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臣壮也,犹不如人 ② 项伯乃夜驰沛公军 B:①荆轲顾笑舞阳,前为曰 ② 哙拜,起,立而饮之 C:①嘉先言于秦王曰 ② 何辞 D:①今者出,未也 ②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

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字的用法和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⑤约为婚姻 ⑥军中无以为乐 ⑦若属皆且为所虏 ⑧我为鱼肉,何辞为

A:①⑤/②③④⑧/⑥/⑦ B:①⑤/②④/③⑧/⑥/⑦ C:①/②④/③/⑤/⑥/⑦/⑧ D:①/②④/③⑧/⑤/⑥/⑦

下列句中加点的“为”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B: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如姬为公子泣 不足为外人道也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文帝尝燕饮通家,其宠如是 ②其意常在沛公 B:①不来,且斩通 ②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 C:①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 ②山峦为晴雪所洗 D:①乃先请之,为错所卖 ②今其智乃不能及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况且) B: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 C:长于臣(介词,比) D: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 “没有用来……的”. ②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处织》) “该不会……吧”、“莫非是……吧” ③ 取吾城,不予我壁,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什么” ④ 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把……怎么样” ⑤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是……的原因” ⑥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伶官传序》) “恐怕……吧?” ⑦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跟……比较,哪个……?” ⑧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为什么……呢”" ⑨《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说的就是……啊”

A: ①③⑤⑧ B: ②④⑥⑨ C: ②④⑦⑨ D: ③⑤⑥⑧

下面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动以朝廷为辞。(《赤壁之战》) 托辞、借口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推辞,不接受 C: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告辞 D: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 辞去

5.下列句子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A: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夫晋,何厌之有? 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对下列文言句式或固定结构的特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动句 )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 ) C: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固定结构,无所 ) D: 为之奈何( 反问句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选自《鸿门宴》)

10.下列各句中划横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 让:谦让。

B.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督过:责备。

C.大王来何 操:拿,携带。

D.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再拜:第二次拜。

11.下列各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令张良留谢//度我至军中,公

B.公为我献//愿项伯具言臣不敢背德也

C.不如善遇之//击沛公于坐,杀之

D.谁大王为此计者//何辞

12.选出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

A.沛公安在

B.大王来何操

C.为之奈何

D.吾谁与归

1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10.D

11.C

12.C

13.①现在我们出来了,可还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译出“今者”、“辞”、“奈何”各1分,句意1分)

②我们这些人马上就要被他俘虏了!(译出“吾属”和“今”各1分,“为之虏”被动句1分)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D项“再拜”为“拜两次”之意,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11.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察文言虚词。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C项,两个“因”均为副词,趁机。A项,①句中的“乃”为副词,于是,就;②句中的“乃”为副词,才。B项,①句中的“之”为代词,它们,指白璧和玉斗;②句中的“之”为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D项,①句中的“为”是介词,替;②句中的“为”是句末语气词,呢。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语境中,结合语法和逻辑的分析,疏通文意;难点在于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方法应用上首先,分清虚实。如“因、何、若、之”等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其次,辨明词性。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如:“焉”可以是代词、副词、助词。再次,对比古今。有的沿用下来,有的用法变化,有的作用完全消失。最后,注意特殊虚词。兼词、虚词连用,如“何以”“孰与”等。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式。文言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每一种句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例句是定语后置句。A.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介宾短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13.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重点字词有:(1)“今者”:现在;“辞”:告辞;“奈何”怎么办。(2)“吾属”:我们;“今”:马上;“为之虏”被动句,被他俘虏。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