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正用得不恰当的成语:老人动脉硬化,两只手会情不自禁地抖动起来,多年不写东西了。
虾片、锅巴、粉丝都属于粮食类于制品。( )
改正下列各句中用得不恰当的成语。
老人动脉硬化,两只手会情不自禁地抖动起来,多年不写东西了。
选出下列各项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
A:如不抓住时机,及时见报,这则消息将成为陈词滥调。 B:爸爸动脉硬化,两只手会情不自禁地抖动起来,多年不写东西了。 C:现在,伴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更多的人才会脱颖而出,寻求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充分展示出自己的价值。 D:张大爷是个通情达理的人,对儿子因车祸致残这件痛心疾首的事,他已经想好了解决的办法。
下面句子中,成语使用错误的两项是
A:达·芬奇提出“做自然的儿子”,那是在中世纪的后期,艺术家受束缚太厉害,一切都要循规蹈矩,脱离不了zōng jiāo 的影响。 B:爸爸动脉硬化,两只手情不自禁地抖动起来,多年不写东西了。 C:团长叮嘱他说:“你那个戏是压轴戏,要演得绘声绘色。” D:假如我们不修建这么多的水利设施,遇到这样严重的水旱灾害,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爷爷动脉硬化,两只手情不自禁地抖动起来,多年不写东西了。 B:被敌人抓住后,他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 C:实现四化的宏伟蓝图是要付出艰苦劳动的,并不是一挥而就的。 D:既探听情况,又迷惑对方,这才真是一箭双雕的好主意。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我最近到了上海、北京,虽然只是浮光掠影地看看,但那里的变化,的确给我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 B:爷爷动脉硬化,两只手会情不自禁地抖动起来,已多年不写东西了。 C:时间过得真快,转眼离高考的日子已是寥寥无几了。 D:真正的名家学者并不愿他的学生只是亦步亦趋,而希望后辈能超越自己。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粉丝与知音
余光中
“粉丝”来自英文的fans,源出fanatic,乃其缩写,但经瘦身之后,脱胎换骨,变得轻灵多了。
更可喜的是,当初把它译成“粉丝”的人,福至心灵,神来之笔竟把复数一并带了过来,好用多了。单用“粉”字,不但突兀,而且表现不出那种从者如云纷至沓来的声势。“粉丝”当然是多数,只有三五人甚至三五十人,怎能叫做fans?对偶像当然是说“我是你的粉丝”,怎么能说“我是你的粉”呢?粉,极言其细而轻,积少成多,飘忽无定。丝,言其虽细却长,纠缠而善攀附,所以治丝益棼,欲理还乱。
与粉丝相对的,是知音。粉丝是为成名锦上添花;知音,是为寂寞雪中送炭。杜甫尽管说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但真有知音出现,来肯定自己的价值,这寂寞的寸心还是欣慰的。
知音出现,多在天才成名之前。叔本华的母亲是销畅的小说家,母子两人很不和谐,但歌德一早就告诉做母亲的,说她的孩子有一天会名满天下。
有些知音,要等天才死后才出现。莎士比亚死后七年,生前与他争雄而且不免加贬的本·约翰逊,写了一首长诗悼念他,肯定他是英国之宝。又过了七年,另一位大诗人米尔顿,在他的诗《莎士比亚赞》中,断言莎翁的诗句可比神谕,而后人对他的崇敬,令帝王的陵寝也相形逊色。
此地我必须特别提出夏志清来,说明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慧眼独具,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胆识过人,敢畅言所见。四十五年前,夏志清所著《中国现代文学史》在美国出版,钱钟书与张爱玲赫然各成一章,和鲁迅、茅盾分庭抗礼,令读者耳目一新。文坛的旧观,一直认为钱钟书不过是学府中人,偶涉创作,既非左派肯定的“进步”作家,也非现代派标榜的“前卫”新锐;张爱玲更沾不上什么“进步”或“前卫”,只是上海洋场一位言情小说作者而已。夏志清不但看出钱钟书、张爱玲,还有沈从文的独创成就,更要在40年前美国评论界左倾成风的逆境里,毫不含糊地把他的见解昭告世界,真是智勇并兼。真正的文学史,就是这些知音写出来的。有知音一槌定音,不愁没有粉丝,缤纷的粉丝啊,蝴蝶一般地飞来。
知音与粉丝都可爱,但不易兼得。一位艺术家要能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才能兼有这两种人。如果他的艺术太雅,他可能赢得少数知音,却难吸引芸芸粉丝。如果他的艺术偏俗,则吸引粉丝之余,恐怕赢得不了什么知音吧?知音多高士,具自尊,粉丝拥挤甚至尖叫的地方,知音是不会去的。知音总是独来独往,欣然会心,掩卷默想,甚至隔代低首,对碑沉吟。知音的信念来自深刻的体会,充分的了解。知音与天才的关系有如信徒与神,并不须要“现场”,因为寸心就是神殿。
粉丝则不然。这种高速流动的人群必须有一个现场,更因人多而激动,拥挤而歇斯底里,群情不断加温,只待偶像忽然出现而达于沸腾。粉丝对偶像的崇拜常因亲近无门而演为“恋物癖”,表现于签名,握手,合影,甚至索取、夺取“及身”的纪念品。
“知音”一词始于春秋:楚国的俞伯牙善于弹琴,唯有知己钟子期知道他意在高山抑或流水。子期死后,伯牙恨世无知音,乃碎琴绝弦,终身不再操鼓。《论语》说:“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么看来,孔子真可谓知音了,但是竟然三月不知肉味,岂不成了香港人所说的“发烧友”了?孔子或许是最早的粉丝吧。今日的乐迷粉丝,不妨引圣人为知音,去翻翻《论语》第七章《述而》吧: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粉丝已经够多了,且待更多的知音。
请概括说明“粉丝”这个名称的“可喜”之处。
文中举了歌德、本约翰逊和夏志清等人作为例证,这三个例子在论述角度上有什么异同?
作者既说“孔子真可谓知音了”,又说“孔子或许是最早的粉丝吧”,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这两句话的意思。
作者说,“粉丝已经够多了,且待更多的知音”,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请用100字左右说明你的看法。
【小题1】(1)英文的缩写,语言变得轻灵。(2)表现出从者如云纷至沓来的声势,说明了从者纠缠而善攀附的特点。(4分,一点2分)
【小题2】不同之处:分别论述了“知音出现,多在天才成名之前”“有些知音,要等天才死后才出现”“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慧眼独具,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胆识过人,敢畅言所见”三个方面的观点。相同之处:共同论述了“知音,是为寂寞雪中送炭”这一观点。(不同之处各1分,相同之处2分)
【小题3】说孔子是知音,是因为他对音乐有深刻的体会和充分的了解;戏称他为粉丝,是因为他对音乐痴迷至三月不知肉味,已类似于现代粉丝对偶像的狂热追逐。(4分,每点2分,意思符合即可)
【小题4】此题为开放题,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做一个知音比做一个粉丝更有价值和意义。因为粉丝总是来去匆匆,在短暂的时光里升温,沸腾,然后曲终人散,终在时间的消磨中淡忘消失;而真正的知音能经历时光的永恒,纵使隔着遥远的距离,也能完成心灵的交流和共振,甚至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第二种理解:粉丝和知音各有其意义和价值,孰好孰坏,难以定论。但是不管是粉丝还是知音,只要那个角色上有我们曾经的故事,便足以成为弥足珍贵的人生体验。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针对如今影视圈的“怪相”,著名演员李雪健说:“一些演员经不起名利的自我膨胀,社会环境也提供了让他们膨胀的土壤。比如不管明星做了什么,粉丝都欢呼鼓掌。”面对上述现象需要 ①依法取缔落后的粉丝文化 ②加强对粉丝文化的引导 ③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④发挥明星的榜样引领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