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论语》),“喜怒哀乐, 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庸》),这里的“和”在哲学上是指:

A:度 B:量变 C:质变 D:从量变到质变

名著阅读

下面是《论语》中的九则语录,其中有论述学习的,有论述治国之道的,也有论述其他内容的。请你将论述学习和治国之道的语录分别都挑出来。(只填序号)

①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②子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③子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④子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⑤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⑥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⑦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⑧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⑨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述学习的语录:________ 论述治国之道的语录:____________

①    ⑤   ⑧   ;       ②⑥⑦

名著阅读

下面是《论语》中的九则语录,其中有论述学习的,有论述治国之道的,也有论述其他内容的。请你将论述学习和治国之道的语录分别都挑出来。(只填序号)

①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②子日:“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③子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④子日:“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⑤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⑥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⑦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⑧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⑨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述学习的语录:_____________

论述治国之道的语录:______________

[75035c755a12e467.jp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①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②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9.语段①中,孔子认为应该和 之人交往,至少也该和 之人交往。(2分)

30.简要分析“礼之用,和为贵”“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中体现的儒家思想。(3分)

【答案】

29.(2分)中行(中道)    狂狷

30..儒家认为礼的运用,最高境界是和谐。(1分)但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能为了和谐而放弃原则,一味求和,(1分),我们应该把握好做事的尺度,求和谐而不能无原则地混同。(1分)

【解析】

29.

试题分析:抓住文中“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不得”“必也”两个表判断的词语就可推测出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0.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既要注意孔子文中的原意,还要结合时代实际情况加以升华。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论语》中的几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中庸”指的是什么?

(2)根据所给的几则材料,请对孔子的中庸思想加以评价。

(1)中庸是儒家的处世思想,主要指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2)孔子主张中庸,但不是无条件的折中,一味地求和,仍受到礼的制约,并且有明确的是非观念。

(《论语》阅读 共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下列各句不能体现中庸思想的一句是( )

A.君子和而不同 B.过犹不及

C.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D.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

D


解析: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有子强调的“和为贵”与孔子强调的“和而不同”内涵是否相同,请作简要说明。

(2)有人认为主张“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不左不右、不瘟不火,“执其两端用其中”;是“各打五十大板”——均等受罚,息事宁人。你以为这种观点正确吗?

参考答案:有子的“和为贵”是强调“和”对“礼”的调节作用。“礼”是维护当时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手段,要人们承认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别;但“礼”是一种规定性,须用“和”加以缓冲和调节,保持人际关系和谐,使人各安其分,以稳固统治秩序。孔子所说的“和而不同”则从另一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能以牺牲个性差别为前提,“和谐”是达成多样的统一。孔子的观点和有子的观点其实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只是强调的重点不一样。


解析: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

【注】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这里的“礼”,既指“周礼”中的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孔子也曾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请结合上面的选段,简要说说你对孔子这句话的理解。

答:

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的关系,但对事情的看法却不盲目附和;而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不讲求原则,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同而不和”不可能导致真正的和谐,只有“和而不同”才是正确的致“和”之道。


解析:

把下列《论语》中的文段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孔子说:“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就是学习了也不能巩固。(做人)要以忠和信为主,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做到恰当为可贵。古代那些圣明君主治理国家的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他们不论大事小事都要做得恰当。但是,若有行不通的地方,还一味地为恰当而求恰当,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也是不可行的。”


解析:

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具有庄重威严、认真学习、慎重交友、过而能改品格。 孔子认为“知和而和”“亦不可行”是因为“和”是有原则的,凡事都讲“和”,不用一定的规矩制度来加以节制,是行不通的。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后面题。(5分)

(1)《论语》: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2)《论语》: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中庸》:“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28.这三段文字体现了孔子的________________思想。(1分)

29.结合上面三段文字谈谈你对这一思想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8.中庸

29.中庸之道不是无条件的折中,一味地调和,是要在礼与义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1分)中庸的和是指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1分)要求主事者倾听不同意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方法。(1分)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黄金规则,对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的意义。(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大意的基础上,从中找出关键词“和”“执其两端”,可以看出,三段文字都体现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对于中庸之道的理解,要结合着三段文字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如第一段文字“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是从礼仪的协调统一角度来谈的;然后结合着现实生活,来合理的运用中庸之道来处理人际关系。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