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在人们评价不一的情况下,舒婷率先得到了出版诗集的机遇,这也是她出版的第一部诗集。这部诗集是()。
A:《致橡树》 B:《神女峰》 C:《双桅船》 D:《呵,母亲》
莲花峰、光明顶和()为黄山三大主峰。
A:天都峰 B:祝融峰 C:天柱峰 D:神女峰
宋代诗人陆游日:“十二座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十二峰中处于江北岸的六峰是()。
A:登龙峰、圣泉峰 B:聚鹤峰、翠屏峰 C:朝云峰、神女峰 D:飞凤峰、起云峰 E:松峦峰、集仙峰
【福建省南平市】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⑴—⑶题。
风景是水光山色,也是一种精神。三峡的神女峰,黄山的天都峰□庐山的小和尚拜月……每一处景点无论其大小都有个传说。那(A.对立B.矗立)的奇峰怪石本是鬼fǔ神工,而那寓意深刻、妙趣横生的故事则是人类的情结。很难想象,没有传说的风景会是怎样的黯然!也很难想像,见了灵动的景物不去寄托情思的人是何等木然!风景因人的(A.创造B.改造)而变得神奇,人因风景的陶冶而变得zī润。
⑵根据语境选择词语填空。(只填序号)
①那 的奇峰(A.对立B.矗立) ②风景因人的 (A.创造B.改造)
【答案】⑵①B ②A
【福建省南平市】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⑴~⑶题。
风景是水光山色,也是一种精神。三峡的神女峰,黄山的天都峰□庐山的小和尚拜月……每一处景点无论其大小都有个传说。那(A.对立B.矗立)的奇峰怪石本是鬼fǔ神工,而那寓意深刻、妙趣横生的故事则是人类的情结。很难想象,没有传说的风景会是怎样的黯然!也很难想像,见了灵动的景物不去寄托情思的人是何等木然!风景因人的(A.创造B.改造)而变得神奇,人因风景的陶冶而变得zī润。
段中□处的标点符号应填 。
【答案】,(或“逗号)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然后回答1—4小题。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①妙用真人祠②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③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④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⑤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注释】①谒: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这里是进见神灵。 ②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 ③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 ④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⑤鸾:凤凰。
(1)解释加点的词语。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用“/”给第二段画线处断句。(断两处)
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A.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
B.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
(4)作者描写的是哪里的什么景物?此处景物有什么奇特之处?(第二问用原文语句回答)
(1)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2)可是 都,全
(3)所能见到的八、九座峰,只有神女峰最是纤细俊俏 只有神女峰的上空有几片白云,就像凤凰、仙鹤在飞舞,徘徊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散去。
(4)巫山(或巫山凝真观 或凝真观) 神女峰(或妙用真人祠) 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
神女峰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①妙用真人祠②。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③,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④,四顾无纤翳⑤,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集·入蜀记》)
【注释】①谒(yè):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这里是拜见神灵。 ②祠(cí):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 ③霄汉:霄,云霄;汉,天河。 ④霁(jì):(雨雪停止)天放晴。 ⑤纤翳(yì):一丝一毫的云彩。翳,遮盖,这里指云。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
⑴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悉:
⑵亦可异也 异: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⑴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
⑵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
10.本文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神女峰?
8.⑴全部。 ⑵奇异。
9.⑴真人,就是世人所说的巫山神女。 ⑵看到的只有八九座山峰,(其中)神女峰最为秀丽峻拔。
10.一是采用直接描写的方法:“峰峦上入霄汉”,“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二是采用对比描写的方法,同华山、衡山、庐山对比,以突出神女峰“纤丽奇峭”。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我也跑到甲板上来,看到万仞高峰之颠,有一细石耸立,如一人对江而望,那就是充满传奇的神女峰了。 B:这时,远远的前方,无数层峦迭嶂之上,迷蒙云雾之中,忽然出现一团红雾。 C:且矫召纷出,勾党之捕遍于天下,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D: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一项是( )
A:刚从远处看到的那个笔直的山峰,就站在巫峡口上,山如斧削,俊修婀娜。 B:强烈的阳光与乳白色云雾交织一处,数步之隔,这边是阳光,那边是云雾,真是神妙莫测。 C:看到万仞高峰之巅,有一细石耸立,如一人对江而望,那就是充满神奇漂缈传说的美女峰了。 D:山峡却越来越狭,前面两山对寺,看去连一扇大门那么宽也没有,而门外,完全是白雾。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国维论诗的境界,分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在我看来,诗词和绘画一样,既然艺术作品是一种主观对客观反映的产物,那么不论“我”在作品中得以表现的明显程度如何,绝对“无我”的艺术形象是不存在的;作品终究不可避免地总有一个“我”在。岑参诗句“塔势如涌出”,杜甫诗句“星垂平野阔”,这些静中有动的风景里,那“涌”字“垂”字,当作一种比拟性的词汇来体会,分明可以感到它们既是诗人对宝塔、天宇的具体特征的生动写照,也是诗人观赏这些事物时某种特定的主观态度的具体表现。如果诗人对这些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是肤浅的、扑朔迷离的、不着边际的,那么,这些客观事物既不可能成为诗人的反映对象,更不可能赋予它浓烈的情绪色彩。这些诗句既表现了客观事物,也表现了艺术家那不平凡的“我”。
我们在巫峡不止一次观赏了神女峰。神女峰这个名称得以流传,也体现着客观的物与主观的我的辩证关系。人称神女峰上矗立的巨石仿佛一位盛装唐代妇女,背近峰端而展望东南,有人说它是望夫石。不论后来者把它想象做什么,第一次给这一巨石以神女之名的,应该承认它是一位富于想象力的艺术家。他并未靠行政命令推广这一命名,只因为人们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女人,这个名称才得以流传。如果没人发现这块巨石像个端庄而丰美的女人,也许这块巨石就没有这么逗人喜欢的名字。同时,接受这一命名的人们,经受他们自己观赏实践的检验,才不是人云亦云地承认这一巨石可以称为神女峰的。如果神女峰这一命名可以当着文艺创作,那么它的题材就只是这块巨石,这当然是说不通的。如果在命名者自己的心目中,不是早有一种来自实际生活的感受,这块巨石对他当然无所谓神女不神女的。不论这感受是从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得来,都作用于命名者对这块巨石的观赏。倘若只能接触这块巨石而不具备观赏这块巨石的美的主观条件,神女峰这一美的命名的产生简直不可想象。那么,这块巨石对于我们这些坐船匆匆经过三峡的旅人来说,就很可能从我们的注意圈中丧失它的地位,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就不免缺少了它那特殊的艺术魅力。神女峰作为我们的观赏对象,正如梵高的《向日葵》和徐悲鸿的《奔马》一样,它的产生、存在和作用,都是以个性为条件的。在那与众不同的条件的作用之下,创造出来的形象才可能成为我们乐于观赏的对象。
(取材于王朝闻《再再探索》)
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国维所谓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都是绝对不存在的。
B.文中举出的岑参、杜甫的诗句,都体现着诗人不平凡的思想感情。
C.神女峰的名称得以流传,只因它实在太像一位盛装的唐代妇女了。
D.岑参、杜甫、梵高、徐悲鸿的创作和神女峰命名的创作手法相同。
含有与“塔势如涌出”中的“涌”、“星垂平野阔”中的“垂”,表达效果相同词语的一项是
A.月照一孤舟
B.海日生残夜
C.黄河入海流
D.郡邑浮前浦
【小题1】B
【小题2】D
解析:
【小题1】B(A“有我之境”,存在;C“只”,不对;D“手法相同”,不对)
【小题2】D(“浮”字与“涌”“垂”一样,是“比拟性的词汇”,“描绘出静中有动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