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装模作样地让朱紫国医官将多少味药各三斤送到会同馆去?
A:四百零四味 B:六百零六味 C:七百零七味 D:八百零八味
下列诗句描写的古代名人理解正确的是:()(1)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汩罗江上万古悲风。(2)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3)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4)已知天下三分鼎,犹竭人谋就出师。
A:诸葛亮、屈原、文天祥、李白 B:李白、诸葛亮、屈原、文天祥 C:文天祥、李白、诸葛亮、屈原 D:屈原、文天祥、李白、诸葛亮
文天祥
下列历史文化名人纪念馆与坐落地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王安石纪念馆·抚州市 B:欧阳修纪念馆·永丰县 C:汤显祖纪念馆·大余县 D:文天祥纪念馆·吉安县 E:宋应星纪念馆·奉新县
文天祥在《过零汀洋》一诗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国势危急和个人命运坎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痒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②,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③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⑤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⑥,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⑦拜而死。
(《宋史·文天祥传》)
【注释】①弘范:蒙古汉军元帅,率部下抓获文天祥。②厓(yá)山:宋末厓山抗元的最后据点。③捍:保卫。④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多指眼泪)。⑤供张: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⑥兵马司:主管京师治安的机关。⑦乡:同“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索之固 ( ) (2)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 )
(3)弘范义之 ( ) (4)天祥临刑殊从容 ( )
2.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的最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4.从问中找出能体现弘范敬重文天祥的句子。(不少于2句)
5.文天祥的民族气节表现在哪里?请至少概括三点。
1.(1)求取 (2)写 (3)认为有道义 (4)特别(很、十分)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4.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弘范义之(答“丞相忠孝尽矣”也算对)
5.选文集中体现了文天祥民族气节的是:(1)不向敌军首领跪拜;(2)他将写的《过零丁洋》一诗给弘范以明志;(3)泫然山涕表忠心;(4)__、绝寝以对敌人;(5)向南而死,以表其志。
在美丽的西子湖畔,曾有一位姓秦的读书人来到一座英雄墓前,触景生情,十分惭愧地写下两句诗“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你知道这位读书人为何事发出这种感慨?
A:文天祥宁死不屈 B:秦桧谋害岳飞 C:王彦抗金 D:杨业抗辽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② 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积翁言:“南人无如天祥者。”遂遣积翁谕旨,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若遽官之,非直__之大夫不可与图存,举其平生而尽弃之,将焉用我?”积翁欲合宋官谢昌元等十人请释天祥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已。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不果释。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变。未几,中山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上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
注:①弘范:张弘范,当时的蒙古军元帅。②供张: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
4.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遽麾之退 麾:指挥
B.国亡,吾分一死矣 分:按照本分、甘愿
C.留梦炎不可 可:赞同
D.天祥不寝处 寝:睡觉
5.最能直接突出文天祥坚守民族气节、忠诚、爱国的选项是(3分)
①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 ②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③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④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
⑤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
⑥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一死足矣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③④⑥ D.②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弘范左右的元军让文天祥叩拜,天祥拒而不拜,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不从,张弘范还要强迫他,文天祥就写诗以表心态,民族气节不辱。
B.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的途中,文天祥__八天求死,但没有死。当时元世祖在南宋官员中大量寻求人才,王积翁推荐文天祥,说他是难得的人才。
C.文天祥在燕京共三年,忽必烈知道他最终也不会屈服,便与宰相商议释放他;有人把天祥在江西起兵反元之事说出来了,结果天祥没被释放。
D.元世祖本来打算释放他,但是留梦炎不赞成这样做。元世祖把文天祥召入宫中,问他有何心愿,文天祥表明自己的态度,元世祖仍不忍心赐他一死,就让他退下了。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5分)
译文:
(2)未几,中山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5分)
译文:
4.A(挥手)
5.B
6.D(留梦炎不赞成王积翁等人联名保释文天祥的计划。)
7.(1)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为”“逃其死”“二其心”各1分,大意2分)
(2)不久,中山有个“狂人”说自己是“宋朝皇帝”,拥有一千名兵士,想营救文天祥。(“未几”“自称‘宋主’”“取”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不叩拜,张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文天祥与元军一起进入崖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就范。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诗的末尾有这样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说:“国家已亡,丞相你已经尽了忠孝之心了,如果你改变对南宋的忠心来效忠于元朝皇上,还给你宰相的官职。”文天祥流泪说:“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如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张弘范敬佩他的仁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文天祥在途中,八天没有吃东西,却没有死,于是又开始进食。到了燕京,客馆的人招待供奉得十分丰盛,文天祥不睡觉,一直坐到天亮。张弘范迅急把他押送到兵马司,派士兵看守。当时元世祖在南宋官员中大量寻求人才,王积翁说:“南宋的其他官员没有一个比得上文天祥的。”元世祖于是派王积翁传达自己的旨意,文天祥说:“国家已经灭亡,我甘愿以死报国。假如因为元朝皇帝的宽容,使我能够以道士的身份重归故乡,往后以方外之人做皇帝的顾问,那也可以。假如立即就委任官职,不仅与__的士大夫们不能容,把自己平生的志向和事业全都抛弃,那么重用我这样的人还有什么用呢?”王积翁想联合前南宋的官员谢昌元等十人请求元世祖释放文天祥,让他去做道士,留梦炎不同意,说:“文天祥出去后,必定会重新号令江南,这样会把我们十人置于怎样的境地!”这件事于是作罢。文天祥在燕京共呆了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最终不会屈服,于是同宰相商讨释放他,有人把文天祥在江西起兵反元的事情说了出来,(元世祖)终究没有释放他。元十九年,有个福建的和尚说土星冲犯帝座,怀疑有变故。不久,中山有个“狂人”说自己是“宋朝皇帝”,拥有一千名兵士,想营救文天祥。元世祖把文天祥召入宫中,对他说:“你有什么心愿?”文天祥说:“我受宋朝的恩惠,做了宰相,怎么能够侍奉别的皇帝?希望赐我一死就满足了。”但是元世祖仍然不忍心赐他一死,随即让他退下。进言的官员们极力主张成全文天祥的请求,于是元世祖也就同意文天祥的请求。不久又下诏书制止,但文天祥已经被处死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12分,每小题3分)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
书招张世杰。天祥日:“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作《零
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崖山
破,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速移兵马司,设卒以守之。时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积翁言:“南人无如天祥者。”遂遣积翁谕旨,天祥曰:“国亡,吾分一死矣。”积翁欲合宋官谢昌元等十人请释天祥为道士,留梦炎不可,曰:“天祥出,复号召江南,置吾十人于何地!”事遂已。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不果释。至元十九年,有闽僧言土星犯帝坐,疑有变。未几,中山狂人自称“宋主”,有兵千人,欲取文丞相。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日:“吾事毕矣。”南向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子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亡,吾分一死矣。 分:按照本分、甘愿。
B.留梦炎不可 可:赞成。
C.遽麾之退。 麾:指挥。
D.天祥临刑殊从容 殊:非常。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与俱入崖山 ②臣请入,与之同命
B. ①乃书所作《零丁洋诗》与之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①置吾十人于何地 ②赵尝五战于秦
D.①南向而死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文天祥舍生取义、宁死不降的一组是
①左右命之拜,不拜
②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
③国亡,吾分一死矣
④天祥出,复号召江南
⑤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
⑥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可乎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被捕之后,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了。弘范还是坚
决要求他就范。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以此表明心志。
B.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的途中,文天祥__八天求死,但没有死。当时元
世祖在南宋官员中大量寻求人才,王积翁推荐文天祥,说他是难得的人才。
C.元世祖本来打算释放他,但是留梦炎不赞成这样做。元世祖把文天祥召入宫中,问他有何心愿,文天祥表明自己的态度,元世祖仍不忍心赐他一死,就让他退下了。
D.文天祥被捕之后,在元营多次表明心态,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他视死如归,死前从容坦荡,死后仍面不改色,在文天祥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志士仁人的浩然正气。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知天祥终不屈也,与宰相议释之,有以天祥起兵江西事为言者,不果释。
译文:
(2)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译文:
【小题】C
【小题】A
【小题】C
【小题】C
【小题】
(1)元世祖知道文天祥最终不会屈服,于是同宰相商讨释放他,有人把文天祥在江西起兵反元的事情说了出来,元世祖终究没有释放他。(评分点:有以、为言、果;总体表述1分)
(2)我受宋朝的恩惠,做了宰相,怎么能够侍奉别的皇帝?希望赐我一死就满足了。(评分点:安、事、二姓、之)
【小题】C(挥手。)
【小题】A(介词,和。B①连词,于是;②副词,竟然。C①介词,在;②介词,和。D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递进。)
【小题】C(④是留梦炎不赞成释放文天祥的话;⑤是进言的人主张杀了文天祥,这两句都不能表现文天祥的舍生取义。)
【小题】C(不是留梦炎不赞成元世祖释放文天祥。)
【小题】见译文
(1) (评分点:有以、为言、果;总体表述1分)
(2)我 (评分点:安、事、二姓、之)
[参考译文]
文天祥被押到潮阳,见张弘范,左右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不叩拜,张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文天祥与元军一起进入崖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自己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就范。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零丁洋诗》给他,诗的末尾 有这样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讪笑着作罢。崖山被元军攻破,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文天祥在途中,八天没有吃东西,却没有死,于是又开始进食。到了燕京,客馆的人招待供奉得十分丰盛,文天祥不睡觉,一直坐到天亮。张弘范迅即把他押送到兵马司,派士兵看守。当时元世祖在南宋官员中大量寻求人才,王积翁说:“南宋的其他官员没有一个比得上文天祥的。”元世祖于是派王积翁传达自己的旨意,文天祥说:“国家已经灭亡,我甘愿以死报国。”王积翁想联合前南宋的官员谢昌元等十人请求元世祖释放文天祥,让他去做道士,留梦炎不同意,说:“文天祥出去后,又号令江南,这样会把我们十人置于怎样的境地!”于是这件事被搁浅。文天祥在燕京共呆了三年,元世祖知道文天祥最终不会屈服,于是同宰相商讨释放他,有人把文天祥在江西起兵反元的事情说了出来,(元世祖)终究没有释放他。至元十九年,有个福建的和尚说土星冲犯帝座,怀疑有变故。不久,中山有个“狂人” 自称“宋朝皇帝”,拥有一千名兵士,想营救文天祥。元世祖于是把文天祥召入宫中,对他说:“你有什么心愿?”文天祥说:“我受宋朝的恩惠,做了宰相,怎么能够侍奉别的皇帝?希望赐我一死就满足了。”但是元世祖仍然不忍心赐他一死,随即让他退下。进言的官员们极力主张成全文天祥的请求,于是元世祖也就同意文天祥的请求。不久又下诏书制止,文天祥已经死了。文天祥临刑时非常从容镇定,对押解的吏卒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方叩 拜而死。几天后,他的妻子欧阳氏前去收尸,文天祥的面容同活着的时候一样。文天祥终年四十七岁,他衣带中有赞文说:“孔子教导我们成仁,孟子教导我们取义,只有自己尽了道义,仁德才能实现。我读圣人贤人的书,所学到的难道是别的东西吗?从今往后,大概对圣人贤人的教诲没有愧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