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我爱水 张秀亚
我爱水。多少年来,生活的戏剧虽几易市景,但我总喜欢滨水而居,为了在梦中可以听到那清淡的柔声,明晨启扉,更可见到那一片照眼的清光。一湾澄明的流水,静静地向前滑流着,滑流着,把我的思念与忧虑都带走了,最后只将我留在岸边,悄然独立,盈耳只有那净琼微响,向我诉说一个无终结的故事。
我最喜爱的那片水,该是故都城北的什刹海了。那如一块青玉的平静流水,曾做了我四年的伴侣。
什刹海正位于我母校的后门,度过一道筑在溪水上的石桥,再一转弯,便会听见那愉快的水声,伴着水滨青翠的树色在欢迎来访者了。送着清晨无课,我总是拿了一本诗集,在水边倘佯,那时候,正是充满了诗意与幻梦的年纪,水边有时是“自在飞花轻似梦”的诗境,有时是“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凄凉境界,还有什么更适于少年的心灵流连徘徊?我常是将书放在身边,双足垂到水面,叫水上的白云,将我带到又温暖又惆怅的幻梦里。我曾有一首小诗,其中两段是:
我曾持一卷诗一朵花来到你身旁,
在柳荫里静听那捆捆的水响。
诗,遗忘了;花,失落了,
而今再寻不到那流走的时先。
你曾几番入梦,同水上一片斜阳,
还有长堤上卖书老人的深色衣裳。
我曾一叠叠买去他的古书,
却憾恨着买不去他那暮年的悲伤。
诗中“你”的称谓,即是指什刹海,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
什刹海的可爱处,在于它的“变”,在于它的“常”,晴阴风雨,春去夏来,水边的景色不同,而它那最高度的关与宜人处,却永远蕴藏在那一片源脱水雾,以及激伦清光里,引人系恋。
当冬天撤去了那皎白的冰雪之幕,在水面薄冰上试步的乐趣享不到了,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不知何处传来一声声鹧鸪的啼唤,像是那么遥远,又像是那么逼近,听来似是不分明,然而却又是那般动听,直扣人的心门。再过几天,水边的杨柳出了浅浅的绿痕,水堤上的泥土渐软了,而几场雨后,水已平了堤,时时刻刻似乎要涨溢出来,却又似被一道神秘的边界拘拦住了。一直在那里溶溶漾漾,如同一个殷勤的主人的手,将酒杯斟得太满了,使每一个来游者,都想一尝过葡萄色的琼浆,而低吟:“呵,你新鲜的湖水,陶醉了我的心灵。”
放假的日子,水边那块大石,便是我露天的座位了,水声轻柔,水光明媚,教给我无穷尽的智慧,将已逝去的,正在进行的,将要发生的一切,缓缓地告诉了我。我就这样坐着,听着,想着,直到夕阳将辉煌的火炬投入水中,将对岸人家的窗子也照亮了,我才将水色水光摄录心坎,带了回去。
最可爱的还有那水边新秋,北方的秋天本来是悄悄地来,比春天来得更幽俏,有一天,你一凝眸,不免惊讶水的颜色成了,堤边水位低了,水寥花的颜色更深了一些,而荷
叶已有一丝憔悴之态。那么,秋意便是满了什刹海了,渐渐地,水过桥头,有个老人在卖荷叶粥了,水面上,更有一些年轻的女孩子赤足在采鲜藕,什刹海在荷叶的摇曳中已另有一种感伤的情调,但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
岛上乡居,流水绕墙,每天望着这碗蜒而去的山溪,我更怀念起什刹海了……
14.“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这里“怅惘”的含义是什么?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描述了什刹海四季变化的景色,请加以简要概括,并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但一片温柔的春意,却把整个什刹海的灵魂浸透了。
答:―――――――――――――――――――――――――――――――――――
(2)当星光落在水面时,你已可依稀听到诗神环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主要写什刹海,却又从“我爱水”写起,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请简要分析。(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4分)
第一问(2分):
“怅惘”是指作者思念什刹海却只能在梦中相见的遗憾。
第二问(2分):
表达了作者感伤怀旧的情绪和浓郁的乡愁情结。
15.(6分)
概括(2分):
①冬雪皎白,薄冰试步;②春天温柔,生机盎然:③夏天明媚,夕阳辉煌;④秋意渐深,秋荷摇曳。
作用(4分)
①具体表现了什刹海景色之美;②表达了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之情。
16.(4分)
(1)(2分)指春天来了,什刹海的水充满了春意。
(2)(2分)指夜晚的什刹海很关,能触发诗人的创作灵感。
17.(8分)
①一开始写“我爱水”照应了标题,并与文章的结尾相呼应;②一开始写“我爱水”,可由眼前之水过渡到故都之水,使行文自然巧妙;③文章的主旨是表达作者对什刹海的喜爱和思乡之情,因而写什刹海的篇幅比较多。
(08年四川卷)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仲足以事父母,_______________;乐岁终身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故民之从之也轻。(《盂子・梁惠王上》)
造化钟神秀,______________。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2)复行数十步,___________。土地平旷,屋舍伊然,___________________。
(陶渊明《桃花源记》)
大江东去,浪淘尽,_____________________。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____________,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____________________。
(苏武《念奴娇・赤壁怀古》)
(1)俯足以畜妻子 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
阴阳割昏晓 决毗入归鸟
(2)豁然开朗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于古风流人物 惊涛拍岸 一时多少豪杰
(08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 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4分)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8.A 9.A 10.C
(08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目前,我国“煤变石油”的产业化进程正在有序进行之中。也许有人会问,煤和石油,一个是黑乎乎的固体,一个是油亮亮的液体,两者从形态上看似乎并无相同之处,为什么要将煤转化为石油?转化又是怎样实现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能源消费需求量越来越大。由于我国对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较大,所以国际油价上涨、中东政局变化等因素,都会对我国石油能源安全构成潜在危险。同时由于石油具有流动性好,便于开采、输送和使用的特点,近年来国内石油消费量的增幅大大超过了石油产量的增幅。而煤作为能源,与石油同属化石能源,只是由于古植物和地质条件的不同,最后生成的形态才与石油大不相同。从现有数据看,煤在我国的可开采量及供应年限远远大于石油。于是有人考虑将煤转化为石油,以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需求。虽然“煤变石油”需要有足够的投入,但是从经济效益来看,这种考虑还是可行的。基于这样一些认识,人们开始研究各种转化方式,间接液化技术就是其中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煤的间接液化过程可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制取原料气。把经过适当处理的煤送入反应器,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通过气化剂使煤不完全燃烧,这样就能以一定的流动方式将煤转化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混合的原料气,灰分形成残渣排出。第二步进行催化反应。将制取的原料气净化,在催化剂作用下,让其发生化合反应,合成类似石油的碳氢化合物。在这个过程中,催化剂起着关键的作用。早些时候,国外有一家公司曾经研制出一种成分为铁、硅、钾、铜的产效比较高的催化剂,其所得化合物的组成为:汽油32%、柴油21%、石蜡烃47%。第三步对催化反应的产物进行进一步的提质加工。就如刚开采出来的石油一样,
经过催化反应出来的油也有很多指标不合格,如十六烷值含量、硫含量、水分以及粘度、
酸度等,所以还需要对它进行处理,使它达到合格标准,满足市场需要。目前,我国的这
种“煤变石油”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大约每四吨煤可产出一吨油。
(摘编自周清春《煤是怎样变成油的?》)
5.下列关于我国“煤变石油”工程实施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石油消费依赖进口,需求量不断增大,导致石油能源供给出现危机。
B. 煤与石油一样,都属于化石能源,但在我国煤的储量要比石油丰富得多。
C. 尽管成本相对比较高,但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看,煤变石油还是可行的。
D. “间接液化”等技术的出现,为实现“煤变石油”的目标提供了技术保证。
6.下列对煤的“间接液化技术”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过适当处理的煤、具有一定温度和压力的反应器,以及气化剂,是制成原料气的几大条件。
B. 催化反应中的化合过程,能够使原料气实现液化,是间接液化技术实施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C. 使用国外某公司研制的催化剂,那么可以32%的汽油、21%的柴油和47%的石蜡烃。
D. D.“间接液化”是一个将煤加以气化,经净化后再借催化剂进行化合反应,最终生成油的过程。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国内石油能源消费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应用煤的“间接液化技术”就是要彻底改变石油进口的局面。
B. 人们更加偏好使用石油,所以国内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量的增幅,远远小于国内煤炭生产量的增幅。
C. 那些刚从地底下开采出来的石油,要达到合格标准,还有一些成分需要进行必要的提质加工处理。
D. 在目前我国的技术条件下,煤在变成石油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损耗实际上大约有四分之三。
5.A 6.C 7.C
(08年四川卷)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人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它要求一个人应有高尚的道德追求 ②勇于承担对他人、对社会的道德义务 ③是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质的总和 ④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⑤是指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内在规定性 ⑥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
A:③⑥①④⑤② B:③⑤①②③④ C:⑤②①⑥④③ D:⑤③①②④⑥
(08年四川卷)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该校学生的课余活动主要有班级野炊、年级文体比赛、校际联欢会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B: 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多地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取决于各类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数量。 C: 市政府决定配合奥运项目的实施,重点抓好地铁建设、危旧房改造、污水处理等工程工作,加快现代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 D: 学习方法可能因人而异,但勤奋、努力等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合理的时间安排却是每个想取得成功的学生所必须具备的。
(08年上海卷)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写作提示:
今年上海的高考作文题目是“他们”,不存在审题难度,每位考生都有话可说,命题者的意图是重点考查考生的立意构思、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的基本作文能力,考查作为高三毕业生的认知水平和价值观,在审题上没有设置障碍。要写好这篇作文,关键是要注意这样几点:
第一、作为考生,写这篇作文,首先要给“他们”定位。“他们”是谁?“他们”应该是某一个群体,是某一类人,“他们”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遭遇,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鲜明特征。考生本人一定要把“他们”具体化,要非常明确,这一点是写好本文的前提。
第二、确定文体。虽然是除了诗歌之外,文体不限,但是作为考生个体,必须选择某一种文体来写,因为文体不同,写法就不一样,写作的内容就有差别。比如写记叙文,就应该通过典型事例,重点表现你所确定的“他们”的典型性格,表现“他们”的独特情感,通过写“他们”的故事,来感染人,教育人,启发人。如果写议论文,就应该通过你所看到的、观察到的、了解到的“他们”的表现、“他们”的情操、“他们”的行事风格,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什么样的借鉴,使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对我们个人、社会、国家有什么意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把你看到的、想到的通过恰当的方式写出来,就是符合要求的。
第三、具体写什么内容,这道作文题给考生的空间是很大的,属于开放型的作文题。考生可以根据平时的积累,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平时比较关注的、有过一定思考的“他们”来写,比如可以写西部落后地区同龄人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表现他们的勤奋、坚强、同命运抗争的可贵精神,从而告诫自己,要珍惜我们的优越条件,要热爱生活,要努力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也可以写农民工、写残疾人这些群体,都可以。尽管高考作文题一般不提倡直接表现社会热点,但是这道作文题,也可以写热点,比如年初南方罕见暴风雪、四川地震等重大事件中的特殊群体,可以写灾民、可以写人民子弟兵、可以写志愿者,只要恰切,都是符合作文要求的。
第四,今年的作文题,应该说也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关注“我们”,也更需要关注我们之外的值得关注的“他们”。现在的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但是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的意识也需要培育,命题者之所以出这样的作文题,或许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22.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答案:2分 形象直观地(1分)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23.解析:这句话出现在第二自然段,仔细阅读体会第二段最后一句“……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不信胸中而信纸上”,即可得出正确答案是C。
答案:C
24.答案:1分 动
25.解析:此题考查概括层次大意的能力。先要分层,第一层到“先秋而归”,最后两句是第二层。
答案:3分(1)与山相知之乐(2分),答“恍然之乐”得1分)(2)家居之乐(1分)
26.答案:4分 开头交待了“寻秋”的缘由(1分),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1分)。首尾呼应,结构严谨(1分)。“寻秋”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
17.解析:本题是对文言文中实词意义的考查。重在平时的积累和理解,并注意联系具体句子的意思翻译。
答案:4分 (1)坚守,固守(2)成功(3)一起(4)防守,登
18.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A中的“为”是介词,表被动,译作“被”,B中的“为”是动词,可译为“做”,C中的“为”是介词,可译作“向”,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在门外向你母亲作答”,D中“为”是介词,译为“替”“给”。
答案:2分 B
19.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
答案:⑴(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职分(1分)。(关键词:焉、……也)
(2)即使(1分)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一直住在这里)(1分)(关键词:虽然、罢、然)
20.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的细节,要注意上下文意。
答案:2分 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1分),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1分)。
2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
答案:2分 深明大议(1分)、有勇有谋、热爱国家(答对任意一点得1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