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的“涉江采芙蓉”的前四句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___ ,___ 。

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7.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_________。(《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18.五步一楼,十步一阁;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19._________,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________,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__》)

17.所思在远道

18.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19.料峭春风吹酒醒 回首向来萧瑟处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3小题,默写5个句子。第一小题问题不大,二三两小题要稍微注意一下个别词语的写法,如“啄”“酒”不要丢了笔画,“缦”“萧瑟”要注意偏旁部首,不要写了别字。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2.诗中写“涉江采芙蓉”,为何是采“芙蓉”,而不是其它?

13.这首诗最后一句说“忧伤以终老”,这里的“忧伤”具体包含了哪些情愫呢?试结合全诗作分析。

12.“芙蓉”,即是荷花。因为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这一开始就给诗歌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同时也映衬了采花之人的高洁品质和娇美容颜。

13.“忧伤”包含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归家之路遥远、入仕之途渺茫的痛苦以及时间流逝、人生易老功业难成的嗟叹。(3分)诗人通过想象家乡的人对 自己无比的思念来反衬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诗人还顾望乡,可是回家的路途漫漫,浩浩长路既是归途,又是 前途,但却又渺茫无比,出路何在,归途何在,使这“远道之人”痛苦万分,而时光荏苒,回顾自己一路走来,人事易老却功业未成,不禁嗟叹忧伤将伴着自己直到终老。

【解析】

1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为何是采‘芙蓉’,而不是其它?”题干的提问中可以知道答题关键词为“芙蓉”这个意象,题干换一种问法就是:“芙蓉”这个意象的作用。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因为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这一开始就给诗歌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同时也映衬了采花之人的高洁品质和娇美容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在古诗词中“荷花”这个意象还有以下含义:1.高洁  荷花的高洁最早可追溯到到屈原。到了唐代,白居易同样爱慕莲花的高洁,他在《感白莲花》中更欣赏莲花的遗世独立、孤清不群:"不与红者杂,色类自区分。"后有宋代董嗣杲的《荷花》:"天机雪锦织鲛绡,艳朵亭亭倚画桥。无垢自全君子洁,有姿谁想六郎娇。"诗人笔下的莲花,轻柔曼妙并且具有君子的高洁品质,着实令人钦佩。2.美丽。在崇尚花开富贵的唐代人那里,莲花出现在唐诗中,总是有一种别样的美,尤为在形容华美富丽的装饰纹样时。武则天的《游九龙潭》:"酒中浮竹叶,杯上写芙蓉。" 宋代王沂孙的《水龙吟·白莲》把莲花写成了洗尽铅华、冰肌玉骨的贵妃。其云:"翠云遥拥环妃,夜深按彻霓裳舞。铅华净洗,涓涓出浴,盈盈解语。太液荒寒,海山依约,断魂何许。甚人间、别有冰肌雪艳,娇无奈、频相顾。"清代纳兰性德《荷清》:" 出浴亭亭媚,凌波步步妍。"写的是荷花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如踏着凌波步的美少女。3.爱情。在《子夜夏歌》中就有:"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用"莲"字谐"怜"字音,暗指对情人的爱恋。借采莲一事来表达爱情。有一茎双花的被称作"并蒂莲",视为情人或夫妻的象征。如乐府诗《青阳渡》:"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宋人释仲殊在《荷花》中道:" 想是鸳鸯头白死,双魂化作好花来。"鸳鸯死后双魂化作并蒂莲,这就是真挚的爱情。元好问写《摸鱼儿》,词前有一词序,说的是有民家小儿女,为情双双投湖。此后,湖中荷花开无不并蒂...其词:"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双花脉脉娇相向,只是旧家儿女。天已许,甚不教、白头生死鸳鸯浦。夕阳无语。算谢客烟中,湘妃江上,未是断肠处。"莲根之丝的"丝"谐"思",这是他们的爱情之思。"莲心"即"人心"。"双花"就是这对情人殉情后所化的并蒂莲。                                            荷花在文学的长河中,以其婀娜多姿的身影点缀着中国的古典诗词。文人们以审美的眼光对荷花作诗意的感悟。使人们能够感受到诗人赋予荷花的审美意蕴、情感意蕴。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与精深。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最后一句说“忧伤以终老”,这里的“忧伤”具体包含了哪些情愫呢?”答题关键词“忧伤”。 首先抓住情感暗示语,比如“所思”“ 望旧乡”“ 离居”,可以推测出“忧伤”包含了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归家之路遥远、的嗟叹。接着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比如“漫浩浩” 浩浩长路既是归途,又是 前途,但却又渺茫无比,出路何在,归途何在,使这“远道之人”痛苦万分。考生在组织答案是要结合诗句分析,不能泛泛而谈。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比如“所思”“ 望旧乡”“ 离居”。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从冷暖体味悲喜。比如“漫浩浩”。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比如本题要求“全诗”。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本题考察的是“尾联”,但情感是有前面三联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阅读《涉江采芙蓉》,完成后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2.你读了《涉江采芙蓉》后,想进一步了解这篇作品,下面所列的参考书目对你最有帮助的一组是

A.《史记》《楚辞》 B.《资治通鉴》《诗经》

C.《后汉书》《文选》 D.《晋书》《玉台新咏》

13.“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14. 《涉江采芙蓉》一诗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怀。你认为在诗中最能表达这种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C

13.作用:①(2分)起句叙述平缓,与下文情绪的转折形成对比。②(2分)使人联想到主人公形象的雅洁以及所表达情感的纯洁美好。

14.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

【解析】

12.

试卷分析:《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所以要想进一步了解这篇作品,应该是以《文选》为参考。《文选》又称《昭明文选》,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汉族诗文总集,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要了解该诗,还可以从了解诗歌创作的年代背景入手,《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考点: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卷分析:赏析“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先从本句选取的意象背景入手,“芙蓉”“兰泽”“芳草”,在这样的背景中出现的主人公,自然是一个有高洁品行、高雅情趣的人。他所表达的情感也是纯洁美好的。可见本句首先可以塑造主人公的形象。诗文之后抒发的忧伤之情和本句形成的对比,让诗文情感抒发的跌宕有致。

考点: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卷分析:通过“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一句可知诗歌抒发的是对远方人的思念。诗人的情感抒发最强烈的就是“同心而离居  忧伤以终老”。“忧伤”一词集中了诗人的情感。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6.第一、二句选择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起什么样的作用?

17.此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本诗主要采取了什么表现手法?

16.“芙蓉”“兰泽”“芳草” “江”等意象。(1分)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2分)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丽优雅迷人的情景,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2分)

17.游子思念爱人 、家乡的思想感情。(2分)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2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知识把握,结合着诗句关键词句分析作答。这是一道赏析手法的题目,注意审清题干的要求,然后具体解释,最后答出效果。意象:“芙蓉”“兰泽”“芳草” “江”等意象。意境: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情感:描述了涉江采摘芙蓉的美丽优雅迷人的情景,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2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的一道试题,这是一道情感和表达技巧放在一起的题目,注意抓住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和注释,答题时要注意条清理顺,最好能把两问分开答。情感:游子思念爱人 、家乡的思想感情。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0.这首诗营造出来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1.结合全诗,分析画线的句子在整首诗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

20.

这首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2分),表现了主人公漂泊羁旅,思念亲人的痛苦与惆怅之情。(2分)

21.

画线句以“兰泽”、“芳草”两个意象,表现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高雅(2分),也体现出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的纯洁而美好(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倘若倾耳细听,读者想必还能听到湖面上、“兰泽”间传来的阵阵戏谑、欢笑之声。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

有许多动人的抒情诗,初读时总感到它异常单纯。待到再三涵咏,才发现这“单纯”,其实寓于颇微妙的婉曲表现之中。《涉江采芙蓉》就属于这一类。初看起来,似乎无须多加解说,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现远方游子的思乡之情。诗中的“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对“旧乡”的望而难归之思,抒写得极为凄惋。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涉江采芙蓉》,完成1—2题。(6分)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 从“芙蓉、兰、芳草”等词语中,你对抒情主人公产生了怎样的印象?(2分)

2. 以花草赠亲朋是古人常有的一种行为,对这种行为,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1.(2分)  主人公的形象是雅洁的(1分),他(她)对待感情也是纯洁的、美好的(1分)。

2.(4分)花草娇嫩美丽,同时,又给人欣欣向荣的感觉(2分)。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1分),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汉诗,完成8~9题。
涉 江 采 芙 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8、“芙蓉”是古代诗歌常见的意象之一。试比较本诗与课文《离骚》(节选)中的芙蓉寓意的异同。(6分)

9、本诗构思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试做简要分析。(5分)

8、同:都寄寓了一种高洁、纯真的情感。2分

异:《涉》诗重在表达一种亲情,思念远方亲人。2分《离》诗象征屈原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或修身养性)。2分

9、虚实结合(或想象)。2分 采芙蓉之人花无可送,进而想象远方亲人“还顾旧乡”的情景,1分拓宽了诗歌意境,1分抒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1分

阅读下列诗歌,完成1—2题。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1.请从一个方面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分析。

2.诗人塑造的抒情主人公是男子还是女子?谈谈你的观点和依据。

1.(1)意境高洁、清幽。“芙蓉”“兰泽”“芳草”等语,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因此,开头两句营造了清幽、高洁的意境。

(2)含蓄不尽,余味悠长。“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了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而是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

(3)以乐景写哀情。涉江采芙蓉的气氛是愉快的,心情是愉悦的,采芙蓉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但作者借采芙蓉这件事来表达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是以乐景写哀情。

(4)运用想像、联想。“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了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而是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像空间。

(5)运用问答方式。“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自问自答,语气缓和,“远道”为下文的情绪转折透漏出一些消息。(答对其中的任何一项即可)

2.(1)“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想念他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是他,“忧伤的也是他。(2)“还顾”者就是“所思”者,不是涉江者,却还是“旧乡”的男子。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起“长路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