高尚的憧憬始终存留在人们心中,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
19.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4分)
答:
20.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5分)
答:(1)
(2)
21.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
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5分)
答: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选择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说进行评说,
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
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
为主要内容,提示和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
C.“我似乎瞧见他……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
情,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
D.最后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
应,又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
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形象地表达了知音
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 】【 】
19.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
“俞伯牙”句1分。“钟子期”句3分,“感应”、“领悟”两点,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只答“知音难觅”的,给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
20.(5分)
(1)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2)中国古代典籍中多有记载、传诵。
答对第(1)点给2分,答对第(2)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
21.(5分)
(1)知音越多越好,俞伯牙不能因为失去钟子期而不去寻求更多的新知音。
(2)千辛万苦学得的技艺不应轻易放弃,艺术的追求必须不懈地坚持下去。
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两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语句不通顺,扣1分。
22.(4分)A E 答对一处给2分
(02年全国卷)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只选两小题)(4分)
(1)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 !(白
居易《琵琶行》)
(2)千古江山, 。舞榭歌台, 。(辛弃疾《永遇
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荀子《劝学》)
(1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2)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3)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只给两小题评分,每小题两空,补写出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则该空不给分。
(02年全国卷)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间折柳,何人不起故园精?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
“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曲的寓意”、“本诗的思乡之情”、“折柳的关键作用”三点,每答出一点给2分。
如认为“折柳”不是全诗的关键,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
11.D 12.A 13.C 14.D 15.D
16.(5分)
(1)“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2分)
“其”、“……之谓”两处,译对一处给1分。
(2)到死的时候,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为他竭尽哀悼。(3分)
译出大意给1分;“及”、“尽”两词,译对一个给1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