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3题。

张承志:无援的思想

“我要记下这暗夜的生活,记下那些降于我心的一瞬间的感觉。”

“我不能让这种日子磨钝了我的美感和灵性。美则生,失美则死――即使文明失败了,人们也应该看见:还有以美为生的中国人。”这是张承志写在他的随笔集《无援的思想》中的话。

2004年12月28日,被称为“美国公众良心”的作家苏珊・桑塔格去世,我负责我所供职的报纸一个纪念专题,很想做张承志的访问。不知为什么,我感觉张承志能够理解苏珊・桑塔格

联系采访的时候,张承志不在北京。连着几天,电话打过去,一直没人接。

他是个天马行空的人,行踪无定。1989年冬季,张承志从他供职的海军政治部文艺创作研究室退职。成为自由作家的张承志每年的行程,多半时间是在宁夏西海固贫瘠的山岗,年复一年潜入民间底层,入住农家濡染和融入,间或赴海外游学,行迹远及日本、西班牙、摩洛哥及拉丁美洲国家。用他的话说是在锻打见识,丰满思想。

2002年,我曾两次去西海固采访,那里是一望无际的荒凉,遍野寸草不生,困苦中的人坚忍而明智。我在当地的回民家里看见张承志的《心灵史》①和《古兰经》摆放在一起。说起张承志的时候,那些回民是骄傲和尊敬的

张承志在北京的时候少,但我知道他是可以收电邮的,我给他发了信件,讲明了采访的事由。

一直听说他的性情是暴躁的,待人接物苛刻,难以接近,我做好被拒绝采访的准备。

突然就接到他的电话,沉厚略有磁性的男中音。他很客气,礼貌而周到。他说他愿意写关于苏珊・桑塔格的纪念文章,而采访太仓促,他不愿意仓促地谈,他需要查找资料,研究背景,希望能有足够的时间研习。张承志的认真是我少见的,离发稿还有几天,我说好,我们可以等。

对苏珊・桑塔格的悼念是媒体的一个事件,海内外媒体开动了新闻的机器,缅怀这位杰出而独立的知识分子。

几天后我拿到了张承志应约而写的文章《他人的尊严》。

与别的作家和学者对苏珊・桑塔格的赞誉不同,张承志表达了他的质疑。他的切入点是苏珊・桑塔格关于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事件的文章《注目他人受刑》。

――“据说她被视为‘美国的良心’,是美国保守势力眼中的挖自家墙角的人。

――“她的美国批评者的形象大概是被确认了的,那么就很难得,就不是与我们无关。”

――“只是注视他人还不够,注视的目光若是太像救世主了,则会伤害被注视者的尊严。尊严和自尊,它是文明的自我认识,知识分子的良心永远要自律。”

张承志的论述深入而严谨,显示出他惯有的第三世界的思想立场和论辩锋芒。

然而拿到张承志的稿子最终并没能发表出来。在交版的最后时刻,他的文章被撤下来。

他的言说是利刃,锋芒毕现。而媒体所能接受的尺度有所规约。

我万分歉意,也无可奈何,退稿给张承志的时候,我担心他会发火,但是他宽厚地表示了理解。

他隐忍了我们的失礼。后来我看到他转发在《天涯》的这篇文章,他表达了对桑塔格的追念,也表达了对媒体的不信任感;“报纸上先是连篇累牍又瞬间偃旗息鼓,仿佛一轮时尚的押宝,廉价地兴奋,又归于放弃,或许死者会感到悲哀,因为她一生厌恶思想堕落为时尚。也许只有我们,对她提出异议的人在怀念她,如同自己家人一般地怀念她。我们为她祝福,因为当我们不得不沉默的时候,是她喊出了真想。”

因为秉持的思想立场,多年来张承志独自承担着孤独的境遇。他对媒体的不信任和对知识阶层的远离使他赢得赞誉也饱受攻击,使他孤立无援。然而他决绝坚强,并不被坏的境遇所屈服。

张承志在自述的文字中说:“我的微渺文学,不过是三片大陆的沙土石砾。我用一生履历,否定了寄生强权和屈从金钱的方式。”

①注:《心灵史》成书于1991年,是张承志取材于追忆中国信仰最坚贞怪异的yī sī lán jiāo 哲合忍耶回民立教殉教历程,并采取其书史体例手法写成的一部长篇小说。张承志的写作本意,是“做一支哲合忍耶的笔,写一本他们会不顾死活保护的书!”。

――(选自《中国青年报》07.10.17)

20.下列不属于文中“我感觉张承志能够理解苏珊・桑塔格”的依据的是( )(3分)

A.作者眼中的张承志和苏珊・桑塔格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点;

B.他们两人都是具有“公众良心”的作家;

C.张承志写过《心灵史》,容易理解苏珊一样的zōng jiāo 信徒的思想;但他们两人的性格不一致;

D.他们都是具有独立性的知识分子;

21.对文中当地的回民家里将张承志的《心灵史》和《古兰经》摆放在一起,说起张承志的时候,回民是“骄傲和尊敬的”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3分)

A. 张承志深入当地回民底层,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精神,并与他们融为一体;

B. 张承志是个以美为生的典型的中国人

C. 张承志的《心灵史》写出了当地回民坚贞的信仰;

D. 张承志是个天马行空的人,他这样的生活与当地回民相同;

22.作者先写张承志 “他的性情是暴躁的,待人接物苛刻,难以接近”,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

23.标题中作者称张承志的思想为“无援的思想”,为何这么说?请联系全文分析。(6分)

20.C    21.D

22.与下文真实接触到的张承志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张承志的客气、礼貌而周到和我退稿给他时的宽厚;表现张承志认真的态度;(或暗示张承志的不能被理解和孤独。)

23.他有随笔集叫《无援的思想》,他的文章追求生活的真美;他的观点深入严谨而又锋芒毕露,难以令媒体接受;他秉持自己的思想立场,对媒体不信任和对知识阶层远离,使他孤立无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提出要解密海洋基因图谱:建立一份关于各种海洋微生物基因的详细目录。这项被命名为GOS(全球海洋取样考察)计划的内容是将海水取样,分离基因物质将它们进行排序以便找到组成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所有因素。该计划所获得的基因资源可能将为制造新药、寻找能源生产新方法、解除环境污染和制止气候变暖发挥重要作用。至今科学家通过这项计划已经获得了600多万个新基因和数千个新蛋白质家族。海洋生物学家卡洛斯・阿略说:“文特尔的工作是一次真正的革命,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微观世界的新窗口。”

解密海洋基因图谱,另一项更复杂的工作是分析每个基因的功能。分析生物多样性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以往利用生物身体特征分类的方法对细菌和浮游植物并不适用。仅仅是描绘一个基因就可能用4―5年时间,对数以万计基因进行全部描绘实际上是不可能的。GOS计划的一大创新之举是使用了文特尔发明的“霰弹枪”基因测序法,即根据微生物的核糖核酸而不是DNA的排列顺序来给微生物进行分类。这种方法可以很快将DNA从采集的水样中分离出来,把它切成数百万个碎片然后进行分子排序。文特尔研究室的取样分析显示,微生物的多样性远比人们想像的要大得多。有关专家说:“我们猜测,每升海水中至少有2.5万种微生物,有10万种或更多也不足为奇。”

微生物的多样性不仅表现在种类上,同时表现在功能基因方面。有关海洋生物基因的知识揭示了微生物(细菌、真核生物和浮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的重要功能。仅浮游生物就是地球上95%呼吸作用和一半光合作用的制造者;在碳循环过程中,微生物在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阻止严重的气候变暖现象。

文特尔研究小组还发现,尽管微生物种类极其繁多,目前还有很多海洋微生物尚未发现,但有三种细菌在海洋中广泛存在。毫无疑问,掌握这三种细菌的详细信息将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作出贡献。

(选自2007年10月4日《参考消息》,有删节)

1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3分)

A、全球海洋取样考察计划使科学家“已经获得了600多万个新基因和数千个新蛋白质家族”数据信息,为科学家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重要数据。

B.、全球海洋取样考察计划中,“分析每个基因的功能”工作比“从海水取样,分离基因物质,从而找到新基因”工作更复杂也更重要,这正是实施该计划的唯一目标。

C.、GOS计划研究表明“微生物的多样性远比人们想像的要大得多”,至少目前还有很多海洋微生物尚未被发现。

D.、研究发现,在碳循环过程中,微生物在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GOS计划所获得的基因资源可能为制止气候变暖发挥重要作用。

1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3分)

A.、研究表明,浮游生物等微生物在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基因功能,仅浮游生物就是地球上绝大多数呼吸作用和一半光合作用的制造者,为制止气候变暖发挥着重要作用。

B.、美国科学家克雷格・文特尔领导的有关科研所获得的基因资源必将为制造新药、寻找能源生产新方法、解除环境污染和制止气候变暖等发挥决定作用。

C.、由于使用了文特尔发明的“霰弹枪”基因测序法,科学家对所有生物基因进行全部描绘由原来的不可能变为了现在的事实。

D.、全球海洋取样考察显示,有三种细菌在海洋中广泛存在,只有掌握了这三种细菌的详细信息才能为研究生态系统的发展作出贡献。

18.联系全文内容,对“解密海洋基因图谱计划”从目的、作用两方面作解说。(6分)

19.联系全文,分条陈述你对文中划线句“文特尔的工作是一次真正的革命”的理解。(6分)

16.选B。(“比……更重要,这正是实施该计划的唯一目标”无依据。)

17.选A。(B项“必将为”与原文的“可能为”相悖,“决定作用”属偷换概念,原文是“重要作用”;C项“所有……全部描绘变成事实”不符事实;D项“只有……才能作出贡献”错,属逻辑误联。)

18.解密海洋基因图谱计划即为GOS(全球海洋取样考察)计划,旨在建立一份关于各种海洋微生物基因的详细目录,所获得的基因资源可能将为制造新药、寻找能源生产新方法、解除环境污染和制止气候变暖发挥重要作用。(目的、作用两方面,各3分)

19.①文特尔及其研究小组的解密海洋基因图谱工作,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研究微观世界的新窗口,②因为使用了“霰弹枪”基因测序法,是有创新之举,为人类研究生物学基因提供捷径,③该工作可能将为制造新药、寻找能源生产新方法、解除环境污染和制止气候变暖发挥重要作用,意义重大。(每点3分,答到两条、意思对即可。)

把下面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因为青岛的节气晚,所以樱花照例是在四月下旬才能盛开。

②五月的岛上,到处花香,一清早便听见卖花声。

③海棠,丁香,桃,梨,苹果,藤萝,杜鹃,都争着开放,墙角路旁也都有了嫩绿的叶儿。

④樱花一开,青岛的风雾也挡不住草木的生长了。

⑤公园里自然无须说了,就是路上两旁的人家也少不得有些花草:围墙既矮,藤萝往往顺着墙把花穗儿悬在院外,散发出一街的香气;那双樱,丁香,都能在墙外看到,双樱的明艳与丁香的素丽,真是足以让人眼明神爽。

正确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④③②⑤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布什政府在陷入伊战泥潭不能自拔的情况下,美国国会通过决议要求政府限期从伊拉克撤军。 B: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心脏病急剧上升,该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 C:尊重事实,追求真理是专家的天职,任何违背科学真理的行为都应成为其禁区都不可踏入。 D:北京时间2007年9月14日,9时33分,日本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月亮女神”号在日本九州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升空。

将下面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8分)

(1)子曰: 。知者动,仁者静。(《论语》)

(2)蟹六跪而二螯, 。(荀子《劝学》)

(3)想当年,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孟郊《游子吟》)

(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2)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8分)

山行即事 王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①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②。

①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 有人说这首诗首联“浮云在空碧”句写得并不出色,然继之以“来往议阴晴” 就境界全出,精彩百倍。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全诗作分析。(4分)

答:

(2) 诗题中有“行”,诗中却不见“行”状,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这一“行”字的?这样构思妙在哪里?

答:

(1)“议阴晴”三字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浮云”以人的习性,把浮云写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同时这三个字又函盖全篇,独具匠心,“荷雨”一联承“阴”而来,“鹊声”一联承“晴”而来。乍鱼还晴,“山色”刚经过雨洗,又加上阳光的照耀,明净秀丽,真令人赏心悦目。

 (2) 诗人是通过景物的变换来表现“行”。浮云在空、荷雨湿衣、鹊声喧日、鸥岛狎波,无一不在写山行,这样构思显得极为精巧。

5.A.趣:通“促”,赶快、急促。

6.A.前“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后“之”,第一人称代词“我”。

B.前“而”表承接关系连词;后“而”表假设关系连词,作“如果”解释。C.与:和、跟,介词。D.两个“所”都是结构助词,“所”加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7.C.“只带着一个奴仆和一个僧人”错,应是“只带一个奴仆,有时是一个僧人”。

8.(1)唐寅曾经用倪云林的画卷偿还赌博所输的三千钱财,(而倪云林画卷的)真迹还在他的家里 。(3分)

(2)即使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无法赶得上。(3分)

(3)他和人争奇斗胜,以身家性命相赌,都是这类情况。(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儿子的旋律(小小说) 徐平

儿子下班了,父亲紧张地数着儿子的脚步声。果然儿子“啪”地开了门。父亲默默地看着他。儿子没有看父亲,似乎点了点头,往自己卧室边走边脱外套。

收录机又响了。儿子!

两人面对面准备吃饭。儿子在撬午餐肉。父亲从儿子脸上看不出什么异常。

父亲一字一句:

“我被免职了。明天宣布。”

儿子猛地扬起脸。父亲没有在这稍纵即逝的惊讶里看到别的什么。没有怜悯没有安慰也没有懊恼。儿子手不停:“你也需要休息了。”

父亲感到胸闷气短。他盯着儿子。儿子的手健美粗大血管里青春在跃动。

儿子一声不吭。父亲没有说话也不再盯着儿子。他感到儿子匆匆搁筷,找衣服,又跨进卫生间。马上,水声“哗啦哗啦”,跟着儿子的歌声高高扬起,声音温存自信,旋律跳荡。

儿子!儿子!儿子!

儿子你在想什么?你大了不再崇拜父亲,你越来越沉默,你不再抱怨父亲呆板僵化,不再为各种政治问题与父亲争论不休,也不再说父亲刚愎自用。儿子,你甚至看不起父亲。可父亲这样了你还是无动于衷吗?

这就是这一代的冷漠理智?你匆匆吃饭洗澡是因为那打字员在等你去看歌剧?可是儿子,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你啊。我的官龄比你年龄还大一圈……

电视在播相声。父亲茫然四顾时才发现儿子并未出门,而是坐在他身后看书。父亲不由纳闷:打字员前天就订了票,还兴冲冲问他是否同去。

父亲彻夜来回踱步,儿子也辗转反侧。父亲老了,他的一切都老了。曾和父亲这一辈很协调的背景已走向薄暮黄昏。这是变幻莫测的时代,不是仅仅需要热血赤诚的岁月。

早上儿子起得很早,父亲晨练回来,儿子已准备好早餐。收录机照样开着,而且旋律明亮欢跃。

父子俩依然沉默着洗漱用餐。儿子几次似乎要开口,父亲沉下心微颤地期待着,儿子却什么也没有说。

父亲佝偻着进卧室更衣。儿子不知什么时候在身后捧着一套西装。

“穿这精神。――是去开宣布会吗?”儿子又拿过领带走到父亲眼前。父亲迟疑着。

“我给你打。”儿子看着父亲。温柔的手像父亲过世的妻子。父亲心紧成一团。

“行吗?”儿子侧侧身。

父亲和儿子一起看着穿衣镜。沉默着,父亲凝视儿子的眼睛,儿子也凝视着父亲。儿子对着镜子:

“一夜之间你衰老许多,”儿子声音低沉、温柔,“可我一直为你感到骄傲,为你一辈子正直无私,一辈子对信仰的忠诚。你尽力了。”

父亲心潮翻涌。肩头上儿子的手十分有力。他感到心中自信像空气注入瘪气球一样迅速饱满地回归。

最后接送父亲的小汽车在笛笛呼唤,父亲走到门口又折回头:“昨晚干嘛不去找她?”

儿子沉默了一会,“分手了。”

“因为……我下台?”

“大概――但这没关系。”

儿子!儿子!儿子!

父亲老泪闪烁。儿子把双手搭在父亲肩上,笑道:“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我很高兴不再有你的耀目光环笼罩我的光彩――你说呢?”

儿子!儿子!④你可以把收录机再开大点。

1.阅读全文,分析小说的题目“儿子的旋律”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

2.联系全文内容回答:

(1)小说结尾处,儿子笑着说“结束,意味着新的开始”,对这句话该如何理解?(2分)

答:

(2)小说刻画父子二人的性格,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请简要分析父子二人各自的性格特点。(4分)

答:

3. “儿子!”这一独词感叹句在文中反复出现,表现了父亲不同的心情,请具体分析。(4分)

答:第①处:

第②处:

第③处:

第④处:

4.小说整个故事情节是以“父亲被免职”为核心展开的,但文中却始终没有明确指出父亲被免职的原因。请你依据小说内容,探究父亲被免职的主要原因。(6分)

答:

1.题目“儿子的旋律”既指儿子放音乐和唱歌的旋律,又指年轻一代走出上一代人的庇护,独立而自信地开创未来,谱写属于自己的生活旋律。

2.(1)父亲被免职、儿子与女友分手,父子二人同时告别了过去,因此,儿子说这句话反映了他乐观进取的精神,既是对父亲的安慰,也是对自己的自勉和期待。(2)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父亲沉默而威严,他期待儿子理解却不肯说出;儿子则沉着而自信,小说开始写他的歌声“温存自信”,结尾又写他的话:“我很高兴不再有你的耀目光环笼罩我的光彩”,显然对自己独立开创新的生活是充满信心的。

3.第①处:表现父亲对儿子漠不关心态度的失望;第②处:既表现渴望得到儿子理解与安慰,又表达了对两代人之间隔膜的困惑,还包含了对儿子的责备;第③处:透露出父亲因未能关心儿子、忽视儿子失恋的感受而产生的愧疚;第④处:是父亲的深情呼唤,呼唤两代人携手并进,开创新生活。

4.小说虽未明确指出父亲被免职的原因,但从文中“父亲老了,他的一切都老了……”这样的叙述,以及儿子所说的父亲“一辈子正直无私”、“对信仰忠诚”这些话语中,不难猜出父亲可能是位老干部,如今,其思想观念已经像他的年龄一样老了,守旧僵化了。单凭勇气热情和忠诚开创事业的时代过去了,需要灵活的头脑、开放的观念、充足的知识储备的时代已经来临,父亲不可避免地遭到淘汰。因此,父亲被免职是时代发展中新陈代谢的必然结果。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题目。

①据报载,现在有些医学博士“不会处理常见病,年轻的心内科医生不会看心电图”。在当今医院挑选毕业生把高学历作为重要标准的情况下,这样的消息着实让人担忧。

②时下对高学历的盲目崇拜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并有愈演愈烈之势。“非博士不进”成了有些单位的用人口号。医科在高等教育中一向以难学、功课负担重闻名,因为在人们的意识中,一定要把自己的身体健康交付给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人,从医的门槛变得很高,这个门槛具体体现在:学历越高越好,海归派比土博士有优势,博士比硕士有优势,硕士比本科有优势。于是,为了进好医院,医学院的学生不停地往上苦读,在对学历的追求中,学校与学生其实都忽略了这样的事实:高学历与好大夫是不能划等号的。

③实践出真知,实践对医学而言尤为重要。只有多接触实际的病例,多思考、多判断,才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自信心;仅仅书本知识丰厚,实践能力欠缺,结果是治病时不敢下结论或者是妄下结论。目前的医学博士在工作两年以后,就有资格晋升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并堂而皇之进入专家行列,他们的实践经验其实相当欠缺。所以,医学界尤其应该摒弃惟学历论。从医者要真正对病患负责,对生命负责,就应该苦下功夫,提高治病救人的能力。这是从医者应有的医德和操守。

④我国现有的医生培养过程,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操作技能的培养。虽然医学专业有较长的实习期、见习期,但因为期间还要忙着找工作、写论文,很多学生根本无法安心实习。而医学教育尤其临床医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仅仅培养会写论文、会思辨的研究者,临床诊治能力才是最重要的。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造,片面追求发表论文,不重视临床实践,导师带的博士生众多,也无暇顾及他们的实践能力,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医学教育的深入改革来解决。

⑤我们也应该重新审视社会评价体系和人才使用标准。当前,社会需要的不是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而是灵活应用知识,真正把知识转换为工作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社会需要高学历者真正成为一个行业的专家,成为我们可信赖、可依傍的对象,而不是仅凭拍脑袋说话办事的人。为此,用人单位要真正做到论才用人;人才的选拔、使用和确定待遇,一定要依据实际的水平能力而不是唯文凭是取。

7.请简述当前我国在医生培养上存在的问题。(6分)

8.结合文段,你认为如何才能使高学历与好大夫划上等号,请分条陈述。(9分)

7.(1)当今医院挑选毕业生把高学历作为重要标准;(2)我国现有的医生培养过程,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忽视操作技能的培养。

8.(1)从医者要真正对病患负责,对生命负责,这是从医者应有的医德和操守。(2)既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要有很强的操作技能(或:丰富的实践经验)。( 3)重新审视社会评价体系和人才使用标准。(或“用人单位要真正做到论才用人;人才的选拔、使用和确定待遇,一定要依据实际的水平能力而不是唯文凭是取。”)

请以“碰撞”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