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讲原则的老好人,其实是道德的败坏者。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5分)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论语·子路第十三》)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论语·阳货第十七》)

[注]①乡原:原同“愿”。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乡原,德之贼也!。

(2)孔子认为,应当怎样评价一个人?(3分)

(1)那种不得罪人的好好先生,是破坏道德的小人。

(2)孔子强调对舆论必须分析考察,评价一个人必须坚持是非标准,而不是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真正的好人应该是众乡亲中的好人都喜欢他而坏人憎恨他,而不是没有原则的老好人。

【解析】

试题分析:答案主要从后两句“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乡原,德之贼也!”和中概括归纳得出。

译文:①子贡问孔子道:“全乡的人都喜欢的人,您觉得这个人怎么样呢?”孔子回答说:“还不行。”子贡又问道:“全乡的人都讨厌的人,您觉得怎么样呢?”孔子回答道:“还不行。最好是全乡村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村的坏人都增恨他。”

②孔子说:“大家都讨厌他,一定要去仔细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同样也一定要去仔细考察一下。”

③孔子说:“那种不得罪人的好好先生,是败坏道德的小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选出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 )

A:师与商也孰贤 B:狷者有所不为也 C:亦不可行也 D:乡原,德之贼也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不正确的一项( )

A:其至矣乎(达到极点) 然则师愈与(严重) B:过犹(如同)不及 无适(亲近)也,无莫也 C:义之与比(靠近) 小大由(遵从)之 D:乡原(谨慎老实),德之贼也 恶居下流而讪(毁谤)上者

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结合这两则文字,请简要阐述为什么孔子把“乡原”提到“德之贼”的高度来评价。

1、君子调和而不混同,小人混同而不调和。(1分)

2、“乡愿”看似忠厚老实,但往往是“同而不和”,只是四方讨好,自私伪善,不讲是非,没有一点道德原则。(1分)

3、这种人,更多的是道德败坏的小人,对社会风气的破坏是很大的。(1分)

4、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而以善恶为标准。(1分)


解析: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23、(1)在孔子看来,应当怎样正确评价一个人?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2分)

(2)为什么孔子视“乡愿”之人为“德之贼”?(3分)

(1)不以众人不讲原则的好恶为依据。应区分不同的评价者,看他们的品德和评价标准。

(2)因为:①“乡愿”之人,看上去忠厚老实,实则同流合污、阿世媚俗;②“乡愿”之人,就是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③“乡愿”之人不讲原则,四面讨好,自私为善;④“乡愿”之人违背了仁和礼的原则,貌似中庸实则违背了中庸之道,偏离了人道精神和社会公正。(答出3点即给满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交友与处世

万章问曰①:“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②!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曰:“如琴张、曾皙、牧皮者③,孔子之所谓狂矣。”“何以谓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④,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⑤,而不掩焉者也。”

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絜之士而与之⑥,是狷也,是又其次也。

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⑦!乡原,德之贼也。”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曰:“‘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⑧?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章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人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⑨,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⑩。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节选自《孟子》)

注:①万章:孟子的门徒。

②狷(juàn):洁身自好。

③琴张、牧皮:未详。曾皙:孔子的弟子。

④嘐(xiāo)嘐:志大言大。

⑤夷:语首助词,无义。

⑥絜(xié):通“洁”,干净。

⑦原:同“愿”,谨善。

⑧踽(jǔ)踽:独自走路孤单的样子。

⑨佞(nìnɡ):能说会道。

⑩反:同“返”,返回。

慝(tè):奸邪。

对下列句子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吾党之士狂简 简:威仪堂堂

B.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 掩:遮蔽、遮盖

C.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 憾:仇恨、怨恨

D.孔子以为德之贼 贼:残害……的人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词义、用法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而不掩焉者也

②一乡皆称原人焉

③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④生斯世也,为斯世,善斯可矣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的弟子万章,对孔子身在陈国却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感到不解,认为是错误的。

B.孔子在交友的过程中,首选中道之士,次而选狂放之士,再次选狷介之士;对于乡原之士深恶痛疾,不与交往。

C.孟子认为狂放之士虽然胸怀大志,并能讲一番道理,但他们的行为却常常不能与他们的语言相一致。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A


解析:

【小题1】C(应为“遗憾,不满意”)             

【小题2】D(①“焉”代词,代“他们的语言”。②“焉”是语气词。③“斯”连词,“就,则”。④句“斯”代词“这些”)

【小题3】A(万章只是不解,没认为错误)

[译文]万章问道:“孔子在陈国说:‘何不回去呀!我的门徒志大狂放,进取不忘根本。’孔子在陈国,为什么思念鲁国的狂放之士?”孟子答道:“孔子说过:‘得不着言行中庸之士同他交往,一定能(结识)狂放之人和狷介之士吧!狂放的人能进取,洁身自好的人有不做的事情。’孔子难道不想结交中庸之士吗?不能一定得到,所以只想那次一等的了。”

“请问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做狂放的人?”答道:“像琴张、曾皙、牧皮这样的人,就是孔子所说的狂放的人了。”“为什么说他们是狂放的人呢?”答道:“他们志向远大说话夸张,总说:‘古代的人!古代的人!’考察他们的行为,却不跟语言相合。”

狂放的人又不能得到,就想得到不屑于做不干净的事的人而跟他交友,这就是狷介之士,这又是次一等的了。

孔子曰:“经过我的大门却不进入我的屋子,我不对他不满意,那只有好好先生吧!好好先生,是残害道德的人。”

问道:“什么样的人就可以称他好好先生呢?”回答说:“(好好先生批评狂放之人说)‘为什么这样志高言大呢?话语不照应行为,行为不照应话语,就只说‘古代的人,古代的人!’(又批评狷介之士说)‘行为为什么这样孤独冷落?’(又说)‘生在这个社会,为这个社会做事,能好一些就可以了。’光滑玲珑献媚世人的人,这就是好好先生。”

万章说:“全乡的人都叫他老好人,他也无处不表现出是个老好人,孔子认为他是残害道德的人,为什么呢?”回答说:“非难他却举不出什么错误;责骂他却没什么可责骂的,他只是混同于流俗,相合于污世,居家好像忠厚诚实,行动好像方正纯洁,众人都喜欢他,自己也认为正确,但不能进入尧舜的道德规范,所以是‘残害道德的人’。孔子说过:厌恶似是而非的东西,厌恶狗尾草,怕它弄乱了禾苗;厌恶巧言谄媚,怕它弄乱了道义;厌恶夸夸其谈,怕它弄乱了诚实;厌恶郑国音乐,怕它弄乱了雅乐;厌恶紫色,怕它弄乱了红色;厌恶好好先生,怕它弄乱了道德。君子(使一切事物)回到正道罢了。道正百姓就会积极,百姓积极,就没有邪恶了。”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孔子所说的“乡原”,是指什么样的人?孔子为什么称之为“德之贼”?

(2)请简要阐述“和而不同”和“同而不和”的区别。

(1)孔子所说的“乡原”, 指那些看似忠厚而实际上不讲道德原则,媚俗趋时、欺世盗名的伪君子。孔子主张以仁、礼为原则,注重“仁”和“礼”的统一,所以愤怒斥责“乡原”。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坦荡荡,与周围的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即使意见不一,却是心胸宽广,能和气而公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彼此之问不搞小动作;但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原则,表面随声附和,私下却在互相拆台。

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B: 邦有道,则知 C:乡原,德之贼也。 D: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