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分析杜甫的《月夜》 。 附杜甫《月夜》:今夜郎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 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江湜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9.三四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0.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19.颔联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一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山岚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以“流” 描写山岚之动态,形象生动。

20.诗人不眠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无家客”“独”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作品形象的能力。这里考查的是物象——烟。烟,即雾气、云气,诗中有三个句子来表现。第二句重在做铺垫做映衬,第三句运用比喻,抓住云气的颜色来写,第四句写云气的动态。回答时,除了要解释句意之外,还要回答运用了哪种修辞,刻画了“烟”怎样的特点。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作者“不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故答题时要对文章的整体加以分析说明。回答要点:根据最后两句,概括出失眠原因,写出诗歌的情感。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 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①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安史叛军破潼关,杜甫携眷北行,至鄜州暂住。七月,肃宗即位灵武,杜甫只身前去投奔,途中被叛军掳至长安。这首诗就是身陷贼营的杜甫八月在长安所作。②鄜州:今陕西富县。③虚幌:洁白透明的帐子。

17.“独看”一词是本诗的诗眼,请简要赏析。(3分)

18.杜甫的诗为什么被称为“诗史”?请结合本诗简要阐释。(3分)

17.“独看”一词写出了妻子在鄜州望月思念自己的情景。作者借用想象,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长安“独看”明月对妻儿的深切思念。(划线处各1分)

18.杜甫生活在一个战祸横飞的年代,一生经历无穷的灾难,而他与人民患难与共,以现实主义的精神和创作方法,用诗歌反映了那段苦难的历史。(1分)在这首诗中,“独看”的悲苦浸透了天下离乱的悲苦,(1分)“双照”的期盼中寄寓了人民对战乱平息的渴望。(1分)(联系诗歌的颔联、颈联来阐释也可)

【解析】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诗史是指杜甫面对着血迹斑斑的土地来去苦吟的,所以杜甫的诗歌是沉郁顿挫,人家形容他的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从他的诗中可以了解当时的惨景。因而他的诗有“诗史”之称。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月 夜

杜 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选自《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中《杜甫:“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

18.诗中,作者分别描绘了“妻儿”怎样的形象?请概括。(4分)

19.请评析“双照泪痕干”中“双照”一词的妙处。(4分)

18.妻子孤独、久立、担忧;(2分,大意对即可)儿女天真、幼稚、不谙世事。(2分,大意对即可)

19.“双照”,指月光同时照着两人;(1分)与前面的"独看"形成对比;(1分)表达了作者对未来团聚的祈盼与渴望。(2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1.确定手法---思考方向。写人的手法,可以用以景写人  以物写人  以事写人  以典写人,很明显,这首诗采用以景写人与以事写人相结合。2.确定重点(即这首诗写了人物的哪些方面)-----定点概括。可以从侧重遭遇、侧重心情、侧重品质、侧重身份四个方面考虑。读后发现,这首诗是以景写人以事写人相结合,故侧重的是人的心情与遭遇。“未解”体现了“儿女天真、幼稚、不谙世事”;“寒”“双泪”表现了妻子孤独、久立、担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此类是属于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双照”一词在“双照泪痕干”的意思;②看“双照”一词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双照”一词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采用了——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

杜诗“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与李诗“何当共剪西窗烛,共话巴山夜雨时”有异曲同工之妙。试简要评析它们在艺术手法和表达感情方面的共同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两诗表达的感情都是对妻子的思念之情。都是通过设想未来夫妻相见,在窗下共叙相思之苦的情景,而杜诗更悲伤,更动人。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此时杜甫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虚幌:薄帷。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等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在写作手法上,两首诗有何共同之处,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2)两首诗均用一“独”字,请分析这一字表达了诗人怎样复杂的情感?

(1)在写作手法上,两首诗均是从写亲人思念入笔,构思巧妙。杜诗从妻子独自望月的角度来写思念之情,王诗是从兄弟在登高时必然会想到身边缺少了一人来写自己的乡思。委婉曲折,动人心弦。(意思对即可。第一点要扣住“均是从写亲人思念入笔”来答,第二点分析杜诗,第三点分析王诗。本题共三个得分点,每点1分。思路不清楚,语句不通顺,酌扣1分)

(2)用一“独”字,都比较充分地表达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但杜诗中的“独”字,是用小儿女的天真反衬妻子的‘独看’的孤独无助,委婉细致地表达了对妻子的无限爱怜,增添了诗人的思念之情。而王诗的“独”,则直写自己在异乡的孤独寂寞。


解析:

月夜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作者看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掉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这已经透过一层。自己只身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个“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应该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往日的“同看”和未来的“同看”。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妻子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知道,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妻子在一起度过的。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时候,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身陷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不仅充满了辛酸,而且交织着忧虑与惊恐。这个“忆”字,是含意深广,耐人寻思的。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饱含深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怎能不念呢?!从小孩的“不念”更能体现出大人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种痛苦生活的希望;于是以表现希望的诗句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作者在半年以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不知家在否”;“几人全性命?尽室岂相偶!”两诗参照,就不难看出“独看”的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双照”的清辉中闪耀着四海升平的理想。字里行间,时代的脉搏是清晰可辨的。

  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薄帷)、对月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词旨婉切,章法紧密。如黄生所说:“五律至此,无忝诗圣矣!”

借助想象,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第一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分量下得很足。对亲人的思念,对自己孤孑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面。“异乡为异客”,不过说他乡作客,但两个“异”字所造成的艺术效果,却比一般地叙说他乡作客要强烈得多。在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的封建时代,不同地域之间的风土、人情、语言、生活习惯差别很大,离开多年生活的故乡到异地去,会感到一切都陌生、不习惯,感到自己是漂浮在异地生活中的一叶浮萍。“异乡”、“异客”,正是朴质而真切地道出了这种感受。作客他乡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在平日自然也是存在的,不过有时不一定是显露的,但一旦遇到某种触媒──最常见的是“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这就是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往往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而且往往和对家乡风物的许多美好记忆联结在一起,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十分自然的了。这种体验,可以说人人都有,但在王维之前,却没有任何诗人用这样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的诗句成功地表现过。而一经诗人道出,它就成了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一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也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就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诗以直抒思乡之情起笔。“独在异乡”,暗写了孤独寂寞的环境,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对这种环境特别敏感。“异客”则更强调了游子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独”和两个“异”字组在一句诗里,大大加深了主观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前面情绪的合理发展,说明平常已有思亲之苦,而到节日,这思念就愈加转深和增强了。“倍”字用得极妙,是联系上下两句情绪之间的关键。这两句构成全诗的一个层次,是从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观感受来表现思亲之情的。

  清人沈德潜以为诗的后两句“即陟岵诗意”(《唐诗别裁集》卷十九)。的确,二者在表现方法上颇有相似之处。《诗经·魏风·陟岵》末章有云:“陟彼高冈,瞻彼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梦想亲人,转而拟托亲人也想念自己。王维诗中也用了这种表现方法,以“遥知”使诗意的发展来个急转,转到从亲人的角度来加深表现两地相念之情。“遥知”以下全是想象,揣想这重阳佳节到来之时,亲人们定同往年一样登高饮酒。这紧扣了诗题,也点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节”的具体所指了。作者料定,当亲人团聚一起欢度重阳节而“遍插茱萸”之时,会记起他这客处异乡的游子的。结句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亲,而其情自见,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最后两句运用对写法写自己的想象,更突出自己的思念。

  概括:作者一人在外面做客,每当独自过节时,就更加想念亲人。作者在遥远的地方知道兄弟们正在登高了,兄弟们都插了茱萸,才醒悟原来作者没有在。

  题目中的“山东兄弟”是谁?本人搜索网络、不同多个版本的唐诗赏析,均没有确切答案和明确解释,只是笼统解释为作者王维的“朋友”或“亲人”.

  统揽全诗并结合不同学者的赏析文章,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山东兄弟就是王维的朋友,王维。

  诗的前两句是第一人称写法,后两句是写家乡亲人登高,而独自缺少远在山东的“兄弟”---王维的朋友

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抒发的不是一般情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字里行间,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离乱之痛和内心之忧熔于一炉,对月惆怅,忧叹愁思,而希望则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月 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之独看。

遥怜小女儿,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诗中有两个字写思今之久,含思念之深,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写在下面。(2分)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4分)

(1)湿  寒

(2)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像中流出,两地相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因此前人评价是中肯的。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次乐乡县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如何此时恨,嗷嗷夜猿鸣。

⑴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⑵从表现手法看,这首诗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有什么不同之处?

答:

⑴荒烟不是自断,而是被夜色遮断,木非真平,而是被夜色荡平,“断”“平”二字写出了夜色的沉重,缕缕荒烟和参差古木原是孤征途中的一丝安慰,却也要被夜色吞没,突出了诗人乡愁的越发沉重,这两个动词看似平凡,实为精巧。

⑵这首诗寓情于景,笔法细腻,《登幽州台歌》直抒胸臆,笔法粗犷。


解析:

(1)找准“断、平”得1分;说出“断、平”为夜色所致,得1分;说出这两个字与思乡的关系,得2分。共4 分。

(2)说出“寓情于景”与“直抒胸臆”的区别,得1分;说出“细腻”与“粗犷”的区别,得1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月 夜

杜甫

今夜州月,闺中之独看。

遥怜小女儿,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诗中有两个字写思今之久,含思念之深,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写在下面。(2分)

(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4分)

(1)湿  寒

(2)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像中流出,两地相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因此前人评价是中肯的。

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王维,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诗风空灵、典雅,极富诗情画意。诗歌《观猎》半写出猎,半写猎归,起得突兀,结得意远。 B: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奉为“诗圣”。诗歌《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 C: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是一首五绝,在短短的20个字中却包含了大量的信息:日暮江畔夜景,游子旅客愁情。 D:杜牧,字牧之。晚唐时期著名诗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诗歌《题乌江亭》中“包羞忍耻是男儿”是说项羽遭挫折不灰心,是真正男儿。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