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年全国卷)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当时全校不止有一个文学社团,我们的“海风社”是最大的,参加的学生纵跨三个年级,并出版了最漂亮的文学刊物(贝壳)。 B: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C: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或增加了石油储备,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D:这一歌唱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素养,很难让人相信这里平均年龄仅20岁的作品。

(03年全国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①报载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芳女士近年多次 北京大学,为推动孙中山研究做出了贡献。 ②北京市政府对城市建设布局做出了 ,在2008年前将每年增加 800万平方米的绿地。 ③邓亚萍现在留给大家的印象, 日渐成熟的仪表风度, 依然保留的拼搏精神。

A:莅临 计划 不仅是/而且是 B:莅临 规划 不是/而是 C:亲临 规划 不仅是/而且是 D:亲临 计划 不是/而是

(03年全国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部署 备受青睐 怡如其分 可望而不可即 B:报道 伶牙利齿 群贤毕至 一年之计在于春 C:揣度 共商国是 唾手可知 冒天下之大不违 D:通渫 猝不及防 大相径庭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03年上海卷) 作文

“杂”的含义很多,有褒有贬。请联系生活或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以“杂”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评分标准

一类卷

   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有新意,有文采

二类卷

    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

    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偶有语病。

四类卷

    偏离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  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

    (1)无中心。

    (2)文理不通。

    (3)全文不足500字。

说明:(1)未拟题目扣2分,拟题不当扣1分。

    (2)错别字(含不规范的简化字)满3个扣1分,至多扣5分。

    (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分。

    (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26.不见 横渡  

27.雁湖(或“宕”) 考察龙湫之水的源头

28.像猿一样悬挂像蛇一样爬行 否 这是用来形容徐霞客在高速宣传部拧险的样子

29.以性灵游 以躯命游


22.请  如果  赶快、急忙

23.病因

24.由于眼眶全肿了,不能睁开眼。对医生告诫我不要吃或西怎么办?(或:医生告诫我不要吃东西,对此级怎么办?)

25.饮食 居室  被漆的气味所伤害

(03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0分)

望海楼

米 蒂

云间铁瓮近青天,缥缈飞楼百尺连连。

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几番画角催红日,无事沧洲起白烟。

忽忆赏心何处是?春风秋月两茫然。

【注】①望海楼,宋时在镇江城内。②铁瓮:镇江古有“铁瓮城”之称。③沧洲:滨水的地方。

17.本诗所咏的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

。(2分)

18.本诗颔联在两句之首分别冠以“三峡”、“六朝”,从 两个方面拓展了诗歌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气势。(2分)

19.对“三峡江声流笔底,六朝帆影落樽前”的理解不确切的一项是(2分)

A.登楼望江,联想到了三峡的险峻

B.片片帆影,倒映在诗人的酒樽里

C.征帆流舸,激起诗人饮酒的豪情

D.涛声阵阵,引发诗人作诗的雅兴

答:

20.这首诗的颈联多角度写景,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两点。(2分)

(1)

(2)

21.默写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两句)(2分)

暧暧远人村, ;(陶渊明《归园田居》)

身无彩凤双飞翼, 。(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一))

,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17.烘托望海楼的高峻  

18.空间 时间

19.B 

20.要点:(1)色彩(红、白)(2)声音(画角)(3)动态(催、起)(写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21.依依墟里烟   心有灵犀一点通 二十四桥明月夜

16.本文意蕴丰富。请由“桥”展形联想,谈谈你对“桥”的感悟。(80字左右)(5分)


11.王维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2.简单的外形,朴实的品格  

13.C 

14.第⑤段:桥上的无尽离愁,道尽天涯游子的羁旅愁思

第⑥段:桥下的闲适生活,表现出平凡人生的旷达胸襟

15.D

16.联想  感悟  语言

(03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6―10题。(16分)

①记者肖英:在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中,您曾有过多次选择,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寻找生活方向的?

王洛宾: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因为从小爱唱歌,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毕业后,我想去法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太抽象,是很难实现的。

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召唤着我。几经辗转,我终于来到了大西北,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走过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我终于发现,那里的民歌很美,我非常喜欢,渐渐地,这种喜欢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成为一种嗜好。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②记者: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您想过拥有辉煌吗?

王洛宾:少林寺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想学武艺,可师傅让他先学用脑袋开门、关门,几年后,小和尚对师傅说:“我该学武艺了吧?”师傅说:“你已经学成了。”小和尚不信,于是与师兄弟们比武,用及袋一撞,把他们撞出去几丈远……

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

③记者: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并不浪漫,是什么信念支持您走过这几十年的岁月?

王洛宾:到大西北的时候,我已是中年。一天,走在新疆戈壁滩上,一块五六丈高的大石头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石头上刻着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也是由一粒粒细沙结成的。“这是一句哈萨克谚语,这句谚语极大地鼓舞了我,即使我一天只写一个音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我还能完成三百六十五个音符。我就是一粒细沙,只要不倒下去,慢慢积攒总会变成岩石。

④记者: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音乐带来更多的是坎坷与磨难,为什么您始终没有放弃音乐创作?

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然而,也是音乐在最痛苦时救了我。所以,我并不抱怨。

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恰恰相反,那时候,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些。况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

⑤记者:作为一个“民歌大王“,您是怎样看待近年来我国通俗音乐的流行的?

王洛宾:无论任何音乐,都应该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美化。对于一个人来说,民族语言是最具体、最生动、也是最庄严的。前些天,达坂城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塑成之后请我去剪彩、题字,我是这样写的:“世界上的朋友都会唱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到新疆来看才知道,达坂城的姑娘不仅辫子长而且心地最善良。“剪彩仪式上,达坂城“封”我为“荣誉市民”。

6.第①节访谈中,王洛宾说“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生活的方向”是指

。(2分)

7.对王洛宾引用小和尚故事的用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用脑袋开门、关门就是学武艺

B.辉煌存在于持续不断的努力中

C.二十年不可能堆起喜马拉雅山

D.广泛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助成功

答:

8.第③、④两节访谈中,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4分)

答:

9.“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这句话蕴涵的道理是

。(2分)

10.从全文看,王洛宾将一生奉献给民歌创作的原因很多,下列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青年时代喜爱音乐艺术并接受了专业训练

B.西北民歌的强烈吸引与创作冲动

C.早年为去法国留学而开始关注西北民歌素材

D.挫折中感受到音乐是心灵的抚慰

E.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它是民族语言的美化

F.中年时代受到哈萨克谚语的启示

G.从小就想在音乐创作中拥有辉煌

答:

6.把大西北的民歌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种美

7.B 

8.将王洛宾与一般人(常人)作比较 试图了解被访者不同于常人之处 

9.应多方面看问题  

10.C  G 

(03年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2分)

①“目光”作为一种特殊的“光”,似乎也具有种物理光学特征。

②目光能聚集,过着正常生活的人们,他们的目光应该是分散的。像物体上漫反射的自然光一样,人们的视线也应当是散漫的。若是生活中所有人的目光都有序地聚焦于一点。那准是出事了,一个健康的、有理性的社会,人们的目光应该分散在各自所关心的事业领域中,散落在各种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各自亲爱者身上,这才是正常安定的生活。

③目光有投射,物本无影,影乃光之所为,“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就是这个道理。当所有人的目光都从同一个方向(如正面)投向某个人时,这个人必定成为一个迎合某种潮流的“耀眼人物”。但是他的身后也必定留下一片阴影――视觉上的盲区。若大家的目光能够分散开,把他当作我们中的一员,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到他的不同侧面,使他的前后左右上下都允许有目光,他也就消除了这种阴影,成为一个生活在自然光下的凡人。艺术家成功的秘诀就在于他懂得如何引导众人的目光集中在他最想表现的地方。为此,罗丹敲掉了巴尔扎克塑像那双极为优美的手。

④目光有光压。早在1901年尼柯尔斯就已用实验证明了光有压力。同样,目光也有压力。一个人若总是处在众目睽睽的目光压力之下生活得必定很不自在。倘若再是个名人,又无法避开四面八方强大的目光压力,他就很难以一种轻松平和的心境去思考,去创造,去过那种不必设防、自主自由的舒心日子。当然,若是完全没有目光投向你,或是目光一瞥到你就立即躲开也不是好事。

⑤目光有颜色。正如只有自然光(白光)方能反映出物体的真实面貌一样,用任何有色目光去观察都会偏离真实的客观世界,故一个人要尽可能使自己的目光接近“白光”,实际上,每个人的目光都带有自己特定的颜色,这不足为怪,也许这正是他的风格所在。但是所有人的目光之总合,必定会是接近白色的自然光、为此,要相信大众眼光的准确性。因为白光本身就是由七种颜色的光合成的,而且要的就是这种大家都具有自己不同色彩的目光,缺了哪种颜色,合成出来的都不是自然光,有意排斥某种颜色的光,其结果也必然会使自己偏离了自然光的品位。

⑥目光有衍射。若从极小的狭缝中看人,你只会看到伴有竖直条纹的失真人像,物理学家把这称为“衍射现象”,老百姓则说得更加率直利落:“别门缝里瞧人,把人看扁了。”

⑦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种不同于常人的特殊目光,它太超前了,以至于超出了同时代人目光的可见范围,如同紫外光与红外线一样不为常人所见。这种独具慧眼的目光往往为当代人的不相容,它们中的大多数都悲惨地熄灭了,但历史和科学史证明它们是正确的,对后代人是宝贵的,是值得骄傲的超常智慧极品。

1.第③段中的“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所说明的道理是

。(2分)

2.作者在文中以“罗丹敲掉了巴尔扎克塑像那双极为优美的手”为例意在说明(3分)

A.罗丹把巴尔扎克塑像最有价值的东西毁了

B.要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人物的不同侧面

C.罗丹对巴尔扎克塑像的残缺美有偏爱

D.目光应散落在多种兴趣及亲爱者身上

答:

3.根据文意,概述第④段“目光有光压”的内容要点。“(2分)

(1)

(2)

4.请联系生活举两个具体的例子说明目光还有不同的“温度“。(2分)

(1)

(2)

5.根据第①段中“特殊”“似乎”等词语,说明全文构思的巧妙之处。(3分)

答:

1.物本无影,影乃光之所为 

2.B 

3.(1)要有一定的压力(2)压力不能过大

4.例子 、湿度应不同

5.借用物理光学特征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目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